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发展战略论文
  • 国际经济论文
  • 行业经济论文
  • 新经济学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国际贸易论文
  • 地方战略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经济学论文 > 发展战略论文 >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 大学生... 正文 2019-09-20 09:56:51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 大学生毛概论文一万字范文

    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毛概论文一万字范文

    大学生毛概论文一万字范文 大学生毛概论文一万字篇一:《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摘要]十七大报告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体系。本文从这一体系的形成、构建和历史地位三个方面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作了全面的阐释和解读。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十七大 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 和进步的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 这条道路和这个理论体系。”报告中提出的这两个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性 的重大问题,需要学术理论界深入探讨。本文仅就后一个问题,谈谈个人的认识 和理解。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 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科学理论,并坚持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的马克思主 义政党。要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并以其指导实践,最重要的是全面系统 地把握它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列宁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精神,它的整个 体系,要求人们对每一个原理只是(α)历史地,(β)只是同其它原理联系起来,(γ) 只是同具体的历史经验联系起来加以考察。”[1]这就是说,对马克思主义必须作 为一个科学体系来把握,它要求对每一个原理,一不能离开当时的历史条件和背 景,它是在这个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这种条件下才适用的;二是不能割裂各原理 之间的联系,因为正是不同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才构成理论的科学体系;三是不 能忽视具体的历史经验,因为诸多原理都是在总结具体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通过 理论升华而形成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有它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马 克思、恩格斯曾经说过: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个体系的 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一个新的理论体系的出现,往往是和国内外形势 的变化,和对这种变化作出科学的回答分不开的。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大报告 中深刻地说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的历史条件。他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 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它国家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这个论断说明了如下三点:第一,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时代 主题已从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发展,争取较长时期的国际和平环境是可能的, 这种环境对我们一心一意搞建设是有利的。从时间上来说,这种转化是在20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后。第二,国内情况也发生重大变化,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已从坚 持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了 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实践基础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理论内容和形态也必然发 生重大变化。第三,总结了从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特别是20世纪社会主义从理想变为现实,一系列国家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和建立社 会主义制度以后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尤其是反面经验,其中包括我国的“文 化大革命”和苏东剧变。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党,通过总结经验, 坚持正确的,纠正错误的,使之成为党的宝贵财富。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理论体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世界主题由战争与革命转化为和平与 发展,国内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条件下,通过不断地总结 我国和世界社会主义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 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 系。”其中,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拓和奠基之作,“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科学发展 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理论成果。它们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 进,既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共同主题,又科学地回答了不同时期不同阶 段所面临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是一个相互衔接、相互贯通的科学理论体系。正如 恩格斯所说的:“我们的理论不是教条,而是对包含着一连串互相衔接的阶段的 发展过程的阐明。”[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个大体系、大范畴。社会主 义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在今后社会主义历史阶段中所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理论成果也都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范畴。

    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 改革开放以后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科学界定,是和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 历次代表大会的权威论述相一致的,是有它的依据的。首先,从实践上看,中国 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相一致的,并且 以后者为基础。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的结合,经历了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 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 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 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 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其次,从理论上来说,党的十五大报告 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 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 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 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 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 的结晶。”十三大报告和十五大报告讲的是同一个问题,即两次革命实现两次历 史性飞跃,但侧重点不同。十三大报告,讲的两次革命、两次历史性飞跃,指的 是实践上开辟了两条道路,即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道路。十五大报告说的两次革命、两次历史性飞跃,指的是形成两大理论成果, 即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但是,无论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产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改革开 放之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早已结束,毛泽东思想属于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 成果;第二次历史性飞跃29年前就已开始,至今仍在继续,还远没有结束。

    十七大报告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界定,虽然不包括毛泽 东思想、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但不能把二者割裂开来,更不能把 二者对立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是在继承我们党以往的理论成果和 新的实践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毛泽东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 战略家,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哲学家、思想家,才华横溢的学者和诗人, 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以毛泽东为核 心的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对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作出重大贡献。一是通过社会主 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包括生产资料公有制度、按劳分配制度、人民民 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 区域自治制度、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等等。二是提出“以苏为 戒”,独立地探索一条有别于苏联模式,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 这条道路上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重大成就。三是重视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提出在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创造新的理论,写出新的著作”。毛泽东在探索初期发 表了《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矛盾的问题》两篇光辉著作,提出了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这样崭新的重大理论问题,也还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没有继续下去,形成一个新的理论体系。尽管后来由于指导思想越来越“左”, 对社会主义时期的主要矛盾判断有误,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不断地发动政治 运动,特别是持续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走偏了方向,干扰和冲击了社会主 义建设,使中国社会主义事业遭致严重挫折,但这些并不能抹杀那一段的成就。

    总起来说,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 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也为而后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重要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存在是否形成一个理论体系的问题。因为判断一 个理论是否成为科学体系,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条是理论是系统的还是没有形成 系统;另一条是它对所研究的领域是回答了一系列基本问题还是没有作出这种回 答。属于前者,就构成了理论的科学体系。按照这种标准,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都有自己的理论体系,现在的问题是怎样把三者整 合在一起,在这个基础上来构建。在整合中,应以奠基之作为基础,从最新理论 成果的高度,将三者贯通起来,形成科学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建,是当前全党特别是思想理论界的 一件大事。从事理论工作的学者在这个问题上都应有所作为。但是,在如何构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问题上,学术理论界有不同见解。有的主张按基本观 点构建,有的主张按基本理论构建,有的主张按基本范畴构建,有的主张按理论 板块构建,有的主张按理论的不同层次构建。我个人倾向于后者,因为它能够更 加客观更加准确地反映这个理论体系的特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包括如下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容:
    第一个层次:主题和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一个鲜明的主题, 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主题要求我们既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 本原则,又要将其同中国的具体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

    它说明我们已不再一般谈论建设社会主义,而是探索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 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客观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还有一条清晰的主线 即基本线索贯穿其中。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坚持以“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并以社会主义本质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的基本路线,科学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 集体,在新的实践基础上的不断探索中提出“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并以创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标志,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 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创造性地回答了这 个问题。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 特征出发,提出“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问题,并在继承党的三代中央 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科学发展观,深刻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以上三个重大问题是在实践中依次指出的。总起来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 以“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为主线,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延伸和展开, 体现为社会主义、党和发展三大问题的辩证统一。也可以把它称之为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三个基本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所有理论问题,都是围绕这个主题 和贯穿这条主线的。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

    第二个层次: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深厚的 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 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毛泽东的思想理论及工作作风和治党治国方略,在中国 共产党和广大人民群众中产生了长期的深远的影响。毛泽东所创立的关于社会主 义社会矛盾的理论,是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一切问题的理论基础,是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的理论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关系是活水与 源头的关系,没有源头就不会有活水。老祖宗不能丢,丢了就丧失根本。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它是支撑 理论基础的哲理部分,是更高更深层次的内容,能够帮助人们在观察问题时具有 一种穿透力。毛泽东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而且是一位卓越的马克思 主义哲学家。他一生读了很多中外哲学著作,思考了很多哲学问题,并用哲学观 点总结中国革命的历史经验,在延安时期写出了《实践论》、《矛盾论》这样著 名的哲学著作和许多充满哲理思想的政治和军事著作。他精通马克思主义哲学, 把它的精髓用“实事求是”四个字加以概括,作为我们党的思想路线。实事求是最 早是东汉大史学家班固在《汉书》中提出的,原文是“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意 思是要真诚地依据事实去探求古书真意。毛泽东将其古为今用,赋予马克思主义 的解释。毛泽东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 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3]邓小平坚持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指出:
    “实事求是,是无产阶级世界观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基础。过去我们搞 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 实事求是。”[4]邓小平依据他的政治智慧和丰富经验,在实事求是前面加上“解放 思想”四个字,作为新时期我们党的思想路线的完整表述。所以要特别强调解放 思想,因为当代中国和当代世界都发生了巨大的深刻的变化,可是人们的认识往 往落后于实践,处于僵化和半僵化状态,跟不上变化了的客观形势,而只有解放思想,才能摆脱这种状态,实现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相一致,达到实事求是。解 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精髓。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确立,为全面纠正“左”的错误,正确总结社会主 义的历史经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胡锦涛指 出: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应对前进道路上各种新情况新 问题、不断开辟事业新局面的一大法宝。

    第三个层次:核心内容和核心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一 个核心内容,这就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和制定党的总路线, 毛泽东是首创。党的基本路线(即总路线)是党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全局性的根 本指导方针,它是关系全局、指导全局、决定全局的。党的基本路线正确,我们 的事业就发展、前进、胜利;党的基本路线错了,我们的事业就将遭致挫折和失 败。在每一个历史发展阶段制定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我们党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 中的一个伟大创造。这个创造是和毛泽东关于抓主要矛盾的哲学思想分不开的。

    虽然最早提出主要矛盾这个哲学概念的不是毛泽东,而是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哲 学教科书中首次提出的。但是,从哲学思想上真正重视主要矛盾,运用主要矛盾 的观点和方法研究历史发展阶段,并确定每个历史发展阶段党的基本路线,这是 无产阶级战略家毛泽东的首创和功绩。我们党在各个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基本路 线,都是为了解决这一历史时期的主要矛盾,从而推动历史前进的。十一届三中 全会以后,邓小平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 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的矛盾的认识,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 段的基本路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 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 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它的核心内容就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标志着党和国家工作重点的历史性转移,经济是基础,是发 展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基础性工程,经济发展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有了牢 固的物质基础;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使改革开放在 社会主义制度的框架内进行,以保证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方向;坚持改革 开放,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使社会主义的生机活力和优越性能够发挥出来, 就它引起社会变革的广度和深度来说是一场新的革命,其实质和目标,是实现社 会主义现代化。总起来说,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都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现代 化。1992年春,邓小平在视察南方谈话中讲的最多和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党的基本 路线一百年不动摇。它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内容,也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基本路线这个核心内容的确立,要求各项工作都要 服从和服务于这个核心内容。以胡锦涛为的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针对我国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在继承党的三代领导集体关于发展的重要思想和 借鉴国外发展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本”就是事物 的本源和根基。“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根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 灵魂,也是发展的实质。它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根本指导思想的重大 转变。这就是说,发展不只是经济社会的发展,更重要的是人的发展,发展为了 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这个核心思想,不仅在 发展问题上要贯彻,在各项工作中都要贯彻。总括起来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中,“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是核心内容,各项工作都要服 从和服务于它;“以人为本”是核心思想,各项工作都要贯彻它,因此它又是核心 的核心。

    第四个层次:基本理论和重要观点。在上述三个层次之上,形成了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一整套崭新的基本理论。基本理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 成一个统一的科学体系。在基本理论中,有的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有的指导 意义仅限于某一领域。在每个基本理论中还包括一些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 如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发展是硬道理,稳定压倒一 切,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创新是一个民族进 步的灵魂,教育必须以提高民族素质为根本宗旨,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 合,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等。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观点构成某一个基本理论。笔者认 为,只有观点,论断,没有基本理论,不可能构建理论的科学体系。那种以基本 观点构建理论体系的主张是不可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有一系列基 本理论,其中有的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继承和发展,有的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创新 和突破。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科学论断,从生产力、生产 关系,最终目的三个层面阐述了社会主义本质,加深了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 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中央通过总结历 史经验,提出了我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必须经历一 个很长的初级阶段的新的科学论断,其时间至少一百年。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是 各方面不发达,主要任务是发展商品经济和实现现代化。这是对我国现阶段基本 国情和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最准确的估计。这就把我们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置于现实的科学的基础之上,从而避免了右的和重蹈过去超越阶段“左”的错误。这个 理论,同样具有全局性的指导意义。

    3.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顺应世界的改革潮 流,中国进行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改革。中国的改革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 前提下具体制度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就我国改革引起社会变革 的广度和深度来说,可以说是开始了一场新的革命。与改革相互联系和并行的是 对外开放。经验证明,任何一个国家关起门来搞建设都不能成功,中国的发展离 不开世界。社会主义对外开放的实质,是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拿来为我所 用,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对外开放是实 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要条件。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一招,是决定当代中 国命运的关键抉择。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中国共产党通过长期探索,打破了把市场 经济视为资本主义的专制品和社会主义的异已物的偏见。邓小平的一个重大贡献, 就是认识到并提出计划和市场不具有社会制度的属性,二者都是中性的,都是发 展经济的手段,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不存 在根本矛盾。江泽民进一步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搞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首创,它在理论上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在实 践上极大地推动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5.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理论。民主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没有 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 展社会主义民主,最重要的是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坚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 主义法治国家。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统一,走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必须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在 政治体制改革进程中,对资产阶级民主的某些有益经验,如权力制衡和有效监督 机制,我们可以借鉴,但是对资产阶级的政治模式,如多党制、议会制、总统制 等,决不能学。

    6.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 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要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 值体系建设,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结合起来,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 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不但要建设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还要建设生态文明,要坚持走文 明发展道路。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要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 处的总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社会 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一个崭新课题。

    8.社会主义对外关系理论。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将始 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既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己的发 展来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中国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 发展友好合作:继续同发达国家加强战略对话,增进互信,妥善处理分歧;继续 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合作,深化传统友谊,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继续贯彻 与邻为善、为伴的周边外交方针,搞好周边环境。中国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 也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9.国防和军队建设理论。加强以现代化为中心的国防建设,坚持把我 军建设成为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的人民军队。始终坚持党对军队绝对领导的根本 原则,按照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利的总要求,在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实现富国和强军的统一。努力实现机械化和信息化建设 的双重历史任务,加快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

    10.“一国两制”和祖国和平统一的理论。“一国”就是只有一个中国,这 是基础和前提;“两制”就是在大陆主体部分继续坚持实行社会主义,在香港、澳 门、台湾继续实行资本主义。这一科学构想,已在香港、澳门顺利实现。必须保 持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我们必须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同台湾当局达成和 平协议,结束两岸敌对状态,为实现台湾与祖国大陆的统一而努力。

    11.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理论。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社会主 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必须由共产党领导,这是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中国既不搞西方的多党制,也不搞传统的一党制,而 是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 不断改善党的领导制度、领导作风和领导方法。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 展,它的依靠力量越来越广泛: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依靠改革开放以后 形成的新的社会阶层,充分发挥他们的历史主动精神;依靠各族人民的团结,汉 族和少数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谁也离不开谁;依靠社会主义劳动者, 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团结一切 可以团结的力量。12.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理论。社会主义的兴旺或衰败,根源主要 在共产党。我们党面临着长期执政、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严峻考验。中国问题 的关键是把共产党建设好。坚持把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作为主线,以改革 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做到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

    上述十二条,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它系统地科学地回 答了在中国这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 固、发展社会主义一系列重大问题。

    总括上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四个不同层次的内容:一 是有一个鲜明的主题和主线;二是有一个深厚的理论基础和哲学基础;三是有一个 核心内容和核心思想;四是围绕主题和主线有一系列崭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 本理论。这四个不同层次内容的总和就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历史地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具有 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首先,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 期,在反对党内教条主义的斗争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 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实现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中国共产党在80 多年的奋斗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在 两次革命中,实现了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以毛泽东为主要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毛 泽东思想,毛泽东关于新民主主义的理论。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主要代 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改革开放的革命中,实现了第二次飞 跃,先后形成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即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这个理论成果在马克 思主义发展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恩格斯说:“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 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5]一个半多世纪以来,随着无产 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在世界五大洲得到广泛的传播与发 展。但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历程中始终有一条主线,它和世界革命中心、社会 主义运动中心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不断从西往东移。这里说的“中心”,不是运动 指导中心,而是运动最活跃的地方。18世纪末,中心在法国;19世纪中叶,中心转到了德国;20世纪初,中心又移到了俄国;随后,中心又移到中国。随着世界革 命、社会主义运动中心从西往东移,在这条主线上形成的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发展中的最重要成果,对马克思主义的 发展作出了最卓越的贡献。

    其次,它是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列宁在十月革命以后 多次指出:“我们的革命是开始容易,继续比较困难,而西欧的革命是开始困难, 继续比较容易。”[6]这里所说的“开始”指的是夺取政权,“继续”指的是建设社会 主义。后来历史的发展充分证明了列宁这个预见的正确性。20世纪,社会主义出 现了两大历史难题。一个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在这个 世纪,无论是通过暴力革命,还是试图和平过渡,没有一个国家获得成功。另一 个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在这个世纪,这类国家先后发生 了俄国革命、中国革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并取得胜利。它说明了 在这类国家中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问题获得了解决。但是,这只是文章的上篇。

    下篇是,这些国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 经过几十年的探索,虽然积累了一些宝贵经验,但是从总体上始终未能很好解决, 致使许多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困难和困惑的境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的重大意义就在于,它首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 家在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 从而在这个难题上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这个理论体系,在中国指导实践,获得 了成功;对其他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这是我们党对世 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一大贡献。

    再次,它是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指针。中华民族是一个伟 大的民族,在人类历史上大部分时间里处于领先地位,只是从近代以后落后了。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引下,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大发 展,21世纪必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邓小平曾 说过,按照“三步走”的发展战略,解决温饱只是“小变化”;实现小康是“中变化”;
    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才是“大变化”。他在1987年时指出:到下个世纪中叶, 中国基本上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不但给世界总人口四分之三的第三世界 走出了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向人类表明,社会主义是必由之路,社会主义优于资 本主义。”[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发展,必将促进世界社会主义的复兴。社会 主义必将重振雄风,再造辉煌! 注释:[1]列宁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47):464.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80,681. [3]毛泽东著作选读[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下):478. [4]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2):143. [6]列宁全集[C].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4):343. [7]邓小平文选[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25. 大学生毛概论文一万字篇二:《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内容摘要】中共十七大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强 调,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内容之一,其思 想来源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与民族问题的基本原理。改革开放 以来近30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作为中国共产党处理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民族问题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经历了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的民族理论以及党的十六大以来民族理论的新发展三个阶段,形成了比较完备 的成熟的理论,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作者简介】龚学增,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民族理论教 研室教授。

    中共十七大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就是把改革开放近30年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伟大实践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整合为一个统一整体,统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特别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 根本原因,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理论体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这条道路 和这个理论体系”。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含着丰富的内容,其中也 包含民族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事业进程中,党和国家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实践 经验的总结和理论升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的最新成果,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就明确了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之间既继承又发展、既坚持 又创新的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 想来源,其中的民族理论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思想来源。

    (一)马列主义关于社会主义与民族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中后期的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创立了马克思 主义,将空想社会主义转变为科学,为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工人阶级开展争取社会 主义的斗争提供了伟大的思想武器。他们在欧洲的社会主义运动中,不仅领导了 工人阶级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而且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 方法论研究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特别是阐明了民族问题与社会主义的关系:(1) 民族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形成于原始社会末期,即私有制、阶级 和国家出现的时候,是由部落联盟演变而来,民族形成的主要特征是排除了血缘 关系的氏族形态,具有了共同的地域、语言、经济等因素。(2)资本主义的发展 打破了民族间的隔离和封闭,促进了民族之间的往来,推动了统一民族国家和资 本主义民族的形成。(3)在阶级社会,阶级剥削压迫是民族剥削压迫的主要根源, 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不可避免,只有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才能消灭民族对民 族的剥削和压迫。(4)古往今来世界上每个民族都在某些方面优越于其他民族, 所有的民族都应该一律平等。(5)民族解放运动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一 方面,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胜利同时就是一切被压迫民族获得解放的信号;另 一方面,没有民族解放运动的配合和支持,也就没有无产阶级革命的彻底胜利。

    (6)在多民族国家,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以后,要尽可能建立单一的不可分的民主 共和国。(7)各民族平等是各国无产阶级团结合作的基础和前提,“全世界无产者, 联合起来”。②(8)必须坚决反对资产阶级沙文主义,因为它是资产阶级披着民族外衣破坏工人阶级国际合作的一种手段。上述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进入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第一 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加剧了欧洲各帝国主义国家内部的矛盾,也使世界范围的民族 殖民地问题空前尖锐起来。当时俄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充满民族压迫的国家已成 为欧洲革命的中心。在新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过程 中,同样高度重视民族问题,在科学分析世界民族问题新发展和处理俄国革命中 的民族问题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发展为民族与殖民地问题的理论:
    (1)列宁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在民族问题上表现为两个历史趋向:一是反对一切 民族压迫的民族运动的高涨,二是民族之间各种联系更为密切,这标志着资本主 义已经成熟,正在向社会主义转变。(2)更为强调民族之间的平等、团结、联合 的原则,指出任何民族所享有的特权和任何侵犯少数民族权利的规定一律无效, 并要求把全体公民不分种族一律平等写进了布尔什维克党党纲。(3)科学阐述了 民族自决权问题,认为,民族自决权的要求并不等于分离、分散、成立小国家的 要求,它只是反对一切民族压迫的彻底的表现。(4)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在指 导共产国际的工作中强调“共产国际在民族和殖民地问题上的全部政策,主要应 该是使各民族和各国的无产者和劳动群众为共同进行革命斗争、打倒地主和资产 阶级而彼此接近起来”,“一方面团结各国先进工人的苏维埃运动,另一方面团结 殖民地和被压迫民族的一切民族解放运动”。③(5)对于解决好苏俄时期的民族问 题,列宁要求取得胜利的无产阶级政党一定要帮助经济上落后的民族走上社会主 义的发展道路,但一定要充分考虑各民族、各民族地区的特点,不能以在俄罗斯 实行的办法为统一的模式。(6)民族走向复兴,要乐于吸取外国的好东西。(7)严 厉批判大俄罗斯民族主义,对于小民族的分立主义倾向,列宁也持批判态度。上 述思想构成了列宁主义民族理论。

    马列主义民族理论的产生是民族观发展史的一场革命,成为无产阶级 政党在领导社会主义事业中处理民族问题的指南。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主要是指导 社会主义革命时期的理论,其基本原理对工人阶级政党执政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 度下如何处理好民族问题,提供了指南,也提出了若干具体政策。但如何在社会 主义时期正确运用和发展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好民族问题,首先是苏联共产 党留下了深刻教训,斯大林执政以后的苏联时期,总的来说没有真正坚持马列主 义民族理论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好苏联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族问题。

    (二)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理论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十分重视民族问题,高举民族平等的旗帜,结合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民族 理论,成功地处理了中国革命进程中的民族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 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同样高度重视民族问题,提出的一系列观点构成毛泽东思想关 于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理论:(1)在筹建新中国的过程中,毛泽东亲自决策 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作为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2)毛泽东特别强调民族 平等,在国家开展民族识别工作中,他没有拘泥于斯大林关于民族的定义,而是 从中国民族问题的实际出发,指示中国各民族政治上一律称民族,不去区分民族、 部族和部落。④(3)在1956—1957年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等著作中,毛泽东进一步提出国内各民族的团结是社会主义 事业胜利的基本保证,同时要求研究苏联民族关系不够正常的情况,以便从中吸 取教训。(4)对于少数民族地区的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他认为条件不成熟, 就不要急于改革,改革必须慎重稳进。(5)党和国家要诚心诚意帮助少数民族发 展经济和文化。(6)要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使用。(7)要坚决反对以大汉 族主义为主的民族主义。(8)对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都要 给予充分的尊重。

    周恩来作为新中国第一任多次代表党和国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关于 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政策,集中反映在1957年《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 的讲话中:(1)这个讲话首次提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使各民族走向共同繁荣是 党和国家的根本立场和根本政策。(2)各民族要繁荣起来,关键在于社会改革, 主要是经济改革。(3)通过对我国和苏联国情的比较,详尽阐明了中国实行民族 区域自治政策和制度的历史必然性,强调对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国家来说,合则双 利,分则两害。指出必须尊重民族自治权利。(4)要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5) 强调反对两种民族主义主要按照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办法来解决,目的是为了增 进民族团结,建设祖国。上述观点构成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时期的民族理 论。

    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 中国共产党正确认识和处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建立社会主 义制度的初期民族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在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指导下, 中国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 论是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第一阶段的重大成果。它和马列主义民族理论一起 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的思想渊源。但是,中国的社会主义进程也经历了曲折。这种曲折也反映到处理民 族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中。在1957年以后的“左”的时期,特别是1966—1976年的“文 化大革命”时期,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被抛弃,被歪曲,民族工作 遭到严重挫折,也留下了深刻教训。只是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才 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进程的新阶段——恢复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 学体系,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阶段,逐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 系的阶段。伴随这一伟大历史进程,也恢复、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的民族理论,真正开创了中国特色的解决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道路,逐步 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从逻辑上的界定,可以作如下表述:
    它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是中国 共产党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的伟大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正确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基 本观点的总和。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理论体系初步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 代,在整个90年代和21世纪初得到了重大发展,党的十六大以后又得到了新的丰 富,前后近30年的时间,经历邓小平民族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 和十六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新发展三个阶段。

    (一)邓小平民族理论 邓小平民族理论集中反映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 集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时期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继承、 丰富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拨乱反正,开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事业的新阶段,在这一伟大实践中,产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一个 重要成果——邓小平理论,相应地也产生了邓小平民族理论。在此期间,邓小平 对民族问题给予了高度重视,可以说是他继新中国成立之初《关于西南少数民族 问题》(1950)讲话时隔30多年后,关于民族问题言论最为集中的时期。相关论述 比较集中地反映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1978)、《争取整 个中华民族的大团结》(1986)、《立足民族平等,加快西藏发展》(1987)、《振兴中华民族》(1990)、《共同努力,实现祖国统一》(1990)、《善于利用时机解 决发展问题》(1990)等文献中:(1)他代表党和国家,充分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 我国各兄弟民族已结成了社会主义的团结友爱、互助合作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否定了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是阶级问题”错误理论。(2)进一步阐发了马 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强调“我们的民族政策是正确的, 是真正的民族平等。我们十分照顾少数民族的利益。”⑤(3)要加强民族团结,形 成中华民族美好的大家庭。赞同促进民族团结的“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 族也离不开汉族”的提法。(4)重申要坚持并真正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指出, 解决民族问题,中国采取的不是民族共和国联邦的制度,而是民族区域自治的制 度,我们认为这个制度比较好,适合中国的情况。我们有很多优越的东西,这是 我们社会制度的优势,不能放弃。“要使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真正实行民族区 域自治”。⑥(5)突出强调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政策是坚定不移的,要加速现 代化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6)要求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邓小平的上 述思想也充分贯彻体现在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族 工作的相关文献之中。

    邓小平民族理论在党和国家的民族工作经历曲折以后,结合我国社会 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历史条件和时代特征,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民族理论 基本原理,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一系 列基本问题,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以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丰富的社会内容。它 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理论基础,以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的思想作为主线。它彻底清除了左倾错误路线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 的误导和歪曲,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中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民 族问题实际和时代要求的理论原则,提出打牢解决民族问题的物质基础和政治保 障的重要思想。它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出发,将民族问题的解决纳入到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当中,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提出大力发展生 产力,实现四个现代化,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最终实现中华各民族的共同繁荣, 是解决好我国民族问题的基本保证的理论。

    邓小平民族理论的历史意义,不仅体现在它全面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 义、毛泽东思想民族理论的基本原则,把马列主义民族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全面推 进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阶段,而且还体现在它以开放、发展的理论体系, 为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与时俱进地继续丰富和发展这一 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集中反映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 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民族问题思想的进 一步丰富和发展。

    在1989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上,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 体正式确立。当时国际上风云变幻,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引发了一场新的 世界性的民族主义浪潮,因民族因素导致的地区冲突乃至国际危机使世界变得很 不安宁。国内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扩大,又经历了一场政治风波,民族方面的社 会矛盾也呈现复杂局面。面对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 举邓小平理论旗帜,经受住了来自国际国内的各种考验,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 主义事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 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 设党的问题。它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它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 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 新观点、新论断,构成了一个系统的科学理论。

    在科学认识和正确处理世纪之交的我国的民族问题方面,“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又有了新的建树。可以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是对中国共 产党8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处理民族问题经验的科学总结,说明中国共产 党关于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族问题的理论已经基本成熟。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包含着以下重要观点:
    (1)“民族宗教无小事”,民族问题关系国家兴衰存亡。江泽民分析了全 球一些热点地区发生的冲突和战争,大都与民族问题处理不当或外国势力插手民 族纠纷有关。指出凡是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的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问题或 乱子。他深刻指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则政通人和、百业兴旺;国家分裂、 民族纷争,则丧权辱国、人民遭殃。”⑦ (2)社会主义时期是各民族发展繁荣的时期,但民族问题依然是长期 的、复杂的。全党要高度重视民族工作,对民族问题方面的潜在危险性,要十分 警觉,切不可掉以轻心。

    (3)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江泽民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方面的关系”。⑧把发展引入 民族问题概念,充实了民族问题概念的内涵。突出强调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加 快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指出,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我国社 会主义事业的本质要求在民族工作上的体现,也是党的民族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和 归宿。这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

    (4)在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上,提出了著 名的“三个离不开”的重要思想,即“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 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各民族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⑨要用团结、 教育和疏导的办法,用耐心说服,改进工作的办法,正确处理好各民族和民族地 区的人民内部矛盾。对出现的问题,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什么问题就解决什 么问题,不要轻易往民族问题上拉。要坚持不懈地在各民族群众中广泛深入地开 展民族团结的教育,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5)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反对民族分裂。国家利益和中华民族的整体 利益高于一切。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就必须坚决同民族分裂主义分子作坚决斗争。

    在斗争中,要最大限度地团结和依靠各族干部群众,最大限度地孤立和依法打击 极少数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防范和抵御国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破坏。

    (6)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首次把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 并列为我国的三项基本政治制度,进一步突出这一制度在国家政治体制中的重要 地位。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最重要的是认真贯彻实施《民族区域自治 法》。“任何时候都要正确把握维护国家统一和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关系,国家 依法保障民族自治地方的权利,民族自治地方要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并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要健全民族工作方面的法制,以利维护和促 进民族自治地方的改革、发展、稳定的良好局面”。⑩ (7)大力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和专门人才是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关 键。江泽民强调,民族干部的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要加强 对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种科技、管理人才的培养。既要在数量上有计划地扩大,更 要在提高素质、改善结构上下工夫,尤其要注意选任一批优秀的中青年干部,以 保证各级领导权始终牢牢掌握在忠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民族理论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民族理 论。主要表现在:科学阐明了民族问题的内涵;深刻揭示了当代世界民族问题的基本特征;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是解决我国现阶段民族问题的核心;明确把民族区域 自治制度确立为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之一;突出强调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国 家的最高利益;旗帜鲜明地提出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 治,反对“三股势力”(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明确提出民 族干部状况是衡量一个民族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培养民族干部是解决民族问题 的关键;深刻阐明了民族与宗教的关系,强调处理好民族问题必须注意贯彻党的 宗教政策;全面总结和概括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民族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等。

    (11) (三)十六大以来党的民族理论的新发展 中共十六大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新世纪新阶段的关键时 期,党的民族理论又有了新发展,这集中反映在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胡锦 涛的重要讲话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 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的文件之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进一步从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高度,强调做好民族工作的重 要性和紧迫性。指出,我国多民族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民族问题始终是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必须处理好的一个重大问题,同时也决定了民族工作始终是关系党和 人民事业发展全局的一项重大工作。随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各民族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相互帮助,共同因素会不断增多,但民族特点和民 族差异、各民族在经济文化发展上的差距将长期存在。在现实生活中,我国的民 族问题往往表现为经济问题与政治问题交织在一起,现实问题与历史问题交织在 一起,民族问题与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国内问题与国际问题交织在一起。正确 处理民族问题,涉及我国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各个方 面。我国的民族问题必须放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局中来解决,解决好民 族问题又有利于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实 现区域协调发展,最终实现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富裕,这是党的民族政策的根本出 发点和归宿,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加强民族团结、巩固祖国边 防、维护祖国统一的必然要求。要切实落实民族地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各项任 务,使民族地区的面貌更快地得到改变,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各族群众。

    (3)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以八个字(增加“和 谐”二字)为我国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定位,这是新的发展。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大学生毛概论文范文 大学生毛概论文一万字范文》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