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物理教学构建情感论文
物理教学构建情感论文 关键词:体验认同 时代的发展促使了社会对人才使用的选择。当前社会更需要具有创新意识、 能独立思考、勇于有根据的怀疑、具有尊重事实、大胆想象的拉学和科学精神的 人才。这些要求实际上在对人的知识提出要求外,还对人在心理层面上提出了较 高的要求,即人的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而在过去,包们对“双基”尤其对知识很 重视,给经以超人的尊重,对人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甚少。实际上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是知识后面更有价值的东西。因为只有具有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 人才会尊重事实而不崇拜权威,勇于怀疑而不盲从经典,大胆创新而不裹足不前。因此在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三大课程目标,其中有一项就是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这为我们当前的教学工作展现了一种新思维:即在教学过程中开展“体 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安排学生从事相关活动,建立感性认识, 并在此基础上表达感受、态度,和进行价值判断,从而领悟知识,形成健康的情 感态度和价值观。它既是一种过程,也是一种过程。开展体验式教学对学生将会 产生不同于往的感受,有三大特征:
1.亲历性:这是体验的是本质的特征。
2.个人性: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其主体性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 异,对事物的前理解不同,故其体验也各不相同。但正是这种个人性,又恰恰能 促使学生认识交流和分享的必要性。
3.缄默性:体验是主体的亲历,意味着到场,主体从体验中获得的丰富 的内心感受,对其它的另一主体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用言语表达的,而有的只 能意会、不可言传。如对物理世界的和谐存在的体验。
由以上的三大特征可以看出在物理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能帮助学生 更好地将知识和情感联系起来。“体验式”教学的本质就是亲历、实践,接受物理 信息面对面的刺激,从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使学生达到从感性思维到抽象 思维的转化,认同和领悟物理知识。笔者认为物理教学中可在下列的一些环节中 引导学生进行体验:一.体验“物理现象、物理量”的存在 物理学其中就包含了对物理现象的规律的研究。在课堂上演示或直接到室 外观察一些物理现象将会把一些原本离学生较远或平常常风而末观察、思考的物 理情景展现在学生面前,那么从这些物理现象中引伸出来的物理概念就更易于被 学生的情感接受,并且还使学生受到一些美妙的物理世界的熏陶,感受物理世界 的和谐,真正体会“物理就在身边”。当然,这个过程还有其它多种方式,如:学 生动手体验、多媒体展示等。一般来说课堂上开展的体验活动要注重直观性和新 奇性。
1.直观性:即所进行的体验活动,学生能直观地感受到。如在课堂上体 验“撬棒”在工作时的情况时,学生每人利用身边的一些文具设计一个用撬棒橇动 物体的实验。那么学生可能有的用铅笔作为橇棒,将书本作为重物,有的用米尺 作橇棒,将放倒的板凳作为重物等进行实验,学生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进 行了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橇棒的支点在哪、利用橇棒要作有 什么用处等。
2.新奇性。物理上有许多奇异的现象,而奇异的现象对学生产生的强烈 的心理情感是学生学习兴趣的良好动力。因为体验完奇异的现象后,将使他们带 着“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的疑问去学习。如在学习直流电动机前,可先 安排学生进行直流电动机的安装的实验(这与原课本的顺序不同)。学生在这节 课中积极地对照课本中的图纸动手,将原本很简单的几个部件安装起来后通电, 电动机转了起来,情绪高涨。这节课后,学生对电动机原先的那种神秘感去掉了, 对电动机的结构在“情感”得到了认同,同时学习有关电动机的愿望也得到了加强。
二.体验物理研究的过程 对于初中生而言,对物理的研究主要体现在对知识的探究。而他们的探究 的目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深刻理解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方法,重在培养科学精神和 研究能力,这今后的进一步科学研究奠定基础。在进行物理研究过程的体验过程 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注重过程,理解研究方法。对物理知识的探究,是一个理性的研究过 程,它有一个科学的研究程序。在学生体验的过程中,要培养学生对程序的操作。
因此不能太在意学生在此过程中得到了什么样的结果,而应该是学生研究的过程。
探究的程序一般包括以下六个过程:提出问题DDD猜想假设DDD作计划DDD搜集事实与证据(即实验和记录数据)DDD检验与评价DDD表达与交流。
2.对体验活动的过程的交流与评价。体验具有个人性,学生在此过程中 得到的感受与形成的个人价值观是有区别的。学生在活动中和在活动后进行交流, 有益于相互补充,互相提高,同时也能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的精神。如在探究的 “作计划”的过程中,学生互相交流各自的计划,可以互相纠正对方计划中的问题, 并且制定出较为合理的计划。在此过程中学生发现了自己的缺点,对对方的优点 有了了解,从而知道了团队精神在研究过程中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的探究活动, 教师要给予积极的评价,激励他们以较强的自信心进行整个过程的探究。
3.对于日常生活中的发现或思考进行探究。课外,学生能观察到各种物 理现象,很多时候也会对这些现象进行一些思考。如果有什么想法或猜想要确定 的话,这就需要进行一个探究活动,这对于学生来说,是将所学转化为所用。将 课内学到的研究方法应用到日常思考的问题的研究中去,这需要学生具有较强的 研究能力和研究的习惯。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主动地进行课外 的探究活动,养成研究的一种习惯。在《新课程解读》中,就有研究棉花与塑料 泡沫的隔热(或保温)能力的课题的案例,这个课题学生在课外可能已经思考过 了,当然他们也可以自己在课外进行研究。
三.体验物理知识的“真实性” 物理世界里很多物理量都存在一定的联系,物理学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为 了找出这些量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定性和定量的关系(或者说某一个物理量与哪些 物理量有什么样的关系)。因此就针对某一物理量而言,就可能有多种途径去测 量或计算出来,那么这样测量出来或计算出的量是否都真实呢这个问题许多学生 可能是存在这个疑问的,书面的计算问题是解决了,但是在情感上不一定会认同。
另外由一些物理知识可以推出一些奇怪的物理现象,这些现象真实存在吗?因此 在对知识的认同上,也可以通过一定的课堂设计,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真实性”。
1.体验物理知识的“和谐存在”。如一金属块(如铁块),现给你测力计、 细线、烧杯和适量的水,要求测出该金属块的体积。学生装在学习了浮力后,解 决这个问题还是比较简单的,只须用浮力知识里学过的称重法即可,步骤如下:
(1)将金属块用细线系在测力计下面,在空气中测出它的重力G;
(2)再将该 金属块浸在水中,得到此时测力计的示数F`;
则F浮=G―F`,物体的体积为:V= (G―F`)/ρ水g。这个数据是经过一定的测量,再经过用物理知识逻辑推绎出来 的,这个结论真实可靠吗?上述过程如果是一道单纯的计算或者是实验设计题,学生问题是解决了,但是这个过程不能帮助学生真正地理解物理量之间的逻辑关 系,同时情感上没有得到真正的认同,针对这个情况就可以设计一个检验知识“真 实性”的实验,利用两种方法来测量这个金属块的体积:(1)用上述的“称重法”;
(2)用量筒。最后将这两种方法直接或间接测量出来的数据进行对比,结果相 同了,学生也认同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仅得到了结论,也感受到了物理量 的和谐存在与内在联系。
2.体验由物理理论推论出来的物理现象。如在家庭电路中,结合前面学 的电学知识可以推出当零线中的保险丝熔断后,原来工作的灯泡将停止发光,此 时用测电笔去测量灯泡的两个接线头,则电笔中的小灯泡将都发光。学生对此在 情感上不能认同。针对这个情况,就可以在课堂上利用一些装置演示或学生上来 进行现场测量。这样就加强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用性的认识。
四.体验创造过程 创造是具有健康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人的一种能力的展现,也是进行 “体验式”教学最后的着落点。因此在教学中要为学生建立进行创造体验的平台。
当前在这方面可进行两个层面的体验:
1.心理层面的体验。这是为他们进行第二个实践层面体验所做的前准备。
在此过程中,应让他们对创造有所认识,如观看“小发明、小制作”录象,也可组 织他们参观一些创造展示会。学生在此过程中必定会有这样的问题:“发明者是 怎样想到发明的?”、“这些创造中用到的知识自己知道吗?”等等,并且由此而 想到,自己为什么没有能发明或创造出来。这就为他们进行创造在心理上作了个 准备。
2.实践层面的体验。可通过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来合作完成。教师在这个 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带着一双思考的眼睛去观察感受周围的事物,在创造的过程中 要有“以人为本,长期发展”的思想。如对物理实验的改进,物理教具的改进,生 活小用品的发明或改进等等。
总之,在教学中采用“体验式”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同、领悟知识,学 生在这种用实践来认识物理、体验物理的环境下,更易于形成辨证唯物主义的科 学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更易于学生养成实是求事、勇于怀疑、大胆创造的精神, 这对于今后成才是很有裨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