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艺术理论论文
  • 电视电影论文
  • 音乐论文
  • 美术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艺术论文 > 艺术理论论文 > 浅论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_... 正文 2019-09-22 07:36:13

    浅论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_孙中山近代史小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浅论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

    浅论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 浅论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篇一 《孙中山民本史观的道德价值取向初探》 摘要:孙中山的历史观实为民本史观,具有浓厚和鲜明的道德价值取 向。在他看来,人类进化史应当是互助的道德文明进化史;道德理性的不断提升 是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目标;历史发展就是道德文明不断提升的过程;人类历史发展 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道德完善的大同世界;中西文化的差别就在于中国文化是道 德文明和王道文化,西方文化是物质文明和霸道文化,中国文化代表了人类历史 发展的终极方向。

    关键词:孙中山;历史观;道德价值取向 中文分类号:B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1-862X(2012)02-0097-008 赋予历史观以一种道德取向是近代以来中国思想界较普遍的现象。形 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直接或间接受中国儒家心性道德论和大同学说 等思想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近代出现的将进化论与伦理思想相结合的进化 论、特别是互助进化论的影响。作为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和思想家,孙中 山便建构起一个具有鲜明道德取向的历史观,作为自己革命主张的理论依据。孙 中山的历史观本质上说并非是一般所说的“民生史观”,而是“民本史观”。(1)其民 本史观的基本特征是具有浓厚和鲜明的道德性。从伦理道德的视域来考察和评价 历史,构成其历史观的核心价值取向。在他看来,人类进化史本质上应当是互助 的道德文明进化史;道德理性的不断提升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目标,社会历 史发展就是道德文明不断提升的过程,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道德完 善的大同世界;中西文化的差别就在于中国文化是道德文明和王道文化,西方文 化是物质文明和霸道文化,中国文化代表了人类文化发展的终极方向。质言之, 孙中山历史观可称为“道德取向的民本史观”。孙中山民本史观的道德精神既继承 了儒家仁爱思想和大同学说等,又充分吸取了西方民主主义、社会主义和互助进 化等思想,体现了传统与现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融合,对中国现代历史思 想的多途发展产生了直接影响。大陆学术界以往主要是从孙中山历史观的唯心或 唯物的一元论,或唯心与唯物混杂的二元论来讨论其基本属性与特征。(2)海外 学术界系统和深入探讨其历史观的道德伦理取向的论述也少见。故此,拙文拟对孙中山民本史观的道德价值取向做一初步探讨,以求拓展孙中山历史观研究的新 视野,发掘其历史观的新内涵。

    一、人类进化史是互助的和道德文明的进化史 孙中山是主张社会历史进化论的。他说:“天下事非以竞争为不将。

    当此二十世纪,为优胜劣败、生存竞争之世界。为[如]政治、工业,商业种种, 非竞争何以有进步。”[1]45但是,人类历史的进化与自然的进化不同,道德与互 助起着决定性作用。

    1912年,孙中山提出自然的进化是天演淘汰,人类的进化则为道德的 进化,两者有本质的不同,那种将人类历史上国家强弱之战争、人民贫富之悬殊 皆视为天演淘汰之公例,认为世界仅有强权而无公理,以强权为世界唯一真理是 错误的,“我人诉诸良知,自觉未敢赞同,诚以强权虽合于天演之进化,而公理 实难泯于天赋之良知。故天演淘汰为野蛮物质之进化,公理良知实道德文明之进 化也。社会组织之不善,虽限于天演,而改良社会之组织,或者人为之力尚可及 乎社会主义所以尽人所能,以挽救天演界之缺憾也”[2]507-508。因此,在他看来, “物竞争存之义,已成旧说,今则人类进化,非相匡相助,无以自存”[2]360 。又 说:“从前学说,准物质进化之原则,阐发物竞生存之学理。野蛮时代,野兽与 人类相争,弱肉强食,优胜劣败,弱者劣者,自然归于天演淘汰之例。……今世 界日进文明,此种学理,都成野蛮时代之陈谈,不能适用于今日。今日进于社会 主义,注重人道,故不重相争,而重相助,有道德始有国家,有道德始有世界。”[1]25 他晚年对人类互助进化原则做了进一步阐释,指出宇宙进化分物质进化、物种进 化和人类进化,“物种以竞争为原则,人类则以互助为原则。社会国家者,互助 之体也;道德仁义者,互助之用也。人类顺此原则则昌,不顺此原则则亡”[3]47。

    孙中山也指出了人类道德进化的曲折性和复杂性。首先,人类的互助 进化不是直线的,而是曲折的。他说,互助进化原则行之于人类当已数十万年, “然而人类今日犹未能尽守此原则者,则以人类本从物种而来,其人于第三期之 进化为时尚浅,而一切物种遗传之性尚未能悉行化除也。然而人类自入文明之后, 则天性所趋,已莫之为而为,莫之致而致,向于互助之原则,以求达人类进化之 目的矣”[3]47-48。其次,文明进步既会带来善果,也可带来恶果,“因为社会问 题是文明进步所致,文明程度不高,那社会问题也就不大。……况且文明进步是 自然所致,不能逃避的。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4]327。

    那么,为何历史进化与自然进化不同呢孙中山认为,根本原因在于“自然与人事,固绝对之不同也”。当人初生穴居野处和靠自然生存时是自然人,“此 自然人之时代,固无所谓理乱兴衰之时势也。及其进化也,由猎而牧而耕而织, 于是有夏葛而冬裘,暑扇而寒火,则人事进化矣。其进化之程度愈高,则离天然 愈远;及至历史之时代,则人事渐繁,而理乱兴衰之事毕现,然后乃有‘时势’之名 称”[4]384。又说:“夫时势者,人事之变迁也;自然者,天理之一定也。”[4]386 也 就是说,孙中山认为自然变化是由客观规律(即天理)绝对规定了的,而人事之变 迁即时势(即人类历史)却离不开人主观上的积极活动,即人为力的作用,人为力 是历史进化的主要力量。他在论及人类各民族进化时便说,民族进化“是天然力 和人为力凑合而成。人为的力量,可以巧夺天工,所谓人事胜天。这种人为的力, 最大的有两种,一种是政治力,一种是经济力,这两种力关系于民族兴亡,比较 天然力还要大”[5]197。而人为力的作用便是要使历史发展趋向道德文明,此即他 所说的“文明有善果,也有恶果,须要取那善果,避那恶果”。

    不过,孙中山对历史进化中自然力和人为力的论述并不严密,甚至存 在矛盾。他在谈到区分民族和国家形成最适当的方法是用什么力造成时说:“用 中国的政治历史来证明,中国人说王道是顺乎自然,换一句话说,自然力便是王 道。用王道造成的团体,便是民族。武力就是霸道,用霸道造成的团体,便是国 家。……自古及今,造成国家没有不是用霸道的。至于造成民族便不相同,完全 是由于自然,丝毫不能加以勉强。”[5]186其次,不同种族所以能结合成种种相同 民族,“自然不能不归功于血统、生活,语言,宗教和风俗习惯这五种力。这五 种力,是天然进化而成的,不是用武力征服得来的”[5]188。这里,孙中山是将王 道这种道德政治视为自然力,霸道反而是人为力。

    浅论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篇二 《试论孙中山的教育思想》 摘要:教育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形成了比较 完整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孙中山,教育思想,中国近代教育教育思想是孙中山思想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他在几十年的革命 生涯里,一直对发展中国教育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进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 比较完整的教育思想。

    一、孙中山对封建教育的批判 封建教育是封建专制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为封建的政治、经济 制度服务的。孙中山主要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了批判,他认为,科举制度具有祸 国害民的两大流弊:第一,是“所试科目不合时用”。[1](P445)在唐朝科举取士的 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上、明法、明算、一史、三史、五经、三经等五十 余种,绝大部分是围绕“经史”而设。至明清,则只设进士一科。孙中山认为,近 代的中国面临强邻环列、瓜分豆剖的民族危机,而近代的世界更早已进入实力较 量和科技竞争的时代,中国必须使“农、工、商皆有学问”,“非此不足与世界相 角胜”。[3](P345)。但是封建科举制取士科目的设置,却丝毫无益于“农、工、商 皆有学问”,无益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振兴。

    第二,是“惟文是务”的士林风气造成了“废弃百艺”的恶果,阻碍了科 学技术的发展。在中国封建社会,很早就形成一种“士为四民之首”,士比农、工、 商贾要高出一等的思想。随之而来的,是“以文为尚”的社会风气。隋朝废九品中 正制,改行科举制度,至明清两朝,科举考试专以《四书》、《五经》的文句为 题,文章格式规定为八股文,所论内容则必须按照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只 有熟读经书,精通八股者,才可能金榜题名,获取功名利禄。这样,科举制度使 “以文为尚”的风气更为盛行,以至于有才之士,“惟文是务”。孙中山指出:“中 国数千年来,以文为尚。上自帝王,下逮黎庶,乃至山贼海盗,无不羡仰文艺。

    其弊也,乃至以能文为万能。多数才俊之士,废弃百艺”,[3](P332)则必然导致 科学技术的落后,进而造成国势的衰弱和民族经济事业的不能发展。因此,他十 分明确地指出,昔日科举制度的“考试材料不良”。如果审视一下中国几千年来科 学技术发展变化的趋势,我们就会发现孙中山的上述批判,确实切中时弊。

    孙中山认为,“考试本是中国一个很好的制度”[4](P439),“是我中国 固有的两大优良制度”之一[1](P320)。没有考试的制度,就会埋没人才;没有考试 的制度,就不能使“有才”、“有德的人”成为人民的“公仆”;没有考试的制度,就不 能“敛抑”“群趋于官”的“幸进心”,也不能正确任用有“所学”的人。他说:“没有考 试,虽有奇才之士,具飞天的本领,我们亦无法可以晓得,正不知天下埋没了多 少的人才呢!”[4](P495)相反,如果有了考试的制度,有才之士就可以通过考试把 自己的才能展现出来。他又说,当“求差事的人很多”,而“政府正要用人,又没有人用”时,却“不知哪个有才干,哪个没有才干”,“这个缘因,就是没有考试的 弊病”。相反,如果“有了考试,那末必要有才、有德的人,终能当我们的公 仆。”[2](P347) 孙中山指出,采用考试制度选拔人才,对国家的振兴具有十分重要的 意义。他认为,国家能不能振兴,关键在政治能不能改良,“政治良则国可得而 治也”。如果实现了政治改良,那么“凡政治范围内诸大端,如教育、实业、交通 等,亦从而振起之”。怎样才能实现政治改良呢他说:“真才出则政治良”。[8](P151) 也就是说,政治改良的关键,在于能不能选拔出真正的人才。孙中山认为,要选 择真人才,必须实行考试制度。

    此外,孙中山对封建制度下陈旧的教学内容也给予了批判,认为那些 教学内容与科学相差甚远。他指出,封建教学的内容,主要是以《四书》、《五 经》为代表,由中国历代圣贤明哲“授受相传”的“古人的经传”。在专制时代,“士 人当束发受书之后,所诵习者不外乎四书五经及其笺注之文字。”[1](P51)今日“科 学的知识”远远胜过昔日“古人的经传”。在“科学昌明”的今日应该把“科学的知识” 作为教育的内容。他说:“人类的知识,是天天进步的。今日人类的知识,和古 时大不相同。今日人类的知识,多是科学的知识。古时人类的知识,多是宗教的 感觉”,“宗教的感觉,专是服从古人的经传”,就这两者比较起来,“科学自然较 优”。他还指出,当今是“科学昌明之世”,而孔孟只是“古人圣人也,非今之科学 家也”。因此,决不应再以历代圣贤“授受相传”的“古人的经传”来作为教育的主 要内容。孙中山提出:“凡天地万物之理,人生日用之事”,都应该列于教学的内 容,尤其要注重学习科学知识。他认为,西方物质文明的发达,“都是由于科学 昌明而来的”,要使中国物质文明发达,就要学习科学知识。因此他强调:“我们 现在要学欧洲,是要学中国没有的东西,中国没有的东西是科学。”[10](P107) 二、教育为立国之本,振兴之道,不可稍减 现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推动经济增长和国力强大的主要 因素,已经由劳动力转向科技实力。科学技术对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对国民经济 的增长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科学技术知识的发达是通过教育实现的。孙中山在 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敏锐地意识到发展教育对振兴国家的重要作用。

    在孙中山看来,整个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取决于人类科学知识水平 的不断提高和学问的不断增长。而前人和今人所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知识和学问的 传播,主要是靠教育来实现的。早在1912年,孙中山在《北京湖广会馆学界欢迎会的演说》中指出:“世界进化,随学问为转移。自有人类以来,必有专门名家 发明各种专门学说,然后有各种政治、实业之天然进化。”[2](P423)1922年,他 又《在桂林学界欢迎的演说》中指出:“诸君是学界中人,要知道人类为什么缘 故要求学呢求学的意思便是求知识。因为世界上有很多的事情,很多的道理,都 是我们不知道的。又因为世界的文明,要有知识才有进步;有了知识,那个进步 才来得快。我们人类是求文明进步的,所以人类便要求知识”,“诸君都知道,世 界上文明的发达,是在近来二百多年,最快的是近来五六十年。网。以后人类知 识越发多,文明的进步便越发快。”[10](P770)孙中山在《地方自治实在性》中还 指出:“学校之目的”,主要在于“读书、识字”,在于求“学问、智识”。所以说, “学校者,文明进步之泉源也。”[4] (P224)大家知道,马克思曾经指出,“生产力 中也包括科学”。[12](P211)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学与生产的关系越来越密 切了。科学技术作为生产力,越来越显示出巨大的作用。

    要使中国由弱变强,由穷变富,成为繁荣昌盛的富强国家,就必须振 兴教育,并且必须把发展教育、开发智力放在首位。早在1894年,孙中山在《上 李鸿章书》中就提出把教育放在首位的思想。他认为“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 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这“四大端”乃是“富强之大径,治国之大本”,而“首在 陶冶人才”。[10](P559)1895年他在《香港兴中会章程》中指出,兴中会的宗旨就 是要“联络中外有志华人,讲求富强之学,以振兴中华”。而在兴中会“拟办之事” 中就有“立学校以有人才”。[10](P928)1912年他又指出,“学者,国之本也”,若 对于“教育机关”“不从速设法修旧起废,鼓舞而振兴之,何以有人才而培国脉”。

    因此,“凡有教育,应予提倡,乃足以启文明而速进化”。[10](P928)同年,他《在 广州岭南学堂的演说》中又说:“凡国强弱,以学生程度为差”,“以后建设,万 端待理,(负责)何人,则学生是也。”[10](P692)《在北京湖广会馆学界欢迎会的 演说》中,他还强调:“盖学问为立国根本,东西各国之文明,皆由学问购来”。

    [2](P423)总之,孙中山在他的有关著作中反复强调:“教育为立国根本、振兴之 道,不可稍缓。”[13](P429)各国的历史实践特别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历史实践表明, 孙中山关于教育和“学问”是立国之根本,振兴中华之道在于振兴教育的思想是完 全正确的。许多发达国家一直把发展教育、开发智力放在优先地位。“日本人从 明治维新就开始注意科技,注意教育,花了很大力量。”[14](P37)即使在第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日本国民经济凋敝,仍然把教育放在首位,千方百计发展教育事 业,培育科技人才,终于换得了新的经济起飞,成为经济超级强国。当今世界, 大凡搞现代化建设的国家和地区,无不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说明孙中山当 年所说的教育是“振兴之道”,“富强之国”等等,至今依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芒。三、大学教育应传授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 孙中山认为,教育必须传授现代科学技术知识,只有如此,教育才能 承担起发展中国实业的大任。

    1824年8月,孙中山以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的名义,命令公布了《大 学条例》。该条例的第一条就规定:大学的旨趣之一,是“灌输、讨究”“世界日 新之学理、技术”。[9](P10)也就是说,在大学教育中,教育所传授的应该是最新 的科学文化知识。

    孙中山历来就强调在学习中要“取法乎上”,要注重学习最新的东西。

    例如他在论及向外国学习时,就指出“我们要学外国,是要迎头赶上去,不要向 后跟着他”。所谓“迎头赶上去”,就是指不要去学外国的“旧东西”,而“要学他们 的最新发明”。[8](P252)像外国的政治思想,“和二千多年以前的思想根本上还没 有大变动”,就不是“最新发明”,而是“旧东西”。因而,孙中山认为中国决不能 像学习外国的物质科学那样去学习外国的政治思想。他坚持反对在改革政治上一 味地盲从附和,完全仿效欧美,认为那样“对于国计民生是很有大害的”,相反, 他指出,如果我们专学外国的最新发明,就能“后来者居上”,就能大大加快中国 的发展速度。他说:“譬如学科学,迎头赶上去,便可以减少两百多年的光 阴。”[8](P252)例如,中国和日本都在交通上学习欧美,修筑铁路。网。虽然日 本走在中国的前面,铁轨都很宽,车也很大。“为什么中国建筑铁路在日本之后, 所做的车和轨还是比日本的宽大呢”孙中山回答说:“就是因为中国所学的是欧美 的新发明,日本所学的是欧美的旧东西。”正因为中国建筑铁路不是学日本那样 不便利的旧东西,而是“学欧美很便利的新发明”,“所以中国现在的铁路好过日 本”。这就是“后来者居上”。[9](P342) 显而易见,孙中山认为学校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向受教育者传 授世界最新的知识,而且只有学习和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才能使中国 迎头赶上,后来居上,这是正确的。他确定大学的宗旨之一是灌输世界日新之学 理和技术,正是他的这一认识在其教育思想中的反映。同时,他把灌输世界日新 之学理和技术确定为“大学”教育的旨趣,也是合理的。众所周知,初等教育和中 等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作为受教育者来讲,也只有很好 地掌握了科学文化的基础知识,才可能进一步去学习和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最 新发明”。还有一点也值得指出,那就是在孙中山看来,“人类的知识,是天天进 步的”。这就意味着,大学中的教育工作中要很好地实验“灌输、讲究”“世界日新 之学理、技术”这一宗旨,还必须密切注视世界科学文化知识发展的新潮流,必须不断地更新知识。孙中山的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的大学教育仍然有非常重要 的现实意义。

    四、建立中国的能够推动科技进步的教育制度 孙中山的教育科学思想最终体现在他关于中国教育制度的设想和实 施的措施上。他认为,中国的教育制度必须能够体现国民受教育权力的公平性, 无论那个阶层的人民及其子女都有权力接受现代教育,而且中国政府应该对教育 经费全额负担,实施普遍地义务教育制,也就是让所有的人都能够上起学。孙中 山非常重视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的发展,他认为,高等学校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摇 篮,职业学校是培养专业技能的基地。中国科技的大发展,必须在教育制度中大 力发展观点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

    1、中国应借鉴西方国家先进的教育制度 孙中山建立中国教育制度的一个基本思路就是要“仿英美之 法”[2](P376)。他相当赞赏英、美、法、日等国的教育,认为这些国家实施强迫 教育,由“国家设校以教之”,是一种进步的表现。[7](P649)1917年,俄国十月革 命的成功使孙中山对俄国的教育制度颇为关注。在孙中山看来,十月革命后迅速 发展的俄国,不仅在政治上、经济上将比欧美各国进步,而且在教育上也比欧美 发达的国家“更进步”。[7](P349)他说:“俄国人民所享国家的利益,……从小孩 子初生的时候讲起,……譬如一个穷人家生了小孩子,父母不能养活,报告到政 府,国家便有抚育费,发给到父母去养活他。到了年纪稍大,可以入学校的时候, 国家便办得有很完全的幼稚园、小学、中学以及大学,照他的年龄的长进,可以 依次进学校,受很完全的教育,国家不收费用。若是父母有不教子女进学校的, 政府便要惩罚父母,强迫子女读书。此所谓强迫教育,要全国的青年,人人都可 以读书,人人都受国家栽培,不要父母担忧”,“像这样好的国家,就是我要造成 的新世界。”[8](P505)这些论述,表明了他要在教育等各个方面“追踪俄国”、学 习俄国的强烈愿望。除开主张向英美和俄国学习外,孙中山还结合当时中国实际 的国情以及民主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需要,结合其社会政治理想,在国民教育制度 方面提出了不少其他颇有价值的见解。

    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孙中山认为,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幼稚园、小学、 中学和大学这四级教育机构来完成的。他说:“学校之等级,由幼稚园而小学而 中学,当陆续按级而登,以至大学而后已。”[4](P223)他认为,这四级教育机构 是学校教育系统的主干,还应该发展师范学校、女子学校、军事学校,以及农、工、商等各种专门学校,在他看来,这些专门学校都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 成部分。其中,孙中山对高等学校和职业教育的论述非常多。

    2、多种形式办学,中国要有几百所大学,造就几百万好学生 在孙中山看来,高等专门学校是造就各种专门人才的地方。中国民主 主义的革命和建设都需要大量的人才,要满足这种需要,就要有一定数量的好大 学。1923年12月他在广州岭南大学演说时就指出:要使中国变得富强,“必须要 有很多的人才,大家同心做去,那才容易。要有很多的人才,那么,造就人才的 好学校,不可只是一个岭南大学。广东省必要几十个岭南大学,中国必要几百个 岭南大学,造成几十万或几百万好学生,那才于中国有大利益。”[10](P899)正由 于大学是造就各种专门人才的地方,所以孙中山认为,办好大学要有两个条件:
    其一是要“有很多的好先生”,其二是要有“合格的学生”。[5](P74)没有很好的师 资,大学就不能培养造就出各种专门人才,有好的师资,但没有合格的学生,大 学也难以培养造就出各种专门人才。此外,孙中山认为大学除由国家直接兴办, 即发展国立大学之外,也可以允许兴办各种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1924年8月, 由孙中山命令公布的《大学条例》规定:“大学除国立外,并许公立及私 立。”[9](P530) 《大学条例》对大学的任务作了如下规定:“大学之旨趣,以灌输及 讲究世界日新之学理、技术为主,而因应国情,力图推广其应用,以促社会道义 之长进,物力之发展到之。”[9](P530)就是说,大学有三个任务。网。一是向受 教育者灌输即传授世界的新学理、新技术,并要以此“为主”。所谓“为主”,其涵 义是指大学教育虽然必须向受教育者传授某专门学科的基础知识,但更主要的任 务则是要使受教育者掌握与专业有关的最新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二是“讨究” 即研究和发明世界的新学理、新技术。与此相适应,该条例规定:“大学得设研 究院”。[9](P530)显而易见,高等专门学校及其研究院“讨究”新学理、新技术, 是服务于“灌输”新学理、新技术的。此外,从该条例也可看出,孙中山认为大学 对新学理、新技术的“讨究”,还应该直接服务于社会。孙中山的这种观点在其他 地方也有所表现。例如,他对当时广东岭南大学用科学方法来改良蚕种就颇为赞 赏,称赞该大学用科学方法把蚕种改良后,“所得丝的收成是很多,所出丝的品 质也是很好”。[8](P417)该条例将科学研究视为大学“为主”的“旨趣”,并把科研与 教学相提并论,这是值得注意的。三是大学还应该根据中国国情的需要,积极推 广和应用各种新学理、新技术。“求知”是为了“实行”,是孙中山一贯的观点,在 他看来,大学“讨究”和“灌输”新学理、新技术,最终都是为了要推广和应用新学理、新技术,以促进社会“心性文明”的长进和物质文明的发展。早在1920年,孙 中山就已经提出了这一思想。他说: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学问、培养“智识”, “精益求精”的制造各种“能助双手生产之机械”,以求实业的发达,“此亦学校所 有事业”。[4](P224)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浅论近代史人物孙中山的论文_孙中山近代史小论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