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计算机应用论文
  • 计算机理论论文
  • 计算机网络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计算机 > 计算机应用论文 > 【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生物衔... 正文 2019-10-08 07:39:17

    【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生物衔接问题对策】 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

    相关热词搜索:

    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生物衔接问题对策

    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生物衔接问题对策 摘要:生物理念的灌输,从小学教育阶段就开始进行。由于各阶段教育理念的 不同,各阶段的生物教学方式有所区别,教育内容与教育理论深入情况也呈现分 化。中小学生物课程实际内容相差较大,由于教育人员相互独立,教育衔接工作 难度较大。由于中小学生物教学内容差距较大,且具体教学重点各有侧重,导致 学生接受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将教学衔接工作做好,才能使学生形成如一的生 命科学发展观,同时使理念消化进度与实际教学内容结合,提升理论知识构建, 保证整体教学质量,从而合理利用教学资源。

    关键词:小学科学;
    初中生物;
    教学衔接 一、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异同性比较 (一)相同性 在课程设计上,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都是为提升学生科学意识,培养 科学看待事物变化进而探索内在原因的能力。两种课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进而 提供探索条件,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变化规律,培养出学生专业素质能力。在发展 学生对生物认识的同时,提倡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角度进行探究,进而学成有特色 的思考方式,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进行现象及原因描述,充分展现自由化个性化学 习方式。教育内容上,两者也是围绕普遍现象与常见事物进行教育,教育内容较 贴近生活,并且实用性强,能够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科学与实际生活的密不可分, 从而激发强烈的学习兴趣,以全面的知识体系看待事物的发展,使学习变得更有 目的性,及时进行知识消化并且得到运用。生物课程中的重要科目,发展正确看 待自身身体的观念,从小学到高中都以相同的主题,培养学生正确认识身体与器 官,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培养保持健康意识。这些观念的相同性,为后续做融合 工作构造了良好塑造环境。

    (二)差异性 由于小学科学课侧重全面认识意识构造,初中生物课则侧重深入了解知识 体系,两者的目的性不同,因此必然会产生分歧。前者在课程中展现的是整体自 然界,而后者则是将具体事物进行分析,后者在分析上更为细致,需要的专业知 识也要更加深厚。科学课只要形成对身边事物的整体意识就可以满足基本需要, 教育目的就初步达成。生物课则需要对具体事物进行了解,明白其中的内在结构与形态特征,并且可以在生活中发现对比性。两种课程在设计理念上表现得深入 层次不一,小学课程满足知识获取,加上少许实践能力就已经足够。初中课程中, 除了足够的知识灌输,更重要的是将学生自主探索能力发展起来,培养学生进行 思考发现事物关系,深入研究科学内容的能力。由于科学课重要在培养全面意识, 因此在课程上并不限于生物内容,也掺杂了其他基础常识,如天文地理以及化学 等知识,教育中心并不在专业能力上。生物课则将题材进行限定,规定只以生物 知识为主体,看待世界的视角限定,中途只会掺杂其他知识作为辅助。小学内容 只需要学生了解事物,对事物的发展进行预测,观察到课程内容与实际的统一性。

    进入初中之后,就要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有要求了,将理论知识实际运用,能够 解决生活中常见问题。小学知识的向外扩展的过程,逐渐形成对外部的认识,知 识体系只需要完成理解过程就足够。初中知识则是内外交互的,对外部知识深入, 同时对内在关系开始建立联系,将事物的交互关系进行了解,知识体系向更深入 化运用,从而形成科学的认识观。

    二、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的实际衔接问题 (一)课程重视程度不够 从教师的角度看,科学课在小学体系中属于副课,没有考试考核需要,因 此放太多资源在此类课程上,收到的成效不高。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教师挪用 科学课用于上其他课的情况。课程设计也受学校实际情况制约,课程中实例少, 学习过程也大量以书面文字为主体。从学生的角度来看,科学课知识有趣,趣味 性高于学习性,但是课程过于古板,课堂上约束也较多,实际内容没有课本上讲 的有趣。由于对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课程设计上也敷衍了事,讲课方式古板无趣, 传授知识时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而且在实践实验上,由于教学资源不足,或者 嫌麻烦不愿安排,种种原因导致课程实践上出现误区,实验迟迟不到位,关于实 验内容与结果,用口语讲述的方式代替实验进行,内容空洞且枯燥,学生关于实 验发生条件与实际结果,不能形成有效的意识。不能形成清晰而一贯的认知,将 会影响后续教育过程。由于课程重视程度不够这点并不只在科学课上出现,生物 课同样也有类似情况,分值少教学比例不多,整体课程的安排都没有很合理。衔 接工作的完善程度,会极大被具体工作质量所影响。因此,在课程设计与完整程 度上,还有很大发挥空间,能够将实际衔接工作进行完善。

    (二)教育方法差异大 如果以学生的喜好角度进行课程内容排序,科学课与生物课的排名都很高,其中科学课还比生物课排名稍高。但是实际课程表现中,学生对科学课与生物课 的反馈都不高,说明后天教育方法对学生造成极大影响,教师无形中对学生灌输 了极多自身对课程教育的理解。教育内容设计有差别,教育方法有极大差异,造 成衔接工作质量低,影响学生理解学习,从而对课程失去学习兴趣。在教学内容 交流上,小学教师与中学教师对彼此的课程内容互不了解,无法形成统一的教育 方式与理念。首先体现在课程安排上,科学课安排得更多的是对身边事物的观察, 观测并理解发生原因,安排的实践课也是为了加深理解,也就是说教育方法侧重 于观察与融汇。而生物课上,课程内容偏向于专业,对知识的获取与了解重于其 他,教师将各种理念传授给学生,然后安排实验内容进行实践与测试,教育方法 侧重于知识供给与运用。教育方法转变巨大,将会影响学生理解适应,产生的教 育成果也会受到影响。

    三、衔接教学工作的调整与改良 (一)教育方式调整 科学课与生物课的衔接工作,需要从调整教育方式入手。将两种课程的教 育方式向统一化靠拢,尤其是实验课程的比例。教师的教育方式都应该侧重于课 本内容,同时以相类似的讲述方式,使学生有连贯的学习感觉。教育方式上,尤 其是接近衔接过程的课程,更应该运用相近的教育模式,将教学方法设计得更复 杂一些,以便学生们在课程转变之后更快上手。同时培养起学生预习复习的习惯, 充分理解教育内容,从而使学生在后面接触更深入的知识时,能够套用现有的知 识结构。在小学科学课堂教育中,逐渐将主导权由教师过渡给学生,加强讨论环 节在课堂中的比例,使学生进入中学时,能够快速地适应教学环境。教育方式的 统一化,可以将衔接教学在实践工作中得到运用。

    (二)教师理念转变 提升教师对课程的重视程度,是衔接教育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教育是个长 期,可以延长至终生的过程,教育的每个阶段都无比重要。教育方式根据学生知 识水平进行调整,并且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发育特点,进行教育内容的设 计。教师从理解教育的阶段性与统一性开始,将教育内容的层次感进行探明。教 师在教学中随着进度逐渐将知识的传导转换为对知识的运用,且倡导学生在实际 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思考并且独立寻找解决方法。科学教师与生物教师彼此要互相 了解课程内容,找出课程内的共同之处,将衔接阶段的教育内容进行同化,共同 推进衔接工作顺利进行。在出现有学生不能很好适应课程衔接过程时,根据学生的个体特殊性,安排小范围辅导训练,使学生跟上学习进度。如果出现不适应的 学生团体较大,将课程要求进行调低,使学生能够跟上整体学习进度,减轻学习 中的挫折感。教师的理解,对学生学习过程中帮助极大。

    (三)教育内容优化 由于两种课程相似性较高,所以可以安排一些类似内容用于前期衔接工作, 以相似的方式教育学生,使学生有课程内容的熟悉感,但是内容又较以前深入, 从而使教育内容衔接以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内容越接近,前期衔接工作 效果越好。而且,前期安排的实验也要根据实际教育进度进行调整,将教育内容 插入实验操作的频率增多,激发学生探索意识,从自己探索事物变化开始,进行 理论与实际操作的验证。在衔接教育阶段,以学生自主思考的方式进行后续工作 的开展,能够将教育内容优化到实践可用的程度,为后续工作打下基础,持续培 养学生独立思考,自己设计问题解决方案,提升生物知识运用能力。在实验内容 上,以简单实用为标准,做到教育内容有效而实际。从教育内容层次上,逐渐以 独立概念向事物交互影响概念进行转变,培养学生综合思考能力,为后续解决实 际问题时提供科学有效的思路。教育内容的设计与优化,始终以传授科学有效的 知识为基础,进而切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使其更好为衔接工作服务。

    四、结语 从提升整体教学质量出发,结合实际课程中的共同理念,将各因素进行动 态融合,共同形成学生对生物的科学认识,培养认识生命科学的专业素质。首先 着手于认识课程共同点,将两种课程视为一体进行层次辨别,开始构建内容的深 浅度,循序渐进使学生逐步深入了解生物内容,同时加强学生动手实践内容,以 理论加实践的方式,加深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这项工作需要教师们的协同努力, 达成小学科学课与初中生物课的完美衔接,实现教育成果共同分享的目标。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小学科学教学与初中生物衔接问题对策】 幼小衔接中的问题及对策》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