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浅析就业问题的思修论文
浅析就业问题的思修论文 浅析就业问题的思修论文篇一 《浅析中国就业问题》 【摘要】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突飞猛进以及计划生 育的有效实施,我国的人口增长速度明显降低,人口模式虽然已经转变为“三低 模式”即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但是,最新的人口统计显示,我 国人口总量已达到13.7亿。庞大的人口总量给我国的就业造成巨大压力。再次, 我国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大量转移,每年涌入 城市的非农劳动力以及新增城市劳动力,给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巨大压力,且成 为我国当前和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目标。【关键词】就业;失业;就业政策;人口 一、我国当前就业形势及存在的问题 (1)就业人口增长快、失业率高,就业形势严峻。首先,随着我国改 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与完善,而且,城市与农村的经济和 社会差距不断拉大,使得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迅速转移。这些转移到城市 的劳动力希望在城市里某到职位,以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其次,每年城市新增 就业人口(包括高校毕业生和达到就业年龄的人口)数量庞大,这些就业人口都给 我国的就业造成巨大压力。最后,我国是用城镇登记失业率来测量我国的失业率 的,所以这个失业率不包括不登记的城市失业人口以及其他未登记的失业人口, 因此,现实中的失业率依然很高,就业形势很严峻。
(2)旧有的体制机制造成就业渠道窄。在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的是 计划经济体制,在这种经济体制下,人们的就业首选渠道是国有企业、集体所有 制企业以及政府机关单位。然而,在当前我国人口总量庞大,就业人口剧增的情 况下,旧有的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提供的工作岗位已经不能满足就业需求 了。但是,在中国的城市尤其是农村,有相当一部分人依然存在这样的观念:国 有企业、政府机关等单位的工资收入有保障、退休养老有保障、工作无失业风险。
所以这些观念导致很大一部分就业人口尤其是高校毕业生都选择去上述这些单 位求职,以致于造成相当一部分人失业、坐等就业。(3)劳动力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结构性失业。劳动力的需求层次 与劳动者个体的素质差异之间的矛盾是造成当前结构性失业的一个重要因素,这 种矛盾在结构性失业中主要表现在:劳动者的素质与岗位需求之间的不匹配。虽 然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公有制为主体非公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 且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和完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但是,当前我 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不够优化的。例如,我国的第一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远远大于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而第三产业的优势就是能够极大的吸收就 业提供大量的工作岗位。在我国的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仍存在一些产业与提供的 岗位需求与劳动者的自身素质不相适应。例如,在我国的广东地区,一些制造业 虽然可以吸收大量的劳动力,但是,这个产业不能为接受高等教育的高等素质人 才提供相应的岗位,在这些工厂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从工厂的门卫到 办公室经理基本上看不到大学毕业的高素质人员。这种现象就造成了我国的大学 生就业难。因为在我国第二产业中占据重要地位的制造业不能够提供大量的适应 高素质人才的工作岗位。我国的制造业只是单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只能充分利 用廉价的劳动力而不是知识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制造业。
(4)劳动力市场发展不成熟。我国的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体、 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党的十四大确立我国经济制度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不仅要完善产品市场更要发展和完善要素市场特别是 劳动市场。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就是要鼓励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 生产要素参与到生产中参与分配。而当前我国除按劳分配以外的其他要素分配都 没有积极的参与到生产分配中。要素市场中尤其是劳动市场发展不够完善和成熟, 主要表现在:以市场机制为导向的劳动就业模式没有充分建立、就业培训以及岗 前培训等一系列与就业相关的配套服务没有建立。从而导致市场在优化配置劳动 力资源中的作用大大减弱。
(5)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由于我国是从旧有的计划经济体制逐渐 改革发展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转型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遗留一些旧有 的阻碍市场经济发展的问题。例如,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社会保障 只完整的存在于国有企业、集体所有制企业等。而其他的私人企业个体户等经济 单位则不能提供完全的社会保障。我国还没有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 制度,这就不能保证整个社会的就业人口在就业和择业上进行自由和公平选择。
因为,相当一部分人在择业时选择进入政府机关和国企等社会保障健全的单位。
二、造成我国就业问题的原因分析(1)经济转型带来的阻碍因素。当前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转型,以及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时期。既存在国有企业和集体所有制企业 等计划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单位,亦存在鼓励和发展公有制以外的其他所有制。虽 然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是相同的,即都是我国市场 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公有制和非公有制在很多方面的待遇不同,最 典型的就是社会保障制度以及职工福利待遇方面。这就造成劳动者在就业和择业 时优先选择公有制行业,使得就业渠道狭窄,造成大量的的失业者。(2)产业结 构和经济结构的不合理。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总量取得翻天覆地的成绩, 但是,若进一步分析这经济发展的结构就会发现,我国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亟 需调整。长期以来,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二产业中的制造业飞速发展,为 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我国也成为“世界工厂”。但是我国的制造业重点 是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吸收的只是低廉的劳动力,所提供的岗位只是 简单、机械、重复的岗位。他们虽然在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上发挥重要作用,但 是对于每年城市新增就业人口中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发挥作用。(3)我国的科学文 化教育比较滞后。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比较滞后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在教 育和科技发展方面的投入远远小于其他发达国家。这就造成我国科学文化教育的 发展不能与我国的经济发展相协调相适应,甚至在某些方面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另一方面,是我国的科学文化教育特别是大学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轨,不能很好的 满足社会需求。大学毕业生自身的素质与劳动需求不匹配。
三、解决上述问题的措施 (1)保持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的平稳发展和经济总量的持续增 加是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的根本之举。只有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才能提供大量的就 业岗位,才能为就业市场的配套服务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只有经济发展了,才 能健全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从而减少就业人口的后顾之忧。(2)发展科学文化 教育。国家和政府应该加大对科学文化教育的投入,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加快 发展职业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加强人力资源投入,提高人力资本。就业问题 的解决更重要的是靠劳动者素质提高,自身就业技能增强。而这些都要靠教育以 及职业技能培训,因此,要大力发展科学文化教育。(3)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 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业,更好的吸收高素质人才。加大教育投入 和人力资本投入,提高人口素质只是改善劳动者自身的就业择业素质,要想使他 们的素质发挥就需要社会提供这样的岗位。这就需要调整和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
(4)注重社会建设,为就业服务。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我们应该更加注重 社会建设,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社会保障制度,使得劳动者在就业择业时,主动选择非公有制行业。
因此,要把就业放在国家发展战略的层面上,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目 标。就业是民生之本,把就业放在社会建设的优先位置。
浅析就业问题的思修论文篇二 《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摘要】对当前在全球金融危机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异常艰难的现状, 本文从就业难的原因着手,提出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教学模式上应该灵活机动,培 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学生在提高就业竞争能力的同时 要勇于自主创业,还要加大就业指导和服务 工作的力度。
【关键词】就业形势 就业难 职业能力 就业观 【中图分类号】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8209(2010)06-00-01 2010年两会大学生就业成为了关注焦点和社会问题,受美国次贷危机 的影响,欧美等国进口明显下降,我国出口减少,企业效益降低,不少企业大量裁员 或缩减招聘人数,在经济复苏的背景下如何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找到大学生 就业的出路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1 大学生就业现状 1.1 毕业生人数增加,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 上直言: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如果说2009年是我国经 济最困难的一年,2010年可能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
2010年的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就业大军高达1000多万 人。
1.2 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多 中国社科院近日发布报告称,中国城镇失业率已经攀升到9.4%,2009年中国有67万家小企业被迫关门,约有670万就业岗位蒸发,使失业人数远高于官方 统计的830万。估计2010年大学毕业生中就业困难的比例可能占到四分之一。
1.3 公务员考试,招录比例创历史新低 被称为中国第一考的公务员考试人数创新高,去年有77.5万人参加国 家公务员考试,以辽宁为例,报名11.8万人竞争5721个录取名额,录取比例约为21:1。
今年的报名人数可能达到120万人,其它行业工作岗位竞争也是异常激烈。
2 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就业市场供需失衡 大学生的就业源于市场的需求。一方面,毕业生人数每年呈上升趋势, 给劳动力市场的消化造成难度。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劳动力需求不足 与新增劳动力需求萎缩;再者,企业用于培养与培训的费用大幅减少,企业在招聘 时首先考虑专业对口、综合职业能力强的毕业生。
2.2 大学生存在观念误区且缺少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做事眼高手低,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脱节,还存在就业后稳定性 差、离职率高的问题。只选择在发达地区、高薪部门工作,不愿意去偏远地区工 作,虽然他们对社会生活显示出较强的热情与好奇,但缺少理性思考与合理规划, 表现在工资的高低、待遇的好坏成为择业的首要准则。而对职业规划,更多的人 忽视其在就业过程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多数学生都没有详细、科学的规划。因此 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未来的前程,避免大学毕业生在盲目 求职过程中造成人力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2.3 实践能力弱 很多学校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学习,忽视了他们的实际动手与操作能 力,有知识储备而不会灵活运用已成为大学生的普遍现象。虽然有些学校开办社 会实践课,试图让学生所学到的课本知识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但是安排的时间太少, 实践效果并没有达到,导致了大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只能纸上谈兵。
2.4 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 调查显示,70.63%的学生对2008年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他们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 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却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而在实际就 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另外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
2.5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 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也脱离了社会需求,大学生有 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正确地认识自我,才能对就业做出最佳 抉择,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3 大学生就业的途径和方法 3.1 加强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工作 很多毕业生经历了多次面试的失败,造成了心理的严重受挫。高校就 业部门应帮助毕业生认清自己,认清社会,认清当前就业形势,使其端正心态,转变 就业观念,就业指导与就业服务在此特殊时期显得尤其重要。
3.2 转变就业观念,降低求职要求调整就业心态 在就业时要树立先就业,再择业的就业观。在找工作之前,一定要研究 市场需求量,了解社会及企业的用人要求。中心城市的需求有限,缺的是农村、欠 发达地区的乡镇基层。从就业门槛低、综合要求较少的基层岗位做起,积累相关 工作经验,提高实践能力,也可以先选择在报酬较低的中小企业就业或可以灵活就 业等。在校学习期间增强兴趣的广度,善于控制和调整情绪,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将 择业观与人生目标联系在一起。
3.3 勇于自主创业 高校毕业生创业可享受4项优惠政策,包括免收行政事业性收费、提供 小额担保贷款、享受职业培训补贴、享受更多公共服务等。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 优惠政策,积极进行市场调研,选择切实可行的项目,加入自主创业的行列。
3.4 继续深造 既然就业市场处于低迷状态,那考虑继续深造考研未尝不是一个好的 选择。一方面,可以深化自己的专业知识,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利用深造的时间回避当前不良的就业形势,待几年后整个市场回暖,再找一份合适的工 作。
3.5 增加对当前就业政策的了解 既然在就业方式上实行自主择业,大学生就该应熟悉就业政策及就业 过程,了解就业形势动态,根据变化及时调整自身发展方向,以满足用人单位的标 准。还要加强宣传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帮助大学生就业的优惠政策,积极鼓励学生 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好各类政策,实现顺利就业。
3.6 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提高就业竞争能力 首先,良好的职业素质是通向成功的通行证。在大学期间应提升创新 能力、协调能力、审美能力、组织能力、抗挫折能力等。培养团结协作精神和知 法守法、公平正义的品格。其次,大学生应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补充新知识、 新信息。再次,提高就业竞争能力,也就是获得与保持工作的能力,通过知识的学习 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的本领。
总之,就业难既有客观的因素,也有主观的多种原因。要解决这个问题, 政府部门就必须加大对就业扶持的投入,制定一些积极的就业扶持政策;企业要树 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做到不轻易裁员,在招聘过程中,不要过分强调经验,给刚走 出校门的大学生一个机会;学校要做好全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除此之外,就业问 题的解决还是要靠大学生自己,这也是解决此问题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