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艺术研究
发酵工程课程教学艺术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大批刚刚毕业的博士纷纷走进高校, 使得高校部分课程的教师趋于青年化。为了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艺术,提高教学效 果,本文从六个方面分析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艺术的基本方法,以期提高学生对知 识的学习兴趣,改善课程教学质量。关键词:青年教师;
教学艺术;
教学方法;
教学改革 高校教学的主体是教师,学习的主体则是学生[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 构成了高校课堂中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其中,教学艺术是教师与学生 之间信息传递的纽带,是连接“教与学”的桥梁。王北生在《教学艺术论》中指出 [2]:“所谓教学艺术,是指教师在遵循教学原则、运用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借助 语言、表情、动作、色彩、图像、音响等手段,创造一定的教学情景,为实现最 佳教学效果而组合运用的一套带有形象性、情感性和独创性的娴熟教学技巧。” 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高校教育事业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高校的大幅度 扩招,使得部分高校师生比例从原来的1/14降低到1/40,造成师生比例关系的严 重失调。目前大批刚刚毕业的博士,纷纷走进高校,加入青年教师的队伍。虽然 他们的专业基础知识牢固又扎实,工作积极性高昂有活力,但是他们大多数没有 经过严格的师范专业系统培养和锻炼,对高校的教学环节、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不够熟练,对教学艺术认识不够深刻[3]。虽然在教学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 力,但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普遍现象,教育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 卓有成效的方法和措施[4-5],包括:改革教学内容、创新教授方式、提升课堂驾 驭能力,以及培养教师自身素质等。然而,对于如何培养青年教师教学艺术的研 究分析较少。高校的每一堂课,内容丰富、知识点多。课堂的顺利开展,不仅需 要青年教师熟悉教学内容,还需要熟练运用相关的教学方法,更需要掌握独特而 娴熟的教学艺术。因此,作为一名青年教师,课堂上要想把课讲得栩栩如生,得 到学生的认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仅需要深厚的专业基础知识,还必须从 教学艺术上动脑筋、下功夫,在深入领悟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匹配相应的教学艺 术[6]。基于此,本文以发酵工程专业课程为例,从备课与学术相结合、授课与 表演相借鉴、课堂与生活相联系、传道与解惑相统一、学习与探索相促进和考试 与考查相并行等六个方面(见图1),分析教学艺术的基本运用方法,以期提高 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兴趣,改善课程教学质量。
一、备课与学术相结合备课是高校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高校教师形成实际教学能力的一 个必要过程,也是青年教师授课必备的一种教学能力。通常备课主要包括四个方 面:备内容、备对象、备方法、备教具[7]。教师通过课前准备,刻苦钻研教学 大纲,充分把握教学内容,熟悉教学对象,掌握施教艺术,有效地把抽象的教学 任务转化为现实的教学能力。高校的青年教师绝大部分是博士生,具有扎实的学 术功底和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对自己的研究领域具有深刻的认知能力。因此, 高校青年教师要充分借助这一独特优势,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适当的选择 性穿插科技前沿知识,一是丰富学生的专业视野,二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三 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例如,在讲解黄曲霉毒素对粮食产业造成的危害时,不 仅要讲解黄曲霉毒素有什么危害,还要分析解除黄曲霉毒素危害的措施。包括:
敲除黄曲霉毒素合成路径中的关键基因,抑制黄曲霉毒素合成信号调控通路中的 关键因子,表达与改造黄曲霉毒素降解酶,筛选不产黄曲霉毒素的黄曲霉菌株, 生物竞争排阻法消除黄曲霉毒素污染等。
二、授课与表演相借鉴 课堂授课是传统教育模式的基石,是实现知识传递的有效途径。高校青年 教师必须深入钻研授课方法,熟练掌握授课技巧,提高课堂授课效率,追求授课 艺术与教学效果的完美融合。在教学过程中,授课艺术是结合了师生主观范畴的 “意”与教学客观范畴的“境”的一种最佳教学艺术境界,具有情感性、审美性、创 造性,是科学、技巧、艺术的有机结合[8]。课堂授课是赋予教学内容艺术性展 示的一个知识传输过程,使学生如临其境,看得入目、听得入迷、记得入骨,达 到对学生激发兴趣、传授知识、开发智力、培养能力和思想教育的目的。因此, 高校青年教师在合理运用形体语言的基础上,要充分展现知识的真实内涵和强大 生命力,同时也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豪迈的激情和诚恳的授课态度,充分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听课情感。例如,在讲解DNA的折叠、错配与修复 时,对于DNA的折叠过程,可以适当借鉴《壹周立波秀》节目中对于哲理的解 释“哲理就是把有道理的话折叠起来,便于携带……”和用“折报纸”的例子进行细 致说明。在授课时,既要参考体现周立波的动作,又要体现“DNA折叠就是把DNA 折叠起来,便于在生物体内便于存储”。然后,参考周立波“折报纸”的例子,对 DNA折叠进行解释说明,如DNA是如何折叠的、DNA折叠的意义是什么。
三、课堂与生活相联系 课堂既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地方,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地方。教材中的知识 源于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因此,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高效的传授知识,也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只有善于联系实际,才能使课堂更加生动活 泼,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9]。理论联系实际,一方面要阐明教材中相关理论形 成的实践基础,明确理论是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自己所学 习的理论与实际生活密不可分;
另一方面要围绕授课的重点、难点和疑点,适量 的融入一些典型的实际应用案例,或者适当的让学生思考一些经典理论的未来可 能应用方向,再或者适时的让学生思考一些自然现象可能蕴藏的客观规律,从而 引导学生从已知到未知、从现象到本质,由浅入深的消化、吸收和利用所学知识, 达到深化学生思考能力、培养创新性思维的效果。例如,富马酸和苹果酸同为四 碳二羧酸,但在实际应用中存在差异,为阐明其中的差异,举例说明在生活中为 何富马酸适用于固体类化妆品的添加剂,而苹果酸则适用于液体类化妆品的添加 剂。
四、传道与解惑相统一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传道是教师用言传身教培养学生的品格;
授业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基本技能;
解惑是学生主动学习提出疑惑,教师解除学生 困惑的过程。解惑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善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设疑、答疑,在帮助学生解惑的时候,要 留有空隙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朱熹认为“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可见 疑惑在促进学生思考方面的重要作用。设疑是针对教学内容的重点与难点,设置 关键问题,既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把握知识的关键点,又能启发学生发散思维、 有效理解教学内容,最终起到画龙点睛、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教学效果。答疑是针 对学生不明白、不理解的知识点,在课间、课后或课堂上,讨论与回答学生所提 出的问题,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多项信息共同交流, 达到相互学习、相互启发、共同进步的目的;
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勤于思考、 勇于质疑、敢于发问的作风,营造活跃、轻松、自由的学习氛围,达到学生对教 学内容不厌倦、不困倦、不疲倦的目的[1]。例如,学生提问“在酸奶的制作过程 中,微生物发酵的碳源仅仅是乳糖吗?乳糖是否被完全被利用?乳糖利用率是多 少时,更利于酸奶风味的形成?”。作为青年教师,可以将该生的问题在课堂上, 进行班级范围的答疑,一方面鼓励学生提问,另一方面实现相互学习。
五、学习与探索相促进 探究式教学,是以学生实际体验为主线,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实 践等方面入手,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的教学示范作用,培养学生的 探究式学习意识与能力,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所学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充实理论结构,改善知识框架[10]。例如: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霉菌教学改革与实践教 学改革与实践59形态对有机酸发酵的影响,开设了本科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菌 体形态对土曲霉发酵生产衣康酸的影响”。参加该项目的团队包括:本科生5人(含 组长1人)、辅导教师1人,形成“教师―组长―创新小组”三级交互探索团队模式。
项目内容由指导教师及学生一起讨论后列出备选方案。组长负责确定最终方案、 进度安排、成果提交形式等,并全程辅导组员开展实验。教师负责协调和提供物 资、设备使用等方面的帮助,并主动解决实验设计、分析等方面的问题。团队学 生成员轮流每周一次向团队组长汇报实验进展情况,组长对汇报材料进行把关, 教师负责监督。实践结果表明:组长在组员和研究任务所带来的双重压力下表现 得非常积极,投入了大量的时间进行整理汇报材料、思考实验计划、分析实验数 据等工作,从而有效的加强了学生积极思考、自主探索的意识。
六、考试与考查相并行 考核制度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导向作用。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将正确引导学 生的学习动机,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既能起到检查学生 学习效果的作用,又能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11-12]。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存 在的“课后不复习,考前大突击”现象,改革考核方式势在必行。由原来“试卷成绩 +平时成绩”的二元评价体系,调整为“试卷成绩(50%)+报告成绩(30%)+平 时成绩(20%)”的三元评价体系。“试卷成绩”用于评价学生课上学习效果,主要 考查教学大纲中需要掌握的教学难点和重点;
“报告成绩”用于评价学生课后学习 效果,主要考查教学大纲中衍生的科技前沿,通过指定学术期刊(如:Cell、Nature、 Science等)发表的学术论文,让学生以演示文件(即ppt)的形式进行讲解;
“平 时成绩”用于评价学生出勤率和课堂提问的学习效果。三元评价体系的构建,避免 了传统考评系统的主观性,能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实际学习状况,保证成绩的准 确性和客观性。
七、结束语 青年教师要善于学习与合理运用教学艺术,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作用,有 效引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既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要善于采用启发式、诱导式等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 习积极性;
既要善于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要善于运用 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既要善于设疑造成思维悬念,引起学生的思考, 又要善于释疑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问题的本质和关键。只有这样,青年教 师才能不辜负前辈们的谆谆教导,才能适应现代化教育的迫切需求,才能高质量的完成教学任务,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