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患病 开导 儿童 心理 方法 学前儿童心理研究方法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 【摘要】目的:对儿童患病心理开导方法进行探讨。方法:随机选择我院儿科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80例患儿,对其心理开导的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结果:经心理开导,患儿的恐惧、孤独、烦躁或自卑等不良情绪得到缓解,依从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大多患儿均愿意配合医护工作,治疗效果得到了保障,患儿身心健康得到了恢复。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达到了98.8%。结论:恰当的心理开导方法可提高患儿的治疗依从性,达到保证患儿身心健康的目的。 医学职称论文发表 医学论文发表网 医药论文发表 医学论文发表网站 医学论文发表期刊
【关键词】儿童;患病;心理;开导;治疗
心理开导是儿科患者治疗中的重要环节。儿童在患病后其心理状态会发生改变,但与成人相比其心理状态又具有特殊性,这就要求儿科医生在治疗时应重视儿童的心理变化,注意方式方法,以提高临床治疗的效果,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全面恢复。本文对我院儿童患病后的心理开导的方法及其效果进行了总结研究,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择我院儿科2009年5月至2010年11月收治的80例儿童,其中男52例,女28例,年龄2-9岁,平均年龄(4.6±1.3)岁。
1.2 心理评估方法
采用儿童孤独症行为筛查量表(ABC)、韦氏智力测试(WPPSI)等方法对患儿的心理状态进行评价。有6例患儿根据WHO 1992年制定的ICD-10标准被诊断为儿童孤独症[1]。
1.3 心理开导方法
根据患儿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的心理开导方法,具体方法主要包括:(1)帮助患儿熟悉医院环境,介绍同室患儿的情况,以和蔼可亲的态度与患儿交流,使患儿在入院时消除对医院的陌生感和对医生的敌对感。(2)针对患儿的性格特点选择个体化的心理开导方法。(3)对抑郁自闭、有语言障碍的患儿应注意行为干预,多给予鼓励和表扬,协助患儿与他人煎熬王,培养其自信心和勇气。(4)做好家长的沟通协调工作,想起发放科普手册,定期举办疾病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使其能积极配合医务人员,以便及时掌握患儿的心理变化,一起做好患儿的心理开导和心理支持。(5)鼓励一些勇敢的儿童,使其为其他患儿作榜样,带动其他患儿的治疗积极性。(6)对手术患儿及重症急症患儿,加强心理开导和关怀,帮助其认识到疾病的治愈可能,使患儿在较好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治疗。(7)设计各种活动和游戏,促进患儿间的互动交流,帮助患儿适应生活环境的转变。
2 结果
在心理开导前,患儿对治疗的依从性较低,仅有36例患儿愿意主动接受治疗。患儿有不同程度的恐惧、孤独、烦躁或自卑等心理。
经心理开导,患儿的情绪和认知功能得到了恢复,6例孤独症患儿均得到了良好的康复,治疗依从性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大多患儿均愿意配合治疗,治疗效果也得到了保障,身心健康得到了恢复。患儿家长的满意度达到了98.8%。 3 讨论
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健康及心理干预的重要性也逐渐得到了重视[2]。心理开导是将语言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结合在一起的一项技术,其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心理开导方法,减少患儿的不良情绪。儿科的疾病种类较多,治疗方法复杂。在治疗过程中,患儿可出现陌生、孤独、自卑、恐惧、不耐烦、暴躁等不良的心理状态,这与遗传因素、小脑机能障碍、免疫功能下降、代谢功能失调、家庭环境等多种因素都有一定的关系。患儿的这些不良心理会对疾病的治疗及预后造成一定的影响[3]。儿童大多活泼好动,在其生病进入医院后,其生活环境和周围的人发生变化,患儿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和约束,不能与其他儿童一起玩耍,因此容易产生孤独心理和低落的情绪,久而久之就会对医务人员产生不耐烦、甚至敌对的心理,不愿意按时服药,治疗的依从性降低。一些患儿在家受到父母长辈的过度宠爱,好胜心较强,生病后仍然以自我为中心,不能容忍身边的儿童,稍感到不满意则可能大吵大闹,甚至攻击他人。有的儿童已形成了一定的独立自主意识和自我防卫意识,希望得到家长和医务人员的耐心解释方才愿意接受治疗。对这类年龄较大的儿童,医务人员应采用平和的语言和态度与其交流,不刻意恐吓或批评患儿,尽力维护其自尊心,使其能够主动的认识到治疗的好处,并积极配合治疗。另外,有一些患儿天生性格孤僻,胆小怕事,不愿意与人接触,尤其在患病后常表现为明显的自我封闭和严重的自卑感。若患儿缺乏家长和亲人的良好照顾陪伴,则无法与医务人员无法有效沟通,很可能会拒绝配合治疗。有的患儿长期使用激素治疗后,体型发生改变,出现向心性肥胖、满月脸等。在受到身边的儿童嘲笑和讽刺后,会进一步的加重其自卑感,从而抵触治疗,加重了原有的病情。医务人员在面对这些有自卑、恐惧心理的患儿时,应经常到病房看望患儿,并鼓励其同学家长多来探视。应善于细致的观察患儿的面部表情,揣摩其心理变化,从心理上加以积极的疏导,给予鼓励和安慰,并注意用语得当。可通过集体游戏等方式活跃气氛,树立其自信心,防止其产生孤独感。
儿童心理的转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心理干预重在长期干预,要根据患儿在不同治疗时期的心理状态进行全方位的心理开导。有的慢性疾患儿需要长期服药或打针,往往会因害怕疼痛而不愿意配合医务人员治疗,医务人员应明确的告知患儿用药和打针对治疗的好处,消除患儿的恐惧心理。在疾病治疗的同时,可采用音乐疗法,或给患儿讲故事,目的在于放松患儿心情,使其转移注意力。对白血病等重病患儿,医务人员应常鼓励患儿,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激励其对生活的向往[4]。另外,患儿的心理状态与其家长的态度及行为有着明显的关系。现在的儿童多为独生子女,有的家长爱子心切,又缺乏相关的医疗卫生知识,对医护人员要求过高,在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就容易与医护人员争执。儿童往往以其父母长辈为模仿对象,会学着其家长的样子故意吵闹,干扰检查和治疗工作。医务人员应充分理解家长急切为患儿治病的心情,尽可能满足家长的要求,并做好家长的健康教育工作,使其能积极配合治疗,一起做好患儿的心理开导工作。
综上所述,医务人员应学习并掌握患儿的心理开导方法,将其融会于儿科疾病的治疗中[5]。通过恰当的心理开导,患儿的治疗依从性得到提高,从而达到了促进患儿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The CD-10 classificationof ment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Geneva:WHO,1992,252.
[2] 王建平.癌症病人心理干预新进展[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2000,27:298-300.
[3] 唐延松,魏钰书.儿童孤独症研究进展[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5,20(4):463-464.
[4] 傅晓燕,孟馥,谢晓恬,等.心理干预对恶性血液病儿童生存质量的影响[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 08,1 7(12):1096-1097.
[5] 文旭东,秦钟媚.优势内容递增教育法对肾病综合征患者疾病不确定感的影响[J].护理与康复,2007,6(10):65l-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