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计算机应用论文
  • 计算机理论论文
  • 计算机网络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计算机 > 计算机应用论文 >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探... 正文 2019-08-21 07:33:36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探讨如何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相关热词搜索:

    摘要: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不能只单纯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在大力提倡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教师更要教书育人。让我们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自觉地、有计划、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把学生培养成为能够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一代新人。

    关键词:语文教学,审美教育,情感教育

    如何根据语文科的特点,把审美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整个过程之中,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成为和谐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实为语文教师必须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智力,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感情,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社会主义思想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这是语文教学一个重要环节和任务。要对中学生进行审美教育,使他们认识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得以提高,语文教师不但要有饱满的政治热情,而且要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基本的美学知识。在新编中学语文教材中,上至先秦诸子,下至现代名家,乃至外国文学家的作品都有。这些作品有的歌颂真、善、美;有的鞭笞假、丑、恶;有的咏物抒情,阐述道理;有的反映和描写自然风光、社会面貌、艺术世界。可以说从四行的绝句,到洋洋数千言的小说,无不可以从中找出审美因素,进行审美教育。近几年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尝试用美学的基本原理指导教学改革,运用审美手段,展示艺术宝藏,陶冶学生的情操,使语文课堂教学出现生动活泼的局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那么怎样寓审美教育于语文教学之中呢?下面就这个问题,我谈谈自己的教学体会。

    一、描绘艺术形象,使学生鲜明地感受美

    在生活中,每当看到一轮皎洁的明月高悬在蓝色的夜空中或偶然间听到悠扬的笛声从远处传来,你就会自然地产生一种愉悦的心情。这就是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美感。如果我们善于再现作品的艺术形象,也就是说使作品中的艺术境界活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就能感受到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美的基本形式首先应该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生动地描绘课文内容。这样产生的美感,能使学生倾心于课文本身,有助于培养学生阅读课文的兴趣,从课文中自然地吸收丰富的精神营养。如朗读朱自清的《春》:“‘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在朗读过程中就要指导学生注意语调的抑扬顿挫,语气的缓急轻重,做到流畅连贯,使人听起来感到耳畔似乎响起一曲充满青春活力的迎春交响曲。这样,就能达到感染学生、陶冶学生情操的目的,学生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获得美感,得到美的享受。又如鲁彦的《听潮》一文描绘“大海沉睡图”这一画面,就应以轻柔、舒缓的语气朗读,并且带着丰富的联想,仿佛能够感受大海真的“睡着了”,连你仿佛也进入海的酣梦之中。而朗读“涨潮达到高峰”这一画面时,就应该情绪高昂,语气激促,语调高亢,想象海浪阵阵拍打岩石的动态、声响,想象千军万马混战的情景。通过这样的朗读,作品在学生的眼里不是单纯的解说对象,而是一种融进自己情感的创造性审美活动。在这一基础上再阅读课文,学生不但能引起强烈的兴趣,而且能在反复吟诵中加强思想教育。

    二、从自然景物的描绘中,使学生直观地感受美

    在新编教材中,描绘自然美的作品占有一定数量,这些作品中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不但再现了客观世界中的自然美,而且表达了作家的审美观点。教师有目的地、适时地对学生加以引导,能使学生既似在实景里,又如在画境中;既欣赏祖国的风光认识祖国山河的美,又得到美的享受、美的陶冶。如教读毛泽东同志的《沁园春?雪》一词中,就应着重指导学生理解词中北国雪景的描写:“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此时学生完全陶醉在红日雪光交相辉映而分外妖娆的景象里。在分析文章时,教师适时提出:“祖国山河为什么在诗人眼里显得这样美丽多娇呢?”这一问题,学生们就能较容易理解诗人对祖国山河的深深的爱,誓为人民夺回被敌人蹂躏的祖国山河。这样既能使学生认识到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又能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思想感情。有些作品在描写自然景物突出自然美中,往往还有更深刻的思想内涵。例如,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就把白杨树置于西北黄土高原这一雄伟壮丽的自然环境中来描写。文章中极力描绘白杨树的形象,表现白杨树倔强挺立,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对这些自然景物的描写,目的是赞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广大抗日军民。通过对课文的分析,对思想内容的探讨,学生们理解并欣赏到自然景物的描绘中包含了深刻的思想意蕴,从中得到美的享受,陶冶情操。

    三、加强情感体验,使学生深刻地认识美

    在美感过程中,人们的情感体验是最丰富、最活跃的。一篇课文的教学,是否起到了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从观察学生的情感变化就可以看得出来,如果学生无动于衷,就不可能收到思想教育的效果。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同是一部影片,有的人看到了深受感动,也有的人说:“没意思。”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情感体验同一个人的审美观点,对生活的认识和审美对象的理解有着密切的关系。只有理解了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受它。美感虽然具有直觉性,但它却不同于一般低级的感性认识。美感是直觉和理性的统一,它是一种高级的、复杂的精神活动,也是一种思维活动,没有理性地参与,不去品味,是谈不上真正获得美感的。所以,在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中还必须引导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分析、理解和品评和感知艺术形象,使其产生强力的情感体验,并深刻地认识美。如学习何为的《第二次考试》一文,学生看到了主人公陈伊玲在关系到个人“终身大事”的第二次考试的紧要关头,置自己稳操胜券的复试于不顾,毅然参加了抢救国家集体、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救灾行动中去。她这种正确的生活态度,使人生的意义迸发出光辉的异彩,突出了她出色的才华和美好的心灵,引起了学生对她的崇敬和喜爱之情,从而加强了思想教育。

    当然这并不是说只要能引起强烈情感体验就能够深刻地认识美,并从中受到教育,在有些情况下,如果审美观点不正确,审美感情不健康,则强烈的情感体验反而会使心灵受到污染。因为只有高尚的情感体验才能陶冶高尚的情操。有一些文学作品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也常常流露出消极伤感的、个人主义的、金钱至上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情感因素,如不注意识别,就会受到不良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课文中所表现出来的积极健康的、催人向上的精神,使学生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美,应该爱什么,恨什么。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正确对待文学作品,吸收精神营养,在接受知识的同时,自觉抵制精神污染。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丰富审美享受

    在美感过程中的认识与体验是统一在想象之中的,离开了想象,就没有美感。反之,想象越活泼,理解越深刻,情感体验就越强烈,人们的审美享受也就越丰富。因此,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是审美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言表达或非语言描绘在头脑中形成的有关事物的想象。在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再造想象的能力,就是培养学生根据课文中的语言描述,在头脑中补充形象的能力。正是在这种“再造”中,学生才能得到美感的更大满足,在美的欣赏中受到教育。如学习《桂林山水歌》一诗:“云中的神啊,雾中的仙,神姿仙态桂林的山!情一样深啊,梦一样美,如情似梦漓江的水!”我们据此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进行想象和联想,使学生从绘声绘色的描写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秀美,自然地从内心升腾起一股热爱祖国的真挚感情,这样学生就能进入美的境界,受到美的陶冶。创造性想象,是不依赖现成的描述而独立地创造出来的新形象。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学艺术的创作都是创造活动,都离不开创造想象。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写反映生活的文章就是在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想象能力。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的一种现象:学生面对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在写作时却感到没啥可写,这是什么原因呢?原因就是对生活素材进行概括、提炼、再创造的能力不高,形象思维的能力不强。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除命题作文时注意密切结合生活实际外,更应引导学生留心生活,积累材料,培养审美能力,让学生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去感受生活的美。这样,学生就能写出好文章。当他们完成一篇文章,描绘刻画出一个具有高尚情操的人物形象的时候,自己也就在创造想象中得到了美的享受,受到了美的陶冶。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的渗透 [探讨如何将审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渗透在语文教学中] 》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