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民法意志首次嬗变
民法意志首次嬗变 民事主体的“意志”一开始就是“人”的意志吗如果不是,那么,它到底是如 何进入民法领域中去的呢当我们回到“意志”概念本身,用历史的眼观看待它时, 会发现意志犹如其他事物一样,本身有一个演进过程。在人类社会早期,当人们 还处在没有城邦、没有长官、没有文字的三无状态的原始社会时,在民法尚未诞 生之初,人类社会的主导意志形式是神灵意志而非人的意志。因此,从神意过渡 到人意,是民法中意志的第一次嬗变。一、前民法时期的意志―――“神意” (一)前民法时期的界定 前民法时期,是指民法诞生前的时代。民法何时诞生,尽管我们不可能给 出一个明确的时间表,然而,由于近现代民法是以罗马法为继承衣钵,罗马法事 实上成了所有大陆法系进行民事立法的理论阐释渊源,因而,我们可以以罗马法 的诞生为民法诞生的标志。根据有关学者研究,罗马法大致以《十二铜表法》为 划分点:在此前是以习惯为主要法律形态的习惯法时期,在此后是以书面立法为 主要法律形态的制定法时期。因此,我们以公元前451年为标志,大致可以把这 之前的时期称为前民法时期。当我们把眼光聚焦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去审视“意 志”这种抽象的形而上的概念时,我们会发现,意志,并不是像今天这样理所当 然地理解为“人的意志”(“人意”)。这里的“人”有两层含义:一是整体的概念,即是 “人类”;二是具体的概念,即是“个人”。无论作何种理解,意志最初都是被理解为 “神意”(“神的意志”)。民法诞生前的时代,人们能够讨论到的“意志”话题主要有 两个领域:一个是宗教,一个是哲学。
(二)“人淹没于神” 在宗教视阈,无论是信奉多神教的古希腊,还是后来信奉一神教(基督教) 的古罗马,神―人关系中人的形象都是匍匐在神的权威下的羔羊,人以神的意志 为“最高指示”,任何人不得违背,否则将受到神的惩罚。在公元前12世纪到公元 前8世纪的荷马时代,也即是《荷马史诗》中记载的英雄时代中,我们可以找到 很多叱咤风云的希腊英雄被命运操控、一生都逃离不了命中注定的劫数。不仅如 此,古希腊人长期受到宗教意识形态的侵润,逐渐“习惯于用神的意志和好恶来 解释各种事物,宗教神话观念逐渐成了人们维系社会秩序的准则。国家大事常求 教于德尔笊袼传达的神谕:公民大会的开幕、军队的出征等,都在公开的宗教祈祷仪式下进行;社会等级秩序由神确立,国家法律为神制定,对破坏传统体制行 为的惩治被视为神的惩罚;城邦之间的条约和公民私人之间的契约,通过对神起 誓作为保证”[1]。因袭古希腊宗教神话的古罗马早期(前基督教时期),也是一 个多神教的国家,罗马主神大都来自于希腊神,如朱庇特自来希腊神话中的宙斯、 朱诺来自希腊神话中的赫拉、维纳斯来自希腊神话中的阿芙洛狄忒、密涅瓦来自 希腊神话雅典娜等。所以,“古罗马人除了接受古希腊人的文化以外,几乎全盘 接受了古希腊的宗教和神话。结果,罗马神话完全丧失了古罗马式的特点,只在 相应的神o头上保留了系统而又古老的罗马称谓。”[2]总之,“人淹没于神”。
(三)“人淹没于物” 在哲学视阈,公元前6世纪的早期希腊哲学都是自然哲学。这时的希腊哲 人主要包括米利都学派的泰勒斯、阿那克西曼德和阿那克西美尼,以及毕达哥拉 斯、塞诺芬尼和赫拉克利特等。这个时期希腊人的主要兴趣集中于人的周围世界, 即宇宙。他们探寻的是世界的起源、演变和生成。尽管早期自然哲学家认为他们 研究的自然是包括世界一切事物的,人当然也在其中,但是他们首先直面和诧异 的是变化万千、奥秘无穷的自然界的事物,对人自身的认识十分浅薄。因此,自 然哲学的主题是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范畴:世界的本原、宇宙的生成与演变等。
这样,哲学家们在认识和理解世界时,客观物质世界是他们首要的认识对象,人 是被看成自然界的一分子,以自然属性来解释人的属性。这种物我一体的自然观 决定了“人淹没于物”,“人”都没有,何谈“人的意志”! 二、“人的意志”的出现 (一)自然哲学的转向 前文已经述及,在公元前5世纪以前,是一个诸神并存并取得了对人的绝 对支配地位的时代,由于人对神的顶礼膜拜和绝对的服从,造就了人要么淹没于 神,要么被物化为自然物,人的意志荡然无存,人处于一个非常卑微的地位。然 而,他却蹒跚地走起步来,一点一点地直立起了腰身,开始凝望和审视自己与神 的关系。推动这一重大人类历史进步的不是宗教,而是被马克思誉为“时代精神 的精华”的哲学。与神话时代的自然哲学不同,这一次哲学成功转型为人文哲学。
在自然哲学时期,哲学研究的中心是探究世界万物的“本原”或“始基”,试图解释 宇宙的生成与演化。这时的哲学家其实大多是杰出的自然科学家,如泰勒斯是天 文学家,曾预测了公元前585年5月28日的日食,测定了太阳从冬至点到夏至点的 运行历程等;阿那克西曼德发明了日晷指时针,第一个画出陆地和海洋轮廓地图的人;阿那克西美尼用自然科学的原因解释了云、雨、雪、冰雹的形成;毕达哥拉 斯发现的“勾股定律”等。正是由于自然哲学家的这种朴素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 决定了自然哲学是一种具有过渡性的哲学。首先,这种哲学以形式思维为主,缺 少抽象思维能力。尽管他们用自然的方法(不是用神学的方法)提出了万物的本原、 事物的动因、事物的对立等思想,奠定了后来哲学发展的方向盘,但是“他们只 用某种元素的物态变化说明宇宙万物的复杂生成,在解释天体的结构时有相当大 的猜测、想象成分”。这就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只能以描述为主,缺少逻辑 证明。其次,这时的自然哲学家们对社会问题也进行了哲学思考,但限于当时的 人文认知的浅薄,对人类历史发展的解释还没有完全摆脱神话传统的束缚,往往 不能对社会现象进行论证,反而受到宗教和神话的支配。总之,自然哲学把探寻 万物的眼光关注在人类身边的事物,忽略了人类自己。因此,哲学要向前发展, 就必须改变自然哲学那种“重物轻人”的研究范式,确立起以人为中心的人文主义 哲学理论。
(二)最早的人文主义哲学派别―――智者学派 在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波战争结束后,雅典成为提洛同盟的霸主,称霸 整个希腊,这时希腊的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从希腊殖民地向希腊本土转移。希 腊各城邦都相继建立起了各具特色的城邦奴隶制度,如雅典实行民主政制、斯巴 达实行贵族寡头政制等,特别是雅典出现了希腊历史上的“黄金时代”。这时,一 批自称智者的职业教师出现了,他们收费授徒,传授修辞、辩论、诉讼、演说、 诉讼等技巧以及城邦治理和家庭管理的知识。在哲学史上,他们被称为智者运动 或智者学派。智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普罗泰戈拉、高尔吉亚等人。普罗泰戈 拉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 在的尺度”的著名哲学命题,提高了人对世界的认知水平,标志着人的认识问题 由客体转向主体,为认识论的出现提供了可能。事物的存在与不存在,一切都由 人来裁定,表达了智者学派的感觉主义和相对主义的哲学原则。如果说普罗泰戈 拉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彰显了人类首次在神面前作出自己确定性的判断的话,那 么高尔吉亚第一次在神面前表达了人类的否定。高尔吉亚提出了三个否定命题: 第一,无物存在;第二,即使存在物,也不可能把握;第三,即使把握了,也无法 表达出来,告诉他人。高尔吉亚的否定论是作为独断论的对立面而提出的,是对 自然哲学的消极反应而产生的。普罗泰戈拉把人的认识解释成为人的瞬间意见, 从而提出了“人是万物的尺度”;高尔吉亚进而以辩论术提出否认认知可能性的上 述三个命题。他开创了怀疑主义的先河。智者运动终结了以研究宇宙生成论为主 要内容的自然哲学,拓展了以研究人和社会为中心的新的哲学领域。因此,智者运动是西方最早的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他们提出了有关人类社会、人的本性、人 的价值、人与神的关系等全新的观念。他们的哲学思想已经冲破了神主宰人的传 统,认识到人是社会的人。他们主张社会进步论,认为城邦是保障人身安全、提 高人们生活质量的手段,是通过人的意志以约定、法律等方式建立起来的。总之, 人文主义哲学的出现,动摇了神的统治地位,人的意志受到了哲学家的关注,开 创了此后西方哲学至今长达2500年的传统。
(三)人文哲学的灿烂曙光:古希腊古典哲学 经过智者运动的洗礼,古希腊哲学到了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 时代,史称希腊古典哲学时代。这三位古希腊圣哲继续着前辈们开创的人文哲学 的道路,以更加符合哲学思辨的思维方式,用充满理性、逻辑严谨的哲学语言, 共同表述着哲学的人文关怀。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号召穿越时空,至今回 响在哲学圣神的殿堂,启迪着今人。苏格拉底主张,人的目的在于追求幸福,幸 福来源于掌握善恶这门科学知识。为善的程度取决于掌握知识的程度,无知会导 致作恶;知识在于使人获得幸福。他反对普罗泰戈拉的道德相对主义,主张哲学 的目的在于认识自己,找到达到至善的途径。柏拉图把社会等级、阶级划分和德 性联系起来,提出了针对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其德性的表现形式不同:对统治者 来说,其德性就是智慧;对城邦保卫者来说,其德性就是勇敢;对被统治者来说, 其德性就是节制;各个阶级或阶层各司其职、互不干涉,其德性就是正义。他设 计的《理想国》震古烁今,其讨论的哲学王掌握国家政权成了人们至今难以企及 的理想政体;《法律篇》提出的法治精神和混合政体思想,成了今天正在积极践 行的治国策略。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人过上有德性的城邦生活。亚里士多德 明确提出了“人类自然地应该是趋向于城邦生活的动物”的命题。他把人看成动物, 不是为了贬低人,而是为了在与动物的相同中找到不同。在亚里士多德那里,人 与动物(当然也包括植物)的最大的相同点在于都有灵魂,最大的不同点在于灵魂 种类不同。人的灵魂是理性,动物的灵魂是感觉(植物的灵魂是营养)。这样,亚 里士多德一下子把人提高到不同于动物的精神层面上来,人是为了追求善而存在 的:“人的善就是灵魂的合德性的实现活动,如果有不止一种的德性,就是合乎那 种最好、最完善的德性的实现活动。”[3]为此,亚里士多德分析了德性的表现: 勇敢、自制、正义、友爱等。那么,人怎样才能实现德性的善呢亚里士多德号召, “过城邦生活”。
三、“人的意志”的首次出现对古代民法的影响 上文分析可以看出,从智者学派开始,人逐渐成为被关注的对象,人的意志受到肯定,这无疑是一大历史进步。然而,由于受到当时人们对城邦、对社会 认识的局限,人被限制在城邦―家庭的二元社会结构中。要么在城邦中生活,要 么在家庭中生活,成为当时人们的不二选择。在古希腊罗马的城邦早期发展历史 上,城邦与家庭处于共存共荣、相互独立的状态,他们都是社会的两个基本结构 单元。城邦的对外防卫或进攻和对内秩序的维护是早期城邦的核心职能。而家庭 是原始氏族社会进化的自然产物,是城邦之外的另一个自治世界,由此决定了“它 有着自己独特的秩序,而这一秩序的中心环节是‘家父权’,即家父在家庭内部对 人、对物绝对的支配权和在家际关系的自主权和平等权”[4]。所以,在古罗马, 基督教诞生前,罗马法已经发展得比较完备了,但由于当时是城邦―家庭的二元 社会结构,交易主体表面上看是作为个人的家父,其实质是家父代表着家庭行使 家父权力,因为家子被剥夺了交易资格;不仅如此,连家子结婚的意志都要通过 家父的同意。所以,罗马法描述的法律主体形象其实是代表家庭从事交换的集体 主义形象,家父的这种“集体形象”在交易中仅仅具有形式意义上的平等。个人(更 广意义上包括家子和奴隶)远未走出家庭,活跃于社会。所以,欧根埃里克说:“对 罗马社会而言,只存在一种类型的法,它调整家庭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执法官和 法官作为法来加以执行。”[5]这样,个人(除家父外)被牢牢地束缚在家庭之中。
更为重要的是,由肯定城邦的重要性导致了对个人权利的压制。厄奈斯特巴克认 为:“在希腊的政治思想中个人概念并不突出,权利则似乎几近于从未形成过。” [6]古希腊罗马社会之所以没有出现权利的概念,关键在于这些古代社会仍是 一个整体主义的社会。正如《西方社会的法律价值》所说:“罗马法和早期英国法 都不知道什么叫做‘个人的权利’。”[7]库朗热在《古代城邦》一书中指出:“认 为古代人有自由的权利,这是近人误解中的一种特别误解。就是关于自由的观念, 古人也未曾有过。在城邦及神的权利跟前,他们不认为自由应有什么权利。”在 该书中,库朗热详细分析了城邦对个人权利的压制:没有人身自由,身体属于国 家,对国家负有保护义务;私人生活不能摆脱城邦的支配;城邦不宽容残疾人的权 利;为维护城邦尊严颠倒人们情感;城邦不容许人们漠视它的利益;城邦教育不自 由;城邦垄断教育;个人无信仰自由。在列举了城邦的种种不是之后,库朗热总结 道:“古人不知道什么私人生活自由,什么教育自由,也不知道什么信仰自由。在 这样的一个可以说是神权的国家之下,个人算不了什么。”[8]随着基督教的诞 生和逐渐成为一个具有普世意义的行为规范后,尽管家父权力崩溃了、家子或奴 隶走出了家庭,但走出来的个人却又由“凡人”转变成了“教徒”。在整个中世纪, 强大的教会权威以信仰的力量统治着芸芸众生,人都需要由上帝拯救,是等待的 羔羊,哪里还谈得上“个人的意志”!所以,从总体上讲,古代民法中的人是集体 形象的人,个人作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个体尚未出现。这个时候人的意志是整体意志、群体意志或社会意志。
四、结语 在前民法时代,由于人都被神灵主宰,人远远没有获得主体性地位,因此, 决定了人们在认识自然、认识人类社会时所遵从的以神意为最高原则。经过古希 腊智者学派和古典人文哲学派的洗礼,人的意志获得了尊重,人们开始用人的眼 光来审视自己的一切,这是人类伟大的进步。然而,在民法领域,人的形象还不 是后来的个人主义的主体形象,当时的整体主义人类观导致了人们在民法中是以 集体主义的样子出现。个人从集体中走出,要等到了中世纪后期的到来。这是民 法主体意志的第二次嬗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