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许多文献报道,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类慢性的炎症性疾病[1]。炎症反应在整个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炎症反应还参与粥样斑块的破裂和血栓的形成。在炎症反应中,一些细胞因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他们介导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影响心血管疾病的转归。E-选择素(sE-slectin)和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Ox-LDL)就是这样的介质[2]。E-选择素属于粘附分子中选择素家族,是介导白细胞与内皮细胞起始粘附的重要因子[3-4]。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白细胞抵抗,不表达E-选择素,E-选择素只有在内皮损伤后才表达。E-选择素的作用是减慢血流中的白细胞,使其滚动到血管内皮表面,使白细胞紧密粘附于内皮表面,并介导白细胞的渗出,这些功能促发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加重了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3,5]。E-选择素在内皮表达后24小时内由蛋白质酶裂解使膜型 E-选择素胞外成分脱落形成可溶性E-选择素入血循环。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反映了内皮细胞表面成分的翻转和蛋白质水解,因此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被认为可反映体内E-选择素在血管内皮的表达程度。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上升被看作内皮细胞活化的特异指标之一,可作为疾病活动的标志[5]。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5-7],而E-选择素只有在血管内皮细胞受损伤后方才表达。目前对可溶性E-选择素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及其是否与冠心病的病情变化及冠状动脉病变程度有关研究较少,对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在冠心病的病情变化方面有无相关性目前尚未见报道。本研究通过对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水平的测定初步探讨可溶性E-选择素与冠心病病情发展有无关系以及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在冠心病发展变化过程中有无相关性。对于对冠心病患者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水平的测定以及二者是否具有相关性的研究对临床治疗有指导意义。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取2007年1月至10月在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冠心病患者90例,年龄45~80岁,平均69岁,男51例、女39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3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患者30例,稳定性心绞痛(SAP)患者30例。同期在第一附属医院体检中心选择30例健康者做为对照,年龄50~78岁,平均65岁,其中男17例、女13例。将所有入选病例分为4组。AMI组:急性心梗为初发心梗,胸痛开始后12小时内入院,胸痛持续30分钟以上,心电图至少在两个相临导联有ST段上抬大于0.1mV。CK-MB浓度升高两倍以上。UAP组:按Braunwald标准,Ⅱ级以上既静息时疼痛,以前有一次或多次静息型心绞痛发作。SAP组:有典型的稳定性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有至少两个导联ST段下移大于0.1mV,CK-MB浓度正常。对照组:选择经详细询问病史、体检、血尿常规、生化全套、心电图、胸片、超生心动图和活动平板检查无阳性发现的健康人作对照。所有病例需排除以下因素:(1)合并有感染、肿瘤、全身性免疫性疾病的患者;(2)严重的肝肾疾病;(3)瓣膜病、胆原性心脏病、甲状腺功能异常、严重贫血者;(4)心肌梗死已行溶栓治疗者。
1.2 方法
1.2.1 样本采集 研究对象在入院次日清晨抽取肘静脉血4mL,置于普通干燥管中,待血液凝固后将标本经3 000转/分离心15分钟后分离血清,将分离后的血清置于-30℃~―40℃冰箱中保存待测,同时采静脉血分别测定血脂、空腹血糖、心肌酶含量。所有标本于收集后统一检测。
1.2.2 样本的检测 可溶性E-选择素试剂盒、Ox-LDL试剂盒由美国Gene May公司出品,北京尚柏生物医学技术有限公司提供。血脂、空腹血糖、心肌酶采用美国AM雅陪全自动分析系统检测。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严格按说明书操作。可溶性E-选择素用MK-3酶标仪在490nm波长下测定光吸收值。Ox-LDL用MK-3酶标仪在450nm波长下测定光吸收值。
1.2.3 统计学处理 所有的实验数据采用SPSS12.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各组计量资料的显著性检验用t检验,以P<0.01作为有统计学意义的界限。用直线相关分析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及二者与血脂之间的相关性。
2 结果
2.1 冠心病患者组与对照组间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职称评定论文发表
2.2 外周血中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浓度在AMI组、UAP组、SA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外周血中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浓度在AMI组、UAP组显著高于SAP组(P<0.01)。见表1。在所有冠心病患者外周血中可溶性E-选择素与Ox-LDL均具有明显相关性(r=0.952,P<0.01)。表1各组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 Ox-LDL检测结果比较
3 讨论
90年代以来,人们意识到炎症和免疫反应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1]。目前有大量文献报道,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炎症细胞的浸润所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首先是动脉内皮细胞的损伤及功能不良,接着是粘附分子的表达、化学增活剂的释放、单核细胞的聚集、白细胞的粘附及迁移、Ox-LDL被巨噬细胞的摄取、泡沫细胞的形成、活化的单核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平滑肌细胞迁移和增殖,最终形成粥样斑块;Ox-LDL在动脉粥样硬化早期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8]。Ox-LDL对血管内皮组织、平滑肌细胞等有较强的细胞毒性,如Ox-LDL的脂质过氧化物能使动脉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坏死,并增强脂质蛋白对动脉壁的通透性,促使胆固醇结晶的形成。Ox-LDL刺激内皮细胞分泌内皮素、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抑制内源性一氧化氮(NO)的产生,削弱血管的功能,使血管对一些松弛因子失去反应。Ox-LDL可被单核巨噬细胞上的清道夫受体途径迅速地识别、摄取,且不受细胞内胆固醇的反馈抑制,结果使细胞内大量脂质聚集,堆积大量胆固醇的单核巨噬细胞转变为泡沫细胞。上述改变均可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
另外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的发病与细胞粘附分子介导的炎症反应密切相关,其中白细胞跨内皮迁移至血管壁间隙是组织损伤和炎症反应的必要步骤,白细胞与血管内皮的粘附是此过程的最重要一环[2-3]。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有密切关系的细胞粘附分子主要有选择素家族、整合素家族、免疫球蛋白超家族。粘附分子是介导细胞与细胞、细胞与基质之间相互作用的糖蛋白,在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冠心病等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5]。其中E-选择素是在炎症过程中最初出现的粘附分子,它是新近发现的一种炎症细胞因子,可介导白细胞的粘附和聚集,参与动脉硬化的形成。E-选择素是选择素家族的功能性细胞粘附分子,正常情况下,血管内皮细胞具有白细胞抵抗,不表达E-选择素,E-选择素只有在内皮损伤后方才表达。E-选择素主要由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1、细菌脂多糖等激活的血管内皮细胞合成释放。E-选择素的作用是减慢血流中的白细胞,使其滚动到血管内皮表面,然后CD11b/CD18与E-选择素结合使白细胞紧密粘附于内皮表面,并介导白细胞的渗出。E-选择素的一大特性是组织特异性,其表达在很大程度上局限于活化的内皮细胞表面,E-选择素在内皮表达后24小时内由蛋白质酶裂解使膜型E-选择素胞外成分脱落形成可溶性E-选择素入血循环。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变化反映了内皮细胞表面成分的翻转和蛋白质水解,因此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被认为可反映体内E-选择素在血管内皮的表达程度,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的上升被看作内皮活化的特异指标之一,可作为疾病活动的标志。
本研究通过对90例冠心病患者和30例健康者的血清可溶职称评定论文发表性E-选择素和Ox-LDL的检测发现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表明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很可能参与了冠心病的发病过程[9]。冠心病患者中AMI、UAP的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的水平显著高于SAP的患者,提示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与冠心病的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0]。在不同的冠心病患者中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具有显著相关性,且二者均随着冠心病的加重而增高。可溶性E-选择素和Ox-LDL的这种相关性提示我们Ox-LDL的增高加重了血管内皮的损伤,增加了可溶性E-选择素的表达,从而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
冠心病患者血清可溶性E-选择素水平和Ox-LDL水平可反映病情严重程度,对病情的发展具有预见性,可作为冠心病患者的辅助诊断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