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主体意识与师德论文 师德意识 正文 2019-11-10 07:39:30

    主体意识与师德论文 师德意识

    相关热词搜索:

    主体意识与师德论文

    主体意识与师德论文 1哲学中的主体意识 主体意识是人的生命体验,是人解决与自然界矛盾关系的产物,它展示着、 促进着人对自己生命活动的自觉认识和自由支配的能力,即人全面占有自己本质, 实现自由发展的能力。主体意识发展的历史映射着人与自然矛盾关系的变化,也 是人追求自由、感受自由的过程。主体越张扬、越完善,说明人类在更大范围和 更深程度上解决了与自然界的矛盾,获得了更高层次上的自由。

    2师德的二元性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师德,就是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所应具备的德 行,它包括两个层次的内容,一方面是作为职业人―――教师,所应具备的品德 和素养,这是具有规定性或社会性的,是必要的且基础性的,要求教师主体必须 达到的要求;
    另一方面,则是超越教师这个职业本身,作为“天地君亲师”中的精 神层面的导师或半宗教性的让他人心理归依的“师”之品格,这是最高层次的人生 指导性的师者。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在儒学的伦理道德体系里,师者一直 具有着非常高的社会地位,可以与”天地”、“君亲”一样受到尊敬与爱戴,这正是 因为在中国的传统语义里,“师”者首先是作为第二层面的人精神层面的指导者和 高尚品德的影响者而存在的。从而也就是先“立德”而后为“师”。到了近现代,随 着社会的发展,西方的教育方式逐渐影响着中国,“师者”也逐渐走下神坛,而成 为一种职业的形态。作为职业,学校对于教师的必须性要求也就是职业技能的选 拔和管理,所以现代教育体制下教师评定和考核的制度是以教学技能如学历背景、 科研成果、教学工作量等指标为标准的,并一直以此来评定教师的水平的高低与 优劣。但事实上,这样的考核制度,只简单地把教师作为了一种职业,这些客观 的标准在一定程度上切割了教师作为高尚品德的传承者和精神层面的引领者的 作用,即只有同时具备了的高尚的品德和深厚的学识,才能称其为“师”的双重要 求。

    3师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理想信念淡化、价值标准失衡 部分“80后”教师群体,其成长经历伴随着我国的改革开放进程,因此,其 思想具有较强的开放性,对“舶来文明”、西方文化具有天生的吸纳性。这既是青年教师的优势,同时,也是青年教师的劣势。由于他们只有横向的认识和比较, 缺乏纵向的透视和鉴别,他们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弊端看得多,对其优越性和民族 的优良文化传统看得较少,从而产生对西方社会盲目崇拜的心态,有强于老一代 的开放意识和变革愿望,同时缺乏前辈那种民族自信和不屈的韧性。

    3.2思维活跃、自我意识浓厚 教师群体的思维具有发散性和多维性,而且具有极强的自我意识,思维模 式不限于“非黑即白”,且受历史惯性的影响较小,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在教学、 科研和管理中具有创新的活跃因子,但是,缺乏理性和实践的锤炼,往往忽视我 国的国情,与前一辈的教师群体产生激烈的思想碰撞,甚至严重的意见分歧,形 成了不同年龄段教师群体的思想断层。从短期看,并不影响对学生的培养,但是, 历史地看,将对学生的培养造成不利。

    3.3轻教学、重科研、敬业精神不足 教师群体具有较高的追求目标,普遍对现状存在不满,极力希望自我价值 的实现,盲目追求博士学位、职称晋升、物质待遇优厚、科研成果和项目的数量 等,以至于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基本的教学工作,影响了高校的人才培养职能。

    在许多高校中,有“80后”教师群体的教授,甚至博导,其科研项目成果数量惊人, 但是,其教学工作与其地位极不相称,甚至有的教师根本没有承担任何教学任务, 形成了本末倒置的局面。

    3.4学术道德失范、功利主义倾向严重 教师是教育管理和教育方式实施的主体,教师的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 的行为方式。古往今来教师都是学生的榜样,教师的学术道德水平客观上决定了 学生的学术道德水平,甚至是决定着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但是,教 师尤其是青年教师的价值观也受到了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一些教师为了评职 称、获得荣誉等,在学术上也采用“快餐式”积累,做出了违反学术道德的行为, 例如:抄袭、剽窃他人成果、篡改实验数据、一稿多投等。导致近些年,高校教 师甚至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导师的学术违规事件频频被曝光,使得大学生对榜样、 信仰产生怀疑,在自己的学术研究中也不自觉的进行了学术道德的失范行为。正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 3.5为人师表、教书育人意识淡漠教师群体其工作历程一般都是从校门到校门,部分教师并没有完成从学生 到教师的社会角色转换,没有真正成为教育的主导,甚至把教师仅仅看成是一个 职业,没有清楚地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对于自己认为错误的管理、教育制度 进行抵制,甚至将这种情绪带入课堂,对学生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对此,我们 应有清醒的认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对青年教师的思想教育和培养工 作。青年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到教育的质量。对此,决不可掉以轻心,等闲视 之。

    4师德机制培育 在现代教育制度的框架之下,对于教师师德建设的主要路径可以分为以下 四个步骤:教师主体性的培养,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树立,师德与教师价值实现 的评价体制建立,双向互动式的校师管理机制。这四个步骤,从树人、立德、评 价体制、双向促进的教育体制的建立渐进展开,以期能在教师充分发挥主体性的 基础上,弥补现代教育中对于师德建设的缺失,从而真正建立适合中国社会发展 的教育主体。

    4.1教师主体性的培养 所谓主体性,是源自康德的主体性哲学,主要是指人类群体超生物族类的 人性能力结构,它包括了两个“双重性”。第一个双重性是人的主体性即具有外在 的物质生产能力,又具有内在的文化心理结构;
    第二个双重性是具有人类群体的 性质和个体身心的性质。因此对于教师的主体性,也包括了四个方面,首先是教 师作为职业人所应具有的职业技能和学术水平,更要求教师具有与教师职业所匹 配的文化心理结构,这即包括了教师正确的认识能力、自由的思想意识,也要求 具有深厚而高尚的道德品质;
    同时作为教师这个职业群体,教师的个人发展是以 教师群体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的,也就是教师的个体发展是通过教师群体的发展 而发展的。基于主体性的双重性,对于教师的培养也要充分体现这两个双重性的 要求。在教师的培养过程中,既要关注于对教师职业技能和学术能力的培养,也 就是教师外在的职业生产能力的培养与要求,又要关注对于教师的内在心理的培 养与要求,这个心理培养包括了教师认识性、道德性和趣味性的内容。这两个方 面应在学校的教育体制中都有所量化与要求,两者相辅相承互相促进,才是新时 期教师培养的基础与起点。

    4.2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与树立在当下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对于学生的德育培养是与知识培养并行的,具 有重要的人才培养价值和成熟的经验。但是教育体系中对于教学主体之一,教师 的德育培养却存在着缺失。正如主体性的第二个双重性所说,教师的主体性既体 现着群体的共性,又具有着个人发展的个性。基于此,师德的体系建设,就是要 以教师群体共性为基础,引导和发展教师个体的个性化。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 所提出的这个双重性的师德体制建设,必须是要以群体的共性为前提,因为教师 个体的发展总是在教师群体发展的基础和背景下才能开展的,特别是以自由意识 为表现的道德的修行与确立。因此,现代师德体系建设就首先要以社会的核心价 值观为引领,把核心价值观做为整个师德建设的中心位置,让教师首先是群体的 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 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充满正气的社会文化成 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影响教师,更使这种核心的社会文化影响,成为校园的文 化环境,让工作在此之中的教师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使环境育人、思想育 人、道德育人。师德是教师群体的道德,但作为文化传承和知识传递的主体,教 师的品德也影响着学生的品德,大而化之成为社会文化的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和 影响者。

    4.3师德与教师价值实现的评价体系的建立 师德作为人的内在道德修养与思想品质,是人的文化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因此很难以量化的形式体现,从而就具有了难以评估的窘境。师德重要,但把它 与教师的人格与品德价值相联系,并以评价性的结果而有所体现是存在着难度的。

    那么如何来评价师德,从而建立师德考核机制呢? 1)以岗位、学科、实践为引领,把教师工作与师德建设有机结合在一起。

    师德是在教师的实际工作中形成的,更是在教师的工作中体现的,因此,教师的 师德培养不能离开教育科研工作的实际,应把教师的师德建设立足于教师的本职 工作,结合他们的实际工作责任和目标进行推进。如可以根据教师的教学工作、 科研工作、教学服务工作等不同岗位的特点,明确师德的实施与要求,从而产生 一批教学榜样、科研先进、服务能人,进一步激发教师的使命感、荣誉感、责任 感,从工作岗位中培养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关爱学生的教师言行,而最终内化 为个人的品德与思想。

    2)加强整体设计,形成合谐的校园文化,以健康的氛围影响、教育教师。

    教师首先是学校的教师,学校的校园氛围和文化很大程度上影响教师的精神面貌 和言行,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对于师德体系的作用是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学校应整合学校优势资源,统一规划和设计具有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学校优秀的 校风、教风、学风,从而培育出一支有理想有信念的教师队伍。

    3)加强学习,推进教师的德育学习。教书育人是一项综合性的工程,作 为教学的实施也是各个学科间的相互配合与综合作用,从而实现综合性的育人功 能。对于教师的德育教育应当把学科德育作为核心内容来推进,也就是让道德的 培养与影响成为课程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把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学的方式、 教学的内容中都融合和体现出师德建设的内容、社会核心的价值观,实现教育内 容与德育的有机融合,推进教师的学习与教学工作的全过程师德教育。

    4)一票否决制。当我们无法以量化的形式对师德给予评价,认定何为失 德是相对容易而可操作的。因此,师德评价机制的建立首先就应是设立“失德之 维”,即确立教师在品德和思想上不可为、不可逾越的禁区,并采用一票否决制, 把师德建设与教师的个人发展结合在一起,在职务晋升、职称评审、岗位聘用、 评优评先中,都把师德的一票否决制纳入进来,从而保障教师队伍的整体道德水 平,并以此成为道德的高压线来规范教师们的道德行为。

    4.4双向互动式的校师管理机制的确立 师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更应该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与时俱进,广纳 多方智慧,是其可持续发展的路径。正如主体性的双重性所言,师德既是教师群 体的一致性道德规范,也是教师个体作为知识传承者的个性化特色的实践。因此, 我们倡导师德建设过程中的双向互动性,以全体教师的高尚品德修养、崇高的师 德素质为基础、为号召、为氛围,推动教师的个人道德修养和品行长效化、常态 化、务实化提高。使教师个体在平凡的工作中生动实践,特色呈现,更有着创新 性的师德实现。教师群体、教师个体,外化的实践教学、内化的道德修养,四个 方面形成一个师德互动建设的开放式结构,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社会文化形态 之下,做出动态的调整与契合,贯穿于整个师德建设的全过程、全方位,更包含 了全体教师的实践与努力。

    5结语 教师是一个神圣的称呼,包含对师者的尊重与信赖,在新的历史时期,对 于师德的要求与呼唤正是新时代对于教育和教育工作者的新要求,让我们以社会 核心价值观为核心,以先进的文化为引领,踏实做好教师的德育工作,以教师为 主体,建设为国家发展、为社会进步服务的优秀教育队伍。作者:李娜潘昌伟马晓君单位:辽宁大学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主体意识与师德论文 师德意识》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