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法律与电影研究及教育办法
法律与电影研究及教育办法 法律和电影虽属于两片不同的天空,却共享着也展现着同一种人性与文化 的逻辑。在法学研究领域,法律与电影作为一项交叉研究课题已经受到国内外学 界一定的关注,值得深入地挖掘。同时,在法学教育领域,法律与电影在法学教 育改革与创新中也受到了一定的重视,值得进一步实践。概言之,法律与电影, 不仅是一种值得挖掘的研究视角,同时也是一种值得实验的教育手段。一、作为研究视角的法律与电影 (一)法律与电影研究的现实基础 在表象上,法律是一个科学的世界,电影则是一个人文的世界;思维上, 电影重形象、感性思维,而法律重抽象、逻辑思维;语言上,前者力求修辞,模 糊性、艺术化强,而后者务求简洁,确定性、严谨性强;美学上,前者个性、奔 放、洒脱、自由,而后者庄重、严肃、冷峻、沉闷。所以,“在通常的情况下, 人们很少会把法律和电影联系在一起。法律似乎是社会生活里一切教条、刻板、 无情以及理性思维的象征,而电影则代表了人们多姿多彩、浪漫感性的生活态 度。”[1]然而,在内容与功能上,法律和电影又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重叠与耦合。
相对于经济基础,法律和电影皆属于上层建筑范畴,作为一种制度观念、文化现 象,法律和电影必然分享着一些共通的实质因素。从实质内容上讲,所有经典的 电影作品都以揭示人性为最基本的任务,而现代法治型法律同样以人为逻辑起点, 以人为本、张扬人性。现实生活中的人是法律与电影联结的媒介,人是法律与电 影研究最基本的支点,对人的关注构成了法律与电影研究的内容基础。从功能上 讲,法律以社会生活与文化为基础,反映着社会文化,以社会关系为调整对象, 对人的行为发挥指引、预测、评价、强制作用,同时,法律还以其内在固有的价 值观念熏陶人,教育人。电影来自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来自于生活意味着电影反 映着生活及其文化,而高于生活则意味着电影对生活及文化有所敲打、有所清理、 有所提升,这就决定了电影之于观众必然会起到思想示范、行为引导作用。法律 和电影都能够从各自的角度对人的生活、思想与行为产生影响,成为法律与电影 研究的现实基础之一。要言之,尽管“严肃者,法术,轻快者,艺术”[2],但 是“法律可以利用艺术,艺术也可以利用法律”[3],法律与电影研究的现实可 行性与必要性即在此中。
(二)法律与电影研究的学理背景作为一种研究视角,法律与电影研究的学术渊源或背景在于当代方兴未艾 的法律与文学研究。滥觞于上世纪70年代美国法学院的法律与文学流派尽管还未、 或许也不太可能会获得主流的法律思潮地位,但作为一种交叉的思潮或视野,法 律与文学的魅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引力是相当大的:在法学研究领域,法律与文学 研究在英美等西方国家已蔚然成风[4],在中国也已引起了学者们的浓厚兴趣;
在法学教育领域,法律与文学已经走进法学院的课堂[5]9,并可以预计会在法 律课堂站稳脚跟。关于法律与文学的研究领域,一种经典的四分法认为,法律与 文学可具体划分为:文学中的法律、作为文学的法律、通过文学的法律、有关文 学的法律[5]18。其中,学界较为集中的关注点在于文学中的法律与作为文学 的法律[6],通俗地说,也就是文学中的法律与法律中的文学两支。不管是“文 学中的法律”还是“法律中的文学”,此中的“文学”的范围并不局限于狭义理解的 文学名著或文学作品,而是扩展到了更为广泛的视听艺术作品[7],这些视听 艺术作品包括了电影。尽管电影是继文学、戏剧、绘画、音乐、舞蹈、雕塑后的 第七艺术,但是电影又是融合各种艺术的综合艺术,其中就包含了不可或缺的文 学因素,即电影中的文学[8]。正是因为广义的文学包括了电影作品,而电影 又包含着文学因素,所以,法律与文学研究必然包括法律与电影研究,法律与电 影研究也就成为法律与文学研究的一个崭新领域,同时也成为法律与人文、法律 与大众文化交叉研究的前沿地带。
(三)法律与电影研究的领域与范围 遵循法律与文学研究的学术逻辑,法律与电影研究可以从以下两个主要方 面展开:其一是电影中的法律,即关于法律的电影,就是研讨电影作品中的法律 问题。此一类研究的对象集中于法律电影,所谓法律电影乃是一种类型电影,即 运用法律素材、讲述法律故事、反映法律问题,法律电影中的素材或主题包括了 法律案件与制度(诸如影响性诉讼、争议性法案等)、法律实践(诸如审判、辩护、 公诉、执法等)、法律人(诸如法官、律师、狱警、检察官、陪审团等)、法律命题 (诸如正义、人权、自由、复仇、同性恋、安乐死、情理与法理、道德与法、政 治与法等),它们既可能对法律制度与理念进行正面的张扬,也有可能对法律现 实与困境进行激烈的批判。法律电影为法律的人文精神提供了独特而细腻的描述, 法律电影是揭示法律价值、意义的必要媒介之一,研究法律电影中的法律现象有 助于发掘法理与人情、法意与人心的深刻关联。其二是法律中的电影,即关于电 影的法律,就是研讨法律对电影的规制、与电影相关的版权等问题。应该说此一 类研究已经包括在传统法学研究之中,比如广电文艺管理法、知识产权法等都涉 及电影业、电影市场的监管,电影的制作、引进、发行,以及电影作品的形式、内容等相关问题。鉴于我国文艺法制发展的滞后,法律规制电影的研究领域是可 以大有作为的,比如我国电影业监管、电影审查制出现许多备受诟病的弊端,《电 影促进法》、《电影法》等更为系统而规范的法律的出台备受期待;电影分级制 度则完全处于悬而未决状态,而“电影分级制是解决我国电影业发展瓶颈最直接 和核心的法律制度”[9]。此外,法律与电影研究甚至还可以从作为电影的法律 着手,运用电影的表演、叙事手法来讲述法律舞台上的法律人或法律关系主体们 的角色扮演问题;同时,还可以从作为法律的电影着手,根据法学理论与影视理 论探讨电影对人的思想行为、社会关系所发挥的类法律的教化与调整功用。
二、作为教育手段的法律与电影 (一)作为法学的教学方法 1.法律与电影教学方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是教学改革的关键和切入点[10]。提高法学教育的成效,促进 并实现法学教育的转型,法学教育方法可谓是一个重要突破口,法律与电影就是 这样一个突破口。作为教育手段的法律与电影,其要义在于看电影、悟法律,就 是结合法学课程之内容,播放题材关联的法律电影,让法律知识和原理与法律电 影互为关照,实现以理服人与以情动人的有机结合。以笔者多年所讲授的法理学 课程为例,法理学难教、更难学,这可能是法学专业师生共同的感受。在当代中 国法学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这亦为法学教育界所着重关注。我以为法理学难教, 既有开课时段的原因、教材的原因,亦有教法的问题;而对学生来讲,法理学之 所以难学,既有知识结构与理解能力上的原因,亦有学习方式的问题。突破法理 学教与学之难,最关键的在于方式方法的问题。改革手段、创新方法不仅是最易 突破的,也是最易生效的。将法律与电影引入法理学教学,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 试。将法律电影引入法理学教学并不仅因其新鲜、娱乐、好玩,更为重要的是它 所发挥的值得重视的教学作用。首先,该方法有助于增进学生的理论把握,拓宽 他们的思维视野。法律与电影教学方法易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够让他们在 电影的生动氛围中开放理解力与想象力,更具象地把握法的知识与方法,增强他 们对实践问题的理论分析能力,从而避免讲授式教学极可能出现的沉闷、乏味氛 围以及知识理解、运用上的障碍或困惑。同时,由于法律电影所折射的法律现象、 所追问的法律问题可能会远远超越书本理论知识的范围,这有助于培养学生更为 独立、发散、批判的法律思维方式,从而避免基于老师、课本而形成的依附、单 调、保守的思维陋习。其次,该方法有助于强化学生的现实认知,熏陶他们的人 文品格。法学本科生绝大多数涉事较浅,社会经验不足,缺乏对生活与人际复杂性的认识,而充分反映世事人心的经典电影正可以拓展学生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同时,法律不仅是规则的体系还是意义的体系,法学不仅是社会科学还是一种人 学[11],法学教育也“不仅仅是职业教育,从最深层次的意义上讲,它同时也 是一种人文教育”[12]。这便意味着法律人应当具备人文素养,法科学生是未 来法律人,尤其需要培养人文精神。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法律电影一般都展现着 人文关怀,张扬着人的自由与人性的尊严,有助于熏陶学生的人文感知、人文品 格,从而避免对法律的教条式、机械化的理解与运用。
2.法律与电影教学方法的运用 如何具体运用法律与电影教学方法呢仍以法理学教学为例,作为法学本科 专业的基础性必修课程之一,法理学的讲授课时一般占据总课时的大部分,这一 硬性要求使得法律与电影教学法只能安排在实践课时里面。由于实践课时有限, 加之同样需要运用的诸如主题辩论、案例讨论等其他实践教学形式的限制,这便 要求教师结合课程各章节内容之重要性、难易度等因素选择性使用法律与电影教 学法。该方法的具体运用:第一步:经典电影的遴选与剪辑。在教学预备阶段,教 师应该根据“紧扣生活逻辑、聚焦法理主题、贴近大学生口味”等标准精心遴选经 典法律电影,并可以在遴选确定了的基础上对影片进行适当剪辑,以确保特定课 时内完成播放。第二步:影片播放前的教学组织与安排。如果是先观看后讲授的 话,可以要求学生提前预习相关章节并提示学生注意与电影相关的知识重点,从 而让学生带着理论去看电影;如果是先讲授后观看的话,可以在授课后、放映前 提前设计需要学生关注、思考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电影。一般来讲,先 讲授后观看的套路更为可取一点。第三步:观看影片。正式播放前提示学生注意 记录电影叙事中的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为何,播放完毕后布置观后感或发 言稿作业,并可征集发言的同学名单,为下一步教学活动做准备。第四步:影片 观摩后的教学研讨与总结。这一步至关重要,影片教学的意义集中展现于这一环 节。在学生完成观感或发言稿的前提下,这一环节应该主要由学生围绕事先布置 的议题进行讨论或辩论,让他们充分发挥运用法理分析具体问题的能力。讨论或 辩论过程中,还可以允许部分学生围绕事先布置议题之外的问题进行探讨,给学 生发散性思考以训练的机会。讨论或辩论的具体形式可以多样化:既可采取自由 发言的形式,也可采取分小组讨论与小组代表总结发言相结合的形式,还可采取 主题辩论的形式;既可允许结合事先拟好的影评自说自话的形式,也可允许反驳、 质疑他人观点的发言形式。当然,教师应该在该环节中担当好主持人的角色,防 止偏题、跑题或无谓之争吵,而且在讨论或辩论结束后,教师对学生发言点评, 并对相关理论进一步概括或升华。整个教学活动中应该避免对法律电影的过度依赖。法律电影毕竟不是法律,电影作品的虚构性、表演的戏剧性都有可能导致或 出现法律上的夸张或错误,从而有可能让学生对现实法治产生失望之感或在法律 知识上误导学生。因此,在研讨电影之于法律的正面意义的同时,还应该对法律 电影中的法律错误或夸张进行剖析。
(二)作为高校的选修课程 法律与电影,不仅可以作为一种教学方法,甚至还可以将其扩展为一门高 校选修课程。这样的做法已经有先行实践的范例,例如,武汉大学、华东政法大 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为学生开设的“电影中的法律”、“经 典法律影视赏析”、“法律与电影”、“影像中的司法”等课程,这些课程实践正在 被越来越多的学校与教师们所效法。同时,这种做法还得到了法学教育界的理论 呼应与支持,例如,有法学教育机构举办过专门的座谈会研讨“法律影像在教学 中的运用”问题[13],亦有法学教育界人士指出,法学教育模式应该将书写法 学(以口传的意象以及书写的论述所传达的法律)与影视法学(以视觉的影像和影 片的论述所传达的法律)巧妙地结合起来[14]。
作为课程的法律与电影,是面向整体的法律知识与原理,不局限于某一法 学课程或部门法律;同时,也是面向各专业的大学生对象,不局限于法学专业学 生。例如,可以尝试在法学专业选修课程中开设法律与电影课程,结合或运用的 知识可涉及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等诸种主干课程或部门法。还可以 尝试在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中开设法律与电影课程,并向全体文科、理科生开放。
关于后一种尝试,其意义尤其值得重视,因为这涉及的不仅仅是一门选修拿学分 的课程,还涉及大学生的法治教育问题。大学生法治教育是我国整体法治教育或 普法教育的重要一环,传统的并仍在使用的方式主要是为学生开设法律基础、思 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理论课程,然而,教学实践证明,传统方式虽然必要但 很不足,其效果亦不明显[15]。采取法律与电影课程则可以有机地弥补相应的 缺失,这种方式不仅可以解决诸如此类的公共课程惯常的沉闷、乏味、纪律松散 的教学氛围,还可以解决大量的非法学专业学生因为专业限制而导致的法律接受、 消化上的难题[16]。
法律与电影课程,以其声像兼备、图文并茂的鲜活形式能够引发非法学专 业学生浓厚的兴趣,而学生们在法律与电影课程中既得到了情感上的娱乐,更获 取了法律知识与理念上的教化。如果说看电影之于法学专业学生而言是一重要的 学习路径,那么,对于非法学专业学生来说就是一种重要的普法方式。法律与电 影课程是一种享受型课程,能够让学生在轻松的情感中领悟严肃的法律之训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