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论文
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论文 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论文篇一 《我国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综述》 摘 要:心理落差与心理健康有密切关系,很多心理问题都直接或间 接与心理落差有联。我国对于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研究很少,实证方面的研究更少, 研究大学生心理落差及其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法,从大学 生心理落差概念、产生、影响因素及干预机制等方面对我们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 进行了综述,以期引起人们对这一领域的广泛关注与思考。关键词:心理落差 大学生 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识码:A Abstract There is a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sychological gap and mental health;
many psychological problems are directly or indirectly linked with psychological gap. There is little research for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gap, even fewer empirical aspects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the psychological gap between college students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This study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method, reviews from the respect of concept, produce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intervention mechanism of university students" psychological gap. Hope to highlight the areas of concern and thinking. Key words psychological gap;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1 心理落差概述 1.1 概念 心理落差:心理落差是指原有的自我概念、自我意向、自我定位或自 我预期在新的情境中的实际感知和心理体验(真实的或者假象的)差别较大而形 成的自我失落感。
1.2 大学生心理落差的分类 廖凤林和方平分别对大学生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客观自我、镜中自 我三种类别落差做了研究。这里的现实自我是指个体目前的真实状况;理想自我 是指个体最想达到的境界;客观自我是指别人眼中的自己,是别人对自己的评价;镜中自我指个体意识到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张萌将大学生现实与期望的心理落差分为:身份、环境、专业和自我 能力的落差。由于受中学教育及家庭影响,大学生被认为社会地位高,有光明的 前途,一旦踏入大学发现自己只是万千学子中普通的一员而产生身份落差。环境 落差是由于现实中的大学校园不像自己原先想的那样美而产生。根据相关调查统 计分析,目前我国大学新生对就读专业的满意度总体不高,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 专业没有发展前途而产生专业落差。很多学生只看到别人的一技之长和自己很平 庸,产生了自我能力的落差。
丁立平在“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类型、成因与矫治”一文中将心理落差分 为:真实落差,即现实的自我地位的反差;假想落差,即心理构想的反差,是一 种自我贬低的心理倾向;预期落差,即往日的理想与“未来现实”的反差。
1.3 干预与治疗 从有关文献来看,对于大学生心理落差的干预与治疗目前尚没有孤立 的理论与实践模式,李磊与梁树清等人提出的高校学生心理落差干预措施主要 是:(1)健全并完善心理预警机制。(2)积极开展自我教育活动。(3)学校要营造健 康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4)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陈碧妹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扮演多种角色,帮助大学生克服心 理落差,具体从:(1)引导大学生尽快的适应大学生活。(2)引导新生建立良好的 人际关系。(3)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传授学生一些心理健康知识, 教会学生掌握心理调适的方法。(4)引导学生客观全面的认识自己,帮助学生找 回自信。(5)指导学生确立明确目标,根据未来发展方向制定大学生活计划。
丁立平提出克服心理落差的途径与方法为正确归因,客观认识自我, 在认识上要做到:(1)正确归因,克服归因的基本误差。(2)树立正确的竞争意识, 有竞争意识才有动力,不断改变自己去适应社会。(3)不“固我”,客观的分析自我, 根据自我的特点来确立发展方向,做一个打开心扉面向整个社会的人。
1.4 研究意义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文化群体,正处在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 建拥有良好的心态对于以后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有研究发现一个大学生人生的 发展与大学时期的状态相关甚高,而目前大学生的心理落差的产生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据研究发现,大学生很多的心理问题直接或间接的与心理落差有 关,所以,研究大学生心理落差的产生原因及其防御与治疗措施尤为重要,为提 高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塑造健康和谐的人格品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 义。
2 大学生心理落差的影响因素 2.1 大学生的个体因素 (1)预期过高。由于中学的教育是把上大学当作教育的最终目标,把 大学形容的很完美,且认为上了大学随之而来的就是好工作、好生活等,后来一 旦发现不是理想中那样,很容易产生落差。(2)缺少应有的应对挫折的能力。很 多学生一直是班里的佼佼者,踏入大学之后发现自己很平凡,甚至产生自卑心理, 原先的自我定位被打破,此时的大学生若不能摆正自己的心态就会产生心理落差, 更有甚者会辍学。(3)对未来没有明确的目标。进入大学之前大学就是目标,进 入大学后,没有了外界推力很多新生缺乏有效的自我管理能力,对未来职业生涯 缺乏规划,没有目标的大学生活是盲目的,从而产生落差。(4)思想认识上的误 区。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问题只是适应环境早晚的问题,而且也没有严重到请别 人帮忙的程度。还有很多大学生往往只看到别人的长处、自己的平庸而导致信心 不足,有挫败感,不当的自我评价导致不同程度的心理落差。(5)人际交往问题。
很多学生在不能很好的理解别人的情况下却期望别人理解自己,有的学生以自我 为中心,因性格和生活学习不同,造成同学之间沟通不畅,甚至发生矛盾和冲突, 常常感到自己被孤立,融入不到集体之中,没有归属感和安全感。
2.2 大学生心理落差产生的家庭原因 学生的家庭把孩子考上大学作为唯一的、最高的目标,父母、亲属把 孩子考上大学作为生平夙愿,并从小灌输沿着这条轨迹行进,考上大学是光宗耀 祖的大事,使很多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对自己的定位、对大学期望过高,结果上了 大学后才发现原来自己是平凡的,甚至还是比计较差的,与上大学之前的各种期 望形成了强烈反差。
2.3 大学生心理落差产生的学校与社会因素 (1)中学教育和引导的偏差。中学教育把上大学当作是教育的最终目 标,这使得一些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就失去了目标和方向从而产生失落感,另外,中学时期老师灌输给学生的有关大学形象有失偏颇时也会使学生产生心理落差。
(2)高校教育体制与教师的原因。近年来,大学的教育机制越来越趋向于实用化 和功利化,热门专业的学生以优越的心理进入大学,但即将毕业时却找不到理想 工作产生落差感。此外,很多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心理咨询的对象只是针对存在 心理障碍的大学生,而与大多数存在角色转换或适应障碍、人际交往困难、迷茫 心理、情绪不稳定现象等诸多问题的学生无关,不去关注他们的思想状况,缺少 主动关心和应有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3)社会因素。社会寄予大学生很高的期 望,有些人认为大学生应该能力强,一旦发现大学生没有理想中的那些能力,就 会报以失望情绪,心理素质不够强的学生对此会认为是自己没有学到应该学到的 东西,从而对自己、学校失望而产生心理落差。
3 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研究现状 已有的研究主要涉及心理落差与性别、年级、地狱及期望四个层次的 关系。大学生心理落差主要分为5个维度:学习方面,人际关系,课外实践,自 我评价,恋爱。
(1)性别与心理落差。宗传军等人研究发现性别在各因子及总分上无 显著差异(p大于0.05)。说明在校男女大学生在各因子的心理落差水平相当,在性 别上不存在明显差别。(2)年级与心理落差。宗传军等人通过对在校大学生在学 习、自我评价、恋爱与总分方面方差分析得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学习、自我评 价和总分上差异非常显著(p小于0.001)。在恋爱方面差异很显著(p小于0.01),在 人际关系和课外实践无显著差异。(3)地域与心理落差。宗传军等人通过对不同 家住地的在校大学生心理落差的差异性比较得出:不同家住地的在校大学生在部 分上差异显著,说明心理落差总体水平差异显著,家住城市的在校大学生明显比 家住农村、家住乡镇学生的心理落差大。(4)父母期望与心理落差。宗传军等人 通过父母期望程度不同的在校大学生在各因子和总分上的方差分析,可以得出:
父母期望程度不同的在校大学生在总分上、学习、人际关系、课外实践和恋爱方 面差异显著,在自我评价上无显著性差异。
4 我国大学生心理落差的未来展望 (1)大学生心理落差的跨文化研究。以往研究往往是在同一文化背景 下进行的,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大学生心理落差者表现的共同因子方面的研究很 少。中西方生活、文化的差异,必然导致心理落差的表现不同,形成原因不同。
未来研究可以加大大学生心理落差跨文化研究的比较范围.(2)量表及心理落差应对方式方面的不足。目前,对心理落差的研究没有成熟的问卷,量表的编制与应 用尚没有统一的标准,大部分量表的标志样本较少,且受区域限制较大。有关对 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的原因和干预措施基本上都是理论上的,是根据经验和猜测得 出的,很少有实证研究去证明各个理论措施的有效性,建议将来可以对此方面做 进一步的研究。
大学生心理落差研究论文篇二 《高职大学生心理落差的类型、原因及应对策略》 【摘 要】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在一定阶段存在心理落差,由于 主观我与现实我和客观我与理想我的差异而产生心理失落感。本文阐述了高职大 学生心理落差的类型,并归纳出形成心理落差的较深层的个体、学校和社会的原 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应对策略。
【关键词】高职大学生 心理落差 类型与原因 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4810(2014)25-0028-02 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存在着心理落差,由于主观我与现实我和客 观我与理想我的差异而产生心理失落感,从而影响着人们的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
大学生由于心理上的不成熟,挫折承受能力比较差,同时随着中国高等教育招生 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教育质量、企业用人机制、社会就业环境与就业机制建设 不协调,再加上大学生就业能力欠缺、就业认知存在偏差等原因,中国大学生就 业心理落差问题日益突出。通过改善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学生的挫折耐受性, 培养坚强的毅力品质,从而起到调适大学生心理落差的作用。
一 定义 心理落差,是指原有的自我概念、自我意向、自我定位或自我预期在 新的情境中的实际感知和心理体验(真实的或假想的)差别较大而形成的自我失 落感,即情境中的实际感知和心理体验差别较大而形成的自我失落感和心理反差。
心理落差可能会造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影响。对一些人来说是积极影响,看到理想 与现实产生落差,他会找出自己的缺点,及时调整目标,分阶段实现理想,正确 认识自己,不断鼓励自己,给自己积极的暗示。对另外一些人来说可能是消极影响,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认为自己能力不够,自己不够聪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 对自己失去信心。对心理落差进行调整,除了学生自身的努力之外,可以通过一 些外界的干预手段对其进行干预,从而达到增强心理素质,提高自信心,培养坚 强的人格品质。
二 心理落差的类型 没有了高考学习上的压力,大学生有了足够的时间来思 考自身的发展问题,自我意识在大学阶段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分化。
而随着自我意识矛盾和冲突的加剧,有时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内心痛苦和激烈的 不安全感。作为高职大学生,自身高考的失利,学校的不理想,家长的期盼,大 学里同样具有的学习压力,使得他们产生了巨大的心理落差,表现在:
1.主观我与客观我的差异 主观上,作为同龄人中能继续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大学生对自我有较 高的评价。但在客观上,由于他们远离社会,缺乏社会经验,在校园相对单纯的 环境中生存成长,对社会的了解缺乏客观的认识。同时,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人可以接受高等教育,大学生身上光环的消失使他们产生失落感。
2.理想我和现实我的差异 经过十几年的苦读进入大学,大学生们对未来无比憧憬,怀揣着自己 的理想进入大学的殿堂,对大学生活进行了理想化的设定。高职大学生在一定程 度上来说是高考的失败者,没有进入本科院校就读。当他们踏入大学时,现实与 心中的理想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出现了“理想真空带”与“动力缓冲带”,找不到生 活的目标和方向。
3.独立意识与依附心理的冲突 大学生生理和心理上的逐渐成熟使他们渴望独立,以独立的个体姿态 面对生活、学习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但是长期的校园生活使他们缺乏应有的社 会阅历与经验,当突发事件出现时,又渴望亲人、教师、同学能够替自己分忧。
而大学生心理上的独立和经济上的不独立也形成了明显的反差。
三 高职学生心理落差产生的原因1.个人及家庭因素 一方面,在家庭熏陶和社会的影响下,学生普遍对大学形成了一个印 象和概念,大学是美好的、自由自在的。这种美好的向往和想象在心理上就表现 为心理预期,但进入大学后,“残酷”的现实让他们无法接受,如人际交往的复杂 化和孤单感、学习上的压力、业余生活的无所事事等等,与预期的完美产生了强 烈反差。在日常的教学和心理咨询中我们发现,这种预期在成绩优秀的学生身上 表现得更加明显,如进入高职学院的一部分是高中阶段的优秀学生,普遍的想法 是“一定要读本科,最好是读研”“在外面,我羞于说出口我是某某职业院校学 生”“没有成功,我不敢见以前的同学”等。另一方面,学生的家庭和周围的人、 教师,都同样把学生考上大学当作唯一的、最高的目标。父母、亲属把孩子考上 大学作为生平夙愿,并从小灌输沿着这条轨迹行进。在农村,一旦哪家的孩子考 上了大学,即使再穷也会大宴宾客,认为这是光耀门楣、扬眉吐气的大事。这使 大学生在上大学前就对自己的位置、对大学期望过高,结果上大学后才突然发现 原来自己是极其平凡的,与上大学前的各种高期望形成了强烈反差。
2.学校原因 首先,从师资力量上看,高职院校的教师无论在学历还是在学识上, 与重点院校、本科院校都有比较大的差距,教师不再是印象中学识渊博、高高在 上的形象。学生怀抱着对高校教师的尊敬进入大学,却发现大多数教师水平一般, 上完课就走了。与理想中的高大、风趣相差甚远。其次,从学生的生源看,大多 数高职院校录取的是分数比较低的学生,少部分通过单招招考的学生也是没有希 望考本科院校的学生报考的,这使得整个高职院校学生的学分不佳,即使部分有 心认真学习的学生,也受周围天天谈恋爱、玩游戏学生的影响而无心专注学习。
最后,高职院校中,因为培养目标与本科院校不一样,高职注重培养高等技术应 用型人才,就业岗位大多为一线基层工作,某些专业的就业环境会受到风吹雨打 日晒雨淋,某些专业的就业则是需要从事体力方面的工作,让学生有是一个“民 工”的感觉。这与大学生期待中的体面工作(国家干部等)相差甚远。据某高职院校 就业处统计,三年来,组织举办大型的毕业生供需见面会5场,小型专场招聘会 近800场,提供就业岗位3.6万余个,平均每个学生可以获得3次以上的择业机会。
但是在工作岗位多于就业人数的情况下,出现了一些异常情况,如参加面试的人 少于单位需要招聘的人数,原因是学生觉得这些单位要不比较偏远,要不待遇不 高,认为学校没有提供更好的就业单位和岗位给他们。
3.社会原因社会上普遍认为,大学生是受人尊敬的,社会地位比较高,但是这里 的大学生更多的是指本科院校学生。一方面,专科院校或职业院校的学生似乎在 身份上要低人一等。每年在大一新生入学时,学生关心关注的问题,除了咨询学 校和专业的一些基本情况外,大多数学生都要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们学校可以专 升本吗”另一方面,社会上,收入高、待遇好的大多数用人单位的基本门槛是本 科学历,这使得拿着专科文凭的高职学生感到了失落。
四 高职大学生心理落差的应对策略 1.进行自我认知教育,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 美国临床心理学家艾力斯认为,情绪问题是由人的非理性信念造成的。
大学生处在青春期末,心理素质和情绪稳定性都不够好,有很强的自尊心和好胜 心,情绪比较敏感,很容易受周围人的影响而形成非理性情绪。同时,认知行为 理论认为,自我概念对一个人的行为有很大的影响,建立积极的自我概念是提升 社会交往动机和自信以及以正面信念看待社会问题的关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来考虑:(1)开设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就业 和发展自己。开设这门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职业和专业,从进 入学校开始就进行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且提供给学生一个咨询的平台。(2) 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的开设,更好地了解自我,建 立正确的自我,同时,通过心理咨询倾诉不良情绪。
2.设计分年级的心理素质拓展,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以军训和心理健康教育课为平台,设计合理的心理素质拓展方案。一 年级,主题为适应训练。内容包括自我认识、自信心训练、耐挫折训练、目标训 练。二年级,交往训练和团队训练。内容包括人际交往训练、情绪管理训练、团 队训练、创新能力训练等。
3.设立导师制度,切实关心学生各方面的成长,做学生的方向导师 大学里学生与教师当面交流的机会较少,通过建立导师制,每一个副 高以上职称的教师认领8~10名的学生,对学生的人生目标、生活、学习等各方 面进行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