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小议我国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小议我国建筑艺术的文化内涵 摘要:本文归纳了建筑艺术与建筑风格研究中的关键问题,提出了研究建 筑艺术风格的意义,分析了我国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讨论了城市化 建设与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现一 座城市的历史与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存价值。因此,在现代城市高速发 展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的关系极为重要。文章对传统 建筑的保护和城市发展进行综合考虑,首先对城市作出合理定位,以此为依据制 定相应的保护措施和保护政策,使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协调一致。关键词:建筑艺术;
文化内涵;
传统建筑保护 TheculturalconnotationofChineseconstructionart Abstract:
Thisarticleinducesthekeyquestionabouttheconstructionartandthebuildingstyleinresearc h,proposesthesignificanceoftheresearchofconstructionartisticstyle.Itanalyzestheartistic stylewhichourcountrytraditionconstructionmanifests,discussesthedevelopmentofurban izationandtheconservationoftraditionalbuildings.Traditionalbuildingsareoneofthesignif icantcarriersofth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Theydisplaythehistoryandcultureofacityan dboasttheirconservationvalueofculture.Soduringtherapiddevelopmentofmodernurbaniz ation,itisofgreatimportancetodealwiththerelationbetweentheconservationoftraditionalb uildingsandthedevelopmentofurbanization.Thispaperreviewsthetwoaspectsandindicate sthatasoundpositionofthecityshouldbeconsideredfirstandthenrelevantpoliciesforconser vationaretobeadoptedsothataharmoniousbalancecouldbeachieved. Keywords:constructionart;
culturalconnotation;
theconservationoftraditionalbuildings 一、绪论 “中国建筑既是延续了两千年的一种工程技术,本身已造成一个艺术系统, 许多建筑便是我们文化的表现,艺术的大宗遗产。”这是已故建筑大师梁思成先 生对中国建筑的精辟概括。在中国建筑里面,凝聚着我们传统文化艺术的精华。
从建筑鉴赏活动中认识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1] 自从世界上有了第一幢刚具有雏形的“房屋”,建筑就表现出使用和审美的 双重功能。正是这双重功能和价值的结合和统一,形成了建筑艺术的最基本的特 点,也显示出它与其他艺术的主要区别。尽管在不同的建筑对象中,建筑的使用功 能与审美功能可以有所侧重,但是,从总体说来,建筑仍然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结合的艺术。它的研究价值和创新价值对我们国家的城市建筑设计和新城市风格的形 成是如此的重要,在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城市的建筑要不断发展, 不断创新。鉴于建筑艺术风格的研究工作将对今后城市建筑设计的研究意义以及 城市建筑发展的现实应用意义,作者就建筑风格所体现的艺术风格的关键问题进 行了系统的分析和综述。
二、相关名词概念的解释 (一)建筑艺术 黑格尔在《美学》中指出:“建筑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在表现方式上都是地道 的象征性艺术。[2](P.30) 建筑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从艺术的层面来看,在艺术大家族 中,建筑是与人的实际生活具有最直接联系的一种艺术类型,正如英国建筑史研 究学者帕瑞克纽金斯所说:“无论我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建筑艺术的确是每个人 生命史中不可分的一部分。[3]” 建筑是一个融时间、空间、自然、人文等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建筑艺术是 一种立体的艺术形式,是通过建筑物的形体、平面布置、组织结构造型、比例尺 度、色彩质感与空间感以及建筑的装饰、绘画、雕刻、花纹等多方面的艺术设计 所形成的综合性艺术,它具有特殊的反映人们的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精神面貌 和经济基础的功能。建筑也不同程度地体现着人对于美的追求。建筑作为一门艺 术,主要是通过视觉并结合人们的民俗风俗习惯给人以美的感受。一方面它要符 合建筑学、人体工程学等方面的规律,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愉悦;另一方面 它还是一种心灵文化的见证和聚积民族文化的灵魂。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 反映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历代的建筑艺术与它所处的历史时期、地理气候、民族 文化和生活习俗密切相关。
英国美学家克莱夫贝尔在《艺术》一书中认为,包括建筑艺术在内的一切 优秀艺术都是一种“有意味的形式”。线条、色彩及其某种特殊方式组成某种形式 或形式间的关系,激起我们的审美情感。不论通过何种外在形态和形式,只有当建 筑的形象与其所象征的意义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时才能具有审美的意义,才能为人 所普遍认同。建筑的各种造型是由各式各样的平面、立面、结构、装饰等组成的, 而点、线、面和结构等形式的运用,主要服从建筑本身的特定目的,并通过空间结 构和形态,以形成抽象的形式美的构图效果,进而赋予建筑以精神的内涵和艺术的感染力。[4] (二)建筑风格 美籍华裔建筑师贝聿铭先生言:“每个人来到一个城市,第一个印象就是它 的建筑,因此,建筑对一个城市的面貌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建筑是城市历史发展过 程的真实记录者,是城市经济、文化建设的载体,它综合反映一定历史时期城市生 产力的发展水平、技术水平、文化特色以及城市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建筑风 格对营造城市特色起决定性作用。[5] 建筑风格是建筑作品在整体上呈现出的代表性的独特面貌,是由作品的独 特内容与形式相统一而形成的外部风貌和格调,是指建筑物通过平面布置、立面 形式、空间组织、结构方式、形体、装饰、色彩以及建筑群体组织等多方面的处 理而形成的一种综合的艺术形象或艺术样式。它最直接、最显著地体现了建筑艺 术的美学追求,也是建筑艺术审美鉴赏中最为人注目和感兴趣的对象。目前关于 建筑风格形成原因的研究认为,它的形成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既受自然 条件的制约,也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影响;
既包括时代的审美要求,也包括民族的审 美要素。代表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民族的建筑艺术的基本风格,以独特的外在风 貌深刻反映着一定时代和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活习俗,内在地体现着一 定时代和民族的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和精神气质,因而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民族 性,称为建筑的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不同时代风格和民族风格的建筑艺术,在建 筑的造型式样上具有各不相同的鲜明的特征。
三、中国建筑的艺术风格 威尼斯国际宪章指出:“世世代代人民的历史文物建筑,包含着过去的年月 留下的信息,是人民千百年传统的活的见证。”为了维护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的情感, 不仅要妥善地保护我国的历史文物建筑,而且更应把这种风格传承下去。[6] 中国古代建筑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个历史阶段。原始 社会(大约从距今60万年前到公元前21世纪)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原始的木架建 筑;
在奴隶社会里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476年历经夏、商、周以及东周前期 的春秋时期。在这漫长岁月中,建筑上出现了城廓、大规模的宫室、苑囿、台池、 宗庙、陵墓等土木结构工程。经过长期的封建社会,从东周后半期开始,一直到 清中叶后半期足足跨越了将近23个世纪的漫长岁月。这段时期中,建筑的木构架 体系已基本形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更是大兴土木,筑长城、修驰道、开灵渠,建骊山陵和阿房宫。“五步一楼,勾心斗角”。同时在建筑形制上出现 了木构建筑的庑殿、悬山、折线式歇山、攒尖、囤顶等五种基本形式。封建社会 晚期,各地兴建了园林、寺观。著名的有北京的圆明园、承德的避暑山庄、青藏 地区的喇嘛寺院。建筑上不仅发展了木构架艺术,而且在砖石、琉璃、硬木装修 技艺上更趋完善精湛。中国古代建筑逐步形成了一种成熟的独特体系,不论在城 市规划、建筑群、园林、民居等方面,还是在建筑空间处理、建筑艺术与材料结 构方面,其和谐统一、设计方法、施工技术等都有卓越的创造与贡献,并且这些 建筑与当时的文化土壤紧密联系。如古代中国北京宫殿就鲜明地体现了封建社会 晚期高度发展的专制集权意识和后期一整套儒学宗理观念,注重“天子以四海为 宅者,非壮丽无以重威”。[7](P.165-241)而中国古典园林,强调人和大自然的亲 切融合;
欧洲的园林则要“强调自然服从匀称的法则”[8](P.20-21),重视人对大自 然的征服。所有这些都是建筑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的例证。
文丘里在《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一书中提出“然而如果仅仅是传统的 形式,可以不费力气地盲目抄袭或者因循守固前人成就,这种‘传统’必须坚决加以 制止。传统有更广泛深刻的意义。它不是遗传、继承,要得到它必须花很大的劳 动。首先,它包含历史意义,这一历史意识是一种永恒的有时暂时的,或永恒与暂时 一起的意识,才使作者具有传统,同时也使作者最敏锐地意识到他的时代的地位即 他自己的同时代性。”这段话高度概括了中国风格建筑沿袭传统的创造性。[9] 在艺术风格上,中国传统建筑通过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形成了其独具意 味的艺术风格。目前的研究认为我国传统建筑所体现出来的艺术风格有三种:
第一是:中和之美 中国传统风格始终以“中和”为核心,通过和谐的群体组合展示这种“中和” 之美,几乎看不到骄傲突出的单体建筑,而是服从于融入群体气势的需要。通过 心灵的体验,使得主体与对象之间达到和谐统一,这成为中国建筑艺术的基本精神。
在宫殿建筑中,这种和谐,是通过强调突出中心建筑的有序规划的形式来表现的, 在景区建筑和园林建筑中,则又是通过自然景观与建筑的有机统一来表现的。不 管其和谐的内容以及表现方式有什么不同,和谐则始终是中国建筑艺术所要表达 的主要精神。[10] 第二是:含蓄之美 中国儒家文化提倡“隐”、“忍”、“自内自醒”等人生哲学,追求内在精神的含蓄之美,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组合的内向性与蒙胧性,这就是含蓄之美的体现。
如:府宅大院通过层层门、廊、墙、栏、径,婉转曲折,形成重重院落,深不可 测,那使人“似见而不能穷其貌,似闻而不能建其面”的境界,含蓄蒙胧的空间序 列,令人回味无穷、心旷神怡。
第三是:畅神达意之美 中国传统艺术风格强调“形神兼备”、“气韵生动”,以“意境”作为艺术作品 追求的目标。如:“祈年殿”就是利用数字象征手法来体现的,它由28根大柱和36 根枋桶支撑3层圆形攒尖层顶,这28根大柱的里层4根龙井柱象征一年四季;
中层 12根金柱象征一年12个月;
外层12跟瞻柱象征12个时辰。同时中、外层的金柱与 檐柱合为一年二十四个节气。这些数字的安排皆与“祈年”保丰收有关,可谓匠心 独运。西方古典建筑的艺术风格重在表现人与自然的对抗之美。在材料上以石头、 混凝土为主,质感生硬,理性色彩浓,缺乏人情味;
在结构方面,西方古典建筑 亦以夸张的造型和震撼人的尺度展示建筑的永恒与崇高,体现人的伟力。如那些 充满张力的窟窿与尖拱、傲然屹立的神殿、庙坛等处处皆显示出一种与自然的对 立和征服,表现出古代西方人勇于征服自然的抗争精神。[11] 四、传统建筑文化对现代城市建筑的影响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出了灿烂的人类文明,作为人类文化的 载体之一―建筑文化也是星光璀璨,在世界建筑艺术之林中,成为与西方砖石建 筑文化相对立的东方土木建筑文化的代表。在数千年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中,人 们在满足实用的基础上,根据各地的地理条件、气候条件以及审美时尚、文化背 景的差异,形成具有地域文化风格的建筑,将建筑的实际功能、营造技术和造型 艺术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地区在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特征,成为这个地区 这个时期的文化积淀。所以,保护中国的传统建筑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历史。
自80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经济飞速发展,取得了令世 人瞩目的成就。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看到,大量的传统民族建筑被 视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而毁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外来的“时髦”建筑。
许多城镇逐渐演变成“无个性,无历史,无中心,无规划”的“普通城市”。面对这 个“世界趋同”的现实,不少有识之士为之而担忧,认为“人类如再继续这样毁消 自己的历史-将是自我的毁灭”。
发展是历史的必然,这是任何力量都无法改变的客观规律,我们不可能为了保护传统建筑而拒绝城市的发展,阻碍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如何正确看待历 史遗留下的传统建筑,如何协调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应 关注的问题。
(一)传统建筑存在的必要性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需要在环境中体会自己的历史,寻找生活的记忆,抚 摩过去的痕迹。人是无法忍受没有历史的城市。这在国外是早已有前车之鉴的。
1956年,巴西政府决定在距原首府里约热内卢80km处新建一座新首都―巴西利 亚,于是在全世界范围内征求设计方案。1960年基本建成之后,得到当时国际社 会的一致好评,认为新首都布局合理、设计完善、技术先进,是新建大城市的典 范。但是到了80年代,巴西实行了双休日制度以后,巴西利亚城一到周末,便成 了一座空城,人们都回老家度周末去了。于是社会学家为此作了调查,结果是, 人们不愿意天天呆在钢铁、玻璃、混凝土造成的干巴巴的水泥森林里,而愿意回 到具有人情味的乡下老家去,坐在昏暗的灯光下,喝一杯自己研磨的家乡热咖啡, 听听老祖母唠唠家常。[12]同样的情况在印度的昌迪加尔也出现过,由法国著名 建筑师勒柯布西耶设计的新城市后来也被人们认为是荒漠、缺少人情味。没有历 史和传统的城市是枯燥的、单调的,是人们无法忍受的。建筑作为一种文化和传 统的载体,本身也是具有一种物化的情感,它寄托着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追忆和感 情。[13] 当然在一座城市风貌构成之中,能拥有一定数量历史悠久、艺术品位较高 被列入文物保护的建筑遗迹或遗物,固然是城市值得骄傲的财富,因其特殊的标 识作用而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是大量的传统建筑同样也是其构成要素之 一,它有时比文物建筑更能细致入微地反映当地的历史和文化。在近些年的城市 化进程中,可以看到,尽管在一些中小城镇,如乌镇、西塘、同里,没有太多高 级别的文物建筑,但因为它们能将大多数传统建筑完好地保存下来,使当地的历 史风貌较完整地展示在世人的面前,从而名声大震,吸引很多人到此寻找旧时的 痕迹。而有些城市的建设中,由于忽略了保护建筑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依存的关 系,大范围地拆除了被认为是“没有保留价值”的传统建筑,使文物建筑失去了本 应具有的历史和文化的范围,显得很突兀,割断了历史的延续,落入了“千篇一 律”的“普通城市”发展的窠臼中。
(二)传统建筑现存的状态 近几年来,由于受到经济高速发展和文化信息交流频繁的影响,人们的生活在相互影响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建筑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新要求,传统的建 筑文化在大量的外来新型制的冲击下岌岌可危。各地的城市建设部门和政府主管 部门对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以及存在价值、利用价值的认识也存在着 一定的差异,即使是同一城市,对于每一具体建筑的态度也不一样[14]。
就苏州地区来看,人们对那些历史价值、艺术价值较高的文物建筑的保护 可谓是尽心尽力。拙政园、留园等苏州私家园林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名 单就是人们努力的鉴证。对苏州古城区内的传统建筑和历史文化积淀比较深厚的 地区也作了许多积极有效的工作,成绩也是有目共睹的。
但是我们也应看到,在保护传统建筑方面,还存在着大量的问题。虽然人 们保护意识提高了,但是仍到处可见为解决交通问题而“破曲取直”;
为改善人们 居住条件而“拆旧换新”的再开发[15],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使在历史长河中形成 的独特的历史文化环境和城市文脉遭到致命毁坏,城市肌理受到严重损伤。不少 经济发达的城镇在创造了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为曾经拥有而在城市化建设中 被拆毁的传统建筑的消亡感到后悔,虽然花巨资重新恢复部分已毁损的传统建筑, 但是它是在现代人对历史理解的层次上进行的修复,对它恢复的程度是在现代人 的角度进行的取舍,而历史的痕迹已随着旧建筑消亡而消亡了,因此总给人一种 “假古董”的感觉,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所以说,历史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 保护它不仅仅是保护一段历史,同时也是保护中华民族的一种文化情结。
(三)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的协调 城市需要发展,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它不能以割断历史为代价,这是对 过去生活的尊重,也是对未来生活的负责。如果对传统建筑进行“博物馆”式原汁 原味、一成不变的保护是不现实的。[16]国际上普遍遵循的“原真性”的保护原则 是基于西方石建筑传统发展起来的,并不完全适应东方易朽易燃的土木建筑。中 国人不可能用一座寿命有限的建筑去满足绵绵不绝的生活,中国人注重的是城市 空间功能的连续性,而不是建筑物本身的永恒性。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只要 城市传统地段的传统功能基本不变,或是建筑位置基本不变,那其所蕴涵的历史 氛围,以及由此创造出的具有活力的城市生活在当地人的心目中就不会改变。因 此传统建筑作为一种在历史进程中形成的文化积淀,虽然具有新建筑无法取代的 存在价值,但是如为保留旧有的建筑而阻碍城市发展的步伐,或是割裂历史的举 措都是不可取的。保护传统建筑的目的并不是将城市的发展步伐冻结固定,或是 对已消亡的历史景观予以恢复,而是对可能要被损毁消失的历史特征和文化特征 予以延续,并且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不断补充新的内容。可以说,发展与保护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两者不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只要措施得当,两者之间 可相互促进,相互发展,在满足城市正常的日常生活和发展需要的同时,形成独 特的城市景观。
因此,在制定有关政策时,有关职能部门除了注意城市建设的力度以外, 还应充分考虑城市建设给传统建筑保护带来的影响,正视两者间的矛盾。
首先,对城市要作出正确的定位。由于每座城市的地理位置、风土人情、 地域文化的差异,形成了各自不同的城市面貌。详尽了解城市的历史,包括它的 兴起和演化,对理解城市的文脉和地域特征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也便于地方政 府和有关部门作出正确的城市定位。目前国家已确定了101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 城,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未列入名单的城市可随意处置其中的传统建筑,它同样 要根据城市的历史作出正确的定位,明确城市发展的方向,制定相关的政策,进 行宏观调控,以延续当地独特的城市景观和文化历史特征。苏州干将路改造工程 中,为体现“水”是苏州的灵魂,延续苏州“双棋盘”的河网路网的格局,创造性的 设计了“两路夹一河”方案,满足了城市交通的需要,形成了全国独有的道路形式。
其次,要根据传统建筑的现状,参照城市定位,对其作出正确的评价,确 立正确的保护方案。在城市化建设中,对传统建筑的保护,无论是“推陈出新” 还是“原汁原味”,最根本的一点是“符合城市定位”。传统建筑作为过去时代的产 物,随着时代的发展,其用途也会随之改变。但是人们恋旧的心态决定我们不能 以“不合适用”的理由,盲目地一律加以“破旧立新”。我们应在城市化建设中,对 传统建筑进行重新评价,从而发现其新的有益的用途,并加以改造利用。如周庄、 同里,原先由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交通不便,使得当地大量的传统建筑得到保 留,“原汁原味”的江南古镇风貌,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前往观光游憩。当地的 政府及有关部门敏锐地看到这个发展契机,他们以旅游开发为切入点,对传统建 筑重新加以改造利用,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原动力,当地的城市化进程进入一个 新的阶段。只要保护和利用方法得当,传统建筑是能够成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
最后,城市的建设与保护还需确定基本的政策。这是每一座具有一定历史 的城市亟待解决的问题。制定政策不能仅仅停留在考虑几个点的保护上,应扩展 到面的层次上,将城市看作一个整体,参照城市定位和城市现状,进行通盘规划。
苏州在此作了有益的探索。苏州城市主管部门和领导曾经将目光紧紧盯牢古城区, 导致古城区人口负担过重,城市功能过多,城市发展处于恶性循环发展的过程中。
市委有关领导意识到这个问题,邀请全国著名专家给苏州号脉开药,形成新的苏 州城市发展规划。新的规划将整个城市看成一个整体,提出“九宫格”的发展模式,以保证城市发展的空间和传统建筑保护的空间。将古城区作为中心,建立古城周 围四区(园区、新区、吴中区、湘城区)作为城市发展的空间,建设四区良好的 投资环境,从而改变了苏州投资资金的流向,转移了古城区中过多的城市功能和 居住人口,为保留古城区风貌和传统建筑提供了可能。[17]实践证明,苏州政策 是正确的。
发展与保护的问题不是只局限于历史街区的发展过程中,而是涉及整个城 市化的进程中。有关职能部门应将具有地方特色的地区乃至整个城市纳入保护的 范畴,加大执行的力度,把握保护的分寸,使发展与保护得到平衡与协调。
五、结语 所有理论的研究都是为了现实而服务,从文末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城市化建 设与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城市的建筑艺术风格是必须与时俱进的,但是也不能 也不可能完全的摆脱传统与历史的东西,那么对建筑所体现的艺术风格的研究是 如此的重要。传统建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展现一座城市的历史与 文化,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保存价值。因此,在现代城市高速发展的过程中,如 何处理城市化建设与传统建筑保护的关系极为重要。文章对传统建筑的保护和城 市发展进行综合考虑,首先对城市作出合理定位,以此为依据制定相应的保护措 施和保护政策,使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协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