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特教学校功能转型实践与反思
特教学校功能转型实践与反思 自我国颁布“30万以上人口的区县需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政策之后,特殊教 育学校总体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在中西部地区更为明显。特殊教育学校虽然在数 量上较以往出现较大幅度增长,但是随着“融合教育”的深入开展和学生残疾类别 的显著变化,特殊教育学校面临着新的挑战,原有的单一教育功能已不能满足新 的要求。面对现代教育发展趋势,面对教育对象的转变,特教学校的职能需要发 生转变,学校功能必须进行适度调整和转型。以国家政策为导向,将现有的特殊 教育学校办成示范性、高水平、多功能的基地,推动融合教育的全面实施。一、学校功能转型实践 (一)学校功能定位 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新修订 的《残疾人教育条例》等文件精神,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办学定位由原来单一的 聋校转变为集听障、智障等多种障碍类型教育于一体,并以智障教育为主的特殊 教育学校。以国家提出的融合教育为发展方向,不断整合和优化社会资源,逐步 将学校打造成区域内特教教师培训基地、特教社会资源集散平台、随班就读服务 指导中心、特教学校教育科研中心。
(二)学校转型保障 首先是组织保障。成立了以蚌埠市教育局分管领导和学校领导班子为核心 的学校功能转型工作小组,每季度集中研讨功能转型升级的有关问题。根据生源 情况,成立培智部、学前康复部、职业培训部等相关机构和部门。在市教育局支 持下,学校作为市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2016年底又成立了“随班就读指导中心” 和“特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迈出了转型第一步。其次是制度保障。面对学校功 能转型升级中遇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学校及时制定了《培智教师课时标准》《培 智学生个别化训练制度》,修订了学校绩效考核标准,制定了《随班就读管理制 度》《随班就读教学效果考评细则》等规章制度,保证学校成功转型和持续、稳 定、健康发展。在学校积极努力下,蚌埠市教育局与市残联联合出台了《关于开 展义务教育阶段重度残疾儿童少年送教上门服务工作的意见》(蚌基教〔2015〕 41号)。《意见》确定送教服务的对象为具有蚌埠市户籍,无法到学校接受教育 的6~15周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包括在康复机构接受康复治疗和在儿童福利机构 集中供养的残疾儿童少年,并明确了“送教上门”服务原则、送教课时及教师待遇等,保障了送教上门工作可持续开展。最后是后勤保障及经费支持。学校积极争 取政府部门和教育行政部门对特殊教育的投入,根据转型进程科学、合理、高效 地配置学校资源,提高物质、经费的使用效益,为学校的功能转型打下基础。
(三)学校转型实践 一是建设区域内师资培训基地。学校和蚌埠市教师进修学校合作建立教师 培养和培训基地,把对特教教师的培训从全市中小学教师培训中分离出来,单独 制订适合特教教师专业发展的培训计划,实施精准培训。安排原听障部教师到华 东师大、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院学习,进行转岗培训,解决当前教师结构性缺编 问题。针对近年各类残疾学生生源的变化,学校在校内推动实施内部人才流动机 制,意在引导教师转变教育观念,改变固有的教育思想和方法,逐步适应由单一 聋教育转向融合聋、智、学前康复及其他的复合型教育。主要做法是,采用教师 自我选择和学校适度调节的方式,输送教师参加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和对口学习, 进而适应和熟悉新的教育环境与教育对象,并积极主动与新的教材体系和知识对 接,成为复合型教育的行家。二是建设区域内特教社会资源集散平台。首先,建 立物质资源集散平台,把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先进的康复设施向周边县区辐射。
市级特教中心是依托市级财政建设起来的物质资源平台,比之于县区特殊教育学 校及随班就读学校,教育康复资源更加集中。但是,若不能合理调配、充分利用, 这些资源就只能是一堆“硬件”而已。鉴于此,学校确定了“资源共享”的基本原则, 在具体实施中,确定每月开放时间,向有需要的学生提供服务。这样,不仅减少 了各校的重复投入,也在使用频度及效果评估上有了比较和鉴别,为全市特殊教 育的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其次,建立人才资源集散平台,学校与蚌埠报业集团 合作,在全市范围内建立特教志愿者联盟,把有医疗康复、舞蹈、书画、体育等 特长的社会各界专家和技术人才组织起来,按类别建立志愿者人才库,县区特教 学校以及随班就读学校根据本校学生需求向市特教中心提出申请,中心从人才库 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专家志愿者,定期送医进校、送教进校。三是成立区域内随 班就读服务指导中心。学校对全体教师进行学前康复理论学习、医疗康复器材使 用培训,努力使学校教师由单一教育者角色转变为兼具“教育者”“督导者”等多重 角色。学校通过市教育局与残联等单位,对全市随班就读情况展开了全面的调查, 与随班就读学校取得联系,请随班就读学生来学校利用专业仪器进行评估,为他 们制订个别化训练方案,并定期到学校使用康复设备进行康复训练。请普校教师 来学校参加特教领域知识技能培训。定期派学校教师到随班就读学校了解随班就 读工作动态,对普校教师进行指导,帮助他们建立随班就读学生个人档案,制定 科学合理的教育教学目标。四是成立特校教育科学研究中心。《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指出,提高特教教师专业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是特教学校 工作重点。学校高度重视教科研工作,设置了教师专业化发展图表。学校从教师 专业化入手,树立“问题即课题、反思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理念,以校级课题 为抓手,发动区域内特教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教学研究。每年在区域内开展论文评 比、教学评比、课题评比等活动,使教师由“经验型”向“科研型”并轨,加快教师 专业化发展。
二、学校功能转型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转型的主动性较差 由于学校转型时间较短,绝大多数专任教师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形成了惯 性思维模式,习惯将聋学生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教育内容嫁接到智障学生身 上,不愿意主动了解智障学生生理及心理特点,不愿意摸索智障学生学习规律和 成长规律,较少接触和学习有关智障学生的教育新方法与新理念,主动寻求转型 的积极性并不突出。
(二)特殊教育学校指导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学校转型起步较晚,对特殊教育基本理念、内在逻辑、发展趋势等研究不 够,也缺少相关指导经验,致使学校对区县特校对随班就读指导相对有限,显露 出学校指导能力的短板。
(三)科研基础较为薄弱 学校工作以教育教学、康复训练为主,对科研重视程度不够,对特殊教育 前沿研究跟踪不到位,科研基础总体较为薄弱。
三、学校功能转型对策思考 (一)加强教师专业素养培训,促进教师队伍流动构建 “引进来、走出去”教师专业素养双向培训机制,提升教师专业支持和服务 水平。邀请国内外特殊教育专家、特殊儿童教育中心(基地、学校)骨干教师来 学校指导。同时,选送学校专任、骨干教师走出校门,到特殊教育专门性科研机 构、教学基地参与专业素养拓展活动。学校制订了“三年大转岗”计划,力争实现 三年内70%以上聋教育专任教师转为培智教育专任教师。同时,以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师资作为人才流动支撑,每个教研室每学期选派2~3名专任教师赴市所属 三县特教学校进行教学交流、住校辅导,组织三县特教学校骨干教师来学校参加 教学公开课、课后辅导会以及教学心得交流。由此,一市三县师资队伍统一规划, 师资队伍得到优化整合。
(二)积极提升学校综合指导服务能力 发挥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功能,与随班就读学校加强联系,建立定期会晤机 制,派出专业教师巡回指导,对资源教室建设以及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生活方面的 障碍给予专业指导和服务,为普通学校教师进行融合教育培训等。
(三)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提升专业影响力 以项目为依托,实施教师科研能力提升计划。按照每位专职教师“一年一 篇教研心得、两年一个教研项目、三年一个科研项目”的科研工作目标,提升学 校在区域特殊教育发展中的专业引领水平。在融合教育背景下,学校功能转型是 特教事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经阶段,特殊教育学校需要重新定位,由传统、单一 的特殊教育教学机构转型发展为区域融合教育资源中心,参与、推进融合教育发 展。[2] 作者:李 森 张 艳 单位:安徽省蚌埠市特殊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