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形成
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形成 关于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的形成,欢迎阅读借鉴。土地革命时期也称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始于 1927 年 8 月 1 日,止于 1937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是中国共产党生 死存亡的关键时期。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形成了名义上统一的国民党政权,但 仍处于内外交困的乱局之中。
国民党否认中国共产党存在的合法性,对共产党 实施“恐怖政策”。
此时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力量遭到严重削弱,民众对其政治主 张也很冷漠,甚至是误解。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工人运动、农民暴动的开 展几乎得不到民众的支持。
中国共产党要完成真正、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 主主义革命任务,必须“唤起民众”,继而“发动群众”搞革命。
因此,在土地革命 时期的首要任务,就是中国共产党发动充分有效的政治宣传,扩大政治影响,取 得劳苦大众的政治认同。
1930 年 3 月,《红旗》中提到:“中国共产党从他的组成以至现在, 都是很注意于全国党报之建立的。
尤其是六次大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为建立中 央党报曾经用过很多努力。
在帝国主义与国民党的严重压迫之下,我们党报受 尽了一切白色恐怖的压迫。
虽然如此,但无论如何,敌人终究不能消灭我们党 报的活动,反使我们党报在群众中的政治影响更加扩大。
”[1](P35)在这一特殊 的历史时期,党的新闻事业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依然能够逐步发展和壮大,这 与党开展政治宣传工作是分不开的。
中国共产党正是克服了重重困难,取得了 广大无产阶级的政治认同,达到了政治成熟,开创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新局面。
与此同时,在实践和挫折中,毛泽东不断积累经验,逐步形成了丰富的新闻思想, 为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 1927 年国民党叛变革命后,中国共产党处于血雨腥风的白色恐怖之 中,党的组织和党的报刊遭到严重的破坏,共产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一切活动, 不得不转入地下。
尽管如此,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固难,坚持在上海秘密出版 地下报刊,重建党的报刊网络,继续传播党的声音。
在所出版的地下报刊中, 《布尔塞维克》《红旗》《上海报》《红旗日报》及《红旗周报》极具代表性。
其中《上海报》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中共江苏省委主办的、面向工人大众的通俗 报纸,曾被誉为“上海工人之唯一的读物”,是“帝国主义及国民党的眼中钉”。
该 报 1929 年 4 月创刊,1930 年 8 月与《红旗》合并成《红旗日报》。
另外,还有《中国青年》(后分别改名为《无产青年》《列宁青年》)《中国工人》《工 人宝鉴》《全总通讯》《劳动》周刊等等。
但这些刊物在国民党的压迫下,出 版时断时续,最终不得不停刊。
在革命根据地,党的新闻事业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各个革命根据地均 创办了许多报刊。
据不完全统计,从 1931 年底至 1934 年 10 月红军开始长 征之前,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的报刊约 160 多种(包括油印的、传单式的小报)。
其中影响较大的报刊有《红色中华》《红星》《青年实话》《斗争》《苏区工人》 等。
1931 年 11 月 7 日,红色中华通讯社创立,简称“红中社”,是中华苏维 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机关通讯社。
它的创立,标志着根据地新闻事业的新 发展。[2](P97)《红色中华》创刊于 1931 年 2 月 1 日,与“红中社”同为一个 机关,一个编辑部。
截至 l934 年 10 月3 日,在江西瑞金共出刊 240 期。
从 1935 年 1 月 25 日至 1937 年 1 月 29 日,在陕北瓦窑堡出刊 241期至 324 期。
它是中央革命根据地出版时间较长的报纸,是临时中央指导工作的重要工 具,在革命根据地有很大的影响。
《红星》1931 年 12 月 11 日创刊于瑞金, 是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的机关报,由红军总政治部主办,张如心、邓小平、 陆定一先后担任主编。
该报共出刊 28 期,对长征的胜利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青年实话》是共青团苏区中央局机关刊物,1931 年 7 月 1 日创 刊。
总编辑所设在江西。
总发行所设在福建长汀,后迁到瑞金。
先是半月刊, 后改为旬刊、周刊,长征开始后停办。
该刊具有鲜明的青年报刊特色,受到广 大青年读者、尤其是红军青年的欢迎,被看作是苏区“青年人唯一的读本”,为教 育培养苏区青年作出了贡献。(P98)《斗争》周刊是中国共产党苏区中央局机关 报,1933 年 2 月 4 日在瑞金创刊,1934 年 9 月 30 日终刊,共出 73 期, 张闻天任主编。
其主要内容是刊登中共中央的决议、指示和中央领导的文章, 在指导革命根据地的建设和支援革命战争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苏区工人》是中华全国总工会苏区中央执行局机关报,1932 年 5 月 在瑞金创刊,其出版目的是为了指导推进苏区工人运动的发展。
刊载的主要内 容是苏区工人群众的生活和全国工人运动的消息及文件,同时也报道国内外重要 时事。
1934 年 9 月,在红军长征前夕停刊。
除中央苏区外,其他革命根据地也有机关报刊,如湘赣革命根据地的 《湘赣斗争》《红色湘赣》《湘赣红星》等;闽浙赣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报》《红 色东北》《突击》《前线》等;湘鄂西革命根据地的《工农日报》《红旌日报》 《列宁青年》等;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列宁报》《红色战士》;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战场日报》《苏维埃》《干部必读》等;琼崖革命根据地的《琼崖红旗》《布 尔塞维克的生活》等。这一阶段,党的新闻宣传事业特点鲜明,主要表现在以下 三方面。
第一,初步形成了全党办报的思想。
1930 年 5 月,李立三在《党 报》一文中明确地提出了“全党办报”的思想,他提出:“党报是要党的整个组织 来办的,单只靠分配党报的少数同志来做,不只是做不好,而且就失掉了党报的 意义! 所以每个党的组织以及每个党员都有他对于党报的严重的任务:第一读党 报,第二发行党报,第三替党报做文章,特别是供给党报以群众斗争的实际情形 和教训。
”(P127)从中我们可以明确,党组织和全体党员都应对党报尽义务,就 是要写文章、发行党报和读党报。
正是有了 “全党办报”思想,上到党的负责人, 下到各级党组织、党员,都能够关心和支持党报,将党的政治宣传工作作为自己 最为重要的政治任务之一。
第二,宣传形式多样化。
党的媒体政治宣传工作在形式上采取多样 化和群众化的发展路线。
1928年 7 月,党的六大宣传工作决议案提出:“在残酷 恐怖阻碍口头宣传与鼓动的条件下,各种形式的刊物宣传,便获得极重大的意义 了”。
党的媒体政治宣传形式实现了多样化,例如可以通过报纸、传单宣言、小 册子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宣传工作。
1929 年 6 月,党的六届二中全会对政治 宣传形式进一步进行了论述,尤其是对报刊提出了新的指导思想。
如提出党和 红军要“尽可能的公开发行日报及其他地方性党报。
”“党报须注意用图画及照片 介绍国际与国内政治及工农斗争情形”、“在不能办日报的地方,亦应当尽可能的 办新闻式的定期刊物。
” 正是由于提出了办新闻式的定期刊物,墙报和“时事简 报”这一类新闻宣传形式应运而生。
尤其是在城市中出现的工厂小报,成为中国 共产党在新闻宣传事业上的创举。
中央要求:“工厂小报的形式要力求简单而群 众化,内容应着重本工厂的新闻,以及与本工厂有关系的其他政治的或地方的新闻, 从这些新闻材料中加入我们的宣传作用。
”[3](P52)在土地革命的十年时间里, 多种形式的新闻宣传方式为党在极其艰险的革命形势下取得革命胜利,发挥了不 可替代的作用。
第三,宣传内容贴合劳苦大众。
这一时期党的宣传主体不仅具有进 步的知识分子这一社会精英群体,有工人、苦力、流氓无产阶级、农民、兵士、 职员、学徒、手工艺工人等知识水平较低、共产主义意识不强的社会下层,还有 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特别是学生与中小学教师,因此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必须密切 联系各个群体的实际思想意识状况,做到政治宣传内容与他们思想贴近,这样才能广泛而有效地提高政治认识,发动群众,紧紧跟随中国共产党发动革命。
党 的六届二中全会明确指出,“不识字的工农自然不能阅报纸及其他通俗政治书报, 因此,应尽可能的组织诵读这些书报的小组(公开或秘密的)。
宣传委员会即应 指派一些不但能够读而且政治认识清楚的同志来担任小组指导员的工作,以便利 用这些小组作宣传的工具。
”(P58)十年内战时期,共产党的报刊在白区受到国 民党直接查禁和迫害。
在红色革命根据地,要面对国民党的军事“围剿”和经济 封锁,客观上,还存在交通闭塞、条件简陋、人员缺乏等困难。
此阶段党的新 闻事业是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创建并发展起来的。
虽外部条件较差,但共产党 的新闻事业较之于大革命时期,却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闻宣 传形式。
党的新闻事业在实践和挫折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为抗日战争时期中 国共产党新闻理论的形成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 土地革命中后期是毛泽东思想开始走向成熟的阶段,其中新闻思想也是其 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丰富的内容。
1929 年后,毛泽东在 1929 年 12 月《红 军宣传工作问题》、1929 年 12 月《关于纠正党内错误思想》、1930 年 5 月《反 对本本主义》、1931 年 1 月《兴国调查前言》、1931 年 3 月《普通地举办〈时 事简报〉》、1934 年 1 月《苏维埃文化教育的方针和任务》、1936 年 8 月《为 出版〈长征记〉征稿》等多篇文章中集中讨论了在土地革命时期如何开展党的新 闻宣传工作的问题。
毛泽东提出了报刊是一切工作武器的思想。
毛泽东对新闻功能的陈 述,往往以“武器”一词作为比喻。
政党报刊具有新闻宣传的政治性,因此,在 办报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报刊的政治性,将报刊视作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之一。
在 1931 年 3 月,毛泽东发表的《普遍地举办〈时事简报〉》中指出:“《时事简 报》是苏维埃区域中提高群众斗争情绪,打破群众保守观念的重要武器”,“编《时 事简报》的目的主要是给群众看,这是发动群众的一个有力的武器。
”[5](P99)一 方面,毛泽东站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高度,要求共产党人要办自己的报刊,将新 闻宣传握在自己手里,将报刊作为进行革命工作的武器。
实质上,就是要将舆 论宣传放在与枪杆子同等重要的位置,二者都是进行革命最为重要的斗争武器。
正是“左手拿传单、右手拿枪弹”理论的出现,才使得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 义革命过程中不断提高对新闻宣传作用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大新闻宣传的力度。
另一方面,比喻报刊功能常用的词汇有“指针”、“灯塔”、“号角”等。
随着时代 的进步,这些比喻已逐步消失,而“喉舌”、“武器”则成为更为普遍出现的词语。“指针”过于强调引领的作用,“号角”带有一定的煽动性,“喉舌”则仅仅是为某一 方代言,无论是哪种比喻都不能完全反映新闻宣传的功能和作用。
毛泽东提出 的“武器”论具有更为丰富的内涵,对外它是与敌人进行斗争的武器,对内它是进 行宣传教育的武器。
报刊能够成为反映实际情况的武器,也能够成为发动群众、 指导群众和组织群众的武器。
简而言之,研究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的新闻思想, 明确报刊具有的新闻宣传功能,对当今时代党开展新闻宣传工作依然具有十分重 要的作用。概括地说,毛泽东的新闻思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强调新闻要密切联系群众,深入现实生活。
毛泽东在《反对 本本主义》一文中指出:“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
”毛泽东还提出:“一切结论 产生于调查情况的末尾,而不是在它的先头。
”“马克思主义的‘本本’是要学习的, 但是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这些思想也同样适用于新闻宣传领域,那 就是新闻宣传要联系社会实际,特别是要密切联系群众。
在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联系实际做 宣传,新闻工作要围绕群众的生活。
1929 年 12 月,毛泽东在《红军宣传工作 问题》中指出:“宣传要切合群众的斗争情绪。
除一般地发布暴动口号外,还要 有适合群众斗争情绪尚低地方的日常生活口号,以发动日常斗争,去联系着那些 暴动口号。
”[4](P34)也就是说,报刊上刊登的新闻和文章一定要反应群众的日 常实际生活,并且与他们的生活紧密联系。
具有实际内容的文章需要新闻工作 者真正深入到群众生活中,开展调查研究工作,杜绝文章空话连篇,言之无物。
第二,内容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激发士气。
1931 年 3 月,毛泽 东在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总政治部写的关于在红色区域《普遍地举办〈时事简 报〉》中明确要求:“《时事简报》的新闻,特别是本地的和近地的新闻,一定 要是与群众生活紧密地关联着的。
如牛瘟、禾死、米荒、盐缺、靖卫团、赤卫 队、AB团造谣、共产党开会等等,都是与群众生活密切关联的,群众一定喜欢 看。
凡属不关紧急的事不登载。
”“《时事简报》是极大黑墨字,稀松七八条, 看上去明明朗朗,看完了爽爽快快,是真正群众的读物。”[6](P264)毛泽东认为 读者的兴趣是办报效果的前提,新闻宣传工作首先要引起群众看报的兴趣,才能 够取得新闻宣传的效果。
新闻宣传内容的吸引力是任何历史时期新闻工作者都 要关注的话题。
第三,新闻内容要尊重事实,探求规律。
毛泽东对新闻内容要尊重 事实提出了具体要求,他指出:“严禁扯谎,例如,红军缴枪一千说有一万,白 军本有一万只说一千。
这种离事实太远的说法,是有害的。《时事简报》不靠扯谎吃饭。”[6](P264-265)党的宣传工作要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真实的基本原则, 新闻内容要具有真实性。
重事实,讲实话,是新闻工作者应坚持的工作作风, 新闻报道和协作内容要尊重客观事实。
第四,新闻语言通俗浅白,雅俗共赏。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宣传工作 的目的是能够更好地发动群众、教育群众、指导群众和组织群众。
新闻宣传除 了在内容上要紧密联系群众日常生活,在语言上也要尽量做到通俗浅白,利于群 众阅读和理解。
毛泽东在不同文章中对于文字通俗化思想的阐述颇多,他指出 “共产党员如果真想做宣传,就要看对象,就要想一想自己的文章、论说、谈话、 写字是给什么人看、给什么人听的,否则就等于下决心不要人看、不要人听”。
[4](P800)新闻宣传要根据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语言,以达到宣传效果。
同 时,群众的文化水平的高低,也影响党的新闻宣传工作的发展。
1934年 1 月, 毛泽东指出“中央苏区现在已有大小报纸三十四种。
其中如《红色中华》,从三 千份增至四万份,《青年实话》发行二万八千份,《斗争》二万七千一百份,《红 星》一万七千三百份,证明群众的文化水平是迅速地提高了。[3](P330)因此,我 们要不断提高群众的综合文化素质,从而有效推动新闻事业的发展。
第五,新闻内容要短、客观,少发议论。
新闻内容是对新闻事实的 陈述,不提倡对事实进行直接抒情和议论,要尽可能地做到客观报道,减少主观 色彩。
能否加入抒情和议论要根据新闻报道本身的需要来决定。
以毛泽东在《中 原我军占领南阳》为例,他写到:“我武装力量,除补上野战军和地方军一年多 激烈战争的消耗以外,还增加了大约 20 万人左右,今后会有更大的发展。
白 崇禧经常说:‘不怕共产党凶,只怕共产党生根。
’他是怕对了。
我们在所有江 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7] 在这一消息中,议论与内容融为一体,水到渠成,在宣传了新闻内容 的基础上,丰富了新闻内涵。
新闻报道可以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进行适 当的议论,事实与议论可以自然融为一体。
毛泽东关于新闻内容中插入议论的 观点,对新闻宣传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综上所述,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实践形成的新闻思想是毛泽 东新闻思想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指导了党的新闻宣传工作,在党所开展的新闻 宣传工作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对当今我党的新闻宣传工作依 然具有深刻的指导和启迪作用。
三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刻的社会转型时期,不同阶层利益结构、利益诉 求、价值取向多元化趋势明显,加之全媒体时代已经来临,人们随时随地都能发 出自己的声音,舆论主体多样性发展,使得舆论生态更加复杂,主流媒体权威性 受到极大挑战,主流媒体舆论引导弱化,中央统一声音这个舆论话语权受到严重 冲击,舆论引导力量不足,舆论安全性可控难度加大。
因此,当下做好新闻宣 传工作,必须大力弘扬中国共产党长期积累下的宝贵的新闻宣传思想, 牢牢掌 握主流新闻媒体宣传这块阵地,发挥新闻宣传武器的作用,为切实巩固“三个自 信”、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强有力的精神动力。
首先,新闻宣传工作要培育群众意识,坚定党性,坚守政治方向。
1989 年,习近平在《把握好新闻工作的基点》一文中就指出,新闻工作一方面不能抱 残守缺,不思改革,对于各种呼声置若罔闻;另一方面又不能人云亦云,不加辨 别地跟着各种思潮跑,没有一个界限。
对当前的各种社会思潮,我们要冷静地 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思考,不能受随意性的支配。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 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理应成为新闻宣传中心工作的导向,把“为了谁、依靠谁、 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理解好,落实好。
新闻宣传工作就是要牢固树立以人为 本,为群众服务的思想意识。
同时,新闻宣传工作还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 时刻同党中央保持一致,把党性和人民性有机统一起来。
其次,新闻宣传工作要力求创新务实,立德树人,发扬中国精神。
随 着各种新型媒体的涌现,传统新闻宣传模式明显不适应,必须找到符合新闻宣传 规律的新思路,不断在宣传手段和内容上求新求变,增强主流媒体的感染力、吸 引力。
2013 年 8 月,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 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 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
2014 年 8 月, 他进一步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 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 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几家拥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 体集团,形成立体多样、融合发展的现代传播体系。[8] 党的新闻宣传核心目的就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精神 动力,加油鼓劲。
所以,新闻宣传工作必须为团结向上、稳定和谐的社会形势 积极进行正面宣传,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激发全社会全面改革、锐意进取的强大力量。
新闻舆论要唱响团结稳定鼓劲的主旋律,及时准确地传播党的声音, 积极有效地做好释疑解惑工作,形成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氛围。
党 的总书记习近平也善于运用网络热词、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解释党和国 家的大政方针,使人民群众愿意听、听得懂,且记得住。
新时期党的新闻思想 与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新闻思想一脉相传,且有新的内容和新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