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管理论文
三维地质力学模型管理论文 研究岩体稳定问题通常采用的方法有工程类比法、地质结构分析法、数值 模拟仿真分析法和地质力学物理模型试验法等[1,2]。对于中小型工程,一般只 采用前几种方法进行研究,但对于大型或超大型工程,地质力学物理模型试验则 是必要的。模型试验尤其是三维模型试验与数值方法相比有它的弱点,如尺寸效 应、试验难度大、费用高。然而,物理模型则由于是真实的物理实体,在基本满 足相似原理的条件下,则更能真实地反映地质构造和工程结构的空间关系,更准 确地模拟施工过程和影响。试验结果能给人以更直观的感觉,使人更容易从全局 上把握岩体工程整体力学特征、变形趋势和稳定性特点,以及各洞室或结构之间 的相互关系,从而做出相应的判断。其次,也可以通过物理模型试验,对各种数 值分析结果进行一定程度上的验证。与研究坝体、坝基和坝肩及边坡稳定性的三 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3~6]相比,地下洞室群的岩石力学物理模型试验则有很大 的差距。据文献检索,只有少数几个平面模型试验[7~11]和小型三维试验[12]。这些试验均未模拟洞室的施工过程。其原因主要是模拟地下洞室施工过程的三维 模型试验难度太大,如三维地应力场的模拟原理和技术、洞室群开挖尤其是内部 洞室隐蔽开挖技术的实现、内部物理量测量等。本文作者提出并研制了离散化多 主应力面加载和控制系统,成功解决了复杂三维初始应力场模拟的难题;
采用机 械臂和步进微型掘进机技术、微型高精度位移量测技术、声波测试技术、光纤测 量及内窥摄影技术等,解决了隐蔽开挖模拟及内部量测等关键问题,完成了水电 站复杂洞室群模型试验。这一试验成果可应用于今后我国大西南地区的其它超大 型地下水电站的研究。
1工程简介 溪洛渡水电站位于四川和云南视壤的金沙江峡谷中[13]。电站总装机容量 12600MW,共计18台700MW的水轮发电机组。该工程地质条件复杂,地下洞室 群布置复杂、纵横交错,尤其是左岸地下厂房轴线与最大主应力呈较大角度相交, 对厂房洞室稳定不利,而且厂房又位于高地震烈度区(高达Ⅷ度),如此超大规模 的地下洞室群在施工期和运行过程长期安全稳定问题,都是前所未遇的。电站厂 房采用全地下式,分左、右岸地下厂房,各布置9台机组。左岸地下厂房布置在 大坝上游山体内,总装机容量为6300MW.厂房轴线为N24°W,三大洞室平行。
图1左岸地下厂房洞室群布置方案 主厂房尺寸为318.03m×31.9/28.40m×75.10m(长×宽×高),厂房总长度426.0m.主变室长325.52m,宽19.8m,高26.5m.尾水调压室长300.0m,宽26.5/25.0m, 高95m,中间设两条岩柱隔墙,厚18.0m。如图1所示。
左岸厂房顶拱围岩由P2β4、P2β5、P2β6层玄武岩组成。岩体新鲜较完整, 无大的断层切割,层间错动带一般不发育。层内错动带以P2β6下部及P2β4、P2β5 层内相对较发育,错动带一般宽5~10cm,挤压紧密,为岩块岩屑型。裂隙以陡 裂和缓裂为主,中倾角裂隙一般不发育。
2模型相似条件设计 经过与设计单位协商,确定模型的几何比尺为1/100,材料容重比尺为1. 之所以这样确定,主要是考虑到开挖模拟的可操作性,以及相似物理量之间换算 关系的简化。根据试验相似理论和上述几何比尺,进行了如下的模型相似条件设 计:用下标p代表原型,下标m代表模型,K代表相似比尺,L为长度,u为位称, E为弹性模量,G为剪切模量,γ为容重,σ为应力,σo为初始地应力,ε为应变, ν为泊松比,φ为摩擦角,C为粘聚力,Rc为抗压强度,Rt为抗拉强度。如设实际 岩体的容重为γp,模型材料的容重为γm,则容重相似比尺为:
与应力有相同量纲的物理量均有与应力相同的相似比尺,即材料弹性模量、 剪切模量、抗压强度、抗拉强度、粘聚力,初始地应力和面力荷载的相似比尺均 为100. 3试验要点及关键技术 本试验研究对象为左岸地下厂房洞室群,包括主厂房、主变室、尾水调压 室、母线道和尾水管。
3.1模拟范围地下厂房顺水流方向的上下游各取三大洞室最大开挖跨度的 1~1.5倍长度,实际各约为1.27倍,总长度为620m;
沿高程方向的下方取到洞室 高度的1~1.5倍,实际取为1.45倍~1.85倍,达到海拔200m;
上方取到地面,实 际模型作到海拔670m,其上部作为荷载加在模型顶面;
沿主厂房的纵轴线方向 取3个机组段长度(自5号机组中心线至8号机组中心线),为102m.因为模型几何比 尺为1/100,所以岩体模型尺寸为长×高×宽=6.20m×4.70m×1.02m. 3.2地形及地质条件模拟对模型试验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地质材料和三 维地质构造如层间和层内错动带进行了模拟,模型基本满足几何、物理、力学相 似条件。3.3初始地应力场模拟三维原始地应力的模拟是本试验的关键和难点。经 过研究、论证和试验,本试验中首次提出并研制了“离散化多主应力面加载及控 制系统”,成功地模拟了三维地应力场,保证了试验的初始条件。离散型三维多 主应力面加载系统,是在地质力学模型仿真试验中,首次提出使用的一种能近似 模拟复杂三维空间地应力场的加载系统。
它的基本思路来源于有限元、边界元、离散元等将研究域离散化进行数值 分析的原理,把需要模拟的复杂变化地应力分布场,离散为有限多个微小的单元 应力场,并认为此单元应力场为一个等效的均匀应力场。用一组垂直于该单元应 力场主应力矢量的微小主应力面,代替原来的斜截面,并在这一组主应力面上按 照等效主应力的大小施加法向力,就达到了模拟这一单元应力场的目的(如图2). 对各个离散的单元应力场均进行这样的操作,就可以完成整个试验域复杂变化的 应力场的模拟。
图2离散化多主应力面加载原理示意 这一加载系统由高压气囊、反推力板、限位千斤顶、垂直立柱、封闭式钢 结构环梁、支撑钢架和空气压缩机组成。此外还有压力监测和报警辅助系统,以 保证试验期间的压力稳定。
3.4开挖过程模拟按照数值计算优选的开挖步序(如图3所示),对试验范围 内地下洞室群的隐蔽开挖进行了模拟。本试验中隐蔽性开挖的洞室包括尾水管和 母线廊道,尾水管的隐蔽开挖长度为125m,而且为渐变的城门洞形断面,母线 道断面也为城门洞形,但是靠近主变室一侧13m一段断面加大,造成母线道断面 突变。这些都给开挖模拟带来极大困难。隐蔽开挖无法采用一般的手工钻进方法, 需要设计专门的钻凿机具。经过反复研究试验,开发出隐蔽开挖机器臂和微型步 进式掘进机,以及与之配合使用的隐蔽洞室内窥系统,成功解决了这一技术难题。
如图4所示。
图3地下厂房洞室群开挖分期设计 3.5支护方案模拟按照数值计算优选的支护方案,对锚固支护(包括三大洞 室的喷混凝土、锚索)进行了模拟。按照设计支护方案,锚索按实际位置模拟并 施加预应力。系统锚杆与喷混凝土联合模拟为挂金属丝网涂浆。锚索模拟材料采 用金属铝线或细铜丝束,用建筑胶浆固结,以螺旋加载方式施加预应力。3.6施工模拟过程中的多种方式洞室内部收敛变形及破坏形态量测在主厂 房、主变室、尾调室三个主要洞室中,采用预埋多点位移计方式进行了内部收敛 以及洞周围岩深度变形量测;
采用光导纤维进行了内部变形的量测;
采用超声波 测量方法进行了洞周围岩屈服松动区的量测;
采用内部摄影方式进行了内部破坏 形态的观测。
3.7内部应力场分布量测在主厂房、主变室、尾调室围岩中的适当位置, 预埋三向应变计、应变花,进行了应力场分布量测。在重要位置,预埋光纤传感 器,与应变片测量相比较,测量应力场分布。
图4隐蔽洞室开挖微型步进TBM示意 4试验过程和结果 试验自2000年5月开始各项前期工作,包括场地准备、试验台设计和施工、 模型材料设计和试验、模型制作和传感器埋设、地应力场生成和监控系统研制、 隐蔽洞室开挖系统研制和试运行、测量仪器的研制和准备等。2001年7月15日正 式实施洞室开挖模拟,量测系统进行同步量测,采集数据,至2001年8月18日完 成洞室群开挖。试验得出的洞群围岩变形、应力应变、屈服区分布等情况如下。
4.1位移主厂房顶拱最大下沉为37.5mm,主变室顶拱下沉为23mm,尾水调 压室顶拱为34mm.各个洞室顶拱的变形随开挖量的增加均以下沉为主,开挖后期 伴随有少量的上抬。这与同时进行的数值计算相比顶拱位移偏大一些,这是由于 模型试验中准确地模拟了层内错动带的影响,而计算中则有所简化。尾水调压室 边墙比主厂房边墙高20多米,初估最大水平位移应该更大些,但尾水调压室中间 隔墙起到了限制变形的作用,从而减少了水平位移值。主变室与尾水调压室之间 岩柱的上下游方向水平尺寸有所增大。
图5地下厂房洞周围岩位移分布 而主厂房与主变室之间的岩柱在上下游方向则有所压缩,是由于母线道对 这部分岩柱削弱较多引起的。试验中所揭示的各个方向的位移量均不大,分布合 理。除三大洞室顶拱位移比计算值略大之外,其它与计算值都很接近,洞周没有 发现明显的开裂或位移突变。图5给出了洞周围岩位移分布。
4.2应力主厂房上游拱肩和拱脚处、尾水调压室上游拱肩和拱脚处均有拉 应力出现。尾水调压室下游边墙5m范围内的岩体大部分存在拉应力,10m之外则呈现为压应力。随开挖的进行,洞室交叉部位产生应力集中,凡是压应力的则压 应变值为原来的1.5~2.2倍。产生拉应力的部位则给出了很大的拉应变值,明显 不大合理,可能是粘贴应变片的块体发生破裂造成的。但是可以从中判断是出现 了拉应力。拉、压应力分布范围与计算结果接近。光纤传感器量测的结果比较有 规律,随尾水调压室高边墙的逐渐形成,边墙表面岩体应力松驰,压应力降低甚 至产生拉应力,而压应力分布有向深部岩体传递的趋势。
4.3超声波测量试验中采用超声波测速与位移沿岩体深度分布规律相结合 的方法判断屈服松动区。洞周岩体波速最低处为尾水调压室的底部和顶拱,波速 比未开挖前降低了40%~50%.三大洞室顶拱的岩体波速,主变室顶拱最高,达900 ~1000m/s,主厂房顶拱次之,为800~900m/s,尾调室顶拱最低,为400~500m/s. 与地质剖面相比较可以看出,这一结果恰恰和这些洞室所在地层及地质构造相吻 合。根据声波测量和位移测量结果的综合比较和分析,得到各洞室周围屈服区的 范围(图6). 图6地下厂房洞周屈服区分布 4.4锚固支护系统根据地下工程围岩稳定性分析的经验,洞室围岩越稳定, 围岩的整体性越好(早期喷锚支护可以增加这种整体性),则在后期开挖过程中, 洞室上抬的趋势越明显。XA-22支护方案在主厂房顶拱埋设的两排锚索,穿过了 层内错动带,增加了顶拱的整体性,是很必要的。虽然本试验中尚不能定量地比 较这种锚固的作用,但定性上已经可以说明模拟的锚固系统对增加洞室围岩的完 整性和整体性,起了明显的作用,这是数值计算中没有反映出来的。通过对模型 锚索应力的测量,反映出对目前的开挖方案,锚索应力有明显增加。因为尾调室 是上下先开挖然后中间再挖通,高边墙有一个突然形成的过程。虽然这一情况因 为中间隔墙的存在而减弱,但对离隔墙远一些的部位仍有一定的冲击作用。考虑 到这一点,尾调室上下游边墙锚索的预应力施加应有所控制,而隔墙的加固应适 当提前。
5结论 (1)本试验是首次大规模三维仿真模拟地下洞室群的施工过程。它成功模 拟了高容重岩体材料和岩体构造,容重比尺1比1;
研制了离散化多主应力面加载 系统,使模拟复杂三维初始地应力场得以实现;
研制了用机械臂和步进微型掘进 机,仿真模拟了施工过程;
研制微型多点位移计,采用声波测试、内窥技术等多 种测量手段进行了内部物理量的测量。(2)试验结果验证了在厂区特有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和地应力条件下,该水电站地下厂房洞室群的总体布置、洞型设计、 洞室间距是合理的。主变室滞后主厂房和尾水调压室开挖一期的施工方案以及锚 固支护方案,保证了洞室安全成洞。在试验开挖过程中,洞室群保持了总体稳定, 主要洞室周边未出现明显的开裂及变形突变。洞周围岩屈服松动区分布,与厂区 地质条件和洞室断面情况及空间相对关系有较好的吻合。推荐的支护方案对洞室 整体性的加强有明显的作用,并有效地控制了松动区的发展。(3)试验结果表明, 对条件复杂的超大型地下洞室群进行三维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可以从全局上把握 地下洞室工程整体力学特征、变形趋势和稳定性特点,并对数值模拟结果进行验 证和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