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辩证思绪在政治教学中的培育
浅析辩证思绪在政治教学中的培育 摘要: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尤其是培养学生 的辩证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很必要的,这是时代的需要;现代教 育的首要目的;
是政治课程本身的需要;
要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其方法和 途径有:运用博引趣例法,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设置高质量的疑问,扩展学生 思维的深广度。
关键词:辨证思维政治教学 古今中外的许多学者都认识到了思维的重要性。孔子曰:“学而不思则 罔”;
爱因斯坦也说过:“人们解决世间所有的问题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和智慧, 而不是搬书本”。可以说,思维能力在任何领域都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尤其是 辩证思维。
辩证思维方法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法,是指是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辩 证法规律进行的思维,能运用唯物辩证法观点来观察、分析事物――尊重客观规 律;
能用对立统一观点看问题,既要看到事物之间的对立,也要看到事物之间的 统一和在一定条件下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反面, 能从有利因素中看到不利因素,也能从不利因素中看到有利因素。总之,是两点 论而不是一点论。它是思维能力的核心。
一: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1、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时代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上,江泽民同志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其中一个目 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 民教育体系和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康和医疗卫生体系。”国民素质的提高 与教育有着密切关系。为此,要坚持教育创新,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 育。思想政治课教学也应着眼于学生素质的培养,尤其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2、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是现代教育的首要目的。
现代教育以思维为首要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对学校的素质教育 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要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一代是素质教育的 核心,而作为素质教育主渠道的学科教学就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法都要相应有个转变、更新。现代教育理念告诉我们:学校教育中对于学 生发展智力,传播知识的过程应该是以思维能力培养为首要目的的。著名科学家 钱学森说过,“教育工作的最终机理在于人脑的思维过程”。
3、培养思维能力是思想政治课课程本身的要求。
首先,思想政治课本身设立了思维能力目标。高二思想政治课程标准设立 了如下目标:(1)培养抽象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包括抽象概括能力、归 纳和演绎的推理能力、分析与综合能力、比较的能力、克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 式,学习辩证的思维方式。(2)培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增强政治课内在吸引力的关键所在。在思想 政治课教学过程中,把教学活动变成全体学生的“思维体操”,把大部分课都上成 “思维训练课”,是增强思想政治课内在吸引力的有效途径。
科学的辩证思维方法、思维习惯和思维能力不是先天固有的,而是后天形 成的,需要进行长期的训练、培养才能获得。因此,政治老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辩 证思维能力和习惯作为自己的重要使命,总结我个人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着手:
二:在政治教学中培养辩证思维能力的方法和途径 1、运用博引趣例法,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一旦激发起来,就会产生 无穷无尽的求知和探索欲望。在教学过程中能否激起学生的积极思维,在很大程 度上要依赖兴趣作向导。根据思想政治课的学科特点,教师应把抽象的概念、深 奥的原理运用事例、故事、音像,乃至名言、谜语等教学媒介展示出来,以激起 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兴趣,这样,学生在浓厚兴趣的基础上,积极 展开思维,把教师讲的材料与课文中的原理联系起来思考,触类旁通便很自然地 理解了相关的原理,并且能够运用这个原理来说明一些实际问题,使学生的思维 能力得到训练。
如,在讲授哲学《合理想象与创造性思维》一课时,我们可以从我国古代 的优秀文化遗产中选取事例,就拿“曹冲称象”来说,就是对青少年进行辩证思维 能力培养的极好范例。“曹冲称象”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故事的梗概是,有一天 曹操得到一头大象,曹操想称一下这个庞然大物到底有多重,问手下大臣有什么办法。一位大臣说,可以砍倒一棵大树来制作一杆大秤,曹操摇摇头――即使能 造出可以承受大象重量的大秤,谁能把它提起来呢?另一位大臣说,把大象宰了, 切成一块块,就很容易称出来了。曹操更不同意了――他希望看到的是活着的大 象。这时候年方7岁的小曹冲出了好主意:把大象牵到船上,记下船边的吃水线, 再把象牵下船,换成石块装上去,等石块装船达到同一吃水线时再把石块卸下来, 分别称出石块的重量再加起来,就得到了大象的重量。曹冲在7岁时是否真有这 样的智慧,难以考证,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故事中所包含的辩证逻辑思维:
能从错误意见中吸纳合理的因素。第一位大臣出的主意看似不切实际,因为没有 人能提起如此重的大秤,但是它却包含着一个合理的因素――需要有能承受住大 象重量的大秤才能解决问题;
第二位大臣的主意更是荒谬,怎么能把活生生的一 头大象拉去宰了呢!但在这个意见中却包含着一个非常可贵的思想――化整为 零。曹冲正是吸纳了两位大臣错误意见中的合理因素――设法找一个能承受大象 重量又不用人手去提的大秤,根据日常的生活经验,船正好能满足这种要求;
然 后他又想到利用石块代替大象可以实现“化整为零”。
正是这种辩证思维加上生活经验积累和敏锐的观察,使曹冲创造性地解决 了他所处时代一般人所不能解决的难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辩证思维不仅在创造 性思维活动的关键性突破这一环节中有至关重要的意义,而且在整个创造性思维 过程中都有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
2、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相互激励中得以强化。
市场的激烈竞争能使经济发展迅猛,而把竞争机制引入课堂,强化刺激认 知手段,设置辩论、课堂讨论等适度紧张的课型,能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 性,使大脑的思维活跃而敏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能力都得到锻炼和强化。
辩论能培养学生的扩散思维,逆向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在辩论课上,教师完全给予学生平等、信任、尊重, 学生就会在这样的氛围中大胆探索、畅所欲言。使学生的思维向新的深度和广度 发展。
比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中《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时,让学生先自主预习, 然后针对近几年我国青少年热衷于过“洋节”的现象,组织同学们进行了一次辩论 赛,正方主张“抵制洋节”,反方主张“引进洋节”。首先根据观点立场确定两方的 组员,在学生的推荐下,选出两方的组长,由组长组织组员分工查找知识点作为 论据。然后通过辩论赛双方各陈述其论据。这样,学生不仅能理清这几个知识点:
(1)文化是民族的,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民族传统节日是本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感情的集中表达。(2)洋节日是西方文 化的集中表达。大规模集体过洋节,会影响本民族文化传承,不利于形成和保持 中华民族的凝聚力。(3)文化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包括西方的洋节都是世界 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引进洋节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4)引进西 方洋节,有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吸收西方文化中的合理内核,发展本 民族文化,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而且在辩论中改变了学生“非此即被”的思维方 式,要学会从两点去看问题,从而使自己的辨证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3、设置高质量的疑问,扩展学生思维的深广度。
疑问是思维的先导,当有了问题,产生解决问题的需要时,大脑才能活跃 起来。当然,高难度并不等于高质量,关键在于设计的巧妙。一个精心设计的巧 妙问题,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能使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使学生的思维能 力在相互争论和启发中得以拓展。如:在讲授量变和质变时,我选用了如下一个 《分粥》的故事:有七个人曾经住在一起,每天分一大桶粥。要命的是,粥每天 都不够。一开始,他们抓阄决定谁来分粥,每天轮一个。于是每周下来,他们只 有一天是饱的,就是自己分粥的那一天。轮流分粥,分粥的先拿出自己的那一份。
后来他们推选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出来分粥。强权就会产生腐败,大家开始挖空 心思去讨好他,贿赂他,搞得整个小团体乌烟瘴气。然后,大家开始组成三人的 分粥委员会及四人的评选委员会,但互相攻击扯皮下来,粥吃到嘴里全是凉的。
讲完故事,我设计了以下问题,让学生讨论:1、应该如何分,大家才会 没有意见同时自己又不会吃得最少?2、用今天所学知识应怎么解释?学生经过 充分讨论得出结论:1、分粥方法:轮流分粥,但分粥的人要等其它人都挑完后 拿剩下的最后一碗。2、量变引起质变的形式多种多样,但基本形式有两种:第 一,由于事物在数量上的增减,即事物在大小、速度、程度、和规模等方面的变 化引起质变;
第二,数量不变,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列方式和结构上的变化也会 引起质变。《分粥》故事中,同是七人分一桶粥,有抓阄分粥、轮流分粥、推选 分粥、委员会分粥四种分粥方案。谁分粥,谁先拿粥,这些方案是部分以欠佳的 结构形成整体,没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每周饱一次、腐败粥、凉粥。只有一种 方案,虽然只是改变了分粥者拿粥次序,就是改变了拿粥的排列方式,分粥者不 是先拿粥,而是最后拿粥,各个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终于实现了完全公 平公正公开,达到了良好的意愿,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 气,日子越过越好,这正是量变引起质变的第二种方式的体现,这种质变,也是 制度创新、体制创新。可见,运用材料设问,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
我们在教学中需要结合具体的内容,了解学生的思维状态,有针对性地进 行讲解,使学生在克服错误的思维方式过程中,逐步提高思维能力。在政治教学 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辩证思维能力,这既是教学实践本身的需要,也是 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寻 找更多更好的方法。
参考书目:
温寒江《创新能力》 阮美玲《浅谈例子启发在中学政治教学过程中的应用》 王朝英《利用辩论法培创新思维能力》 任黎平《提高思想政治作业质量的策略》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