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小议传统插花的历史与特征
小议传统插花的历史与特征 中国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花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 深远的民族文化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底蕴。插花艺术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 5000多年的原始社会后期陶器上出现的花卉纹饰,经历的秦汉起步期、隋唐兴旺 期、宋元极盛期和明清成熟期的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插 花艺术风格,本文从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演变和特点两方面深入探讨,旨在探讨 中国传统插花特点与其历史渊源之间的关系,为中国传统插花的理论研究奠定基 础。1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 1.1秦汉的起步期 自春秋战国时代开始花卉进入文化领域,以花传情,以花言志,赋予花卉 以某种寓意,楚国的屈原所作《离骚》中有“纫秋兰以为佩”的句子,东汉时期, 佛教传入我国,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扎根,佛教插花也随之传入,产生了中 国传统插花的雏形。如江苏连云港市孔望山的东汉佛教造像已出现了用莲花供佛 的图像,在佛像之旁,一名高鼻深目的胡人右手执一枝三瓣莲花,用以供佛。东汉的 康孟祥译的《修行本起经》中写道,“须臾佛到,知童子心时,有一女持瓶盛花,佛度 光明,彻照花瓶,变为琉璃”。南北朝时,以贮水容器插贮切花已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南史晋安王子懋传》记载,王子懋为其母求平安,献花供佛,众僧将所献的莲花插 于铜罂之中,以水浸其根,使花不萎衰。《南齐书》记载:“沙门于殿前诵经,武帝为 感,梦见优悬钵花于经案。宣旨使御府为铜花,插御床四角”。以铜为花,无萎谢之 忧,插于床边,象征对佛教之信奉。汉魏六朝时期,道教插花艺术也已有雏形。在早 期的道教仪式中,就有以花果祭神的习俗,并用大量的实有或幻想的花果代表着长 生、成仙等愿望,这些成为道教插花的基础。早期的道教盛行神仙说,在汉代的画 像石艺术中,多有西王母等神仙的画像石。西王母身边常有仙人随侍,手执嘉禾、 灵芝,西王母本人手执嘉禾,如山东仓山县城前村画像[]。在当时,道教把西王母敬 为善良的女神,故而以嘉禾、灵芝相伴。又如《拾遗记》,记有青莲、素荷、冰 荷等仙境之花。
在佛教和道教的双重影响下,汉魏六朝时期的插花的类型主要以宗教插花 为主,其特点是追求清静恬淡,庄严肃穆。花材也多以与宗教有关的莲、灵芝、 果实类等为主。1.2隋唐兴旺期 隋唐时代,是中国插花艺术发展史上的兴旺时期。插花艺术在宫廷中甚是 流行,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日定为“花朝”,即百花生日,举行大规模的赏花盛会。
牡丹在唐代处于国花的地位,每当牡丹花期,人们争相赏花、买花。宫廷中举行 牡丹插花会,有严格的程序和非常讲究的排场。如罗虬的《花九锡》中说:“重 顶帏(障风)、金错刀(裁剪)、甘泉(浸)、玉缸(贮)、雕文台座(安置)、 画图、翻曲、美醑(欣赏)、新诗(咏)。“九锡”就是九个程序。对插花所用工 具、放置场所、养护水质、几架形状以及挂画都有严格规定,还要谱曲、咏诗讴 歌,再饮美酒方能尽兴。从而达到视觉、听觉多方面欣赏的效果。
隋唐时代花材以牡丹、芍药为主,体现富丽之感。此花形体硕壮,色彩艳 丽,花枝繁盛,结构严谨,装饰味浓,充满宫廷煊赫堂皇的气势,庄严大方。
1.3宋元极盛期 进入宋代,插花艺术发展到极盛时期。当时受理学思想的影响,插花艺术 不只追求怡情娱乐,还特别注重构思的理性意念,内涵重于形式,以表现作者的 理性意趣或人生哲理、品德节操等。花材多选用有深度寓意的松、柏、竹、梅、 兰、桂、山茶、水仙等上品花木。构图突破了唐代的富丽堂皇,以“清”、“疏”的 风格追求线条美。所以有人把当时的插花作品叫做“理念花”。从此形成以花品、 花得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形式,对后世影响颇大。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在《洛阳牡 丹记》中写道:“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道出了青瓶红花 的美丽画面。由此可见宋代时期的插花盛况。
由于政治变革,文化艺术不振,元代插花不及宋代兴盛,仅限于宫廷和少 数文人,但由于受当时文人画和花鸟画的影响,插花逐渐摆脱理学思想的束缚, 多以表达个人心中的理想和抱负,出现了借花明志、借花消愁的“心象花”和追求 自然神韵的“自由花”,表现出自由浪漫、无拘无束、轻巧秀丽和潇洒飘逸的风格。
花材上也多选用诸如竹、桂、莲、灵芝等等富有象征性或具神韵的植物,而奇、 怪、瘦、枯等木本、野花杂草也可作为“自由花”的插作材料。
1.4明清成熟期 明代是插花艺术复兴、繁荣、昌盛和成熟时期,在技艺上、理论上都形成 了完备的系统的体系。初期受宋代理学影响,以中立式厅堂插花为主,庄严富丽,造型丰满,构图严谨,寓意深邃。“十全厅堂瓶花”,十种花材,十全十美,又各 有含意。中期插花追求简洁清新新,色彩淡雅,疏枝散点,朴实生动,不喜豪华 富贵,常用如意、灵芝、珊瑚等装点插花。晚期插花追求参差不齐,意态天然。
讲究俯仰高下,疏密斜正,各具意态,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构图严 谨,注意花材同容器的比例关系。这一时期中国插花理论日臻完善、成熟,有许 多插花艺术专著相继问世,如《花史左编》、《瓶花三说》、《瓶花谱》、《瓶 史》等。其中影响最为深远的是袁宏道的《瓶史》,书中对构图、采花、保养、 品第、花器、配置、环境、修养、欣赏、花性等诸多方面,在理论上和技术上作 了系统的全面的论述。
清代的插花艺术研究又有了新发展,形成了以自然美为主的插花风格,比较 典型的是受中国盆景艺术的影响而形成的写景花和造型花。写景花,崇尚自然之 真,它源于盆景栽植,以写实的手法重现大自然的景色,形式以盘花为主,也有瓶花。
花材除棕榈、竹、荷等自然草木,还常衬以奇石或小景物,花型以直立、并列为主, 注重造型的群体自然美,体现真实、清新自然美景。造型花,讲求造型之美,利用花 材的谐音和意义,配合果蔬天然的色泽进行造型,把清雅的插花艺术用于年节吉庆, 以吉祥为主题,寓花于意。如柏、柿、灵芝构成“百事如意”;
铜钱、拂尘、万年 青、李子构成“前程万里”等等。
清代以后为我国插花艺术的停滞衰退阶段,由于战祸连年,许多宝贵的插 花图片和资料散失殆尽,各地不同风格流派的切磋交流受到影响;
又因国民经济 的持续衰落,必然影响到属于文化范畴的插花艺术,使之走向停滞和低潮。这种 局面延续近百年,直到近十几年来才得以复苏。并在广州、上海和北京等主要城 市优先发展起来,并通过各种全国性插花组织带动全国插花艺术的发展。
2中国传统插花特点 2.1崇尚自然,高于自然 崇尚自然、师法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国传统插花的艺术指导思想,插作时 充分考虑花草树木的生长规律和自然形态,但绝非简单地摹仿这些原始形态,而是 有创意地加以造型、修剪、设色等艺术加工,从而表现一个精练概括、抽象的自 然,使作品达到一种“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瓶花谱》在“插储”一节里有 述:“若止插一枝,须择枝柯奇古,屈曲斜袅者;
欲插二种,须分高下合插,俨 若一枝天生者。或两枝彼此各向,先凑簇像生,用麻丝缚定插之。”这里强调插 花枝条要自然优美。因此东方式插花艺术创作是一个源于自然、再现自然、高于自然的过程。
2.2讲求意境,寓意于花 中国传统插花讲究诗情画意,注重意境创作,不仅注重花材形体美和色彩 美,更讲究以花传情,以花达意,形神兼备,即追求插花作品内涵和富于诗情画 意的意境美。利用花材的属性、谐音、品格或形态来达到借物寓意、寓情于景、 以形传神、使人遐想、耐人寻味的效果,以有限的形象引发欣赏者无限的想象。
如百合寓意百年好合、万事如意;
桃花预示好运将至;
石榴、慈姑代表子孙满堂、 后代繁荣,这些是以花木形象谐音寓意,而梅花傲雪凌霜,象征不畏严寒、坚忍不拔 的精神;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表示纯洁无邪则是以花木生长习性寓意等,可以说意 境是东方式插花艺术最高的形式美。正如明代袁宏道《瓶史》中概述:“呈于象, 感于目,会于心,而口不能言,口能言之而意又不解,划然示我意象之表也。” 2.3注重线条,构图简洁 线条是中国画笔墨观,这种理念同样也将它运用于插花艺术之中,通过千姿 百态花木枝叶的外轮廓线组成各种造型并融合到整个作品构图中去,来表现不同 的外延美与内涵美,或气势刚劲或纤细秀丽;
或一泻千里或蜿蜒曲折;
或高低错 落或疏密有致,正如各种线条统摄到中国山水画面中一样,增添了作品如画的意 趣。构图讲究简洁,花枝少而花色清新,造型不拘泥形式,自然活泼。布局结构 讲究疏密有致,起伏有势,不齐不匀,虚实相生。袁宏道在《瓶史》“宜称”一节 里说:“插花不可太繁,亦不可太瘦。多不过二种、三种。高低疏密如花苑布置 方妙。置瓶忌两对,忌一律,忌成行夫花之所谓整齐者,正以参差不伦,意态天 然。如子瞻之文,随意断续;
青莲之诗,不拘对偶,此真整齐也。” 2.4作品命名,画龙点睛 中国式传统插花一般都由作者取了一个恰当的名字,这样可烘托作品的主 题,在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引导欣赏者对作品产生联想。插花作品有的是 先立主题命名,然后围绕命题进行选材、构思创作,如2006年9月在宁波举办的“中 国插花艺术大赛暨首届宁波花卉园艺博览会”上,主办方就规定了《夏之恋》、《秋 之韵》、《家宴》和《奥运颁奖用花》这四大命题,由参赛者去联想与创意。有 的是作品完成之后根据其表现题材、主题等内容再命名,方式多样,有以花材的特 性、形象来命名;有以自然山水风光、四季景观变化来命名;有以作者一种情愫和 情感来命名;有以借鉴古诗词曲赋来命名等等。命名对作品的意境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作品更具有艺术魅力,这也是东方式插花引人入胜、赏乐无穷的特点 之一。
中国传统插花的历史发展,对其特点形成有很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宋代的 理念花和清代的写景花是现代中国式插花最贴近的雏形。中国传统插花以其深厚 的文化基础、独特的美学观念、深刻的民族寓意在世界插花届站有独特优势,秉 持特色、勇于创新将是中国传统插花得以发展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