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坚持改革创新的毛概论文
浅谈坚持改革创新的毛概论文 浅谈坚持改革创新的毛概论文篇一 《坚持改革创新,推动融合发展》 摘要:党的提出了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2049年建成社会主 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民族要复兴,文化是先导。“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是与实现上述三 大战略目标的新要求密切相关,是很有针对性的。我国文化建设必须在“扎实推 进”上下功夫。“扎实推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要求。“扎实推进”必须坚持改革 创新,必须走融合发展之路。
关键词:文化强国建设;扎实推进;改革创新;融合发展 党的是在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召开的一次十分 重要的会议,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思想、新的论断、新的政策、新的举措,受到了 国内外的高度关注。提出了道路的自信、理论的自信、制度的自信,在我们党历 届代表大会中第一次详细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用八个“必须”专门讲了 我们的道路到底是什么道路,具有重要历史价值。大会提出的在2020年全面建成 小康社会、在2049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将激励几代人为之奋斗、为之献身。
民族要复兴,文化是先导。党的提出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建设”,就是与实现上述三大战略目标,与改革发展的理论、实践和转变作风、 联系群众方面的新要求密切相关,是很有针对性的。之后,我国文化建设必须在 “扎实推进”上下功夫。
一、“扎实推进”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要求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以来,全党全国掀起 文化建设新高潮,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繁荣发展,全民 族的文化自觉、自信、自强空前坚定,文化改革发展生机勃勃。但与此同时,实 践中对建设什么样的文化强国理解并不一致,是文化GDP强还是文化精神强个别 地方甚至打着发展文化产业的旗号搞“圈地运动”,建设什么“孙大圣故里”“潘金 莲故乡”,花巨资复活封建糟粕,完全偏离了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轨道。报告强调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要“扎实推进”,这对于如何认识文化强国、如何科学推 进文化强国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
第一,“扎实推进”的前提是坚持正确道路。建设文化强国要坚持社会 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 导下,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 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第二,“扎实推进”的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复兴。中国有着源远流 长的文化创造,形成了悠久的文明古国,积累了宝贵的文化财富。五四运动以来,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新文化建设,形成革命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特色文化。
改革开放以来,又发展了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这一点我们既要清醒,也要自信。
从世界历史看,一个大国强国兴起首先要在文化上强大起来,民族复兴须以文化 复兴为先导,先秦诸子百家的学术争鸣形成的封建文化造就了中华帝国,希腊的 政治、罗马的哲学造就了西方古代文明的根基,英国、法国、德国都是依靠制度 文化、科技文化成为世界大国,西班牙、葡萄牙、荷兰依靠海洋文化成为一时的 世界强国,当代美国是以民主自由的价值观影响了全世界。正如党的提出的,全 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 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第三,“扎实推进”的内容是强“魂”健“体”。建设文化强国要加强社会 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引导培养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热 爱劳动,崇尚创造,知荣辱,讲正气,做奉献,促和谐的现代公民,引导形成自 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要形成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相适应 的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这里有三个硬指标:一是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 产业,二是培养一批国际知名、传播力强、创新水平高的文化企业,三是造就一 批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
第四,“扎实推进”的动力是改革创新。文化建设的大好局面来自不断 深化的文化体制改革,正如中央领导多次讲到的,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大变化;哪里有改革,哪里就有新局面。建设文化强国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 阻碍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砸烂不合时宜的精神枷锁,充分发挥人民群 众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充分用好改革这一中国发展的最大红利,解放和发展 文化生产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第五,“扎实推进”的关键是科学发展。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民生、文 化与社会、文化与技术的融合渗透,是当代文化建设的大趋势。要从“五位一体” 总布局出发,坚持发展第一要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 合发展;要与时俱进,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学习借鉴国外文化创新有益成果,促 进传统文化现代化和现代文化民族化;要发挥科技在文化生产和传播中的特殊作 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促进文化内容和载体的科学化发展。
二、“扎实推进”必须坚持改革创新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真正走上科学道路是从党的十六大开始的,从十六 大前适应性的改革、应对性的改革,转变为实质性的改革,这是很了不起的一步,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起点。十年改革,有力地解放和发展了文化生 产力,推动了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探索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 道路,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 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之后,文化强国建设的关键依然是深化改革。因为文化体制改革进入 攻坚期和深水区,制约文化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亟待破除,人民群众的文化 创造力亟待进一步发挥,文化创造力和传播力亟待提高。如果停滞不前,将会前 功尽弃。文化战线一定要按照“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新要求,进一 步改革开放、攻坚克难,坚定不移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向改革要活力、向改革 要动力、向改革要优势,加快推进文化强国建设,为实现“三大目标”作出新的更 大的贡献。
第一,铸造文化之魂,让中国人在精神上立起来。文化建设的核心是 让中华民族精神上强大起来,真正有文化自信、民族自信和当代中国的理论、道 路、制度自信。要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彻到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 创造、选择、提倡、传播引导社会风尚和照亮人们心灵的先进文化,大力传承爱 国主义和改革开放精神,积极推介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传播真理和科学技 术的优秀作品,为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和文化科学素质服务。要把有利于形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科学、文艺方面的好作品传播放在首位,用文化品位高、内容质量好和正确导向强的优秀文化作品,教育人民,促进发展,铸牢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魂。
第二,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创新活力。现在为什么出不了大 师、名家呢不是现在的中国人笨,而是由于体制机制性的障碍影响了人民的创造 力。破解这一难题就要用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去激发全体人民的文化创 造活力。要加快完成转企改制,使各类市场主体到位;加快落实“三改一加强”,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打造文化领域的“航空母舰”和战略投资者,培育市场主导力 量。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培育公共服务的主体和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完 善市场体系、培育各类要素市场,加速版权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继续深化管理 体制改革,在做好宏观调控、依法行政的基础上,积极为改革发展提供政策支持, 鼓励企业事业单位和中介组织自主运行,发挥市场主体和服务主体的作用。通过 深化改革,切实形成有利于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进发的文 化体制和机制。
第三,促进产业跨越发展,壮大文化硬实力。文化内容,作为一个精 神,必须有一个载体,这就是文化的魂和体的关系。封建社会为什么修庙、立牌 坊,主要是通过载体实现精神价值。文化除了精神、内容以外,是以物质形态出 现的,也需要硬实力。生产、流通、消费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过去我们这点是 缺位的,所以越做越弱。要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为文化之魂的传播提供强有力的 经济载体。要大力实施文化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提升产业基地、产业园区、 产业带的聚集能力和开发能力,发展以数字文化为主体的新媒体新业态,提升文 化产品内容质量、市场覆盖面和传播能力,改造流通企业和市场网络,加快开拓 农村和国际两个市场,提高新闻出版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整体增 强文化产业的创造力和竞争能力。以文化产业的跨越发展,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传播提供高效平台和有力保障。
第四,加强公共服务建设,服务文化民生。文化是关系亿万人民、涉 及千家万户的民生产业,做好文化公共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标志。文 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要加快文化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将全民阅读同提高公民素质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起来,不断 采取新形式深入下去;推动以“东风工程”为重点的少数民族文字出版工程落到实 处,努力惠及更多的民族兄弟;支持欠发达地区文化基础建设,继续做好农家书 屋的可持续发展工作,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人民享受更多的精神文化生活。
第五,改造新闻、文化传播体系,提升文化传播能力。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要借助高新技术手段加强传播平台和渠道的技术改造和升级,为内容传播 提供手段,以传播能力有效影响国际舆论,展示中国形象、维护文化安全、确保 国家利益。要加快构建和发展技术先进、传播快捷、覆盖广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 系,形成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国际地位相称的文化传播能力。要加快高新 技术主导的新媒体、新平台、新载体的研发和使用,巩固提高新闻、文化传播的 传统载体和发行方式,加快数字化转型和传播平台建设,应用新技术、新媒体传 播先进文化。要积极实施对外传播品牌工程,拓展对外传播国际渠道,培育对外 传播知名企业,深入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扩大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第六,改进文化管理方式,维护文化安全。文化安全是一个战略问题, 在国际国内信息互相渗透、官方民间想法双向交流、网上网下言行互相影响、文 化经济生活互相关联的现实情况下,文化的交流交融交锋已经成为常态,改进管 理、减少矛盾已是当务之急,维护文化安全更加成为艰巨的任务。要以法规为依 据、以“扫黄打非”为切入点,加大管理力度,严厉打击非法出版和非法传播,打 击严重侵权盗版行为,防范敌对势力渗透,维护正常市场秩序和保护版权创造能 力。要创新文化管理的体制、机制和方式,形成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 文化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新格局。要理顺行政管理体制,转变职能、管办分离, 切实发挥好党委、行政、市场各自管理的职能,依法维护公民利益、市场秩序和 国家文化安全。
三、“扎实推进”要走融合发展之路 美国人杰里米·里夫金预言,21世纪将会出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 以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平台与新能源融合、工商贸等生产方式和公民生活方式 变革的、家庭化的革命,将改变经济发展的整个模式。事实上,世界的本源是统 一的,资源、人力、能量就是那么多,每一次革命改变的不过是资源、人力、能 量的组合、分配、使用方式,调整和变化了各种生产关系,第三次工业革命所强 调的这种融合发展,实际上是包括文化在内的人类发展的一条必然之路。
文化内涵丰富、外延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 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 果。我党提出建设文化强国是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出发把 握文化范畴,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相 对应的文化建设。推进文化融合发展,不仅符合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更是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的内在要求,是对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基 本要求和统筹兼顾根本方法的贯彻落实,也是落实关于“扎实推进”文化强国建设的具体体现。
第一,坚持发展第一要义,促进文化与经济的融合发展。要以经济建 设为中心,在“五位一体”总布局中发挥好文化建设对经济建设的推动作用。要着 力发展文化产业这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将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还要发挥文化产业作为创意经济和现代服务业的独特优势,按照全面协调可持续 的要求,使之成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支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 力点,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抓好发展这一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推 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更好地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 文化需求;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打造现代文化市场主体,构建 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加快发展各类文化产品和产权、信息、技术、版权等要素市场,推进文化产业投 融资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第二,坚持与时俱进,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发展。在我国 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发展壮 大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进步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中 华传统文化是辉煌灿烂的,但是也有缺陷。我们的祖先崇尚的是以求善为主的道 德文化,是形而上的,反对形而下的。西方文化属于求真的文化,崇尚科学,从 科学的角度探究宇宙、地球和世界。我们今天搞文化建设一定要与时俱进,要看 到传统文化的缺陷,看到西方科学文化和中华道德文化的互补性。要在弘扬民族 优秀文化传统和“五四”运动以来形成的革命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学习借鉴国外文 化创新的有益成果;要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广泛参与世界文明对话,促进文化相 互借鉴,增强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感召力和影响力。在这方面,我们党有着高度 的文化自觉,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 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不断以思想文化的新觉醒、理论创造 的新成果、文化建设的新成就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 展。
第三,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文化与 科技历来彼此融合、互动发展,从造纸术、印刷术,到机器印刷业、无线电、广 播、电视,再到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数字化、计算机这些现代技术,科学技术的 每一次重大进步,都会给文化的发展样式、传播方式、表现形式带来革命性变化;
并且谁的传播手段先进、传播能力强大,谁的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就能更广泛地 流传,谁就能更有能力影响世界。历史和现实的经验都一再证明,文化要始终保持蓬勃生机和创造活力,必须站在科技发展的最前沿,及时把科技成果运用到发 展中。以新闻出版业为例,不管你高兴不高兴,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数字出版在 全球范围内已经取得实质性的突破,走上了快速发展之路,在数字阅读大幅上升 的数字时代,出版传媒企业如不转型,就是死路一条。转型意味着变革,但这种 变革不是对过去的彻底否定,也不是新与旧、活与死的替代关系,不是有了“数 码照相”就彻底扔了“胶卷”,而是一种适应性的变化。转型的最高境界不是替代 而是融合,新媒体技术正在使出版业向着更宽泛的内容产业各领域扩展。图书、 杂志、报纸、广播、电视、网站、无线互联及通讯等将发挥各自的载体优势,全 方位满足用户的内容需求。这种会聚与融合不仅会对原有的产业做加法,也将衍 生出新的产业。这种融合将使内容产业真正实现效益最大化、覆盖最大化,人们 的精神文化消费将变得空前丰盛。但是,无论如何转型,出版业传承文明、传播 智慧的本质和赖以立身的社会价值不会改变。出版将以新的技术、新的业态和载 体更加满足个性化需求,更加凸显社会特色,更加体现人类的文明精神。
建设文化强国不是喊口号,而要虚事实做、埋头实干,贯彻落实好“扎 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要求,切实推动文化改革发展,让全体人民的 精神创造力、文化工作者的文化创新力迸发出来,共铸中华民族“文化之魂”。
浅谈坚持改革创新的毛概论文篇二 《落实科学发展,坚持改革创新》 摘要:当前,随着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不断向纵深推进,以科学发展观理 论内涵指导高校思想教育工作改革创新,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吸引力、感 召力,以及构建和谐美好校园新形象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高校;思想教育;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3-2851(2010)09-0123-01 科学发展观是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也是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方针。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能从根本上解决好“培 养什么人、如何培养人”这个事关国家长治久安、民族前途命运的根本性问题。
鉴于此,**大学于2010年二季度,从全校各年级、各专业中随机抽取500 名学生,进行了一次思想动态问卷调查。调查中,男性占66.5%,女性占33.5%;全日 制本科生占62%、全日制大专生占29%,研究生占9%,毕业校友占1%。从调查情况 来看,现代大学生普遍在人生观、择业观、交往观等问题上,表露出积极的观点和 鲜明的观点。例如,学生评价自身最应具备的重要品质依次选择了自信、正直、 善良、上进、乐观等,93%的学生对“知道自己的学习任务,目标很明确”表示很同 意,96%的学生对“学校通过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持续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和素质教 育,利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表示赞同,98%的学生对“未来有着美好的设计,并为之 付出最大的努力”持肯定意见。
从心理素质的角度进行调查结果分析,现代大学生随着年龄和学识的 不断增长,心理健康水平呈现出逐年提高的态势。当然,不可否认他们也存在一些 差距,突出表现在价值观念、奉献意识、责任意识等方面。从当今大学校园中普 遍存在的逃课现象、歧穷嫉富现象、损坏公物现象等,也可证实这些绝非空穴来 风。如何准确把握并适时引导,已成为当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重点。笔者根据 几年的实践经验,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坚持以学生为本,践行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就是强 调以人为核心,因此,高校必须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强调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 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其价值、肯定其作用、发挥其的潜能,并通过尊重人、关心 人、理解人、服务人,以达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尊重人,要做到“目中有人”,树立教 育者与被教育者平等的观念,对人性充分肯定,对人的潜能充分信任,激发创造活 力,促进个性发展;关心人,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利益观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和处 理各种利益关系,鼓励他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来追求未来美好人生;理解人,就要真 切地理解学生现实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状况,建立沟通、理解、信任的关系;服务人, 就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意识,做到急学生之 所急,办学生之所盼,切实帮助他们处理好学习、成才、择业、交往等各方面的问 题。
二是坚持文化入心,重塑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建设是新时期高校思想 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素质教育的各个环节中,充分发挥了教育、导向、凝 聚、辐射等功能。校园文化按其质态,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 三个层面,并按相互间的支配与被支配、作用与反作用的关系,形成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向外依次是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同心圆结构[1]。加强物质文化建设,就要 积极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教育即生活”[2],为师生营造优良的工作和学习氛围。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就要建立健全法律形态、组织制度和管理制度构成的外在规 则文化与高校学生群体的习惯、礼貌、习俗等构成的内在规则,为大学生交往提 供一种确定的结构,建立起互信的关系。加强精神文化建设,就要坚持以文化活动 为主体的形象化教育,通过“形象”的感染熏陶,诱发大学生向真向上的力量,使他 们在愉快的气氛中理解真理、接受教育。
三是坚持知行统一,突出自我教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最终实 现,必须将作用于学生身上的由教育引发的外部压力,转化为大学生的内在动力, 这就要依靠自我教育。知行统一包括知、情、意、信、行五个主要环节[3],要求 我们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指导他们从自身做起,边学习理论 边实践,由单向度认识、单纯正思考转变为多向度考察、多维度思考,主动克服心 理障碍,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变压力为动力,化挫折为进取。同时,使他们找准自 身定位,坚定政治信仰,实现被教育的“再生产”,自觉做到甄别荣辱、健康心智、匡 正信仰、美化伦理的知行统一,明白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 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的道理。
四是坚持以行正人,注重人格感染。言传身教是我国古老的教育原则, 言行不一的教育者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是低下的。作为合格的教育者,“应该有 知识,有能力不务空名,会干事实”[4]。因此,“修身养性”是每名教育工作者的应尽 义务。要坚持首善其身,做到立志为先、进德修业,争当品行端正、能力突出、善 于专研、力戒空谈的表率。要苦心修炼深厚的“课上”功夫,扎实锻造广博的“课下” 知识,学习中为学生们指点迷津,生活中为学生们排忧解难,更好地担负起“传道、 授业、解惑”的教育任务。同时,也要自觉遵守国家和高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政策 法规,自觉接受学生们的舆论监督,切实用自己的示范行动,在学生中发挥模范带 头作用。
五是坚持推陈出新,开发德育资源。新环境下,学生中“求新、求实、求 高”的要求增加,要求我们必须在“活”字上下功夫,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 选用学生可入性强、可接受的方式方法展开思想教育。随着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要“打破思想政治教育仅仅局限于课堂、书本、理 论的界限”,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使之成为弘扬正气、弘扬主旋律的 平台。同时,合理利用飞信、微博、QQ群以及BBS、贴吧等互动手段,拓展学生的 民主言论渠道,使思想教育由传统“填鸭式”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变到启发和讨论的模式上来。此外,还要坚持把思想教育的理论内容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结合,积 极组织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公益活动,以及科技创新和QC成果发布等实践活动, 切实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延伸度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