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药学论文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医药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关于明末陈龙正陶诗衍的考论|... 正文 2019-11-07 07:37:57

    关于明末陈龙正陶诗衍的考论|陈龙

    相关热词搜索:

    关于明末陈龙正陶诗衍的考论

    关于明末陈龙正陶诗衍的考论 陈龙正(1585-1645 ),字惕龙,号几亭,浙江嘉善人,明末着名学者。陈龙正从 游吴志远,师事高攀龙,与归子慕交相厚,被归氏引为小友。明崇祯七年(4634)登进 士,崇祯十年(1637二月授中书舍人。顺治二年(1645)六月清军攻陷南京后,陈龙正 获知刘宗周己经殉节,遂绝食而死,学者称其为几亭先生,门人私溢“文洁”。陈龙正 一生精研理学,不仅探究修养身心之学,还关心时务,后人称其为有体有用之学,其 着述甚多,有《几亭全书》62卷行于世。

    作为明末的着名学者,陈龙正在“陶诗学”上的成就还未引起研究者的重视, 其《陶诗衍》一书在陶诗接受史上也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其对陶诗接受谱系的 梳理以及在陶诗评点方面都有不少值得研究的价值。本文主要以天津图书馆藏明 崇祯十六年刻本《陶诗衍》为讨论对象,对陈龙正编选《陶诗衍》的目的、意义、 影响进行论述,以见其在陶诗学史上的价值与意义。

    一、《陶诗衍》概祝 《陶诗衍》共分上、下两卷。卷首有陈龙正《陶诗衍序》与《陶诗衍总论》。

    卷上为陶渊明诗文,且有陈龙正的评点;陶诗文后有《总评》,选录昭明太子、苏东 坡、黄庭坚、《西清诗话》、真德秀评陶之语五则。卷下为储光羲、柳宗元、王 维、孟浩然、归子慕、高攀龙诗选及陈山毓《自祭文》。卷末有陈龙正之子陈睽 跋,云:“家君几亭先生雅爱陶诗,于今诗甚爱归陶庵,号之曰靖穆;而于伯父靖质处 士之死而不及一诀也,哭其自祭文而号之,不忘晋曰节,不自炫曰穆,不寒暄曰质,各 从所重,其靖一也《陶诗衍》成于乙丑冬仲,今十八年矣。因游京邸,复遭至痛,乃寄 回命睽审较而刻之,寓心于事、不言之隐,莫忍言也。崇祯癸未新秋日记。交代了 《陶诗衍》成书时间在明天启乙丑,陈龙正《陶诗衍序》末署“天启乙丑季冬四日 嘉善陈龙正惕龙父序”,则《陶诗衍》在天启五年(1625)就己经完成了编纂工作。

    但这部书没有及时刊刻,十八年后,陈龙正才在京师将手稿寄回交其子陈睽刊 亥}Jo“因游京邸,复遭至痛”,陈睽在芍士先德诗》中有“甲子计谐久遗巡,明春京邸 更讣闻。感怀诊次《陶诗衍》,末简存兄自祭文。”并注云“公第三子名更,年十四 而疡。所谓的“复遭至痛”当是疡其幼子,此时陈龙正己经五十八岁。《陶诗衍》 的编纂目的,就是对陶诗接受谱系进行一个梳理,他说“《陶诗衍》为归(子慕)而名 也。极力表彰归子慕“睹其人,咏其诗,仿佛乎陶翁复起。通过对陶诗及后世学陶、 效陶诗人诗作的评选,陈龙正完成了对陶诗接受体系的检视,也以此宣扬了他的诗 学思想。二、《陶诗衍》对陶诗接受谱系的反思 陶渊明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之一,就是不断有文人学者拟陶、效陶、和陶、 集陶甚至律陶,这也是陶诗接受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诗歌史上,唐代是陶诗接受的 一个重要时期,主要体现在涌现了数位被称为效陶的大家,比如王维、孟浩然、韦 应物、白居易、储光羲等人。韦应物在《与友生野饮效陶体》一诗中使用了“陶 体”的概念,后来文人学者纷纷袭用,如宋·魏庆之《诗人玉屑》、宋·严羽((创良诗 话》、元·陈绎曾《文式》在罗列历代诗体时都着录“陶体”一门,可见将陶诗作为 一种诗体自唐宋以来己经成为共识。

    历来论学陶诗者,陈师道云“右压、苏州,皆学于陶,正得其自在。周紫芝也 说韦应物,’卜惟语似,而意亦大似,盖意到而语随之也。陈善说:“山谷尝谓白乐天、 柳子厚俱效陶渊明作诗,而惟柳子厚诗为近,然以予观之,子厚语近而气不近,乐天 气近而语不近,子厚气凄J呛,乐天语散缓,虽各得其一,要于渊明诗未能尽似也。

    ‘何湛之与凌檬初都曾编《陶韦合集》,意谓后来继陶者当属韦应物。陈龙正编纂 《陶诗衍》,己经明确要对陶诗及其后来的效陶诗进行一个文学史的关照,换言之, 要梳理“陶体”的诗歌史谱系。所以在编排上,将陶诗文录于前,继陶者录于后,以见 陶体接受之演变。他在《陶诗衍总论》中鲜明地提出:“诗宜以渊明为正宗,或云诗 家视陶,犹孔门视伯夷,不知文章之有诗,己是伯夷一路也。咏歌性情,夷旷萧散,正 风雅之本旨,陶为伯夷,谁为孔门;这样就将陶诗置于风雅正宗的地位,对于后来的 效陶者,他说:“陶以降,效之而偶似者为储光羲、韦应物,效之而不似者为王维、柳 宗元,不效亦不似者为孟浩然,不效而似者为归靖穆。储胸次不洁,专以仙玄自涤, 至于率意为渔父等词,顾微近之,理贵自然,正谓斯类。韦才甚短,其朴淡处乃颇自在。

    王色色工致,固是唐调。柳以古博自矜,句造字刷,乏自然之致,且多以赋手作诗,其 愈繁靡艰奥者,失之愈远,小篇妍洁,明珠翠 综观陈龙正的描述,我们可以看到他所构建的陶诗接受谱系有其独特的意 味,那就是效陶者要在性行上跟渊明接近,且作品具有萧散平淡之风格。所以在选 王维诗歌上,既有《渭川田家》这样的田园诗歌,也有辘黝,《柳浪》等空灵闲散之 作。

    《陶诗衍》的上卷虽收录渊明作品,但删掉一些诗篇,至于为何要去掉这些 作品,他的解释是:“陶诗似不宜删,然《责子》诸篇,嫌于太质。《读山海经》自首 篇而外,每章独指一事,世间不必有之物,不尽然之理,率尔寄兴,本属可有可无,又铺 叙平衍,故凡词采未甚精拔,方斯类者,例概删去,譬若连城之璧,傍有,x滓,小加追琢, 玉体微减,玉价弥高。从字面上看,他的意思是被删的诗篇铺叙平衍、词采未精,其实,他所删去的诗歌主要是那些不符合他所秉持的诗学观念的作品。比如《读 山海经》只选首篇,其余一概不录,其余十二章大都是被人认为“借神仙荒怪之论, 发其悲愤不平之慨”,陈龙正则说这些诗篇是“率尔寄.,’ ,《责子》等篇,他又说“太 质”。从这些地方,我们也能看出陈龙正对诗歌要求之严格,他所认定的好诗不仅对 意蕴有很高的要求,而且对其体现的形式也很重视。他最为推崇的就是陶诗“淡” 的品质,如他在《读山海经》第一首评“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云:“极平淡,何人 道得他认为这种平淡的风格是基于陶渊明委穷达与乐天安命的精神境界,其在 《饮酒》十五题下评曰:‘有抱者多求达,岂知惟委穷达乃不负素抱。这种对“淡”的 认识,并非一般诗学意义上的平淡风格,更主要的是,陈龙正己经赋予它一种精神 的感知,也即在对人、事、物的描摹叙述之中,既要达到物我一体,又要体现委穷达 的精神境界,这其实就是一种所谓的人境合一的诗学。

    三、从(诗衍》看陈龙正的陶诗评点 陶诗评点兴起于明代,陈龙正的《陶诗衍》卷上,不仅选录陶诗,而且有评点 文字,主要是夹批、尾批。从评点内容上看,除了对陶诗字词的疏解外,还涉及陶诗 风格与意蕴的发掘。陈龙正对陶诗的评点,虽文字不多,但涉及很广,如对陶句出处 的辨标“暖暖远人村,依 陈龙正对陶集文字的校勘问题也十分关注,提出了一些前人不甚注意的地 方,且颇具新意,如在《陶诗衍》卷上指出:“渊明《怀古田舍》诗云“冷风送余善”, 明是本列子御风冷然之义,今本俱作“冷风”,无论“余善”字不通,即“冷风”亦岂堪入 诗料也今正志《桃花源记》末行“欣然亲往,,“亲”字,据孙若英云乃“规”字之讹。规, 谋也,此六朝人习用字,后之浅学者骤读不可解,或改为“亲”字,形虽相近,但往即身 赴矣,何必曰亲乎或改为“欲”字,意虽相近,但“欲”义浅而“规”义深也。适见青江敖 子发选刻古文短篇载此记,亦刻“规”字,可征若英言不谬。若英好读书,多解悟,名茂 芝,我同里人也+D7 zs。关于“冷风”,前人甚少注意于此,陈龙正谓本于《列子》, 可备一说。袁行霖在《陶渊明集笺注》中也认为“冷风”与“亲往”均非是,且注“规” 为“谋划”之义,可见陈龙正对陶集文献见解的深刻及其影响。

    四、陈龙正的诗学思想及锄诗衍》的影响 明中叶以来,在思想界影响最大的当是阳明心学“王文成一出,虽初学者皆 藐然有轻朱之心。而万历以来顾宪成和高攀龙等人的讲学,主要着眼于社会当下 的政治危机,这其中既有朝堂政治的腐败,也有部分士大夫的道德沦丧,陈龙正 说:‘农工商贾,各有所为,既自食其力,亦有造于世,惟士不为劳力之事,以其劳心耳,今若悠悠泄泄,饮食嬉戏,与鸟兽何异因此感到在当时的背景之下有必要端正学术 人心:“学者须得为万世开太平意思,方是一体,方是隐居工夫。不然,一生岩居川观, 岂便无事可做,但云独善其身,亦觉与世隔绝。须识独善中,原有兼善事业,但目前不 甚着明,只观百世而下,所法所传,总是尧舜仲尼意思。大行穷居、当时事业,略有分 别,久久决无分别,有分别之日短,无分别之运长。

    陈龙正明确提出学者要为万世开太平,不能仅仅修养自己的心性,而要“兼 善”,不能独善其身,要做真正的“隐居工夫”,批判那些一生都隐居山林道观不问世 事之人。陈龙正“学术一准于考亭、正叔。”(熊开元《陈几亭先生全书序》 “湛 精性命经济之学,……私淑文成有年,于忠宪则规面咨承其正脉,其学以见性明善 为宗,以格物穷理为要。”(钱继登《几亭全书序》s陈龙正作为一个传统的士大夫, 在面对当时的社会危机时,是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反映到文学主张上,陈龙 正的诗学观念中既有崇道的一面,又有经世的一面,所以,虽然高攀龙并不以文学 见长,但他对高攀龙有很高的评价,且将其列入《陶诗衍》,并说“高诗可以终阿’:“高 忠宪先生,修德讲学人也,非诗人也,间自为诗,高诗也,非陶诗也,然陶性近道,故有 道者之诗多近陶。论次既毕,偶得先生诗数十篇,系其后,不敢以诗人例之也,不当以 诗目之也。幽风可以终变,则高诗可以终陶。具体而言 明代中期以来关于诗歌言情与载道的问题一直是诗学讨论的重点,李梦阳 等人强调情的重要,而以唐顺之等人则强调载道。李梦阳曾说:“诗者,吟之章而情 之自鸣者也”(《鸣春集序》) “诗何尝无理,若专作理语,何不作文,而诗为牙口”(《击 音序》)唐顺之也谈“情”,但他所说的“情”,并不是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的情感, 而是封建伦理道德观念。陈龙正亦在《高子遗书序例》中说:“言志陶情,莫先于诗, 三百而下,诗人不知道,有道之士不工诗,亦犹孟子以后,德业分岐,治事者忘身心,而 学道者遗世务也。且“学不以贯诗,不足以言学,诗不以贯政,不足以言诗。在此,诗 歌抒情言志的功能得到另一种诊释,那就是诗歌要将学问、道德修养、政事融为 一体,回到诗关世教的路径上。在谈到如何学陶时,他说“渊明有二事:送钱二万,尽 与酒家,以巾流酒,还自着之,因大节质行,并成高致,不碍其为陶也,岂以此成陶…… 使渊明生无大节,死不蝉蜕,此二事直世俗之不善治生、不守德喻者耳。今有人焉, 不孝不弟,不信不敬,独于泉石鱼鸟间,时见悠然之态,使果出肺腑,其与春风咏归,固 自霄壤也,宁云高致幽韵,足参上流赏列耶;不难看出,他认为学陶如果仅仅是学他 喝酒,那无异于附庸风雅,真正的学陶是要在大节上见功夫,这样他就将“诗”与“人” 紧密地联系起来,也即有大节高士才有千古妙文。陈龙正又提出“诗欲令人讽咏而 自得,又入耳而洒然。直遂透露,无足思维,失诗之本,艰涩晦冥,思而难会,伤诗之趣, 惟胸襟超脱,景事适会,自然得之。他虽然也反对“直遂透露”,但提倡“入耳而洒然”的自得平和之风,这与唐顺之在《答茅鹿门知县》中所说:“陶彭泽未尝较声律,雕 句文,但信手写出,便是宇宙间第一等好诗”其实是一个意思。所以他在《陶诗衍序》 中说:“陶诗不可以声色求也,不必以意味索也。其有声也为亮节,如风鹤云鸿,不以 炼响得也。其色为素采,如积雪之有光,不以点染紫碧成也。其意味,则至情或流焉, 近事或感焉,卓创而自然,夷质而难诣,悬镜花于千载之上,望水月于千载之下,知是, 始足与观陶也己矣。陈龙正认为陶诗不能“以声色求,“以意味索”,完全是从“理足 气完”的角度来评论的,强调的是“气体”与“精神”,换言之,是人的精神道德修养所 体现出来的自足平和的状态。陶诗不是来自刻意求之,而是从其胸中自然流出,在 这个层面上,陶诗是无迹可求的,其高度自然难以达到。可以说,陈龙正的诗法论是 建立在诗歌艺术与人格怀抱合一的基础之上,两者互为表里,并非单纯从诗歌形式 上着眼,而是基于内蕴的外化,体现的是作者的性情涵养和思想境界。明代中后期 的文学思想逐渐从七子派文必先秦两汉与诗必汉魏盛唐的案臼里解脱出来,在晚 明形成了崇尚宋学的风气,陈龙正的诗学思想也明显具有这种倾向。所以他说‘火 生正事乐事,不过修身读书,然读书总是修身之助,今世刻本横行,书既非书,读亦非 读,有反为修身之累。大可厌恶者,第一无赖,是钻研曲谱,第二不才,是耽看小说,曲 谱专主邪淫,小说杂出诞妄,故其害稍轻,外是则推敲诗赋,泛滥诸家,无裨身心,无关 世教,废时罢力,博一文人之名而己矣。其对俗文学的批判也是其诗教观念的反映。

    就陈龙正的《陶诗衍》而言,将陶诗与后世的效陶诗合为一编,这样的一种 编纂形式本身就是一种创新,而从其所选诗人及作品也能见出其诗学用意;就其对 陶诗接受谱系的全面检讨来看,在陶诗接受史上又有着重要的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关于明末陈龙正陶诗衍的考论|陈龙》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