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中国历史上的数列
中国历史上的数列 中国历史上的数列 乐东中学 吴清忠 《数列》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A版)必修5第二章, 通过对一般数列的研究,转入对两类特殊数列--等差数列、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 及前几项和公式的研究。本章头图的知识背景为向日葵花盘上种子的数目排列分 别是:1,2,3,5,8,13,21,34,55,89,......。其中,每一个数都是前两个 数字之和,这就是斐波那契数列。斐波那契(Leomardo.Fibonacci)是意大利数 学家,本章还通过1+2+3+...+100的高斯算法推广到一般等差数列的前几项和的算 法,还有复习参考题中有《莱因德纸草书》(Rhind Papyrus)的题目,这些都是 关于国外古代对数列的研究,不过,等比数列的定义通过列入我国古代关于"一 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问题来研究。其实我国历史上对数列问题早有研 究,也做出一定的贡献,为了学好《数列》这章书,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的数 列问题,每讲到《数列》这章书,我都分类来介绍中国历史上的数列问题。一、中国历史上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 在数学史上,中国古代数学名著《周髀算经》、《九章算术》、《孔子算 经》、《张邱建算经》等,对等差级数(数列)a+(a+d)+(a+2d)+(a+3d)+...+[a+(n -1)d和等比级数(数列)a+aq+aq2+ aq3+...+ aqN-1都列举出计算的列子,说明 中国古代对数列的研究曾作出一定的贡献。
古老的《易经》一书中写道:"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两仪生四 象,四象生八卦"这种分割本身已经寓有数列中的等比思想。
故各节的容量是95/66,88/66,81/66,74/66,67/66,60/66,53/66,46/66, 39/66(单位为升)。同时,还记有这样一个问题:"今有女子善织,日自倍,五 日织五尺问日织几何?"这是一个等比数列问题,即已知公比为2,项数为5,前5 项和为5,求a1,易解a1=5×(1-2)/(1-32)=5/31。
在南北朝时,在466~484年,张邱建写了一部算径,即《张邱建算经》, 在这本算经中,张邱建对等差数列的研究有一定的贡献,例如算经中有一道题" 今有十等人,每等一人,宫赐金以等次差降之,上三人先入,得金四斤,持出,下四人后入得金三斤,持出,中间三人未到者,亦依等次更给,问各得金几何, 及未到三人复应得金几何"。
按照题意,解法应分三步,第一步求公差d 算经中的解法:
"以先入人数分所持金数为上率,以后入人数分别持金数为下率,二率相 减,余为差实,并先后人数而半之,以减凡人数,余为差法,实如法而一,得差 数"。
用现代符号,记后入人数为n1,后得金数为s1先入人数为n3先得金数为sm, 则算经中的解法为d=[(sm/ n3)-(s1/ n1)]/[n-(n3+ n1)/2]=(n1 sm-n3 s1) /{[n-(n3+ n1)/2]n1 n3},若记未列人数为n2,则d=( n1 sm-n3 s1)/ [n2+(n1+n3)/2]n1 n3。
本题:解得d=7/78,现用现代计算公差d 由:
a8+a9+a10=4 即:3a1+24d =4 解得d=7/78 a1+a2+a3+a4=3 4a1+6d =3 所以算经中的解法是正确的。
第二步,把后入四人每人所得金数视为一等差数列,求每人的金数,这相 当于已知d,sn,n,求a1,即a1={sn -[n(n-1)/2]d}/n。
第三步,把十人各得金数视为一等差数列,求每人的金数,相当于已知a1, d,n,求an,即an= a1+(n-1)d,以上都是我国古代数学家张邱建提出的问题 及解法。这就说明中国古代南北朝时,已具备了系统的等差数列的理论。
二、中国历史上的数列求和 我国古代数学家也早就研究过等比数列的求和问题,《孙子算经》中有一 道题为:"出门望九堤":"今有出门望九堤,堤有九木,木有九枝,枝有九巢, 巢有九禽,禽有九雏,雏有九毛,毛有九色,问各共几何?"这是等比数列通项 和求和问题也就相当于a1=9,公比q=9,项数为8的等比数列问题。
在《张邱建算经》有一道题:"今有女子不善织布,逐日所织的布比同数递减,初日织五尺,未一日织一尺,计织三十日,问共织几何?"书中的解法是:
"并初、未日织布数半之,余以乘织讫日数,即得"这个解法相当于等差数列的求 和公式sn=(a1+an)/2。
再如:"今有女子善织布,逐日所织的布以同数递增,初日织五尺,计织 三十日,共织九匹三丈,问日增几何?"书中给出了计算公差d=[(2sn/n)-2a1]/ (n-1),这个公式是现令中学课本《数列》中的等差数列的前几项和公式 sn=na1+[n(n-1)/2]d 通过以上中国历史上的数列问题,在数学领域里,也在《数列》这一块领 域里我国古代的数学家也作出过举世公认的贡献,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是伟 大的民族,曾经为人类作出伟大的贡献,因而产生民族自豪感,立志发扬光大我 们祖先的光辉业绩,奋发图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