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劳动者知情权分析论文
劳动者知情权分析论文 一、劳动者知情权的基础 劳动者知情权的基础有社会基础和法律基础,即劳动者知情权得以产生并 具有合理性的社会和法律条件,其社会基础是劳动者的弱势性,更确切地说是劳 动者在信息的占有和获取上的弱势性;其法律基础是劳动权实现的需要。
劳动者在与用人单位就缔结职业劳动关系进行磋商时其弱势性就产生了, 并在就缔结劳动合同进行磋商的过程中,在履行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在解除劳动 合同以及解决相关劳动争议的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弱势性。沿着这一思路,考察 劳动者占有和掌握信息上的弱势性也要从这三个阶段入手。首先,在缔结劳动合 同的过程中,劳动者作为个人,他所面对的生产组织是以公司为主要形式的具有 现代组织结构的企业。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生产过程日益复杂,信息对企业生 产和经营影响日益增强的情况下,企业更加注重信息的采集和整理。而劳动者作 为个体,他对与其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也有强烈的需求,但他没有能力获取足够 的信息,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他所取得的信息是用人单位给予的。最后,在劳动 关系解除以及劳动争议解决的过程中,劳动者在信息占有和获取上的弱势性处于 延续状态。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依据是《劳动法》第二十五、二十六条,这 两条规定的7种情形概括性强,而某种现实情况是否属于解除情形是由用人单位 确定的。
知情权作为劳动权体系中的一项权利,是“权利的权利”。劳动者的弱势性 是劳动权的基础。劳动者通过行使工作权、报酬权、休息权等各项劳动权来维护 自身的利益。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现代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劳动者行使劳动权 也必须以相关的信息获取和占有为基础,否则不能切实地维护劳动者的利益。
知情权与工作权。工作权在劳动合同缔结过程中表现为自由择业和平等就 业的权利。劳动者行使工作权,必须首先对相关的职业劳动及用人单位的信息由 充分了解。工作权在劳动合同履行中表现为用人单位不得无理解雇的权利。劳动 者必须对就业、用人单位的信息和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相关信息有充分的掌 握才能切实地行使工作权。
第一,知情权与报酬权。报酬权在劳动权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其作用是 保障劳动者取得劳动报酬。工资扣除和工资拖欠问题是报酬权关注的主要问题。
我国法律规定的扣除种类有代扣和自扣两种。法律规定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的情形有: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
代扣代缴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 用;
代扣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扶养费、赡养费;
其他法定可以扣除的情 况。
第二,知情权与其他劳动权。民主管理权是劳动者可以对本单位生产经营 管理工资进行监督和提出建议的权利。劳动者进行监督和提出建议必然是以对本 单位生产经营管理信息有所掌握为前提的,并且劳动者知悉的信息越是真实、充 分,这种监督和建议才越是能发挥作用,劳动者的民主管理权才能落到实处。
二、劳动者知情权的界定 目前学界对知情权的认识尚不一致,有学者认为它是一种民事请求权,如 “所谓的知情权是在实质性不对等的法律主体之间,通过请求信息公开来实现的, 对自己有直接或间接利益的权利。”[1]但更多学者是从“知政权”的视角来认识它 的,认为“作为制度构成的知情权,它以行使政治权利与自由的公民知悉政治生 活及公共管理情况,国家有义务予以提供的作为确立公开的范围与界限等主体、 客体、内容与界限等诸要素构成。”我们只是在劳动法领域,针对劳动者这一特 定群体,把劳动者的知情权概括为:劳动者或劳动者组织请求国家和用人单位提 供与劳动者切身利益相关的信息的权利。对此概念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第 一,劳动者知情权的主体不仅是劳动者个体,也包括劳动者组织即工会。第二, 劳动者知情权的义务主体是国家和用人单位,这与劳动法调整方式的三方性是一 致的,即国家力量介入劳动关系中,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国家和用人单位承担的 义务是不同的。第三,知情权的属性是社会权。劳动者知情权在要求国家积极保 护的同时,也有其界限,其界限就是知情权所针对的信息只能是与劳动者自身利 益相关的,不能侵犯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和保守商业秘密权。
这里可能发生劳动者知情权与企业自主经营权和保守商业秘密权的冲突。
对于权利冲突,一般认为冲突的权利不能得到平等的保护,而应以社会公共利益 优先为原则来解决。对于劳动者知情权与企业的自主经营权和保守商业秘密权的 权利冲突,我们不主张笼统地依社会利益优先原则而绝对地保护劳动者的知情权。
劳动法追求的目标是劳资双方利益的平衡协调而不是矫枉过正。对此权利冲突, 应依“合理预期”来解决,即劳动者对信息的要求,在其他善良、理性的人看来是 合理的、正当的,是与其切实利益相关的。
三、劳动者知情权的宣言和保障(一)劳动者知情权的宣言 “劳动权的宣言即宪法或劳动法确认劳动者享有某种权利,实际就是法律 向社会宣示劳动者的何种利益将受到法律的肯定和保障。”[2]我国现行劳动立法 虽然对劳动者知情权有所涉及,但并没有确定劳动者知情的具体内容和水平。随 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劳动权保护深度和广度的日益扩展,随着信息时代劳 动者弱势性新特点的凸显,在立法上明确规定劳动者知情权已经十分必要。
(二)劳动者知情权的保障 劳动者知情权的保障应从义务主体履行义务的角度来认识。
第一,国家保障。根据前文所述,国家保障劳动者知情权的义务有两种类 型,一是在劳动者参加职业劳动前,国家负有在宏观上提供劳动力资源流动与供 求相关信息的义务,以使劳动者在选择劳动地域和职业时有所依据。其二是国家 作为公共权力主体,每当用人单位不履行相关义务时,介入劳动关系,对用人单 位的违法行为予以惩处,追究相应的法律责任,同时向劳动者提供权利救济的途 径。
第二,用人单位履行义务,自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缔结劳动合同进行措施 时起,用人单位就负有告知相关信息的义务,直至解除劳动合同关系后。如果用 人单位在缔结劳动合同阶段,凭借其信息优势隐瞒重要信息或者提供虚假信息欺 诈劳动者,除承担相应的公法责任外,劳动者可要求其承担缔约过失责任。由于 此时双方尚未形成劳动关系,我国现行劳动立法对此也不相应的规定,劳动者可 依《合同法》中有关缔约过失责任的规定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但劳动合同毕竟 不同于民事合同,劳动者仅依《合同法》不可能充分保障其权益,并且在举证责 任的问题上困难重重。因此,在我国将要制定的《劳动合同法》中对此应有明确 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