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探析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
探析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 探析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篇一 《社会主义社会:坚持科学发展的社会》 〔摘要〕社会主义社会是坚持科学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 的内在要求,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的基本 要求,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方法。〔关键词〕社会主义社会,科学发展,内在要求,根本目的,基本要求,基 本方法 〔中图分类号〕D61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4-4175(2009)04-0039-03 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
这是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体现,是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共产党 对“发展”历史意义和地位的理论概括。从理论上认识发展尤其是科学发展与社会 主义的关系,在实践中探索实现二者结合的途径,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科学发展是指社会发展必须既遵循客体尺度,又遵循主体尺度,既合规 律又合目的,既按照外部对象的尺度进行活动,又把自己内在的尺度运用到对象上 去,既是社会发展本身所固有的客观规律或必然趋势的具体体现,同时又必须符合 人的目的要求和“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类幸福的原则”。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历史上 第一个按照自觉的目的建立和发展的社会,科学发展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社会 主义发展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统一的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它具有一种类自然性的、不依 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和规律。亦即社会发展不是主观意志或神意的产物, 也不是偶然事件的汇集,而是合乎规律的客观发展过程。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 人们未能认识到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根本趋势。在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前,人 们也不可能按照对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去规划社会发展的长远目标,去指导 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在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前,尽管个人或集团的活动都具有 目的性和意识性,但作为人类整体的活动却并非具有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有意识的自觉的个体活动所构成的整体活动往往呈现出自发性。而社会自然历史过程即 在这种呈现出自发状态的历史活动中体现出来。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和社会主义制 度的建立,为人类开辟了自觉创造历史的条件,使人类能够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 并据此自觉改造社会和人类本身。当然,社会主义发展是一种自觉的自然历史过 程,并非说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人类活动可以超越社会发展规律,而是说人类开始 进入了能够依据社会发展规律,自觉建立更合乎人类生存需要的社会的新的历史 时期。社会主义社会的自觉性主要表现为无产阶级政党依据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 识,在对发展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基础上,回答“社会发展应向何处以去以 及应如何实现社会发展”的问题,核心是对社会发展目的和手段进行反思、批判和 建构,寻求合理化限度和合理性标准,以建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社会发 展模式。
在当代中国,科学发展观就是这种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的社会 发展模式的表现。一方面,科学发展观揭示了发展要遵循全面发展规律、协调发 展规律和可持续发展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另一方面,科学发展观要求社会的全 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是为了人的发展。因此,科学发展观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 性相统一的发展。
二、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的根本目的 胡锦涛同志《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深刻指出了 以人为本的内涵和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 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的发展就是要求用人的至上性来审视发展是否符合人类现阶段的最高 利益和今后的长远利益,是否有利于每一社会成员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体现了 社会主义发展的目的性,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原因在于:人的活动区别于 动物活动的重要标志是它的目的性。人的活动的根本目的,就是基于自身生存和 发展的需要,创造出现实中既不现成存在、也不会自然产生的具有符合于人的需 要的形式和规定的客体,以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的资料。目的性 和价值性是人的活动的基本规定,因此,判断一种活动是否合理,就需要评价该活 动是否在最根本、最长远的意义上符合人类自身的目的和需要。人们的活动必须 在遵循客体尺度的同时,又“懂得怎样处处把内在尺度运用到对象上去”〔1〕(P97), 即把自己目的、需要、本质力量运用到客体对象上去,通过内在的主体尺度和外 在的客体尺度的交互作用,创造出人类所需要的新的客体。如果撇开主体尺度去谋求所谓“发展”,就很难保证人的活动及其结果对人类主体有利。人们必须按照 人的目的、需要去改造世界,才能使自然事物朝着符合于主体目的和需要的方向 变化。由此可见,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科学发展的目的。
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首先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在 发展的过程中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消除和避免 阶级对立,消除和避免根本性的社会冲突,实现社会和谐。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发展道路的基本特征和突出优点,也是同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的根本区别。其次,坚 持以人为本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民群众来进行。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发展的主体 力量,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只有依靠人民群众主体性和积极性的发展,建 立在人民群众热情参与和支持上的发展,才能是真正快速、持续和长久的发展。
一切为了人民群众,一切依靠人民群众,在执政的过程中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 政治和文化利益,既表明了我国发展的社会主义性质,又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 体现。它既能保证发展的效率和活力,又能保证发展的公平和正义,必将为社会主 义科学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支持。
三、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的基本要求 胡锦涛同志指出:“要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全面推进 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环节、各个方 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坚持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 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 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2〕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 续”的原则,提出了发展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发展规律的把握。
首先,人类社会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全面发展”是从社会系统的 整体和全局的角度出发对发展提出的要求,即要用整体的观点、全局的观点来观 察和处理发展问题。“全面发展”就是要着眼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 各个方面的发展,是在经济增长基础上实现的量和质、速度和效益相统一的经济 发展,是在经济发展基础上实现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环境等领域的 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的不断推进,是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 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统一。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其次,由于我国现阶段社会是一个包含了多领域、多层次的复杂系统,因而在实现全面发展的同时,还需要协调处理好各种关系,遵循协调发展规律。从 社会系统宏观角度来看,首先是要实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 设、生态建设之间的协调。其次要实现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国内建设和对外开 放之间的协调。说到底,就是要实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 间、社会利益性结构与社会功能性结构之间、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协 调。只有准确把握系统整体与部分之间、各组成成分相互之间的“关联度”,才能 符合实际地进行协调,实现或维持系统整体和局部之间、各组成成分相互之间在 高速变化、运动和发展中的动态平衡,既使各组成成分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实现 局部发展的优化、合理化,又使系统整体得到最优最合理的发展。
再次,生态平衡规律的客观性、人类社会对生态环境的依赖性、当代 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巨大影响等情况表明,社会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既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生态环境发展的需要。为此,需要正确处理现实与理 想、发展路径与发展目标、发展手段与发展目的、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以及代 内发展与代际发展的关系,把满足现实发展需要、实现现实发展目标与着眼长远 利益和未来发展、持续发展有机统一起来,谋求并促进现实与理想、手段与目的、 代内与代际、当前与长远相一致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四、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的基本方法 由于改革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它必然要求进行利益调整,而利益调 整难免带来暂时、局部的利益失衡,因此需要做好利益的协调工作。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中的重大关系,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中央和地方关系,统筹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 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统筹国内国际两个 大局,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善于从国际形势发展变化中把握发展机遇,应 对风险挑战,营造良好国际环境。既要总揽全局、统筹规划,又要抓住牵动全局的 主要工作、事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着力推进,重点突破。
统筹兼顾就是要切实做好利益的协调工作,这种协调不是回到平均主 义、大锅饭的状态,而是把社会分化控制在一个适度的范围内,同时在社会分化中 给不同地区的社会成员留下适当的利益空间,保持不同地区的社会成员的利益满 足程度的合理性及社会地位变动的平等性。只有基于社会公平和正义,才能有效 地协调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才能有效地促进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才能有效地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由此可见,“统筹兼顾”蕴含着资源分配、利益均衡、 城乡协调等诉求,内蕴着全社会成员共享社会发展繁荣成果、最终走向共同富裕 的社会公正的价值取向,它是社会主义合理性发展的保证。为此,首先需要坚持机 会平等。机会是社会成员生存发展的可能性空间,同现代社会与市场经济是相吻 合的。在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成员进入社会生活时应当有一个基本 的平等起点,亦即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当具有平等的基本权利,包括平等的生存权 利、平等的工作权利、平等的受教育权利以及平等的性别权利等。一个社会对于 社会成员基本权利予以有效的保护,是社会公正的底线要求。因此,在社会科学发 展的进程中,坚持机会平等首先就是要保证生存发展的起点平等,机会资源共享。
这就要求摒弃先赋性因素如户籍、财富、身份、民族等不公正因素的影响,排除 一切非正常因素的干扰,特别要消除阻碍人们健康合理发展的人为障碍,防止一部 分人享有特权和另一部分人被非法剥夺权利,从总体上保证每个社会成员享有大 致相同的基本发展机会,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能够有一个平等竞争的条件,能够得 到公正的对待,从而拓展自由创造的空间,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其次,坚持 合理正当公平的利益分配尺度。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尺度是社会发展合理性的重 要杠杆。如果说个人对他人、社会负有一定义务的话,那么在一个公正合理的社 会中,个人在履行了一定的道德义务后,通常会得到社会的一定的报偿。因此,在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社会主义公正原则,在社会分配上,就是要做到共同 富裕,防止两极分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经济、自然、生理条件的差别,必然 会出现人们之间收入差距的扩大,形成对于弱者来说“不公正”的现实。这就要求 在坚持按生产要素分配、按劳动分配等原则的同时,还要通过改革税收制度、增 加公共支出、加大转移支付,对收入再分配进行科学调控,逐步解决地区和社会成 员之间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建立以中等收入人群为主的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 型社会分配结构。
探析社会主义的毛概论文篇二 《社会主义现象与社会主义本质》 作者:沈谦芳 摘 要: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 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社会主义现象和社会主义本质,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 的。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透过社会主义的现象抓住其本质,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又要大力营造、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现象,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 调整,让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象;本质 现象与本质是唯物辩证法的一对范畴,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有本质, 必有现象。遵循这一思路,我在学习、研究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时候,常常 想到社会主义现象这个问题。但社会主义现象该如何概括,它与社会主义本质又 有什么样的关系,这类研究成果目前尚不多见,本文试就这一问题作些探讨。
一、社会主义现象 现象是事物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事物的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
依据这一唯物辩证法原理,我们可以认定: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的外在特征 和外部联系,是社会主义本质在各方面的表现。
如何概括社会主义现象依据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理想社会的设想, 我们大致可以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两个方面来把握社会主义现象。
从社会生活方面说,马克思、恩格斯为我们描述了这样美妙的情景:
人人都受到良好的德、智、体和生产劳动相结合等方面的教育,具有高度的思想 觉悟,能自觉地掌握和运用客观规律,在政治、经济、思想和个性方面都得到彻 底解放,成为社会、自然和自己的真正主人;劳动的性质发生了根本变化,成为 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生产力高度发达,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灭了阶级对立和 阶级差别。整个社会变成了“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 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① 从社会制度方面说,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列宁称 之为社会主义阶段)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实行产品经济;国家失去政治职能, 不再具有政治压迫性质,只有社会管理职能;等等。
上述社会主义现象是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在 很长的时间里基本上都是按照这个样式去建设社会主义的。它寄托着人们追求美 好社会的理想,是激励人们努力奋斗的目标。
或许有人会问,这些社会主义的现象中国有吗中国正在搞社会主义,与之相比,够格吗 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后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理所当然地要高于资本 主义,这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因 而看待社会主义,应当从共产主义的高度着眼,不能因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出现 过重大波折以及现有社会主义国家的状况而降低社会主义的水准。马克思、恩格 斯设想的一些社会主义现象以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为依托,是合格的社会主义(相 对于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而言)应有的外在特征和外部联系。
当然,应该承认,中国目前搞的社会主义远未达到马克思、恩斯斯所 设想的程度,是不够格的社会主义。1987年4月,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必须 摆脱贫穷》的谈话中说:“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事实上不够格。只 有到了下世纪中叶,达到了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才能说真的搞了社会主义,才 能理直气壮地说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不发达阶 段,也就是不够格阶段,这是我国最大的国情和最大的实际,必须实事求是,充 分看到这一点。
然而,尽管不发达、不够格,中国毕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那么, 中国社会主义又有哪些现象呢我们仍然可以从社会生活和社会制度两方面来概 括。
从社会生活方面说,物质文明上表现为奔小康、求富裕的极大努力, 精神文明上表现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的极大努力,社会风 气上表现为弘扬正气、扬善抑恶的极大努力。
从社会制度方面说,经济上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市 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 种分配制度。政治上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 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此外,与社会生活、社会制度密切相关的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 基本纲领、基本方针以及国家的政令、法律、法规等等也都是社会主义现象。
以上是对中国社会主义现象的不完全概括。之所以与合格的社会主义 的现象相差甚远,是因为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十分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础之上,而不是象马克思、恩格斯设想的那样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资本主义基础之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政治制度、思想意识、经济制度等 方面建构了一定的社会主义现象,跨越了“卡夫丁峡谷”,是中国历史上的巨大进 步,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华民族的巨大贡献。但是,发展生产力的峡谷是不能跨越 的。目前中国社会主义现象比合格的社会主义现象相差甚远,与缺乏来自生产力 方面的强有力的支持密切相关。尽管如此,我们还是不难从中国社会主义现象中 看出合格社会主义的雏型,不难听到向合格社会主义前进的坚实的脚步声。
二、社会主义本质 邓小平同志说我们以往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不是说我 们以往对社会主义问题一无所知,而是指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以及社会主义现象的个性特征。应该说,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现象的描述 是最有水平和最具普遍性的,后人无出其右者。邓小平同志坚决主张把马克思主 义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这对于人们认识社会主义现象 的个性特征以深刻的启迪。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最权威、最科学的概括,则是邓 小平同志对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最为了不起的贡献。
1992年春。邓小平同志在南方谈话中,用毋庸置疑的语气说:“社会 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 共同富裕”。③对社会主义本质作出如此清晰、准确的概括,这在国际共运史上 还是第一次。这一概括把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
第一,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普遍性。有人认为 邓小平同志概括的社会主义本质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本质。这种说法是经不 起推敲的。邓小平同志是最讲究实事求是的,中国社会主义处在什么阶段,他最 清楚。他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时理所当然地要以中国的国情为基础,符合初级阶 段社会主义的要求。然而,邓小平同志又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战略家。他在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时又是放眼整个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的。他没有使用“初级阶 段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直接用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其用意是很清楚的。因 而,我们学习、研究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时,要以忠于原意为出发点。
再者,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事物内部最深刻、最稳 定、最高层次的东西,贯穿于事物发展的全过程。毫无疑问,社会主义本质一经 科学地概括出来,也就是贯穿于社会主义全过程的东西了。因此,无论是合格的 社会主义或不够格的社会主义,还是中国的社会主义或外国的社会主义,本质都 是邓小平同志概括的五句话,区别只是在于对不够格的社会主义是将来时(即五句话并未实现,还有待于去努力),对合格的社会主义是现在进行时或过去时(即 五句话正在实现或已经实现)。
第二,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突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 性。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是论证出来的,不是自我标榜出来的,也不是对资本主 义或其它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进行批驳、谩骂中体现出来的,而是要在实 践中实干出来的。邓小平同志在社会主义本质论中,前两句突出了生产力的首要 地位,体现出强烈的实干精神,从而克服了长期以来忽视生产力发展的错误倾向。
社会主义能够比资本主义以及其它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形态更好地发展 生产力,这在理论上早已得到了证明。邓小平同志也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 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 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④没有生产力的大发展, 说到底就无任何社会主义优越性可言。邓小平同志抓住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个 社会主义的根本特性,也就抓住了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法宝。后三句话揭示 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突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成果归谁享有的问题。“共 同富裕”是千百年来人类社会所追求的共同理想,历史上任何剥削阶级占统治地 位的社会都不能做到这一点,只有社会主义能够做到这点。邓小平同志反复阐明 “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不同的特点就是共同富裕”,⑤“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 是共同富裕,这也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⑥前两句与后三句互相联 系,兼顾了效率与公平,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因而具备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体现了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的精神。邓小平同志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会主义 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⑦他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本身就是解放思想的结果, 一方面指出了带有普遍意义的社会主义的根本性质,另一方面又在如何实现社会 主义本质要求上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思维空间。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质的 规定性,不能动摇,但对于如何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则可以大胆地试、大 胆地闯,勇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新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 富裕也是质的规定性,不能动摇,但对何时或用何种方式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 化,则可以因时因地有别。中国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暂时保留了私有制、剥削和差 别,是为了以后更好地消灭私有制、剥削和差别。总之,一切有利于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的事都可以大胆地去做,一切有利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 达到共同富裕的事都可以放开地去做。将社会主义的原则性与建设方式、方法上 的灵活性充分结合起来,充分体现了邓小平同志的实事求是精神。第四,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概括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怀。
有人认为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如果加进去对人的关怀就更好了,言 外之意是邓小平同志忽视了对人的关怀。这实际上是一种片面、直观的看法。众 所周知,邓小平同志毕生所从事的一切事业都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邓小 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恰恰充分体现了对人的关怀。首先是对全体人民的普遍 关怀,表现为对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追求。资产阶 级也曾标榜“平等”、“公平”,但事实上做不到。邓小平同志的社会主义本质论中 的后三句话实际上就是对资本主义的不公平在生产关系层面上的否定。其次是尊 重人的个性,表现为为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允许 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而,允许和鼓励先富又不是为了搞两 极分化,目的在于先富带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种关怀既博大又具体,充 分体现了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同志的宽阔胸怀。
第五,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表明社会主义本质的全面展 现有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不要认为社会主义的理论一经创立和传播,社会 主义的本质就会自然显露出来;也不要认为一些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一经建立, 社会主义的本质就会自然显露出来。邓小平同志总结历史经验,纠正历史偏差, 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概括出社会主义的本质。但是,他使用的是动态的描 述方式,表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永无止境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也有一个漫长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我们既不能为此 动摇对社会主义的信念,也不能为此急于求成,盲目冒进。
三、的关系 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运用唯物辩证法原理,对的关系可作如下的分 析。
第一,两者是对立的。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在特征,是 可以被人们所感知的,有些(如社会生活)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社会主义本质存在 于社会主义内部,不能被感官所直接感知,只能用抽象的思维方式才能把握。社 会主义现象是丰富的、生动的、易变的(比如,社会生活是多姿多彩的、制度体 制是可以创新的、政策法规是可以修订的,等等);社会主义本质则是深沉的、单 纯的、贯彻始终的(但有个逐步展现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现象,尤其是初级阶 段的社会主义现象因国、因时而异,是个别的、具体的,从而也是片面的(例如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就会产生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建 设模式);社会主义本质则是一般的、共同的东西。第二,两者是统一的。两者互为存在的前提,不可分割。没有脱离社 会主义本质的社会主义现象,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发育的程 度,直接决定着社会主义现象的样式。社会主义现象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外露和表 现,其样式的不同又反映着社会主义本质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发育的状况。
第三,弄清两者辩证关系的重要指导意义。由于是对立的,就不能把 社会主义现象当成社会主义的本质。比如,公有制、按劳分配、无产阶级专政、 计划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都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它们在实现 形式上的变化或暂时中止(这里单指计划经济体制在中国的暂时中止)都不会动 摇社会主义的本质。弄清这点,有利于人们更加进一步地解放思想,澄清各种疑 惑,脚踏实地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由于两者具有统一性,在建设社会 主义(哪怕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的征程中,就不能不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 主体地位,就不能不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实质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政治制度,就不 能不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乃至重大的方针政策。如果这些东 西都不坚持,社会主义的本质也就无从体现,人们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就会动摇。
因此,在实践中,我们既要透过社会主义的现象抓住社会主义的本质, 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同时还要大力营造、充分利用社会主义的现象,以 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让人民群众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 义。
——————————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新版第一卷,第294页。
②③④⑤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25页,第373页,第63页,第 123页,第364页。
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31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