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小议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与护理
小议抑郁症的心理疏导与护理 摘要:随着老龄化人口的比重日渐加大,老年性疾病以及由其诱发的老年 人心理问题成为医务工作者面临的一道难题。本文以例证的方式阐述了疾病导致 老年心理问题的存在状态,说明了老年人精神护理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必要的精 神护理策略。关键词:老年病抑郁精神护理 2010年7月13日,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向社会发布了《2009年度中 国老龄事业发展统计公报》。该公报显示,2009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 1.6714亿,占总人口的12.5%。有关方面预计,“十二五”期间,全国老年人口将 突破2个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15%,老龄化的速度将进一步加快(信 息来源:新华网)。
根据联合国的传统标准,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即标志 该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显然,一个严峻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我国在生产力水 平尚不发达、社会保障机制尚不健全的情况下提前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的生 活保障成为一项艰巨的任务,其中,建立完善的医疗保障机制是当务之急。
1老年性疾病诱发抑郁倾向的现状分析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成为老年人口的高发 病症。与此同时,气候变更、环境恶化导致的恶性肿瘤在老年人中的发病率也日 趋增高。上述老年性疾病的共同特点是:病程长,一旦染病将伴随终身,目前的 医疗技术尚无法彻底战胜上述顽疾;
此外,老年人的身体免疫力、抵抗力都远低 于年轻人,因此,上述疾病的并发症也经常困扰这些病人。
常年承受老年病侵袭的人,临床当中表现出焦虑、恐惧、烦躁等负面情绪 的比例很高。严重的因此而多愁善感,并最终形成抑郁症。针对这类状况所发生 的比例,国内许多同行均进行了系统研究。中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邱忠霞 和王涤非等对入院的150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了抑郁状态评价,抑郁严重指 数0.5的诊断为抑郁,结果表明抑郁患者56名,占入选病例的43.1%,其中男性22 例,女性34例[1]。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的李娟和刘伟等采用抑郁自评量表对200 例恶性肿瘤和150例良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分别进行了调查评定,结果显示老年恶 性肿瘤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62.5%,SDS平均(52.0±10.4)分;
老年良性疾病住院患者抑郁发生率为26.7%,SDS平均(44.9±7.7)分;
两组患者抑郁发生率均高于 我国正常人群15.1%-22.5%的比例[2]。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的袁瑾选择54例高血 压病患者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和抑郁量表进行评定,患者年龄范围65-82岁, 结果表明,焦虑性障碍21例,占38.8%;
抑郁性障碍17例,占31.4%;
焦虑合并 抑郁性障碍14例,占18.9%[3]。
除了上述临床样本分析以外,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研究所的陈翠玲和中国 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的唐丹等对北京3个社区170位60-85岁的老年人进行了间 隔为20个月的追踪研究,进行了觉知日常环境控制感、领悟社会支持、自评健康 状况、抑郁状态的测查。通过抑郁与各变量的交叉滞后分析表明,老年人的自评 健康状况对抑郁的发生和抑郁程度的增加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4]。
由上述研究结果不难看出,自身疾病已成为诱发老年性抑郁的一个主要因 素。从我院的诊断实践来看,作为高校附属医院,我们主要面向上万名师生员工 提供医疗服务。在每天接诊的病人中,退休教职工占绝对多数,其中,因自身健 康原因导致心理恐慌、精神忧郁的老年患者比例超过50%。
因此,针对老年病人,尤其是慢性病患者,除了提供必要的药物治疗外, 心理疏导和精神层面的护理也是不可或缺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后者的重要性甚 至高于前者。目前,在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精神护理已成为一项重要的护理措 施。例如,Taiwan的Shu-LingChen和Hui-ChuanLin等在老年休养所研究了音乐疗 法对于老年人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这种整体音乐疗法可以使老人们从集体活 动中获得力量,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因此,他们建议应该把这种音乐疗法与日常 护理融合在一起。
2老年抑郁症患者的精神护理策略 2.1探求根源、因势利导 焦虑、抑郁情绪的形成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疾病类型、病人病史、 性格类型等。一般而言,患有严重疾病、发病多年、性格内向的人产生抑郁倾向 的几率很高。因此,作为护理人员,应首先找到“病源”。多年患病、病情较重的 病人,因需要长期协助、常年用药,很容易产生依赖性心理,从而欠缺对自身状 态的客观评价。这类病人一旦感觉不适,很容易与自身疾病建立主观联系,陷入 恐惧、焦虑的精神状态,进而加剧身体不适感,影响到疾病治疗。对此类病人, 护理人员在加强日常护理的同时,应当循循善诱,讲解基本的医疗常识,助其建立客观的病情识别方法。还有一类病人,病情不重,但病程较长,性格较为敏感、 抑郁倾向明显。入院后对陌生环境,如医护人员的基本操作,甚至气味都可能产 生不良反应。有的患者性格内向,期望通过医护人员的反应判断自己病情,从而 处于疑虑、烦躁、焦虑的状态之中。对于此类病人,护理人员应当注意观察,与 病患加强沟通,除了正常的病情交流,还可以谈天说地,制造一种融洽、平和的 气氛,消除其心理阴影。
2.2提高日常护理质量,多管齐下 精神护理的效果如何是建立在良好的生理护理基础上的。人在得病之后, 整体期望是:尽快获得治疗,并且获得最好的治疗。因此,敏感、脆弱是病人中 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某些情况下会产生过激的心理反应。这就要求护理人员一 定要心态平和,并要尽快、准确地掌握病人病情的变化,并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2.3为患者自护与家庭护理提供指导 我国人口众多,医疗资源、医疗水平与医疗需求之间尚存在巨大缺口。高 等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高效、可靠的社会保障保障机制尚未完 全建立。因此,老年病患者多数时间均在家中活动。因此,患者自身的心理调节 和家庭的精神护理尤为重要。
3结论 在我国日趋紧迫的老龄化进程中,因慢性病导致的心理健康受损是一个不 容回避的问题。针对老年抑郁症产生的不同症结,广大医护人员应当因势利导, 在完成基本的医疗救助同时,利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实现老年病人的心理疏导, 加强及时沟通,为建立医院+家庭的综合护理模式提供技术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