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社会... 正文 2019-12-17 07:30:32

    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透析论文]

    相关热词搜索: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透析论文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透析论文 论文摘要:我国刑法以综合式定义模式确立了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中犯罪 概念的坚实地位,并且建构了二者的内在统一。然而,近年来。国内一些学者开 始陆续质疑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认为二者是冲突不可调和的,并认 为应当将社会危害性驱逐出注释刑法学领域。在刑事一体化视域中,社会危害性 与刑事违法性之关系进程是行为事实与价值评价相统一的进程,其关系则演绎为 经由初始的紧张走向一体的和谐。

    论文关键词:社会危害性;
    刑事违法性;
    初始紧张;
    一体和谐 一、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之缘起与时下的论争 对于犯罪的定义,大陆法系国家素来有形式定义与实质定义两种方式。形 式的犯罪定义是从法规范本身出发,旨在解答“犯罪是什么”的定义方式,而实质 的犯罪定义则是从政治的功利的角度出发,阐释“为什么是犯罪”的定义方式。此 二者各自有其闪光之处,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有一定的片面性。鉴于此,犯罪 的综合定义方式作为对前述二者的修正得以产生并为大部分学者所推崇。在我国, 集中体现为1997年《刑法》第13条有关犯罪的定义立法上:“一切危害国家主权 ……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 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可以看出,我国现行刑法对犯罪所 下的定义是一种典型的综合式的犯罪定义,即分别对犯罪从法律特征和本质特征 两方面下了定义,并且将犯罪的法律特征(主要指刑事违法性,至于是否包含应 受刑罚处罚性理论界尚存争议,因而为了便于论述下文无特殊注明仅指刑事违法 性。)与实质特征(即社会危害性)予以有机统一。依此定义,犯罪的法律特征(刑 事违法性)与犯罪的实质特征(社会危害性)关系可以作此理解:“某些行为侵犯我 们的社会主义国家或公民的利益,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时,立法者从维护国家和 人民的利益出发,将这些行为在刑事法律中规定为犯罪和相应的刑罚,犯罪就是 具有刑事违法的性质。由此可见,首先由于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然后才 将这种行为在刑法上规定为犯罪,才有刑事违法性。因而可以说,行为的严重危 害性是刑事违法性的前提,刑事违法性是行为的严重社会危害性在刑事法律上的 表现。” 我国1997年《刑法》第13条以综合式定义模式确立了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 害性在犯罪概念中的坚实地位,并且建构了二者的内在统一。然而,近年来,在 倡导“法学研究(特别是刑法学研究)的主体意识”的思潮下,国内一些学者开始陆续质疑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关系:如有学者从概念的属性角度出发,结合 罪刑法定原则,提出了罪刑法定原则与社会危害性相冲突的命题,并据此对社会 危害性提出质疑,认为社会危害性是一个社会政治的评估,而非一个法律上的概 念。作为近来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论争的发起人―陈兴良教授运用韦伯 的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为分析工具,认为,“在刑法中,主要是在刑事司法 中,我们经常面临这种实质合理性与形式合理性的冲突,传统的以社会危害性为 中心的刑法观念是以实质合理性为取舍标准的,但罪刑法定所确立的刑事法治原 则却要求将形式合理性置于优先地位。因此,形式合理性是法治社会的公法的根 本标志。”从司法角度论证了在犯罪概念中应当消解社会危害性并用刑事违法性 来取代它,使之成为犯罪的唯一特征。换言之,论者力挺刑事违法性而竭力否定 社会危害性。这样看来,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似乎是紧张而对峙的。

    传统观点所建构的理想图景在主张“刑法知识去苏俄化”的一些学者那里遭受严 重的“创击”。那么,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之间的关系究竟是诚如传统观点所 言之统一抑或是倡导刑法学研究主体意识学者所指责之紧张乃至冲突,在笔者看 来,这似有详细考究之必要。

    二、刑事法一体化视域下的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新解 一般而言,犯罪及其认定主要是规范刑法学所探讨的问题,因而人们也习 惯于将犯罪及其认定划归至规范刑法学的领域,但这并不意味着规范刑法学对犯 罪及其认定的绝对的话语霸权。实际上,从刑事法学(大刑法学)的角度来看,犯 罪不仅是一种法律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因为,被评价为犯罪的行为首先是 人的行为,而人是具有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体。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是 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有鉴于此,研究犯罪人与犯罪必须将之置于社会关系或 者社会这个大前提中。对此,在单一的规范刑法学中是难以实现的。唯有从视野 更宽阔的刑事法学(规范的、事实的刑法学)角度方能担当此任。这样,在研究犯 罪人及犯罪问题上,采用以犯罪学为起点,以规范刑法学为核心,以刑事程序法 学和刑事处置法学为保障的“一体化”的刑事法学研究体系不无必要。笔者认为, 当下理论界对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关系的论争,实际上是一种以纯粹规范学 为视角进行“平面扫视”而导致的视觉冲突。而恰是这种“视觉冲突”阻碍了我们进 一步对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二者界限的廓清与关系的厘定。鉴于此,下文, 笔者力图在刑事法一体化的框架内解读犯罪问题、诊释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 二者的关系。

    (一)初始紧张的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在一体的刑事法学研究体系中,犯罪学主要是将犯罪作为一种社会现象, 特别是作为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来研究的。由于社会性是犯罪始终脱离不掉的 “胎记”。所以,解释犯罪必须从社会角度出发。我国当代犯罪学家康树华等人从 社会规范与社会公正、公共利益的视角出发,从实然和应然两个层次上分析犯罪, 认为从实然的角度看,犯罪是对一个社会的主流社会规范的反叛;从应然的角度 看,是严重侵犯一个社会绝大多数人共同利益的行为。从中我们看出:1.在对犯罪 从社会角度进行界定的过程中,界定者几乎都十分谨慎地强调犯罪的评价主体。

    2.从犯罪学的视角来看,犯罪在本质上具有反社会性。无论是反意识(情感)、反 文化抑或反规范、反利益,上述两点结论对于我们思考犯罪的特征及定义是有积 极的意义的:我们可以肯定犯罪是一种负评价,而且是一种有价值的、主体性的 社会负评价。既然涉及评价因而必须明确评价的主体、评价的客体、评价的标准 三方面问题,以此我们来看犯罪的评价机制:首先,行为本身并无所谓“好”与“坏”, 换言之,在经由评价主体评价之前,行为本身并不具有价值性,行为只有经过主 体评价后方能显现价值性。那么,这里的价值性之评定就需要通过一个评价主体。

    在初民社会中,那些德高望重的年长者或者体格最健壮的成年男子(当然,女系 氏族时期是个例外)自然取得评价主体的资格。但后来,人们慢慢发现将这样一 项重要的权利委任于单个的个人极有可能招致个人欲望的悠意。故而,更多的人 参与的社会便担当此任。由于国家是社会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所以当国家出 现之后,国家取得了比之于社会更高的权威性,并且具有更强的强制力,所以国 家取得了行为价值性评价的主体。其次,在确定了评价主体之后,就需要进一步 解答行为为什么是负价值的问题。从人类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不难得知行为对 人类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及人身的损害或毁灭,从而危害到人类自身的生存 及发展才是行为被评定为负价值的根本原因。在国家出现后,由于前述的国家组 建理论,所以一般认为,国家利益与社会利益又是统一的。而犯罪是行为中危害 社会的严重程度最高的、最难为社会所容忍的负价值行为,所以犯罪被认为是危 害社会的。综合上述两点,我们便自在地得出犯罪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 这一结论。

    相同或相似的行为经过评价主体评定为犯罪后,便需以一定的方式予以固 定,这样成文的刑法成为了必须。因而,罪刑法定主义得以提倡,并为近代各国 立法所确认,从而成为刑法的一项基本原则。这种犯罪构成是为了便利司法实践 中严格审查犯罪成立条件,而将抽象化的法律规定转化为一种类型化的行为判断 之标准甚或规格,籍此作为犯罪成立的最基本,也是最起码的条件。换言之,凭 借犯罪构成,对行为之犯罪性―这种抽象的社会的价值评价(犯罪的社会危害性) 便演化为具体的法律的价值评定(犯罪的刑事违法性),从而实现了犯罪的法定化。问题是,由于犯罪构成是对具体犯罪行为及其类型的抽象化了的、一般化了的规 范表述,规范表述实际上是一个运用法律语言的过程。众所周知,语言的文字表 述在相当程度上带有一定的模糊性,而现实的社会是发展变化的,立法者很难用 有限的语言文字去穷尽现实社会中种种危害行为。故而,刑法所明文规定的构成 犯罪之行为必然与现实生活存在一定的出人,由此造就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 两个方面的紧张乃至冲突:其一,某一行为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本应当在刑法 上予以规定将之人罪,但刑法并未就此规定为犯罪;其二,某一行为虽然在形式 上符合犯罪构成,但不具有实质上的社会危害性。至此,我们发现,立法者力图 描绘的第二幅美妙图景―融合犯罪的实质特征或者社会特征之社会危害性与犯 罪的形式特征或者法律特征之刑事违法性于一体,遭遇险情。//www.gwyoo.com (二)一体和谐的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 面对上述紧张甚或冲突,大陆法系诸国纷纷通过立法的革新来消解冲突。

    在西方大陆法系国家,囿于对罪刑法定原则的“钟情”与对规范的“偏爱”,犯罪社 会危害性是作为刑事违法性的补充形式融合进犯罪的评价机制的。详言之,在大 陆法系国家立法者力图通过相对的(软化的)罪刑法定原则和递进式的、次级结构 的犯罪构成理论自身的架构和修正,从刑事司法指导原则与认定标准双重纬度来 缓和这一冲突:在罪刑法定原则中:(1)不溯及既往原则只能适用于犯罪化规范或 不利于罪犯的规范;(2)有利于被告人的类推制度得到肯定;(3)不当罚的行为被禁 止(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符合宪法规定的权利行为不得进行处罚,二是轻微危害行 为以及缺乏处罚必要条件的行为不得处罚)。在递进式的犯罪构成中:(1)在递进式 犯罪构成的第二要件即违法性上融人了实质的违法性概念,通过行为缺乏实质的 违法性之违法阻却事由和欠缺可罚的违法性之行为两理论,将符合犯罪构成第一 要件但欠缺实质的犯罪特征的(无实质的法益侵害性的)行为在犯罪成立上予以 堵截;(2)犯罪构成的第三要件即有责性中,通过期待可能性理论的运用将那些符 合犯罪成立的前述二两要件而缺乏期待可能性之(无实质的法益侵害性的)行为 排除犯罪圈。如此一来,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便实现了从初始的紧张向一体 的和谐的关系演进。而在苏中两国,对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相统一的看法是 一贯的,故而,在苏中学者倾向于这样一种理解:“立法中的犯罪概念体现为一个 犯罪的本质特征(或社会属性)到犯罪的形式特征(或法律属性)的过程,而司法中 的犯罪概念体现为一个从犯罪的形式特征(或法律属性)到犯罪的本质特征(或社 会属性)的过程。无论哪一个过程,犯罪概念都应当是本质特征(或社会属性)与形 式特征(或法律属性)的统一。”然而应当看到,西方大陆法系国家犯罪构成理论本 身对犯罪成立本身具有较大的消极性,且是一种递进排除式的犯罪成立认定模式,因而,社会危害性可以被较好地融人于犯罪构成当中。相比之下,苏中的犯罪构 成理论是将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犯罪主观方面四要件放置于同 一平台进行综合考量的“藕合式”犯罪司法评定机制,它是一种欠缺层次性的犯罪 构成理论,因而注定无法将社会危害性融人犯罪构成之中。这样只能在犯罪构成 以外寻找救济出路。对此,我国1997年刑法在肯定罪刑法定原则的同时,在其第 13条设置了“但书”的规定。这样,在司法裁判过程中通过对行为社会危害性的质 “质”与“量”的综合考察便可以将欠缺严重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排除出犯罪圈,有效 化解了刑事违法性与社会危害性的冲突,最终确保了刑事裁判的实质正义。

    总之,在刑事一体化的视域中,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并非“水火不容” 的天然的对立,而是一种从初始的紧张向一体的和谐发展的过程。二者的关系进 程是行为事实与价值评价的相统一的过程。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刑事违法行为的危害性 [社会危害性与刑事违法性的关系透析论文] 》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