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审美文化视角下大学审美文化之议
审美文化视角下大学审美文化之议 [摘要]当前大众审美文化对大学审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形式和 载体上也存在着多元化特征。在大众审美文化的视野下,大学审美文化不仅要注 重文化的积淀和文化认同感,同时要具有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开放意识。构建 良好的大学审美文化,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以行为文化为 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关键词]大众审美文化;
大学审美文化;
传承;
创新 一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导致了社会文化的转型,那 种阳春白雪式的传统审美文化或精英审美文化渐渐失去其主导地位,以生活化、 实用化和通俗化为特征的大众审美文化正占据着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审美文化 的主流。“大众文化已经开始成为中国当代文化中最具规模和活力的部分,无论 在市场化的程度,还是流通的范围,或是受众的人数,以及对大众的吸引力和娱 乐性等方面,大众文化都远远超过了其他文化。”[1]大众文化是在现代科技的推 动和商品运作的牵引下被批量生产出来的、并可以无限复制的文化产品,所以使 得大众审美文化本身就具有极大的覆盖范围和渗透能力,从而在人类各种生命活 动中都显示出特殊的影响和作用。
大学一直是整个社会文化功能的承担者,宋代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 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豪情壮志成为古往今来多少仁人志士毕 生为之奋斗的伟大使命。大学从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传承文化、引领文化和创造 文化的使命,因此它最根本的特征就是文化。大学文化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性是极 为丰富的,大学审美文化就是通过和大学其他文化形态的有机结合而存在的,大 学文化的品质必然会影响到其中审美文化品质。但是大学审美文化毕竟不能脱离 社会而存在,在大众文化的影响下,大学审美文化存在着诸多令人担忧的问题。
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大学生高举“新新人类”的大旗,沉迷于歌舞厅和虚拟 网络空间,在“超女”热中推波助澜。千奇百怪的服装和另类打扮等在大学审美文 化中也占有较大比重。一些大学生忽视传统文化而热衷于充斥着暴力和夸张煽情 等缺乏内涵与深度的低俗文化或平面文化,不愿意进行有价值的阅读、理性的反 思与批判。了解过“课桌文学”、“手机文化”、“厕所文学”的人,都会难以忘记其 中的无奈与厌倦的情绪。
在一个平庸乃至分裂的审美文化中,是不可能培养出全面发展、人性自由的人来。目前,大学审美文化的目标要求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还是很大的。大学作 为知识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人类精神文明的殿堂,其审美理论应当对大众审美 文化活动,对人的生存方式和精神状态负有批判、拯救、引领的责任,更有指导 大学审美文化实践,为培养身心和谐发展、人性完美自由的当代大学生创造良好 环境的义务。
二 大众审美文化已对大学审美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大学审美文化要搞好传 承和创新的关系,就有必要在大众审美文化视野中来进行。
第一,大学审美文化要注重文化的积淀和文化认同感。我国是一个具有优 秀传统文化的国家,高校在其生存与发展的历程中必然会形成自身特有的审美文 化。“文化认同是人们对一定文化的理解、接受、保护和实践过程,它的最高境 界是使人们对一定文化价值观当作自己内在的坚定信念,并形成一定的行为模式 和生活方式。”[2]大学审美文化在受大众审美文化影响的同时,一定要坚守着自 己优秀的传统文化与独立的精神,它不仅要使优秀的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转化为大 学师生的气质、修养与人格,成为自己大学的形象载体,而且要将大学积淀的传 统与精神被社会所认同和传播,成为引领先进文化的基地。大众文化的功利性、 娱乐性使得审美趣味走向低俗化甚至出现反文化倾向,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境界人 文精神等逐渐失落。与大众审美文化相比,大学审美文化有着高雅的品味、理想 化的追求。
因此,大学审美文化不能沉溺于世俗的狂欢娱乐之中,要有强烈的批判精 神、历史责任感和科学理性精神,要注重自身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要具有强 烈的文化认同感,要形成自己的特色风格和价值取向,从而能肩负起提升和引领 大众审美文化品味格调的责任。文化不仅仅是一种软实力,先进的、优秀的大学 文化不但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凝聚力,而且具有极强的感染力和渗透力,对人类 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起到强大的推动作用。
第二,大学审美文化要具有兼容并包、开拓创新的开放意识。当今的大学 审美文化置于大众审美文化的语境下,大众文化的娱乐性、平民化、个性化等特 征对大学文化也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在形式上更加丰富,也有着更多的载体, 如手机短信、网络文化等。大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提出了“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 容并包主义”的办学理念。要做到通俗文化高雅化、高雅文化通俗化,大学文化 就要学习和借鉴大众文化中的有益成分。大众文化所蕴含的现代文化意识在总体上体现了对时代精神的追求,大众文化的世俗化、商业化倾向带来了文化的民主 化、普及化,大众文化为人走向理想的生存境界、为人性走向自由的境界提供了 条件,促使大学审美文化获得异质和活力。同时,大众文化的兴起,也从各个方 面对经典理论、传统方式等提出了挑战,面对挑战,我们不仅要报以理性审视的 目光,同时要有批判反思的心态,我们既不能固守传统,也不会全盘接受大众文 化,而是要着眼于学校教育和人的未来发展。因此,推进大众文化与大学审美文 化的互动就是创新。
大学审美文化要吐故纳新,在不断扬弃旧的文化与吸收新的营养的基础上, 实现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从而永葆青春和活力走在文化的前沿。
三 目前,大众文化已经而且不可阻挡地进入了大学校园,在大众文化强势盛 行的背景下,在一部分大学人面临前所未有的价值失落和艰难的价值选择的情势 下,大学审美文化要重新完成自身的良好构建显得尤为重要。
第一,要以物质文化为载体。首先,校园建筑要具有个性特征和文化内涵。
校园建筑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和精神的体现,北大未名湖碧波倒影、深邃幽静;
清 华园的水木清华长廊秀水环绕、林山葱郁。它们早已成为学校的标志,体现了学 校的文化底蕴和一代代中华学子的精神追求。美国大学的校园建筑,“除了在实 用方便之外,尤其考虑其精神的作用和心绪的功能”[3],充满着浓厚的人文精神。
此外,富有浓郁文化内涵的大学校门,是塑造学校形象、展现学校风采的重要载 体,它可以增强大学师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宿感。还有学校图书馆作为自己形 象的主要标志,体现了大学的环境文化和审美价值追求。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馆 长布克就曾经说过,没有一个高质量的图书馆,就不会有高质量的教育。
作为学校的标志性建筑,图书馆的设计制造要富有文化内涵、造型独特、 气势恢弘、品味高雅,要突出学校的特色和风格。
其次,要建造富有审美功能的校园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我国古代的书院 大多设在依山傍水、山林僻静之地,“白鹿洞书院在庐山五老峰下,有林泉之胜;
岳麓书院在岳麓山抱黄洞下,背陵向壑,木茂而泉洁;
嵩阳书院在太室山南;
书 鼓书院在回雁峰下;
茅山书院在三茅山中”。“创造如此幽深的学校环境,其重要 原因是想借山光以悦人性,假湖水以静心情。”[4]可见,古人就很重视环境对人 的影响。环境对人的潜移默化、日久浸润的作用绝不亚于书本或教师,它是营造高雅审美品味的重要基础。按照人性化的要求,营造与建筑相协调的绿化环境, 有助于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统一,松、竹、梅、菊等植物具有象征意义和特定的 文化意蕴,在校园不同区域有选择地种植这些花草树木,能够潜移默化地熏陶与 之朝夕相处的大学生的道德情操和审美追求。美国斯坦福大学第一任校长乔丹就 曾经指出,大学校园里“那些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学生教育的一部分, 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能教导人们知道体面和诚实。”[5]每所大学都有着自己光荣 的建校传统和鲜明的特色,各高校可以根据学 校的历史传统和发展规划,建造雕塑纪念碑和文化石等人文景观,将最杰 出的教授和校友等生平和贡献用塑像或图片的形式通过合理的布置,形成校园内 一道亮丽的人文景观。
第二,要以制度文化为保证。一方面,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管理制度。大学 审美文化的本质内涵决定了要建设和谐的校园,“和谐的校园作为一种状态,它 展现大学自身系统内部结构合理,运行科学有序,实现目标达到高效和最优化, 管理与被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充满活力、协调发展的基本 特征。”[6]由此可见,建设和谐的校园环境,体现了对人生的唤醒和对人性的尊 重,这种管理思想转变了过去视人为完成工作任务的工具的观念,把师生视为大 学的财富和核心资源。它将教育的社会要求转变为个体的自我要求,让人体验美 好、崇高和成功,培养鲜明的价值判断、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丰富的思想体系。
另一方面,要构建大学行为规范体系,引导学生良好人格的发展。良好的校园制 度文化为学生在评定自己的品质、行为和人格等方面提供了内在的尺度,它使学 生自觉地约束规范自己的行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同的制度强化不同的 价值观。科学合理、和谐向上的高校制度文化,能使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变成可 感的现实因素,能充分发挥其在塑造大学生良好人格品质中的强化作用。
第三,要以行为文化为主体。梁启超曾经说过,文化是茶垢。文化一经形 成,便会在特定的人群中世代相传。当前,大众文化不仅给大学生们带来新奇刺 激,也给他们带来自由参与和表现个性的条件。
从20世纪80年代的港台风到90年代的欧美风、韩流,大学生无不在其中扮 演着重要角色,大众文化所描述的生活方式、所宣扬的价值观念,在大学生身上 总是得到充分的表现。目前,大学行为文化建设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考验,“享 受生活每一天”成了一些人的人生信条,追逐时尚、追求刺激等成了一些“审美” 作品的基调,反思、追求、超越和升华等遭到无情的嘲弄。大学审美文化对大众 审美文化的引领,最为根本的是通过它所培养的人去引领。因此,要推进大学审美文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让人在审美的启示下,关注反思、超越当下,促 进自身人格健全与和谐发展。
第四,要以精神文化为核心。“作为一种强力文化,大学精神文化决定并 制约着大学的发展方向,规定并影响着大学人的行为取向;
作为一种共同的群体 意识,大学精神文化体现了大学整体的精神气质、文化品格和道德水准,凝结了 全体大学人的精神寄托和理想追求;
作为激发大学人拼搏向上的精神动力,大学 精神文化必须与时俱进并具有一定的前瞻性。”[7]可见,大学精神文化是学校在 办学过程中形成的精神传统,是外在地反映大学精神传统的物化载体。大学精神 文化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大学个性的标志性表征和大学精神风貌的展示,如特 色人文景观和校史、校训、校徽,校歌和校庆活动等,应该得到很好地展现和利 用,使之为大学审美文化建设发挥作用。
建设大学审美文化必须要以大学精神文化为核心,需要有真正体现和有效 传播大学精神文化的载体。昭示大学审美理念的校训是大学师生的精神支柱和力 量源泉,富有大学审美内涵的校风则反映了自身的审美追求。南开大学创始人张 伯苓说:“个人应具有固有之人格,学校亦当有独立之校风”[8],并提出了以“允公 允能”为校训,主张“文以治国、理以强国、商以富国”的教育理念,这种强烈的 爱国意识和修身传统,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南开学子。除此之外,大学里的各种 艺术活动和学科建设等,也都具有丰富的审美性从而成为大学审美文化的具体存 在方式。大学校园里丰富多彩的文艺体育活动极大地丰富了大学生活,而文艺体 育活动也已成为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网络的 普及应用更为大学文化建设提供了新的平台和载体。
总之,大学审美文化建设要注重自身特色和文化底蕴,要以人为本,以人 文精神为核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一方面,我们应加强对大学审美文化载体 的内涵及其表现形式的创新与研究;
另一方面,我们应积极借鉴国内外其他著名 高校审美文化建设的经验,并勇于尝试和推行,使之融入大学文化并尽快发挥作 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