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论文
浅析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论文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论文:《试谈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 设的现实意义》 摘 要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建 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 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改革已深入我国各个领域,法治建设被推上了一 个新的高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法律法规,创造更加安定和谐的社会局面 已经刻不容缓。本文主要论述法治建设在中国的形成历史与发展,以及它的现实 意义。1997年召开的中共十五大政治报告,首次明确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 法治国家”目标。中央领导人把依法治国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此后我国开 始走上了法治建设的道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当中,法治建设始终走在最前沿, 有了法治的保驾护航才能维护国家安定团结,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建设 提供稳定的环境保障。中国近代的法治建设之路可以说是在曲折中逐步走向成熟, 它的形成和发展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法治建设的内涵和意义 法治是一种社会状态,是使个人权利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国家权利能 够得到有效制约的一种平衡状态。我们在理解法治的时候要把个人权利的保障和 控制国家权力结合起来,而不能一分为二。各国的法治总是由各国的国情和社会 制度决定并与之相适应的。法治建设就是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 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首先我们要明确的是法治建设它 是一种国家制度,是确立一国阶级统治关系的基本制度。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 义法治国家,是中国人民的主张、理念,也是中国人民的实践成果。中国的法治 建设是在民主体制下,人民拥有超越立法者和政府的最高主权。法治建设保障的 主体是人民的各项合法权利,通过立法、司法、执法维护人民的利益。
二、法治建设的现实意义 法治建设是历史发展的趋势、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随着社会的 进步和发展、历史车轮的迈进,从封建社会的人治,到如今改革开放的依法治国,法治国家的建设已经日趋完善。法治说到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象征,是保证社会 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条件。它的根本目标就在于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而公平正 义恰恰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标志。一个进步的社会,它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公 平正义,就在何种程度上实现了文明。
法治建设是国家实现长治久安的关键所在。法治是维护社会稳定的基 础,保障社会各项事务都能在安定有序的环境下运行,是推动政治经济文化发展 的基石,社会主义国家的安定团结需要法治的维护。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看,社 会主义国家的法治建设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纵观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史,不 难发现轻视法治建设对治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值得我们反省的例子比如苏联的 肃反文化,而在我国轻视法治也曾经造成了惨重的损失,“文化大革命”是我国忽 视法治建设的典型。这两次重大错误的发生,都是背离了社会主义法制原则,破 坏了社会主义民主。
新社会我国的法治建设又走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报告论述了全面推进 依法治国的目标,明确将“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 斗目标之一,并提出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实现“依法治国基本 方略全面落实,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同时报告还首次提出了“法治思维”。“法治 思维”要求我们对工作方式思想思维进行转变,宣扬法律精神,捍卫法律原则, 将依法行事贯彻实施。可以说这对司法体制改革和司法机关独立司法等具有重大 现实意义。
“人民的幸福就是最高的法律”,这是培根的名言,相信我们并不陌生。
我们要追求公平公正善于运用法治建设国家,运用法律维护社会秩序,在人的能 动力作用下将法律的作用发挥到最大,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同时将法治建设进行 到底,用法律进行社会管理,调节社会关系,用法律保障人民生活的幸福安定。
回顾我国的法治建设之路,是漫长而曲折的,但是前途却是光明的。从过去的人 治到现如今的法治社会,我国的社会主义国家法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治国, 开创了一片崭新的局面,在中央集体领导人的带领下,相信我国的法治建设将会 走上更加辉煌的道路。
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论文:《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及其 建设》 【内容提要】 本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及特征出发, 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初步分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法治文化 建设途径 法治作为迄今为止最好的治国理政方式,它不仅是有形的制度,同时 也是无形的文化。法治是否昌明、法治的要求能否落到实处、法治的成果能否真 正有益于社会进步与社会和谐,从根本上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法治文化作为支撑。
作为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法治文化是以平等、公正、自由、诚信和人权等为主 要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文化,本身具有权利和义务一致的规范性。因此,弘扬 法治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 环节。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内涵及特征 我国著名法学家龚瑞祥教授指出:“所谓‘法治’,不仅仅是指‘以法治 国’,还包含着用于法治的法律必须遵循的原则,如‘公正原则’、‘平等原则’、‘维 护人的尊严的原则’等。也就是说,法律是确定的、公认的理想,而非我们通常 所称的‘长官意志’。法治高于法律是立法者和司法者用以检验法律能否生效的原 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治文化体系是一种以“正义”为价值取向的、以西方 法治文化为范式的、以传统中国法律文化为根基的法治文化。它在显型结构层面 上表现为:制定良好的法律规则和法律原则;完备的法律制度和法律体系;完善的 法律组织和法律设施;严格的执法和司法程序。在隐型结构层面上主要表现为社 会主体的信法、守法、用法心理;较强的民主意识、正义观念和权利观念;法律的 权威至上观念、依法办事的精神和法治的思想等,是一种内容结构和谐统一的法 治文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民主政治,是这一法治文化体系的本质所 在。而围绕这一本质展开的各项条件、措施和效果,即以法治为特征的物质文化、 政治文化、精神文化的全面生成,则是这一法治文化体系的具体要求和现实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生成属于一种“后发混合式”的模式。从 其生成的动力来讲既有外在动力也有内在动力。一方面,其生成依赖于中国社会 的内在力量,这些内在力量就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民主政治、法律(良法)、 道德、教育和社会主体需求的转向等社会因素。另一方面,它一直受到外来法治 文化的刺激,特别是西方法治文化的刺激,这种刺激表现在政治、经济、法律、 文化等各个方面。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其独特性。
1. 民族性。中国传统法治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传统积淀的产物,经世代相传而取得了稳固的地位,形成一种“超稳定形态”,即使受到外来 文化的冲击,它也会坚守自己的阵地,至今仍在影响着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治文 化。它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法律观念、法律情感以及行为模式,并已内 化为中华民族法律文化的心理和性格,影响着当代中国人的法律心理、法律意识 和行为模式的选择。
2. 现代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现代性表现在它能与当代 的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相伴相生,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 内容。一方面,市场经济呼唤法治文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社会主义法治文 化与之相适应,市场经济本身就是法治经济;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对法治文化也产 生了深刻而全面的影响,法治文化以市场经济为根据,进行理论创新,以一种新 的形式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
3. 开放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开放性表现在它从不固步 自封,善于吸收人类有益的法治文化成果,特别表现在对西方“法治”思想和理论 的移植和借鉴上。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以及法律趋同化现象的出现,社会 主义法治文化与西方的法治文化必将互相融合并存,整个人类社会都将向“大同 法治世界”的方向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重要作用 促进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既具有前瞻性,又具有时代性。建设法 治文化,不仅是坚持人民当家作主、防止权力异化的有力保障,而且也是发展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切权力为人民”的重要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以人民当家作主为逻辑起点,强调维护宪 法和法律的权威,要求权力服从于宪法和法律,并使权力始终在宪法和法律规定 的轨道上运行。同时,法治文化在为监督与制约国家权力提供思想保障的同时, 也通过合理借鉴国外的先进制度并结合中国实践进行制度创新,从而为权力的有 效监督与制约提供智力支持。
在新的历史时期,仅仅注重对权力进行制约是不够的。因此,构建法 治文化同时还要保障权力的有效行使。权力具有客观性,只要将权力运用好,就 能更好地为人民谋利益。但怎样用好权,从而使权力既有限、又有效地得到行使,必须有赖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引导。法治文化要求国家机关按照宪法 和法律规定的权限行使权力,不越权、不滥权、不惜权,最大限度地履行法定职 责。同时,法治文化还要求国家机关必须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程序行使权力。
程序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也 包括维护程序法的权威。因此,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按程序行使权力,从 而不仅实现正义,而且以看得见的形式实现正义,同时提高权力运行的效率,更 有效地为人民谋利益。
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础 任何社会建设都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进行的,和谐社会建设也离不 开必要的文化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基础之一,可 以在多重意义上满足和谐社会的内在需要。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一个充 满活力的社会,必须调动整个社会的积极性,使整个社会的成员充满活力。整个 社会成员要充满活力,要求每个成员合法权益能够得到保护,以及整个社会的协 调发展,都需要法律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法律也就通过它的这些作用,为社会 的和谐提供最生动、最富有生机的力量。和谐社会要谋求安定有序,而任何安定 有序,都是在规则的基础上,无规则便无秩序。而在所有的秩序中,法律的秩序 规则是最明确、最具有外在强制性的,因此,法律在维护社会安定有序上有着它 不同于道德、传统、习惯的独特作用。和谐社会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法治在 维护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着极为重要 的作用,和谐社会要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目标,没有法治文化作为基础是断 不可能的。
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在 要求 党的报告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 治国家”。而“中国现代法治不可能只是一套细密的文字法规加一套严格的司法体 系,而是与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心态以及行为相联系的”。因为任何制度 都需要人去制定,更需要人去遵守,如果没有人的道德信仰、价值理念相配合, 再好的制度也会被侵蚀得面目全非。只有当亿万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心态以及 行为中,有关法治的价值理念占有了稳固之地并渐成一种法治文化,并进而成为 中国文化传统内容的一部分时,我国的法治才有了真正坚实的社会人文心理基础。
因此,目前只有努力培养我国民众的法治理念,建设法治文化,改良、培育中国 法治的“土壤”,才可能实现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宏伟目标。
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主要途径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指出:“在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背后,必然 存在着一种精神的力量,尤为重要的是这种精神的力量一定与该事业的背景有密 切的根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社会系统工 程,它需要全社会各方面力量的努力。
1. 培育公民对法律的崇尚和信仰 法治文化的培育旨在为法治国家奠定尊崇法治的社会文化意识基础。
一个社会能否建立起法治,先决条件之一就是这个社会有无尊崇法治的心理,是 否培养起了追求法治的信念。法治文化形成以公民具有一定程度的法治意识和法 治素质为前提。社会主体的法律信仰是法治社会的灵魂,是法治文化的精髓。社 会主体对法律的信仰必须具备两个前提,一是法律自身的正义性。博登海默指 出:“法律是正义和秩序的综合体”,法律必然体现为一种社会正义。社会主体对 法律的真诚信仰来自于法律自身所具有的公平、正义和对人类的关爱精神,社会 主体正是基于这种信仰而对法律自觉遵守。二是法律实施的正义性。社会主体对 法律的真诚信仰在于因法律实施的正义而对法律的神圣产生高度认同感,在于法 治历程中对法律强烈的自觉意识。在全国范围内推进普法教育,不仅是普及现代 法律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培养公民对法律的信仰,逐步实现全社会整体法律素质 的提高、法律信仰的塑造、法治文化的形成。只有唤起个人的权利意识,才有可 能真正树立起现代法治观念和公民意识。另外,还应该通过公正司法和严格执法 等良性法律实践的教育活动,增进公民对诉讼的信任和期待,培育公民对法律的 信仰心理。
2. 大力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既体现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一般规律,符 合法治文化的一般特征,又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因此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党的报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
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和历史演进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然而,民族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说,与法治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应该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纳入中华文化体系之中,树立并维护宪法和法律在中华 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将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等理念融入中华文化的价 值内涵,体现权利保障和权力制约理念,使法治文化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一旦如此,就能进 一步发挥宪法和法律的文化功能。使分处各阶层的社会成员,能从宪法和法律的实施中获得切实利益、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满足,并能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文化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新标志。使之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精神的新载体。
3. 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发展 改革创新是我们时代精神的核心。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必须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不断为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注入新鲜血液。坚持理论创新,推动法治文化的一般原理与中 国具体实践相结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撑。只有坚 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理论创新,科学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建没的重大理论问题,才能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理论体 系。坚持制度创新,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化政治体制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 文化建设奠定制度基础。
政治体制改革是我国全面改革的中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的核心环节之一。要以改革创新精神,改变原先不合理、不科学的体制.树 立并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结 合起来.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有相应的制度依托。坚持实践创新,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提供实践素材。法 治文化是广大人民的事业,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 设的不竭动力。可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 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文化形态。因此,我们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充分发挥广大人民 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丰富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的实践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