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中学生心理疲劳现状
浅谈中学生心理疲劳现状 一般说来,人们在工作学习中感受到轻度的暂时心理疲劳还是正常的,个 体可以调动自身的心理潜能来维持心理功能的平衡,也不会有明显的症状。但是 如果不注意及时消除,而是人为的强制个体长期处于疲劳状态,那就会加重心理 紧张,失调和紊乱就会日渐明显。据我们在与学生的接触交谈中初步估算,目前 据有明显症状的中学生约20%以上,其中女生多于男生,中差生多于优等生, 高年级学生多于低年级学生。陷入心理疲劳的学生,轻则学习效率降低,成绩退 步,自尊心、自信心受到损伤;重则出现厌学,拖拉成性,抑郁多疑易激怒,甚 至逃学,结伙对抗等等。过度的心理疲劳还会导致身心疾患。据现代医学统计, 人体疾患中有30%纯属心理因素造成。
中学生心理疲劳现象的成因是复杂的。原因之一是过度的学习压力。大多 数中学生长期处于单调繁杂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中。听课、作业、考试周而 复始。每天要坐上十个小时,完成四五个小时的作业,不停地听读背写,其辛苦 程度是多数成人所不及的。原因之二是某些理论与现实的反差现象,社会的某些 不良状况以及中学生接触社会、认识社会的肤浅性,使他们感觉不出刻苦学习的 重要,体会不到遵从教诲的崇高,产生了怀疑、厌倦甚至逆反心理。原因之三是 由于现代中学生不良的心理品质,如依赖性强,耐挫力差,孤芳自赏,宽以待已, 严以责人等等。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了解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之后,除了加强思想政 治教育外,还要研究如何满足中学生心理上许多正当的发展需要,以保持中学生 的心理健康。
一、肯定的需要。善于肯定别人是一种美德,希望别人肯定自己也是人之 常情。中学生的自我发展正处在摹仿和探索时期,其行为的价值要受到师长或同 学们肯定方能体现。积极的肯定能使他们获得成功和满足,带来愉快和欣喜,鼓 舞着新的行为,萌发新的期待。特别是中差生肯定得越及时,越具体越能引发内 驱力。可是我们在工作中总是批评多于肯定,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中差生的点滴努 力,细微进步,使他们常常处在失望、孤寂、自责之中。有位留级生,外语只有 7分,第一次作业教师表扬字母写得好看,这使他非常高兴,后来外语作业一次 比一次认真。教师也时常肯定他,到期中他考了68分。可是接任的教师却批评 他“读了两年还不如别人读一年”,这极大地刺伤了他。“她一点都不关心我!”我 抱怨后一位老师,现在的成绩又回到了个位数,可见对学生来说,获得肯定是多么重要。
二、自主的需要。别人的肯定与自我的形成是相辅相成的。随着自我意识 的增强,“成人感”的出现,中学生在潜意识中希望与父母、老师平等交往,自我 的主张、观念、兴趣等能得到赞同,以实现存在的价值,如果我们无视这一点需 要,动辄絮絮叨叨,管头管脚,以居高临下之势喝道“谁听谁的”,这是最遭学生 反感,最易引起消极、烦燥、逆反心理。优秀的老师和家长总是采用“商量”的方 式体谅他们,信任他们,爱护他们,让他们在自主的实践中认识自我,完善自我。
三、参与的需要。生理的剧变和心理的发展,使中学生从体格到意念都感 到自己是强有力的新生的一代,活泼自信,跃跃欲试。可我们许多老师不给予他 们机会,或者没有精心选择机会,过高、过低的要求不适合他们的参与能力。我 们的家长对子女试图参与家庭、参与社会生活的尝试一概拒绝,唯恐耽误学业。
事实上,不少中学生从物质到知识到思想都是一台“消化”的机器,参与需要受到 极大压抑,其结果有的将其深深锁闭,变得冷漠,挑剔;
有的躲避家庭和学校, 在不良行为中使参与欲获得满足。
四、轻松的需要。中学生的心理虽在发展,毕竟很不成熟,其承受力远远 不及成人。长期的紧张和焦虑必然使其心理功能失调。因此,对学生学习生活时 间的安排应张驰有度,减轻精神劳乏;
教学内容的要求应灵活一些,从每个学生 的实际水平出发,教者的态度应和蔼可亲一点,切忌突然袭击的考查,切忌“这 一点很难,学不好就会怎样怎样”,让每个学生都相信自己能完成学业,在分步 实施中让每个人都取得好成绩;
此外,集体活动更丰富一些,环境布要美观一些, 这些都能促进轻松愉快心理的满足,使持久的学习成为可能。还有关键的一点, 要消除学生的紧张、焦虑,首先是教师、家长要解除过高过严的期望值。
五、亲善的需要。人需要集体,在一个良好的集体中,个人克服困难的勇 气与信心会成倍增长,同时,良好的集体行为也会对个人产生巨大的吸引力。可 是这种需要和积极意义往往被我们忽视了。有些学生由于暂时的落后与自卑,而 产生孤独感,疏远集体,情绪低沉。而我们常常赞赏“关起门来用功”,忽视人际 关系的沟通、调整,有时,连师生之间、父母子女之间情感的维系也极度脆弱。
而当一些学生同集体、家庭、师长亲善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之后,他们便会轻而投 向心态类似的青少年,向后者认同,使种种心理疾患极快地弥散开来。
以上所列这些需要都是中学生正当的发展需求。如果我们教育手段,教育 方法能从满足这些需要出发,如果我们的思想工作都能透过行为窥视到某一需要的匮乏,因势利导,那必然十分有助消除中学生的心理疲劳,有益于他们的身心 健康。
目前,我们的普通教育正经历着一个艰难的“转轨”时期,素质教育的大旗 已高高举起,外部环境也相应宽松。我们对中学生心理疲劳现象作一简单的肤浅 的分析,正是为了使更多的教育工作者,明确自己的责任,步入受教育者的心田, 走出传统教育的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