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毛概参考论文3000字
毛概参考论文3000字 毛概参考论文3000字篇一 《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述论》 摘要:按照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 第一步是要解决“温饱”,第二步是要实现“小康”,第三步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 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贫穷 温饱 小康 邓小平小康社会理论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根据我国具体国情,提出了小康这一概念;到 20世纪80年代中期,党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 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1991年到20世纪末, 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小康列入第二步走的战略目标;按照党中央的部署, 新世纪之初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又提出了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决策;党 的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是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认识 的新飞跃。实践表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 要组成部分。从“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这两步历史性的跨越已经实现,全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实现从“小康”到“全面小康” 的跨越而奋斗。对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 重要意义。
从“贫穷”到“温饱”的历史性跨越 按照邓小平同志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确定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 是要解决“温饱”,第二步是要实现“小康”,第三步是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 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从“贫穷”到“温饱” 的跨越。
中国共产党曾经在1964年12月召开的全国人大三届一次会议上最早 提出了一个“两步走”的设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在重新确立四个 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同时,也认真思考了如何实现这个战略目标的步骤问题。开始 也是“两步走”的设想。到了1987年,邓小平明确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87年4月,邓小平在会见外宾的谈话中第一次明晰地勾画了“三步 走”设想,他说:我们原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在80年代翻一番。以1980年为基数, 当时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只有250美元,翻一番,达到500美元。第二步是到20世纪 末,再翻一番,人均达到1000美元。实现这个目标意味着我们进入小康社会,把 贫困的中国变为小康的中国。我们制定的目标更重要的还是第三步,在21世纪用 30年到50年再翻两番,大体上达到人均4000美元。做到这一点,中国就达到中等 发达的水平。这是我们的雄心壮志。他还说,第三步比前两步要困难得多。我们 还需要五六十年的艰苦努力。这次谈话,标志着邓小平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发展战略思想的成熟。
为了实现第一步(1980-1990年)战略目标,完成从消除贫困到解决温饱 的任务,党和政府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而 努力奋斗,先是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接着以城市为重点深化经济体制 改革以及其他一系列的配套改革。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艰苦奋斗,社会主义 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原定1990年要达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 一番的目标,于1987年提前完成,到1990年,我国用10年时间使国民生产总值按 不变价格计算翻一番,消除了贫困,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全面完成了第一步 发展战略。
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接过了由“温饱”到“小康” 跨越的接力棒,进一步牢固确立了发展这个当代中国的主题。在发展的指导思想 上,坚持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始终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
在发展的基本思路上,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 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根本出发点;在发展的战略方针上,提出和实施科教兴国 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并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
十几年来,在外有压力、内有困难的条件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以年均9.3%的速 度增长,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不仅经济总量 实现了由“万亿元”级向“十万亿元”级的跃升,而且人民生活水平也上了一个大台 阶。
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能够总体上实现由“温饱”到“小 康”的跨越,其战略意义无论怎么估价也不过高。从古代到当代,“小康”一直是 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小康”一词,不是源于西方,而是源于中国,在马克 思经典著作中没有“小康”一词,在经典的经济学或社会学论著中,也不会将“小康”作为一个重要概念来阐述和运用。“小康”一词流传于四川民间社会,是我国 老百姓对一种已达温饱但不富裕的安乐生活状态的描述,甚至可以形象化地描述 为每餐几菜几汤。这一概念被邓小平同志引用,最易为我国老百姓所感知,也最 能激发中国老百姓的热情。众所周知,小康思想和大同思想,同时出现在《礼记 礼运》篇中,指出的是社会发展的不同发展阶段。儒家认为社会发展阶段可以分 为“据乱世”、“升平世”和“太平世”,其中“升平世”和“太平世”就相当于“小康”和 “大同”的阶段,是两种前后相继的理想社会。孙中山在辛亥革命前,在阐述他的 民族主义时,不仅反对一个民族“宰割于上”的民族压迫,主张汉、满、蒙、回、 藏“五族平等”,同心协力,“使中国进入世界第一文明大国”,而且进一步提出世 界人类各民族共“致”大同,说“我五大族种……若能扩充其自由、平等、博爱之 主义于世界人类,则大同盛轨,岂难致乎”孙中山的世界大同思想反映了近代我 国人民对理想社会的向往和追求。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由于社会制度所决定, 不仅无法实现“大同”世界,甚至“小康”社会也未达到。毛泽东同志曾借用“大同” 一词来描述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曾多次提到“小康”,并把国民生产总值人 均达到800美元的“小康社会”,称作“中国式的现代化”。可见邓小平同志借用“小 康”一词有着丰富的理论内涵。“小康社会”这一概念的提出,既符合我国历史传 统和现实国情,又参照了现代国际社会的经济标准,因而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 人脚踏实地和奋发图强的科学精神。把“小康社会”由理想总体上变为现实,即人 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从“温饱” 到“小康”的跨越,创造了当今世界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东方奇迹”,显示了社会 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极大地振奋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从我国对世界的影响来看, 一个12亿多人口的大国进入“小康”,这本身就是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一个巨 大贡献,是对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进程的一个极大推动。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国 总体上已经达到“小康”,并不仅仅意味着物质文化生活的改善,同时也意味着国 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生产建设规模的扩大、社会生产方式的改进、科学教育水平 的提高等等。这就为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民族复兴伟业,奠定了雄厚的 物质基础。
从“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跨越 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出发,提 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战略目标为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 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经过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至上世纪末我国如期达到总体小康目标,实现了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 性跨越。从我国的国情来看,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 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刚刚跨入小康的门槛,人均收入还不高, 只有800-1000美元,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我国才刚刚摘掉“低收入国家”的帽子, 进入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的门槛。所谓不全面,有两层含义:一层是指小康生活 所覆盖的人群不全面。即使低水平的小康,也还没有全面达到。2000年农村还有 3000多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没有完全解决,2002年减为2800多万。一些已经脱贫 的,生产和生活条件还很脆弱,容易返贫。城镇有将近2000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 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还有更多的人口,虽然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但尚未达到小康。另一层是指人们所享受的小康生活不全面。现在总的情况是, 人们的衣食问题解决了,但住、行还不行,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生活环 境差距更大,人民对治安状况、对民主进程等问题还不满意。所谓发展很不平衡, 是指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收入群体之间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总体上说, 城市进入小康的比重大,农村进入小康的比重小;东部地区进入小康的比重大, 中西部地区比重小;高中低不同收入群体之间收入很不平衡,并且这种差距有扩 大的趋势。显然,我们现在所达到的小康社会与邓小平所设计的小康社会是有较 大差距的。
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人 民从容应对各方面的困难和挑战,推进改革开放,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 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的战略目标,完成了人民生活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 性跨越。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小康阶段的“新三步走”战略。2000 年,江泽民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小康社会建设提供了新的科学的指导思 想。在此基础上,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在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 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 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经过这个阶段的建 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 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按照这个规划,十六大把六个“更加”的总体目标从经济、 政治、文化、生态四个方面进一步具体化,使之更加符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 从而给人民以看得见、摸得着的利益,这必将在实践中起到动员人民、鼓舞人民、 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作用。
党的十七大对实现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提出了新的 更高要求,就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 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能 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表 明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 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 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这一新的更高要求,使“全面建设” 的内容更加完备,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蓝图更加清晰。按照这一新的 更高要求努力奋斗,迎接我们的必将是一个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文化 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生态更加文明的全面小康社会。开辟了全面建设惠及 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的新前景。对小康社会的规划,继承了邓小平 小康社会的思想,同时又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
综上所述,从1979年邓小平提出“小康”这一概念至今,我们已经走过 三十多年不懈奋斗的历程,完成了从贫穷到温饱,从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 经历了从“建成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到建设“全面小康”的 历史性进步,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最终实 现共产主义写下了光辉的一页。目前,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有不到10 年,距205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还有40年左右的时间,还需要继续努力奋斗。
“只要我们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一定能够胜利实现这一宏伟蓝图和奋斗目标”。
毛概参考论文3000字篇二 《科学发展观》 [摘要] 企业文化理论是从西方传入中国的,它的内容随着时代的变 化而变化,科学发展观应该成为现代企业文化的理论基石,现代企业文化应体现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协调发展。
[关键词] 现代企业文化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全面协调发展 任何企业都有企业文化,它以自发或自觉的态式存在着。中国的老字 号同仁堂和瑞福祥正因为有自己的独特的企业文化才能传承至今。但是,现代管 理学意义上的企业文化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西方国家传入我国的,作为一 种现代管理理论和管理方式,它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时尚和热潮。而且随着我国加 入WTO,融入经济全球化,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企业继人才、物质、资金、知识之后的第五大经营资源而备受企业重视。美国哈佛商学院教授,世界知名的管理 科学权威和领导科学权威科特教授预言:未来十年企业文化很可能成为决定企业 兴衰成败的关键因素。《财富》杂志也曾指出:世界500强企业之所以胜出其他 企业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善于不断给企业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凭借企业文化, 使它们保持百年不衰。
企业文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企业文化理论初始阶段代表作,被称为 “美国工商管理圣经”的《追求卓越》的作者汤姆比德斯就坦言,绝不再版这本书, 因为“现在的境况和当时已经完全不同了”。在中国,企业文化理论虽然起步较晚, 也是在与时俱进。改革开放初期,因为实行计划经济,所以无论是国有企业还是 集体企业都共同宣扬“以厂为家”,而职工则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很少 有个性的企业文化,而且这个时期的企业文化均处于自发阶段。直到党的十四大 召开,明确了要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自觉地企业文化建设才开始了一个 新阶段,但由于思想的局限,这一时期的企业文化更侧重管理,例如“以职工为 本”、“管理出效益”等。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们的企业 文化建设越来越呈现出自己的特色,涌现出海尔、联想、宝钢等一批被世界认同 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企业文化。现在,中国企业要想融入世界经济的浪潮,必 须立足实际,放眼未来,创建更加符合时代潮流,更有生命力和竞争力的现代企 业文化,这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理论基石,创建符合时代要求的现代企业文化。
首先、现代企业文化要体现“以人为本” 温家宝说:“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曾庆红 说:“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所谓 以人为本,首先强调人的主体性,也就是说人是世界上惟一具有主体性的动物, 人可以根据需要自我创造、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 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并创造条件千方百计激发人的能动性。其次就是 对人的尊重,人不是机器,而是有独立情感和个性的个体,每个人都有被尊重、 被理解、被重视的需要。以人为本就是关心、爱护、尊重每个个体,让人有强烈 的自我意识,有完整的人格和尊严。再次,强调个体的价值意义,每个人通过后 天的学习和训练都会形成自己的价值,这种价值通过劳动表现出来,以人为本就 是创造机会使每个人的价值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并提供条件满足个人需要不断 提升自己的价值。
西方经济学者主张经济增长的模式靠4个因素:资本积累、资源禀赋、 技术进步、劳动力投入。世界著名的经济学家认为,凡是优秀企业的经营都要建立在这4个轮子之上,但是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主张是有缺陷的,因为他缺少了 人,知识经济也就是现代经济和传统经济的不同在于对人的态度,没有了人才, 一切将无从谈起。传统经济重资源,轻视人,而现代经济则重视人,以人为本。
这里的以人为本又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企业内部,以人为本就是以员工为本。
以人为本的现代企业文化对员工的管理更加人性化,“泰勒制”的管理方式已不适 应现代的管理,由于“自我实现的人”、“复杂人”理论的出现,现代的管理更强调 尊重,激励,发掘人的潜能,调动人的积极性。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关系也不是 上级和下级服从和被服从的关系,而是团结、合作,相互影响、相互带动、相互 尊重的关系。对人才的态度更加宽容,只要你有聪明才智,就给你最大的自由空 间。二是在企业外部,以人为本就是以顾客为本,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要充分满足 顾客的需要,体现人性化、个性化,使顾客的自我尊重得到满足。“顾客就是上 帝”的观念传入中国后,引起了企业界的广泛重视,但是真正将这种观念内化提 升为企业文化,要走的路还很长。
其次、现代企业文化要体现“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一个重要原则,是人类对社会发展问题认 识的深入,它是人类以沉痛的代价换来的认识成果,而且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同。
根据联合国组织的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 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包括三方面的基本原则:第一、持续性原则 即人类经济和社会发展必须维持在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范围之内,以保证发展的持 续性。第二、共同性原则,即由于人口、资源、环境的问题的全球性要求全人类 通力合作,共同保护地球环境和自然资源。第三、公正性原则即对环境和资源的 保护即要求代内公正也要求代际公正。针对目前我国高能耗、高投入、低产出、 低质量、低效益的资源利用现状,现代企业文化应高瞻远瞩,立足人类整体利益, 创建绿色生态型企业文化,使企业在谋划全局,制定发展战略、确定新产品开发 方向时,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环境,增强企业的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 树立企业的绿色文明观、道德观、价值观,将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融为一体。而 且防治污染、回收资源、节约能源的绿色技术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如果企 业文化不能与之保持一致,最终只会走下坡路,被时代抛弃,不能实现企业的可 持续发展。目前,欧美许多大企业都带头生产绿色产品,中国也越来越重视绿色 科技,绿色科技要求绿色管理,绿色管理要求绿色文化,但我国的绿色文化远没 有上升到企业价值观的高度,可持续发展也没有内化为企业的约束力,更没有成 为企业职工的自发约束力。再次、现代企业文化要体现“全面、协调发展” 全面、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另一重要原则,全面发展是指经济、 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整体推进,社会全面进步。
任何社会的进步,经济是基础,但是仅仅经济增长并不代表社会的真正进步,还 应该包括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幸福感的提升。协调发展是指经济政治文化的相 互协调,相互促进,使经济和政治、人与自然、国际和国内、城市和乡村、发达 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相互配合、协调发展,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结构比较合理、速度 和效益比较契合的良性运行状态。在现代企业文化建设中,必须体现全面协调发 展,不能将对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作为惟一的目的,社会效益也是企业效益的一 个重要砝码,体现社会效益的企业文化成为提高企业经营业绩和经济增长的有效 手段和精神动力。这就要求企业文化重视利润目标又超越利润目标,注重市场经 济条件下人文精神和人文环境建设,把企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企业 的终极价值追求。经济效益的提高和社会效益的注重并不是相矛盾的,如诚信经 营,反对欺诈、恶意重伤、诽谤等恶性竞争手段既是现代企业安身立命之本,又 可以产生社会效益,在全社会倡导诚实、信用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对公益事业和 弱势群体的资助不但体现了企业的爱心和情操,更凸现出企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用这样的企业文化熏陶的员工自然会团结一心,努力向上,只有这样的企业才能 所向披靡,战无不胜。
总之,现代企业文化在21世纪的企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关 系到企业的可持续增长力,这是取得共识,毋庸置疑的。所以用正确的理论指导 企业文化的建设方向就显得至关重要,否则就是方向性的错误。科学发展观是适 应时代潮流,符合世界经济发展方向的理念,它应该是现代企业文化建设的理论 基石。企业文化虽然是“舶来品”,但并不是西方发达国家的专利,利用中国的传 统文化,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企业文化,创建世界一流的企业是我们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