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摘 要]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管理活动过程中,除了要注重自身的道德品质修养外,还要注重道德教化、“以德治业”的思想观念。[关键词]管理者 德治理念
“以德治业”,既能够给一个组织团体带来精神面貌的变化,也会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特别在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管理者加强德治,发挥道德的社会力量,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一、管理者德治理念的内涵
管理者的德治理念,就是突出道德教化在治理活动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强调“以德治业”。注重德治、强调道德的社会作用,是相对于重法制、重人治、轻德治的观念而言的。管理者在管理活动过程中,不仅需要坚持法治,而且也需要与德治相统一,使德治与法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从而达到使组织管理活动兴旺发达的目的。
道德是制约人的行为的一种内在的自律,而法律是一种外在的他律。当不能自律的时候,需要他律来制约。然而,一个优秀的管理者、一个理想的管理者,他的主要、经常、大量的行为,是通过自律来调整的。这就需要提升组织管理活动中管理者自身内在的道德素质和修养。因此,对于管理者的管理活动,我们强调法律和道德;他们既要依法治业、更要以德治业。进入新的世纪,人类开始呼唤道德重建。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管理者对于确立德治理念、对于道德的价值有了新的认同。
二、管理者德治理念的价值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济是道德的基础,经济环境决定道德观念,而道德对于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及其健康发展也有着极大的影响。道德的社会价值,不仅是对人的一种行为规范,而且是一种社会建设的力量,它会促进人际关系和谐、社会祥和稳定,经济良性运行。
管理者德治理念的核心,就是强调道德的社会力量,突出管理教化在管理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管理者具有德治理念,就能够注重在管理工作实践中强化道德建设的作用和意义。突出“以德治业”的管理功能。这不但能够给一个组织团体带来精神面貌的变化,也会促进其经济效益的发展。我们都知道,从某种意义上说,道德的本质是利他的。道德非利己,利己非道德。道德的这个特质,使其在一些经济领域或经营管理中,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或多或少地给他人给自身带来经济利益或社会效益,“有德则有才”。
一段时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道德建设的价值被淡化了。在管理工作中,有些管理者认为,只要有了经济实力,组织、团体的稳定与发展就有了保证,道德及其教育的功能就可以被忽略了;甚至有些人认为:伦理道德是组织、团体发展的精神阻力,只有以牺牲道德为代价,才能实现单位集团的利益最大化,结果导致其所在企业单位员工思想道德素质的全面滑坡。随着世界经济的一体化,许多优秀的管理者在思想观念上逐步确立了:人无诚不立、业无义不兴的道德规范。只有树立“以德治业”的理念,才能迎接未来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
三、管理者职业道德滑坡的原因
从管理职业固有的社会地位和性质来说,各种管理职业和管理职务都集中体现着社会关系的三大要素——责、权、利。从中国的现状来看,管理者在处理管理职业的责、权、利三者关系上,恰恰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无论在何种管理职业群体中,不少人没有认识到自己的管理职业责任,对管理职业的“权”和“利”倒是有特别强烈的欲望。许多管理者获得财富不是依靠履行其管理职业责任,而是依仗管理职权,破坏其管理职业的基本道德准则得以实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利益分配的砝码自然是朝个人利益和行业集体利益倾斜,社会利益、国家利益和公众利益成了牺牲品。
目前,少数管理者的这种职业道德滑坡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从客观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使人们的道德观念发生了积极的变化。传统的义利观、效率观中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内容受到挑战,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观念开始逐步确立。追求个人正当利益、重视个人价值、讲求效率、开拓创新、平等竞争、崇尚科学、尊重知识和人才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在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情况下,一些人的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得以滋生和膨胀。这些负面影响也必然会对各级管理者的思想产生强烈的冲击,使一些意志薄弱的管理者灵魂受到腐蚀、道德品质逐渐衰败。
从主观上,一些管理者对个人最重要的道德基础“责任感”完全丧失,对自己的职业不能很好地尽忠守职。责任感是源于管理者对自己行为一切后果负责的道德意识。没有基于道德感基础上的责任感,任何管理者都将失去他的社会价值。
四、管理者职业道德滑坡的挽救对策
针对管理者职业道德滑坡的严重问题,一定要突出“德治理念”。我们倡导的新型“德治”,是在继承和弘扬中国古代“德治”思想的优良成分、抛弃其“糟粕”的基础上,突出社会职业道德建设中的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思想,重视道德教化和道德感化的作用,强调选拔干部必须德才兼备的重要性,以及管理者和公务员应以身作则,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等。具体包括:
第一、要求国家的管理人员,无论通过何种方式遴选和任命的,都必须是一个有道德的人,就是注意“修身”,随时随地加强自己的道德修养。
第二、要求管理者对“道德”必须身体力行,即以自己的榜样和模范行动,来影响广大的下属和员工。
第三、要求把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相互结合起来,统一发挥作用。依靠权威性和强制性的法律,可以使管理者在法律监督的范围内,不做违法的事。除此之外,还应十分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增强管理者的道德责任感。违反了社会的道德要求,就要受到舆论的谴责和公众的批评,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压力,给他的内心以祛恶从善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尹明涛, 王巍. 论先秦德治理念及其现实意义,温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2]高蕊华. 浅谈对德治的理解,经营管理者,2010年05期
[3]侯立华. 关于学校人本管理的探讨,教育探索,2002年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