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传统文化的政治论文2500字
传统文化的政治论文2500字 传统文化的政治论文2500字篇一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 摘要:弘扬中华文化,需要我们摒弃任何文化成见,公正客观地对待人 类在其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正确认识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 的关系,这是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路径。关键词:传统文化的发展;重新认识;综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G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5-5312(2011)30-0266-02 中国的文化既包括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也包括中国文化传统发生剧 烈演变的近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部分,也是我们 先辈传承下来的丰厚历史遗产。它不仅记录了中华民族及其文化发生以及演化的 历史,而且作为世代相传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渗透在每个人的血 脉中,制约着今天的中国人的行为方式和思想方式。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源流可以上溯到5000—7000年以前。按照文化的总体 倾向及本质特征,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一)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 从先秦时期到前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与成型期,这个时期中国文 化的要素构成与本质特征基本成型。中华民族拥有五千年的历史,中国文化的发 展也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充满战乱的动荡年代,由于诸侯割 据、群雄并起,竟然造就了较为宽松的文化环境,使得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百家 争鸣的盛况,不同学派的学术思想从不同的角度发展了传统文化,使得我国古代 文化不仅跨越了南北的广大地域,而且内容更丰富、更多样化,显示出了华夏文 化的多元性的特色。
从历史的发展、传统文化的演变来看秦汉是一个融合的时代。从先秦 至汉,完成了中原华夏多种文化的交融,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这个时期的显著特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要素和构架基本形成,她们之间此消彼长、融会贯 通,造就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特征。
(二)佛教东渐、儒道释并存与理学的形成 东汉时期,中华民族的本土文化第一次受到外来文化——佛教的挑战。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剧烈动荡,战乱、灾祸、死亡随时降临,于是佛教的“因 果报应”“三世轮回”便扎根盛行。正是在这儒、道、佛等多元融汇的和各家思想 多向演化的历史洪流中,中国传统文化显示了它的包容力和生命力。佛教日益民 族化、中国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大大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
(三)中国传统文化对其他文化的排斥、适应与融合 宋后,一方面中国各民族文化进一步融合。另一方面明中期以后,由 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在资本主义体内萌芽,中国封建文化日益突显。鸦片战 争之后,士大夫门领略到了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优势,特别是“五四运动”之后人 们清醒的意识到旧传统思想文化的体系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传统文化 需要转变形态了。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低估与复兴 中国近代文化过程,从文化层面观察,是一个中国文化应对西方文化 的冲击,并试图对自身做出调整以适应西方文化、建设中国新文化的过程。随着 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在中国甚至出现了一股强劲的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潮流,人 们开始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对儒家传统进行重新认识。这一重要的文 化现象,是中国社会自20世纪初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
(一)反传统激流的喷涌 从1919年到1980年代末,整个中国社会主流的思想文化是激进的和全 面的反传统主义,儒家传统首当其冲,这是儒家传统在当代中国演变的第一阶段。
从1917年提倡白话文开始,“五四运动”开辟了全面彻底地否定儒家文 化的进程,对传统的否定由政治层面进入文化层面。领导“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 们认为,中国面临的问题不是靠移用西学、西政就可以解决的,必须要以西方的 现代文化全面代替中国的旧文化。五四运动中具有最高价值的是“科学”和“民主” 的观念。她们是从西方启蒙思想中借用来的救中国的思想武器。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行,中国社会的发 展进入一个新时期,在思想方面,过去那种否定一切人类文化传统的做法改变了。
但是,这个社会并没有改变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否定态度,从某种意义上说, 它只是回到了“五四”时期的起点。整个80年代全面拥抱西方文化和全面谴责中国 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这成为当时强劲的思想潮流。
(二)对传统的重新认识 到20世纪90年代以后,激进的反传统主义逐渐退潮,以儒家为核心的 传统文化得到中国社会乃至世界的肯定,中国传统文化开始了复兴的过程。随着 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国人的民族自信心开始恢复,重建中华民 族的精神传统、复兴儒学的呼声由弱到强,逐渐得到广泛的认同。
首先,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从来没有根绝,在中国人的心理结构的深 层中和日常生活之中仍占有一席之地,儒家的基本价值观念在传统社会历来发挥 着“齐人心、正风俗”的作用。历史进程表明,人们摧毁了传统的价值体系之后, 并没有建立起一个大家一致接受的、足以作为一种替代性的价值体系来重塑中国 人的心灵世界,因而造成了严重的价值缺失、精神失落和信仰危机。然而,无论 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必须有其自身的价值体系,在经过一次并不成功的尝试之 后,人们重新把目光转向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通过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资 源来摆脱价值危机,通过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来重建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体系, 在相当程度上已经成为中国知识分子共同的意识。
其次伴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对民族文化的认同越来越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人之所以能够逐渐走出激进的反传统主义,重新倾向于肯定以儒家文化为核 心的中国传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与价值认同的问题是一个重要原因。20 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一体化的同时,也日益凸显了文化认同的问题。在人类交 流日益便利和频繁的背景下,越是与不同文化接触,难么“我是谁”的问题就越突 出。人们越来越意识到,只有根植于自己民族文化的传统,才能真正在全球多元 的格局中占有一席之地。任何一个民族,乃至任何一个人都无法真正依靠纯粹外 部文化来建立“自我”,只能深入自己的传统文化来实现“自我”的确立。目前,中 国的崛起已经成为事实,它将在经济和政治上为世界作出巨大的贡献。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命运的转变还有一个不能忽视的原因,就是有一 批真正理解、认同儒学价值,同时又能欣赏、接受西方优秀文化的知识分子,对重建儒家传统做了不遗余力的努力。这股浪潮至今在以强劲的势头向前发展,毫 无疑问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三、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的问题 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和发展,不可能单纯地依赖于某一种文化形式,而 是在新的实践下实现各种不同文化形式的互斥互补、交融碰撞、综合创新。不同 民族在其历史发展中创立的不同文化形式,有互相排斥、冲突和对立的一面,也有 融合、互补和统一的一面。我们不能“蔽于一隅”,而应该站在更高的高度予以审 视。因此,不管何种文化,在当代中国都将面临一个现代转换的问题,或者说都面临 如何中国化的问题。
就中国传统文化来说,它产生于中国古代社会,是古代社会经济、政治 的反映,是对那个时代的问题和任务的解决和解答,在今天要想发挥其积极作用, 就必须实现其创造性转换,使其无论在思想内容还是表达形式上都要与现代社会 相适应。
四、结语 因此,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文明共有精神家园,需要我们摒弃任何 文化成见,公正客观地对待人类在其历史进程中创造的各种不同的优秀文化,正确 认识各种不同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真正实现中国文化、西方文化之间的对话与 融通,这是发展和繁荣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