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探讨人生价值观思修论文
探讨人生价值观思修论文 探讨人生价值观思修论文篇一 《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当代大学生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引导》 【摘要】价值观是人生观和世界观的核心与基础,作为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最基础、最核心的部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集中反映我国和谐社 会所追求的价值尺度和文化观念。本文立足于作为一个当代大学生,简要谈谈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 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意义。【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 人生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意义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 价值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价值、价值关系的一般看法和根本 观点,是处理各种价值问题时所持有的比较稳定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是 一个人世界观的具体体现。核心价值观是一个社会中居统治地位、起支配作用的 核心理念,也是一个社会必须长期遵循的基本价值准则,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那些在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中居统治地位、起指导作用, 从深层次科学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 据核心地位的价值理念。在我国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理念中,只有那些以马 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灵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以民族精神和 时代精神为精髓、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础的价值观,才能称为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 学命题,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 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共同构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贯通、有机统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是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的根本。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仅是实现文化自身和谐的关键,也是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的中心环节,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进步的“生命线”。大学生 是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生力军,他们的健康成长不仅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 更关系到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和长远发展。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教育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大学的重要任务 和历史使命,它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必要性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阶段正值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 键时期,加强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从现在做起牢固树立正 确的人生价值观。
(一)当代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误区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学生人生价 值观出现了多元化趋势,甚至出现了以下误区:
1. 个人至上。以个人主义、小团体本位主义作为自己立身处世原则, 以自我为中心,把个人利益作为出发点,缺乏社会责任感。处处为自己着想,把 个人利益凌驾于社会与集体之上。
2. 金钱至上。崇尚拜金主义,把金钱看成衡量人生价值大小的唯一 标准。把大好的学习时间用在赚钱上,有些大学生甚至唯利是图,在金钱的诱惑 下,不择手段,走上犯罪的道路。
3. 享乐至上。表现为不思进取,忽视学业,懒散怠慢,只知道吃喝 玩乐,互相攀比,花钱大手大脚,追求高档次消费只求超前享受,不安心学习甚 至走上犯罪道路。
4. 功利至上。这些大学生做事往往带有极强的功利主义,为人处世 以是否能给个人带来利益好处为出发点,目的不纯,忽视人的社会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时期承担着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
当代大学生是规模庞大的特殊社会群体,走出高校后,他们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在当代大学生中深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 代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是继往开来的一代新人 肩负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在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继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同时,着眼于当今时代的基本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青年学生向来都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密连 接在一起,是各个时期历史使命的具体承担者,只有切实提高大学生自身的综合 素质才能够符合时代要求,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因此,大学生们需要以 科学的价值观来引导,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内涵丰富、逻辑严谨的科学价值 观,所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就成为 必然。
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发展 (一)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凸显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 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使命主要是由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党和国家的 奋斗目标以及大学生个体发展的需求所决定的。我国目前正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建设和谐文化,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是社会主 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因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成为当前大学生价值观 教育的重要使命。要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引导大学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而努力奋斗,就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念发展。在我国现 阶段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向的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目标就是要使大学 生接受党的政治主张和政治信仰,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民族精 神与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身心和谐的社会建设者。通过弘扬和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 理想、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认识得以深化,大学生价值观 教育才能与时俱进。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 通过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富有时代特色、适合大学生身心 特点的价值观念。人生价值观教育的指导思想应当是马克思主义。只有发挥马克 思主义的指导作用,才能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人生目的、人生意义,做出正确的 人生选择。政治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是以民族精神教育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爱国是大学生最基本的政治素质,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是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的重要任务。通过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一尺度,我们可以及 时做出道德评价,从而影响大学生的价值选择。大学生处在由学校人向职业人转 变的重要时期,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念,培养基本的职业道德,是大学生价 值观教育的重要任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及 社会主义荣辱观中的一些观念为大学生职业价值观教育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
总而言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极为丰富,但必然要以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观为根本任务。在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中,要结合大学生 的身心特点与成长背景,引导当代大学生成长为身心健康、朝气蓬勃的一代新人。
探讨人生价值观思修论文篇二 《儒学的人生价值观探讨》 摘要:几千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不同于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就在于 在如何看待人、如何重视人、如何尊重人等问题上进行了论述,特别是中国儒学 家对人的存在、发展、作用、地位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全面的、系统的、深入的 阐述,并在近现代中西文化发展史上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且这在当代对中国提 出和贯彻执行“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人;仁;人生价值;以人为本 人生价值问题是中国儒学所论述的中心问题,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不 同于西方文化和印度文化的特色所在。中国儒学的思想家们对人的生存、发展、 作用等一系列问题作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并对近现代哲学的形成、发展都产生 了重要的影响。当代政治家、思想家特别重视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提出“以 人为本”思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认真贯彻执行科学发展观,推 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又好又快的发展,不能说与此不无关系。
一、人是世界上最高贵的 中国历代儒学家最强调人在世界上处于最高贵的地位。先秦儒学创始 者孔子首先提出人是世界上很可贵的。孔子说:“天地之性,人为贵。”(《孝经》) 可是,道学庄子认为人很藐小,与微生物相去几何然而,老子不同意庄子的看法, 他认为人是世界中四大之一,与天地同为一大,而非与万物同等,实为高出于万物之上。老子说:“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道 德经》上篇)而荀子站出来直接否认道学庄子的看法,肯定人在世界上的卓越地 位。他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知 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王制》)他又说:“人者,其天地之德,阴阳之 交,鬼神之会,五行之秀气也。”“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礼运》) 人是天地万物中有德者,是五行之源,是五行所成的物类的最高峰。秦汉的儒学 家董仲舒更认为人在世界上有很崇高、很重要的地位。他说:“天地人,万物之 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
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春秋繁露·立元神》)“人下长万物, 上参天地,故其治乱之故,动静顺逆之气,乃损盈阴阳之化,而摇荡四海之 内。”(《天地阴阳》)这是说,人与天地同为万物之本,人是形成万物的,无人则 万物无以形成,因此,人成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王充认为:“人,物也, 万物之中有智慧者也。”(《辨崇》)“倮虫三百,人之为长。”(《商虫》)人与万物 是不同的。隋唐的刘禹锡也认为,人是动物中最优异的,他说:“天,有形之大 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论》上) 宋代的周敦颐强调人是很优越的,为万物所不能及。他说:“二气交 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太极图说》) 邵雍赞同周敦颐的看法,他说:“人之所以能灵于万物者,谓其目能收万物之色, 耳能收万物之声,鼻能收万物之气,口能收万物之味。”(《皇极经世·观物内篇》)“唯 人兼乎万物,而为万物之灵,如禽兽之声,以其类而各能得其一;无所不能者人 也。推之他事亦莫不然。唯人得天地日月交之用,他类则不能也。人之生,真可 谓之贵矣。天地与其贵,而不自贵,是悖天地之理,不祥莫大矣。”(《皇极经世 ·观物外篇》)唯人兼有万物之能,完备无缺,所以,人真可谓万物之贵。胡五峰 也认为人是世界上最优者,他说:“人也者,天地之全也。”“万物各正性命,而 纯备者人也,性之极也。”(《知言》)唯人兼备万物之性,是世界上最完全的。朱 熹认为,人与万物不同在于具备仁义礼智信五常之性。他说:“天之生物,有血 气知觉者,人兽是也;有无血气知觉者而但有生气者,草木是也;有生气已绝而但 有形质臭味者,枯槁是也;是虽有分之殊,而其理则未尝不同;但以其分之殊,则 其理之在是者不能不异。故人为最灵,而备五常之性,禽兽则昏而不能备,草木 枯槁则又并与其知觉者而亡焉。”(《答余方叔》)人有仁义礼智信五常,而禽兽没 有,因此,人是最卓越的。明朝哲学家戴震在讲到人在世界上的地位时也说:“卉 木之生,接时能芒达已矣;飞走蠕动之俦,有觉以怀其生矣;人之神明出于心,纯 懿中正,其明德与天地合矣……是故人也者,天地至盛之徵也;惟圣人然后尽其 盛……人之才得天地之全能,通天地之全德。”(《原善》)人有其他万物所没有的特异德性,实非万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总之,仅从以上儒学家一贯强调人在世 界上的重要地位的论述可以看出,儒学特别重视人、尊重人,探讨人的生存、人 生价值,而与佛学、道学不同。佛学探讨人死后如何成佛,道学所探讨的是人活 着如何成仙。儒学是探讨人怎样活着才有价值,这种思想、理论、学说,不仅在 中国,甚至在很多外国,都受到特别重视。所以,中国儒学几千年来得到发展、 广传,其缘由就在这里面。
二、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 儒学强调人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主要是看到人生的价值。为此,儒 学家提出“仁”作为人生价值的基本标准。首先,儒学家对“仁”作了界定。孔子说:
“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雍 也》)这是说,自己想有所树立,马上就想到也要让别人有所树立;自己想实现理 想,马上就会想到也要帮助别人实现理想。能够从身边小事做起,推己及人,这 就是实现仁的途径,体现人的价值。所以,孔子说:“仁”者“爱人”。“仁”的宗旨 就是爱人。以爱作为出发点,就一定能达到“仁”的标准。其次,儒学在阐述人生 价值的过程中,对“仁”这个基本标准作了全面的展开。孔子说:“克己复礼为 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这“礼”就是“仁” 的规定性。人的价值在视听言动上要符合当时政治的要求,才能得到认可,否则 就“不知礼,无以立也。”(《尧曰》)所以,实行“仁”,就必以“礼”进行自我约束, “克己复礼”,以“礼”自律,从而才会做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子路》)。
儒学家在强调“仁”作为人生价值的标准时,还要求真诚实在的力行。孔子说:“仁 者其言也讱。”仁者不肯多言,不肯取巧,不避难而就易,更不是空谈,能真实 力行。“力行近乎仁”、“仁者必有勇”、“巧言令色,鲜矣仁!”欲以巧伪赢得人心, 实非有意立人达人,是远于仁。孔子肯定:“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 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里仁》)。孔子还特别提醒:仁者爱人是有 是非原则的,立人达人是有行为准则的。他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 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这是说,仁不可须臾离的行 为准则,虽在危难急邃的时候,亦不可违仁。孔子还说:“不仁者,不可以久处 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里仁》)“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我未 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为其仁矣,不使不仁者加 乎其身。”(《里仁》)仁者应该爱人,而对于不仁的人,则不得不恶之,使其不得 影响自己、危害别人。孔子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卫 灵公》)一个人一定要为仁而生,为仁而死,虽死而得到不朽,否则虽生亦无价 值。孔子认为,人生价值要达到“仁”的标准还需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知”,智慧、理论、学说,对立人、达人都有作用。孔子说:“仁者安人,知者利仁。”(《里 仁》)又说“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 有智慧的人,他的价值就大,言行就随心所欲而不离矩,智者就能知仁为利而力 行之。所以,孔子提出为“仁者安仁”,提出好仁必好学,否则“好仁不好学,其 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阳货》)缺乏智慧的人,言行就会违背而危 害社会和别人。儒学家在阐述人生价值时,不仅提出一条基本标准,必须树立一 个目标,而且为符合这个标准、达到这个目标,还需使用正确的方法,遵循一定 途径,具备很好的素质,才能发挥好人生的价值。所以说,儒学的人生价值观在 中国传统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三、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是巨大的 儒学认为人在世界上具有最高贵的地位,其根本依据就在于人在世界 上起的作用是巨大的。孔子认为,立人就是要达人,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 乐”,(《泰伯》)就体现着一个人的仁德作用。“兴于诗”就是创新文化;“立于礼” 就是建立政治制度;“成于乐”就是维持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从而,人们过着安 居乐业的生活。道学老庄提出“无为”思想,排斥一切人为作用,荀子反对老庄的 看法,不赞成使人尊崇“天”,认为人生价值是改变“天”。荀子说:“庄子蔽于天 而不知人。”(《解蔽》)庄子只知有“天”而不知有人,结果只因任其“天”而废弃一 切人的作用。荀子认为,“天”是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虽然,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 这是“天道”,但是,最重要的是“人道”,是尽人的作用。要“明于天人之分”。他 说:“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应之以治则吉,应之以乱则凶,疆本而 节用,则天不能贫;养备而动时,则天不能病;修道而不贰,则天不能祸。”(《天 论》)这是说,既要重视“天道”,又强调“人为”。荀子从“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的观点出发,在“明于天人之分”的基础上,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思想。他 说:“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望时而待之, 孰与应时而使之因物而多之,孰与聘能而化之思物而物之,孰与理物而勿失之也 愿于物之所以生,孰与有物之所以成故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天论》) 这就是说,与其迷信自然界,思慕它,歌颂它,等待它的恩赐,不如利用自然界, 使其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因此,如果忽视了人的作用去仰慕自然界,那就失去 了万物的本性。荀子强调要“敬其在己者”,应该积极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去控制、 改造、征服自然界,使自然界万物为人所利用。他说:“疏观万物而知其情,参 稽治乱而通其度,经纬天地而材官万物,制割大理而宇宙里矣。”(《解蔽》)又说:
“圣王之用也,上察于天,下错于地,塞备天地之间,加施万物之上。”(《王制》) 天地万物受人制裁,人成为自然的主宰。“天地官而万物役”,万物莫不“尽其美,致其用”,“君子之……於天地万物也,不务说其所以然,而致善用其材。”(《君 道》)荀子说:“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 人者莫明于礼义。”(《天论》)荀子的人生价值思想被唐代儒学家刘禹锡所继承和 发挥,提出“天与人交相胜,还相用”的思想,更深入地阐述了人的作用。他说:
“大凡入形器者,皆有能有不能。天,有形之大者也;人,动物之尤者也。天之能, 人固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故余曰:天与人交相胜耳。”(《天论》上) 自然界与人各有其特殊的作用,一方面,自然界胜于人;另一方面,人胜于自然 界。他说:“天之所能者,生万物也;人之所能者,治万物也。”(《天论》上)自然 界与人的作用是不相互干预的。
刘禹锡在区别自然界与人的作用时,还具体说明:“天之道在生植, 其用在强弱;人之道在法制,其用在是非。阳而阜生,阴而肃杀;水火伤物,木坚 金利;壮而武健,老而耗眊;气雄相君,力雄相长;天之能也。阳而艺树,阴而揪敛;
防害用濡,禁焚用光;斩材窾坚,液矿硎铓;义制强讦,礼分长幼;右贤尚功,健极 闲邪;人之能也。”(《天论》上)就自然界来说,它在于生长繁殖万物,是生存竞 争、优胜劣汰的规律在发挥作用。春夏时万物生长,秋冬时草木凋萎,水火能伤 害人和物,木头坚硬、金属锋利,这是非生物界的自然性能。壮年时英武强健, 老年时则体衰眼花;气雄力壮的可以做首领,这是生物界的自然性能。就人来说, 人类社会在于制定法制,是人们判断是非善恶的规范在发挥作用。春夏时种植庄 稼,秋冬时收藏作物,防止水害而又利用水灌溉,扑灭火灾而又利用火照明,砍 伐木材加工成各种器物,熔炼矿石而又磨砺成金属器具。这是人利用自然界,改 造万物的作用。利用“义”来制服强暴奸诈,按“礼”来区分长幼次序。尊重贤者, 崇尚功臣,建立法制,防止邪恶。这是人在社会上的改造作用。在这里,刘禹锡 已经看到,人与自然界的作用不同在于,自然界是无意识的,以其存在发挥作用, 而人是有意识的利用和改造自然界万物,为社会造福。刘禹锡在肯定了“人之能, 天亦有所不能”的前提下,还进一步分析了“人之能胜天之实”,即人之所以能胜 天,是由于自然界存在着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缘故。他说:“夫物之合并,必 有数存乎其间焉。数存,然后势形乎其间焉……彼势之附乎物而生,犹影响 矣。”(《天论》中)这是说,万物相遇合,必然其固有的规律性存在其中,有规律 性,就会有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以理揆之,万物一贯也。”(《天论》下)所以,“天 无私,故人可务乎胜也。”(《天论》中)自然界万物没有自己的意志而服从于“万 物一贯”的必然规律,因此,人可以此“天理”力求制服它、支配它。另一方面, 人之所以能胜“天”,是在于人能组织社会,实行法制。所以,他说:“人能胜乎 天者,法也。”(《天论》上)“是非存焉,虽在野,人理胜也;是非亡焉,虽在邦, 天理胜也。”(《天论》中)也就是说,如果社会法制健全,是非标准存在的话,即使在荒野地区,人也能起决定作用;如果社会法制败坏,是非标准丧失的话,即 使在文明都市,也只能是自然界起决定作用。因此,刘禹锡认为,必须建立“是 为公是,非为公非”的社会立法,使人们的作用都受到共同法制的约束,从而达 到“人能胜乎天”的目的,所以说,“人之能胜天之实”,就在于建立起严明的法制。
刘禹锡论述的人能胜自然界的根据的思想是对荀子“明分使群”思想的继承和发 展。
四、儒学人生价值观的现代意义 儒学人生价值观不仅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影响很大,就是在现 代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对政治家、思想家们都有很大的启迪。毛泽东很 早就说过,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伟大力量。所以,党领导的人民革 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他特别指出:兵民是胜利之 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选集》第2卷)所 以,在农村,建立革命根据地,以人民战争,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消灭了反动 的国民党,解放了全中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中,毛泽东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基本观点出发,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 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形成了一条根本的政治路线和工作路线。执行这一条路 线,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胜利。
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思想,认为人民群众是我们党的力量源 泉和胜利之本。他说:“群众是我们的力量源泉,群众路线和群众观点是我们的 传家宝。”所以他认为,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农民是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
发挥知识分子的特殊作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科学,我们的事业一定会 顺利发展。
江泽民同志把毛泽东、邓小平的思想大大加以发挥。他认为,人是生 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产力中最具有决定性的力量。要发展先进生产力,就 要开发人力资源,加强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树立科学的人才 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同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坚 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所以,江泽民提出“三个代 表”的重要思想,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才能完成新世纪新 阶段最重要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胡锦涛同志在娴熟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深刻总结世界发展经验教训、 认真掌握中国基本国情、全面继承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极大地丰富了现代 人生价值观的理论。
从以上可以看出,中国古代儒学的人生价值观理论如何潜移默化地影 响着中国现代政治家、思想家们在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进程中的思维方 向和言行方式。可以预见,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还将在中国当代的一代又一代 的接班人中发出更加光彩的火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