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论无因管理
论无因管理 内容摘要: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 受损失,为他人管理事务的行为。无因管理法律制度源于古罗马法,近代各国民 法建立相应的无因管理法律制度。无因管理法律制度倡杨社会互助的道德追求, 确认无因管理的合法性,以阻却管理行为的违法性,体现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在性质上,无因管理是一种事实行为。无因管理有真正无因管理和不真正无因管 理两种类型,真正无因管理包含适法无因管理和不适法无因管理,不真正无因管 理包含误信管理、不法管理和幻想管理,不同类型的无因管理,其构成要件不同, 产生的法律效果亦不同。
关键词:无因管理,适法无因管理,不适法无因管理,不真正无因管 理 引言 我国古有“各人自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救人一命,胜造七 级浮屠”之遗训,今有“见义勇为”之义举。罗马法有“干涉他人之事为违法”,英 美法系亦倡导“私法自治” 的原则。然而人类之存在,彼此互相联系,如何规范 人类之行为,一方面维护禁止干涉他人之事务的法律原则,一方面又要在一定条 件下,允许干预他人事务为合法,趋利避害,维护社会和谐发展。罗马法创设了 无因管理法律制度,近现代大多数国家亦建立了较为完善的因管理制度。我国民 法通则第93条也对无因管理作了原则性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颇难操作,笔者 拟用比较的分析方法,对无因管理的概念、缘起、特征及其意义以及无因管理的 构成要件、无因管理的类型及其法律效果进行探讨。
一、无因管理的概念及缘起 1、无因管理的概念。
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自 愿管理他人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行为。管理他人事务或为他人提供服务的人称管 理人;
受管理人管理事务或提供服务的人为本人,又称受益人。
2、无因管理的缘起 从法的历史发展看,无因管理作为一项一般性制度,其制度理念源自于古代法中对遗失物拾得这一具体事实的法律规定。无因管理制度起源于古罗马 法,属于准契约之一,赋与两种诉权:一种是无因管理正面诉权,也称无因管理 直接诉讼,即本人对管理人之诉权。另一种是无因管理反面诉权,也称为无因管 理反对诉讼,即管理人对于本人的诉权。
近现代各国民法对罗马法中具体、个别的无因管理诉权予以不同程度 的抽象,而建构起一般性的无因管理制度。
(1)法国民法 《法国民法典》于第三卷取得财产的各种方式之第四编非经约定而发 生的债中设有两章规定:一为准契约,一为侵权行为与准侵权行为。准契约包括 无因管理及非债清偿两部分。
《法国民法典》对无因管理设有四条,即第1372-1375条。第1375条 规定, “其事务受善良管理之本人,对于事务管理人以其名义所为之约束,应予 履行;
对于管理人为管理事务所负担的全部个人债务,应予赔偿;
对其支付之一 切必要或有益费用,均须偿还。” (2)德国民法 《德法民法典》于第二编债的关系法的第七章(各个债的关系)的第 十一节设有无因管理的规定,紧接在委任一节之后,称为无委任的事务管理。共 计11条,即第 677-687条,其规定了管理人的义务和权利。并创设了准无因管理, 包括误信的管理和不法的管理。如第677条规定,“ 未受他人之委任,并对他人 无权利,而为他人处理事务,负有依本人之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以适合于本 人利益之方法而为管理之义务。”第678规定,“条无因管理之承担,违反本人之 真意或可得推知之意思,且为管理人所明知者,虽有不可归责之事由,管理人对 于本人亦应赔偿因其管理所生之损害。” (3)瑞士法 《瑞士债务法》在第二编(各种契约关系)的第十四章设有无因管理 之规定,共计6条,即第419-424条。该法第419条规定,“ 未受委任而为他人管 理事务者,负有适于他人之利益及得推知之目的,而管理其事务之义务。”第422 条第一项规定,“ 管理事务如认为保护本人之利益所必要者,本人应偿还管理人 支出必要或有益而且适应其情事之费用及利息,并依同一情形为免除管理人所负担之义务,至其他之损害,有依法院之裁量,负赔偿之义务。” (4)日本民法 《日本民法典》在第三编(债权)的第三章中规定了无因管理,共计 6条,即第697-702条。第697条规定,“无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应依事务的 性质,以最适合于本人利益的方法而管理。管理人知悉本人的意思,或可得推知 的,应依其意思管理。”第702条规定,“ 管理人为本人支出有益之费用,得请求 本人偿还。” (5)我国台湾地区民法 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在第二编债的第一章通则中的第一节债之发生 中的第三款设无因管理,共计7个条文,即第172-178条。该法典第172条规定,“未 受委任,并无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者,其管理应依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 思,以有利于本人的方法为之。”第176 条规定,“管理事务,利于本人,并不违 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者,管理人为本人支出必要或有益之费用,或负担 债务,或受损害时,得请求本人偿还其费用及自支出时起之利息,或清偿其所负 担之债务,或赔偿其损害。” 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避免他人 利益受损失进行管理或者服务的,有权要求受益人偿付由此而支付的必要费用。
二、无因管理的法律特征 1、无因管理的主体包括管理人与本人,区别于其他一般民事主体。
一般民事主体必须具有一定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无因管理的主体则无此限制,只 要能从事一定的事实行为即可。任何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组织都可成为无因管理 的民事主体,即只要具有民事权利能力的主体均可成为无因管理的主体。
2、无因管理是一种事实行为。
无因管理为一种法律事实,是产生无因管理之债的法律上的原因,基 于无因管理产生的无因管理之债是法定之债,此债的关系的内容是由法律直接规 定,而非当事人约定的。无因管理属于法律事实中与人的意志有关的人的行为事 实,无因管理事实的构成以事务管理的承担为准。无因管理属于事实行为,但无 因所管理的事务,可以是法律行为,也可以是事实行为。3、管理人没有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
在无因管理中,管理人对于本人须无法律上的义务,既没有法定的义 务,也没有约定的义务。管理人依约对于本人负有义务时不能成立无因管理。管 理人对于本人依法负有义务时也不能成立无因管理。这是无因管理的最基本特征。
4、管理人为他人管理事务。
管理人在进行管理时,其管理的对象是他人的事务,目的是为避免他 人利益遭受损失。
5、补偿性。
管理人对本人的请求权仅限于必要的管理费用支出的补偿,而没有报 酬请求权。
三、无因管理的法律意义。
首先,倡扬和肯认社会互助的道德追求。没有法律上的义务或者约定 的义务,管理人为本人管理事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干预本人私人事务,是一 种侵权行为。但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是彼此相依的,需要互相帮助。因此, 法律一方面需要维护“干涉他人之事为违法”的原则,一方面又要在一定条件下, 倡扬和肯定人类互助精神,追社会之和谐,从而设定无因管理制度,规范人们行 为。
其次,无因管理制度经济上的意义。无因管理,是因本人的利益可能 要遭受时,管理人在没有法定或者约定义务的前提下而实施的管理行为。管理人 的管理行为,不仅可以避免本人的利益遭受损失,同时可以使社会整体利益免受 损失,具有经济意义。
再次,确认无因管理的合法性。管理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 而为本人管理事务,利于本人,成立无因管理,管理人与本人间产生法定之债, 确认了管理人的管理行为的合法性,排除了管理人行为的侵权性,具有违法阻却 的法律效果。
最后,体现了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无因管理制度规定了管理人与本 人的法律关系是法定之债的关系,管理人因管理行为而支出的必要费用,有权向本人请求偿还。在管理过程中,管理人没有法定的或者约定的义务,为本人的利 益而进行管理,有时往往要支出一些必要的费用,甚至管理人要遭受经济上的损 失。如果这些费用或者损失得不到一定的补偿,让“英雄既流血又流泪”,不能形 成权利义务的对等,体现不了公平性。
四、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 1、主观要件。
无因管理的构成在主观上须管理人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管理人为他 人管理事务的意思即管理意思,是指以其管理行为所生的事实上的利益,归属于 他人的意思。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有“为避免他人利益遭受损失而进行管理或服 务”一文,其中的“为”字即说明管理人之管理事务,在意思上是为他人,而不是 为自已。这种管理意思,就是在管理人主观上,使管理或者服务行为所产生的利 益,归属于本人。区别于代理行为,代理行为的法律行为效果,直接作用于本人。
即使管理人以自已的名义而与第三人订立合同,如果所产生的事实上的利益,归 属于本人,也成立无因管理。如果管理人没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管理人的管理 行为则构成侵权行为。“为他人”的判断标准,是依社会通常客观标准,就是以本 人事实上受益为准。同时,为他人管理的意思与为自已管理的意思可以并存。例 如修理邻居快要倒塌的房屋,既为邻居,也可以使自己免除危险,也可成立无因 管理。管理人对于本人是谁,没有认识的必要,即使对于本人认识错误,对于真 实的本人依然成立无因管理。
2、客观要件。
(1)管理他人事务 管理行为的范围。有的学者认为,所谓管理,就是处理事务的行为。
这种行为因为是为本人谋取利益,因此管理行为不仅包括保存、利用、改良等处 分行为,而且包括为本人新取得权利或负担义务的行为(如我国台湾学者郑玉 波:民法债编总论第二版第75页)。笔者认为,无因管理的管理行为仅限于保存、 利用、改良等处分行为,而不应包括为本人新取得权利的管理行为。我国民法通 则第93条规定“为避免他人的利益遭受损失进行管理或服务”一语,概定了管理行 为的范围。管理行为仅仅是为避免他人的利益遭受损失,而不包括为本人新取得 权利或负担义务。将管理行为范围扩大到为本人取得新权利,无限扩大了管理人 的行为范围,干涉了本人的私人事务。管理人进行管理的事务须为他人满足生活需要的事项。事务应为积极 的事务,单纯的不作为,则不能成为无因管理的事项。管理的事务,可以是经济 的事务,也可以是非经济的事务,如我国台湾民法第175条规定“管理人为免除本 人之生命、身体或财产上之急迫危险而为事务管理者”一段,即可明了。可以是 法律行为,也可以是事实行为;
可以是继续的行为,也可以是一时的行为。但宗 教、道德或习俗的事项,如有的为病人祈祷、为朋友介绍恋人;
违法行为,如为 盗窃分子保存赃物;
违背社会公序良俗的行为;
须经本人授权方可实施的行为, 不能作为无因管理的事项。
无因管理的事务必须是他人的事务,而非管理人的事务。他人的事务 依据事务的性质,有的学者将它分为三种:客观的他人事务、纯粹的自已事务和 中性的事务。如我国台湾郑玉波。有的学者将它分为两种:客观的他人事务和主 观的他人事务。如我国台湾王泽鉴、我国大陆学者洪学军。二者的区别在于,前 者更加细化,将他人的纯粹的自己的事务也纳入其中进行分析研究。中性的他人 事务与主观的他人事务在概念上是一致的。
客观的他人事务,是指依事务的性质,当然属于他人的事务,如对他 人所有的房屋予以修缮;
对落水的人进行救助;
对失火的房屋的抢救等 .管理客 观的他人事务足以成立无因管理。
主观的他人事务(亦称中性的事务)是指事务在性质上与特定人并无 当然的结合关系,须依管理人的意思以决定是否属于他人事务。如何判断为他人 事务,台湾学者王泽鉴认为,对于中性事务,是否属于“他人”事务,客观上无从 判断,应依管理人的主观意思定之,因管理人有为他人管理的意思,而成为他人 事务(王泽鉴著债法原理第一册,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第337页)。但管理人 的主观意思是内在的,对于本人来说无从判断,在诉讼实践上无法操作。大陆学 者洪学军认为,如何判定是否属于主观的他人事务,不能仅依管理人的主观意思, 而须依其行为事实上或法律上的结果之归属,客观地加以决定。例如购买物品系 为他人利益之意思而为,则为他人事务,如为自己利益之意思而为,则为自己事 务(西南政法大学,洪学军,2004年10月16 日发表的《无因管理制度研究》)。
后者的观点,是务实的,便于实际操作。
纯粹的自已事务,是指事务在性质上与他人没有任何关系的事务。如 自己修理自己的房屋,清偿自己的债务。管理人在管理中管理自己的事务当然不 能成立无因管理。管理人主观上认为管理人所作出的管理行为是为他人的管理,为误信管理,因实际上最终利益的归属属于管理人自己,管理人与本人主体的合 一,也就没有了他人之存在。
(2)无法律上的义务 我国民法通则第93条规定“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一语,明确了构成 无因管理的一个重要客观要件,就是管理人无法律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包括 法定的义务和约定的义务。管理人依约对于本人负有义务时,不能成立无因管理。
如管理人与他人签有代理、雇佣、承揽合同时,管理人与他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应依合同关系确定,管理人与他人不能构成无因管理关系。管理人对于本人依法 负有义务时也不能成立无因管理。如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
监护人对于被监护人, 虽然对其财产和人身进行了管理义务,还有消防队员的救火行为,但这些义务是 法定的义务,他们之间的法律关系不能成立无因管理。但是管理人虽负有法律上 的义务,如超过其义务范围而处理事务时,就其超过部分,仍属于无义务,可构 成无因管理。
管理人是否有法律上的义务,应依客观判定。
五、无因管理的类型及法律效果 (一)无因管理类型 我国民法通则仅在第93中条对无因管理作了原则性的规定,相关的司 法解释也没有对无因管理作出细化,国内外学者对无因管理的类型在学理上作了 不同的分类。如我国台湾学者郑玉波根据是否具备无因管理的主客观要件将无因 管理分为无因管理和准无因管理(亦称不真正无因管理)。无因管理完全具备无 因管理的主客观要件,准无因管理只具备无因管理的客观要件,而不具备无因管 理的主观要件。准无因管理又可分为三种类型:不法管理、误信管理和幻想管理。
我国台湾学者王泽鉴根据管理人没有法律上的义务,管理人主观上是为他人或为 自己,将无因管理分为真正无因管理和不真正无因管理。真正无因管理中,根据 管理人履行义务适法状态,分为正当的无因管理(或称适法的无因管理)和不正 当的无因管理(或称不适法的无因管理)。不真正无因管理分为误信管理和不法 管理两种类型。我国大陆学者多采用台湾学者 王泽鉴的分类方法,如江平、洪 学军等 . 不同类型的无因管理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真正无因管理是管理人具 有为本人管理意思,无法律义务而为本人管理事务。这种无因管理产生两方面的 法律效果,一是阻却违法性。使无因管理成为合法行为,以排除对他人事务干涉的侵权性。二是在管理人与本人之间产生法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不真正无因管理, 是指在管理人明知系他人事务,却故意当成自己事务或误信他人的事务为自己的 事务或误信自己的事务为他人的事务而加以管理的情形下,本人主张为无因管理 的。不真正无因管理的法律效果为,一是不能阻却违法性,即不真正无因管理仍 属违法行为;
二是往往加重管理人的责任。
(二)适法无因管理 适法无因管理是指管理人没有法定或约定的义务,为他人管理事务, 所管理事务利于本人,并不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
1、适法无因管理的构成 适法无因管理的构成要件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构成无因管理的 要件,即管理人没有法定或者约定的义务,而为他人管理事务。另一方面是适法 性的要件,即要求管理事务利于本人,并不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第 一方面的要件,前面已讨论。所谓管理事务利于本人,指管理事务之承担,对本 人实质有利,客观上有益,如救火、救落水的人等。这种对本人的有利行为,指 的是管理行为本身,而不是指管理行为的结果。如救火行为,其本身对失火者来 说是有利的,但也许救火者在救火过程中造成死亡,所救财产价值不及所赔付金 额。这种财产上的不利不能否认管理行为不利于本人。管理事务是否利于本人, 并不违反其意思,必须于事务管理时既已具备。管理事务是否利于本人,应结合 一切与本人、管理人及事务的种类性质客观决定。所谓明示的意思,是指本人事 实上已表示的意思。但是管理人是否知道本人所表示的意思,在所不问。所谓本 人可推知的意思,是指本人并没有明示,但依管理事务在客观上加以判断,采用 通常人的标准,推断管理行为本身与本人在客观利益上是一致的,符合本人的意 思。如邻居家煤气中毒,一人砸开门窗,送入医院抢救。邻居并没有作出明示, 但救人者的行为在客观利益上与邻居的主观意思,按通常 人的标准进行推断, 是一致的,不违反邻居的意思。
但是有时管理人虽然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而为事务管理, 但其管理系为本人尽公益上的义务,或为其履行法定扶养义务,或本人之意思违 反公共秩序善良风俗的,管理人的管理行为仍是适法的。这是公序良俗原则在法 律上的体现,为多数国家所肯定,在无因管理法律制度方面也不例外。如德国民 法第679条规定“不管理事务,即不能适时履行本人公益上之义务,或本人法定之 抚养义务者,则无因管理是否违反本人之意思,在所不问”。我国台湾地区民法也有类似规定,如第174 条规定:“管理人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而 为事务之管理者,对于因其管理所生之损害,虽无过失,亦应负赔偿之责。前项 之规定,如其管理系为本人尽公益上之义务,或为其履行法定扶养义务,或本人 之意思违反公共秩序善良风俗者,不适用之。” 2、适法无因管理的法律效果 (1)阻却违法 罗马法有“干涉他人之事为违法” 的原则,无因管理系干预他人事务, 实属对他人财产权利或人身权利的侵害本应构成侵权行为。但无因管理因管理人 没有法定的或约定的义务,为他人管理事务,其管理本身利于本人,并不违反本 人意思,或虽违反本人意思,但符合社会公序良俗,有利于社会,故法律使无因 管理的行为成为合法行为,以阻却违法性。
(2)管理人与本人之间产生法定的债权债务关系。
1)管理人的义务 无因管理本来是管理人没有法定的义务或约定的义务,而管理他人事 务,但是管理人不管理则作罢,既然管理人已经手管理,管理人就有适当的义务。
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法律均有相关的规定。主要有三方面的义务。
第一、管理人依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以利于本人的方法为事务 管理。所谓依本人明示的意思管理,是本人曾向非管理人明确表示其管理意思。
如果向管理人表明管理意思,则不是无因管理,而是委任管理,双方构成合同关 系。所谓依可得推 知的意思管理,是指本人虽然没有明确表示,但依客观情况, 可以推出本人有某种意思。如果管理违反本人明示或可推知的意思而进行管理本 人事务,对本人造成损害的,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同时,管理人应以有利于本 人的方法进行管理。管理应履行善良管理人的注意义务,否则就应承担民事责任。
但因情形紧急,管理人为免除本人的生命、身体或财产上的急迫危险进行管理, 对本人造成损害,除有恶意或重大过失外,不负损害赔偿责任或减轻责任。如日 本民法698条 规定,“ 管理人为避免本人之身体、名誉或财产之急迫危害,而为 其事务之管理者,非有恶意或重大过失,对于因此之损害,不负赔偿责任。”瑞 典民法第420条第二项规定,“ 管理人之责任义务,为避免本人之急迫危险而为 管理者,得减轻之。”第二、管理人应履行适当的通知义务。事务管理开始时,如能通知本 人,应通知本人,如无急迫情事,应待本人指示。如我国台湾地区民法第 173 条 第一项规定“管理人开始管理时,以能通知为限,应即通知本人。如无急迫之情 事,应俟本人之指示。”德国民法第681条也有类似规定,“管理人之管理承担, 应不迟延通知本人,且无因迟延而生损害之虞者,应俟本人之决定。”管理人有 通知义务。但管理人的通知义务是以管理人能够通知为限的,如果不能通知,如 不知道本人是谁,或不知道本人的联系方式等客观事由,不能通知的,则可免通 知义务。管理人负有通知义务,如果没有履行通知义务,则应承担相应的民事责 任。管理人将管理事项通知了本人,管理人应等待本人的处理意见。本人可能对 管理人有指示,也可能没有指示。本人有指示时,管理人与本人之间的法律关系 发生变化,双方不再是无因管理关系。本人指示管理人继续管理的,管理人与本 人构成委托关系;
本人指示管理人停止管理的,管理人应按本人的意思终止管理。
本人无法通知的,或通知到了本人,而没有明确指示的,管理人仍应继续履行好 管理义务,不得随意终止自己的管理行为。有的学者认为,管理人通知后,本人 无指示时,管理人应不再继续管理。笔者认为不妥,如果管理人此时终止管理, 相对开始管理时更为有害于本人,无疑对本人的利益来说是更大的损害。
第三、计算义务。我国台湾民法第173条第二项规定:“第五百四十条 至第五百四十二条关于委任之规定,于无因管理准用之。”第540条至第542条的 规定内容,是确定受任人的计算义务,适用于无因管理中管理人的计算义务。根 据相关规定,管理人的计算义务包括三项:第一,报告义务,管理人应将管理事 务进行状况,报告本人,管理关系终止时,应详细报告其管理情况。第二,管理 人因管理事务所收取的金钱、物品及利息应交付本人,管理人以自己名义为本人 取得的权利,应移转于本人。第三,管理人为自己利益,使用应交付于本人的金 钱或使用应为本人利益而使用的金钱,应自使用之日起,支付利息,如有损害, 应负损害赔偿义务。管理人的计算义务是管理人的核心义务,只有管理人完全履 行了其计算义务,才能达到无因管理的实际法律效果,才能体现管理人为他人管 理的目的,让本人现实得到利益的保护。
2)本人的义务 管理人管理事务对本人有利,且不违反本人明示的或可得推知的意 思;
或者管理人管理事务虽然违反本人的意思,但是管理人的管理行为是为本人 尽公益上的义务,或者是为其履行法定的抚养义务,或者本人的意思违反社会公 序良俗,管理人与本人之间产生法定之债。管理人对本人享有请求权,本人有履行给付的义务。这里所说管理事务对本人有利,不是针对管理的结果而言,而是 指管理事务承担本身。管理人不担保管理的结果,本人应承担其危险性。这是罗 马法以来所确立的原则。本人对管理人的义务有三项:
第一、支付 必要和有益的费用。管理人为本人支出必要或有益的费 用的,管理人有权请求偿还 .本人必须支付管理人相应的费用。本人支付的费用, 以必要或有益为限,是否必要或有益,依支付时的客观标准加以认定 . 第二,清偿必要和有益的债务。管 第三,赔偿管理人因管理事务而受到的损害。管理人在为本人管理事 务时,受到损害,包括人身损害和财产损害,可以向本人请求赔偿。管理人的损 害与管理事务之间必须有相当的因果关系。例如管理人为他人救火而受伤,住院 治疗花费的医疗费,本人应为其进行赔偿。管理人因管理事务而死亡时,本人应 承担丧葬费用和法定抚养费用,管理人的继承人可以向本人请求。本人的赔偿范 围应为管理人的直接损害,不应为管理人的管理报酬。除非管理人所管理的事务, 属于管理人的职业范畴,管理人可以向 本人请求报酬。
(三)不适法的无因管理 不适法无因管理,也称不当的无因管理,是指管理人没有法定或约定 的义务,为他人管理事务,但管理事务不利于本人,或管理事务违反本人明示或 可得推知的意思。不适法无因管理包括三种情形:(1)管理事务不利于本人, 且违反本人的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2)管理事务利于本人,但违反本人明 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3)管理事务不利于本人,但不违反本人的意思。
不适法无因管理的法律效果。不适法无因管理,因其所管理事务不利 于本人,或违反本人明示或可推知的意思,虽然出于为他人管理事务,但不当干 预他人的事务,为保护本人的利益,其管理行为为侵权行为,不能阻却管理行为 的违法性,管理人与本人之间产生侵权之债或不当得利之债的法律关系,管理人 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如我国台湾民法第174条第一项规定:“管理人违反本人明 示或可得推知之意思,而为事务之管理者,对于因其管理所生之损害,虽无过失, 亦应负赔偿之责。”管理人管理事务不利于本人或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 思管理他人事务,承担无过失损害赔偿责任。同时,我国台湾民法还规定了管理 人可以减轻责任的情形,即民法第175条“管理人为免除本人之生命、身体或财产 上之急迫危险,而为事务之管理者,对于因其管理所生之损害,除有恶意或重大过失者外,不负赔偿之责。”管理人虽然为他人管理事务不利于本人,或管理事 务违反本人明示或可得推知的意思,但是管理人的管理行为是在免除本人之生命、 身体或财产上的急迫危险,并非有恶意或重大过失,对于因管理行为所造成的损 害,不负赔偿责任。
(四)不真正无因管理 不真正无因管理也叫准无因管理,是指管理人所管理事务是为管理人 自己,而非为他人而管理事务。不真正无因管理不具有真正无因管理的主观要件, 即管理人是为自己而管理事务,而不是为他人管理事务,因而不构成真正无因管 理。管理人与本人之间不能产生法定的债权债务关系。不真正无因管理包括三种 类型:(1)误信管理。(2)不法管理。(3)幻想管理。
1、误信管理。误信管理是指管理人误信他人之事务为自己之事务管 理。产生误信的原因有几种,不同的原因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关系,管理人所承担 的责任亦不同。因本人的过失,或因管理人与本人双方均有过失或均无过失,使 管理人产生误信而加以管理的,本人与管理人之间产生不当得利的法律关系,本 人可以请求管理人在现存利益限度内返还不当得利。因管理人的过失产生误信而 加以管理的,本人可以请求管理人返还其利益,并不以请求返还时现存利益为限, 管理人与本人亦可产生侵权之债的法律关系,管理人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2、不法管理。不法管理是指管理人明知为他人之事务,仍作为自己 之事务而管理。在不法管理中,管理人是以自行取得管理效果为目的,主观上是 为自己而管理,客观上将管理利益归属于自己,对本人造成损害,构成侵权行为, 管理人应承担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管理人所赔偿损失额的计算,当管理人所得利 益低于本人实际损失时,以本人的实际损失计算;
当管理人所得利益高于本人实 际损失的,以管理人的所得计算。
3、幻想管理。幻想管理是指管理人误信自己之事务为他人之事务, 而管理。在幻想管理中,因管理人的误信,将自己的事务当作他人的事务进行管 理,所管理的事务为管理人自己所控制,尚不会与他人产生法律关系。但管理人 将所管理的事务进行处分时,亦可能产生不当得利或侵权之债的法律关系。如管 理人张某将自己所有的土地,误认为为李某所有,指使李某的雇工进行耕作。又 如管理人王某将自己的车,误认为是谭某的,将车归还给谭某。前者张某与李某 产生侵权之债的法律关系,后者王某与谭某产生不当得利的法律关系。幻想管理 不能成立无因管理,只能依不当得利,或侵权行为,或错误等规定解决有关事项。参考书目及资料:
1、王泽鉴著 《债法原理》(一)基本理论 债之发生,中国政法大 学出版社(2001年7月)。
2、郑玉波著、陈荣隆修订(二版)《民法债编总论》 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2004年3月)。
3、洪学军著 《 无因管理制度研究》 2003年10月16日发表。
张芳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