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和谐主义诉讼模式探究论文
和谐主义诉讼模式探究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文化生活得到了长足的 提高,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部分上层建筑已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不相适应。党中央提出要建设和谐社会主义国家,作为上层建筑的法律法规及其相关制度毫 无疑问是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制度保障。司法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和决定着社 会政治、经济及文化的发展和稳定,对国计民生也将产生直接的作用。程序在各 项事务的处理中是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如果程序不公正,毫无疑问就无法保证实 体上的公正。我国的诉讼法是在计划经济时代所制定的,后来虽然有过修改,但 仍然没有脱离其原则性的一些规定,在总体上没有脱离原有的体制性规定,与现 行的市场经济存在很大程度上的不相匹配情况。显然,这样是不能满足社会经济、 文化及政治发展需要的,这样一来就有必要对我国现行的诉讼模式进行改革,找 到适合我国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发展所需要的新的诉讼模式。由此,从我国目 前的社会实际情况出发,探索一下如何建立健全和完善具有我国特色的和谐诉讼 主义模式。
[关键词]诉讼模式司法和谐和谐主义诉讼模式 一、我国诉讼模式的现状 理论界依据法院与当事人之间在诉讼中的权限不同,将当前世界上的司法 诉讼模式大体分为当事人主义与职权主义二类。所谓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主要 是存在于英美法系中,英语为:Adversarysystem),是指在诉讼纠纷的解决当中, 诉讼请求的确定、诉讼资料的提出及证据的收集和证明主要由当事人负责。它要 求当事人提起诉讼、确定争点、提出证据给法院等等。在此种模式下,当事人甚 至对法律的适用都有选择的权利,并且,由于证据及诉讼资料的收集及提出也由 当事人负责,因此,也可以说发现真实的主要责任归于当事人,在当事人主义支 配下的传统英美法系的诉讼中,法官处于顺应性的地位,尊重当事人的意志,不 作干预。所谓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主要是存在于大陆法系中,德语:offizialmaxime), 是指法院在诉讼程序中拥有主导权。在诉讼中,程序的进行以及诉讼资料、证据 的收集等全部由法院为之。有职权进行主义(amtsbetrieb)和职权探知主义 (undersuchungsgrundsatz)两个方面的内容。
尽管中国诉讼模式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变化而进行了相应的调整,但是从 体制上看,中国目前实行的的仍然是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基本上还是沿袭原来在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诉讼机制。1982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试行)》将职权主义诉讼模式 从立法上固定下来。职权主义的规定主要体现在:1、在案件管辖上,除法律有 特别规定外,当事人只能依据法律确定的管辖法院提起诉讼,而不能自由选择管 辖法院;
2、在诉讼程序的启动和终结上,法院具有很大的主动权和决定权;
3、 在证据的收集和提出上,法院在一定前提下可以不受当事人双方陈述的约束和提 出的证据范围的限制,依职权独立地收集证据并作为裁判的依据;
4、在诉讼权 利的保护上,当事人的基本诉讼权利―――处分权和辩论权受到较严格的限制, 在处分权上当事人没有完全的处分权,在辩论权上法院可超出当事人所主张的事 实为裁判依据内容;
5、在当事人制度上,法院有权追加当事人。
现在使用的199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与旧法相比虽然法院在 民事诉讼中的职权干预已被弱化,当事人在诉讼中的处分权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强, 但这仅仅是一种量的变化,而不是结构性的变革,基本上还是沿袭计划经济体制 下形成的诉讼机制,没有从体制上触及诉讼模式问题。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与市场 经济、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基本要求已不相适应,需要进一步改革和 完善。
二、改革现行诉讼模式的必要性 中国目前的社会发展状况对和谐主义诉讼模式有着非同寻常的期待和需 求。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关键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体制创新进入攻坚 阶段,社会转型时期中的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日渐显现,大量新型的、疑难 复杂的以及群体性的纠纷涌向法院,矛盾更加尖锐,利益更趋多元,如果处理不 慎无疑将对会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稳定造成直接影响。据统计:1978年至 1982年,全国法院接待处理涉诉群众来信来访83700件(人)次,而2001年至2005 年,全国法院接待处理涉诉群众来信来访数量增至2243324件(人)次,相比较上 升了近26倍。在2006年度中的前11个月,全国法院就接待涉诉群众来信来访 329897件(人)次,我国涉诉信访数量一直处在高位运转状态。这些现实问题的突 显,要求我们妥善处理好人民群众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关切,寻求以和谐的方 式彻底化解社会矛盾,充分发挥人民法院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职能作用。
诉讼应当是和谐的、有利于纠纷及时解决的,而不是拖沓迟延的、没完没 了的诉讼。因此,有必要重新审视我国现有的诉讼模式,重新合理配置当事人的 诉权和法院的审判权,重新衡量审判权和诉权之间“度”的问题,使纠纷能及时有 效的解决。这就需要我国在立法上有所创新和突破,重新制定和修改诉讼法,使诉讼法自身体系内及其与之相关的程序法之间配合协调。同时在司法审判实践中 也应有所变化,要注重协调法院内部及其各部门之间、各法院之间、法院与检察 院之间以及法院与其他纠纷解决机构之间的运作机制,要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 素,减少不和谐因素,体现诉讼各方地位的实质性平等和当事人的真实自由,充 分兼顾司法公正,以求司法和谐 构建和谐主义诉讼模式是确保新时期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 长治久安的客观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必然要求,是 建立公正、高效、权威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的重要内容。在当前改革 的关键时期,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面临许多新矛盾新问题。尤其是经济体制、社 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在改革中受到不断撞击变化后,越来越多的矛盾纠 纷以诉讼案件的方式进入人民法院。我们有必要对现行的诉讼模式进行必要的变 革和调整,全面、系统地完善我国诉讼立法和诉讼制度,以满足群众的司法需求, 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司法公正。诉讼模式转型是完善我国诉讼立法,优 化诉讼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
在第七次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最高人民法院首次提出了“司法和谐” 理念,要求全国各级人民法院努力创建和谐的诉讼秩序,着力维护和谐的司法环 境。要求审判制度和司法当中的其它各项措施均需要在和谐的诉讼秩序下运行, 以保障司法和谐。在我国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大前提下,建立健全和完善具有中 国特色的和谐主义诉讼模式,以实现司法和谐,必将是我国新时期法院审判变革 的重点。
追求司法和谐就必须要有和谐的诉讼秩序,就要明确诉讼主体的诉讼权利 与义务,协同推进行诉讼。要保障好诉讼参与人和法院之间的和谐关系,遵法律 循情理地形成和推动诉讼参与人与法院之间和谐的诉讼氛围。诉讼参与人的共同 责任是进行诚信诉讼与文明诉讼,使诉讼及时高效的顺利进行。法院在接受检察 院的依法监督同时,还要注重与检察院之间关系的协调,保证审判权与检察权互 相协调运行,同时也要注意协调法院内部之间的关系,切实做到立案、审判、执 行、审监各个环节之间、民事与刑事和行政审判部门之间,能够分工合作,既相 互制约又相互配合,和谐运行。追求司法和谐在各级法院之间的衔接与协调上, 要充分发挥不同审级法院的功能作用,切实把纠纷及时化解在基层。追求司法和 谐要妥善处理诉讼与仲裁、人民调解、行政调解等之间的衔接关系,形成和谐的 多元化立体网络状的纠纷解决机制。追求司法和谐就必须最大限度地实现法院与 权力监督机关和新闻媒体等社会监督渠道之间的关系协调,保障审判透明并依法接受监督,维护和谐的诉讼秩序。
三、如何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和谐主义诉讼模式 虽然我国诉讼法进一步完善及法院职权再次弱化,但从根本上说我国诉讼 模式依然属于职权主义。我国现行的诉讼模式与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诉讼的特性、程序公正的实现不是很一致,需要改革和完善。
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是以自由主义理念为基础,以当事人意思自治和处分 权为诉讼模式进行构建的,并衍生着绝对化的倾向。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在一定 程度上存在着对当事人基本权利的漠视,与当前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 不相适应。在程序主体地位的确立、诉讼民主化和现代化、以及个人利益的要求 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所追求的目的之间存在很大冲突。过于强调当事人主义会导 致诉讼的迟延,增加诉讼成本,从而造成诉讼实质上的不公正;
而过分强调职权 主义,虽然能够克服上述不足,但随之产生的法官中立性问题无法解决。当事人 主义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不能适应中国转型时期社会纠纷解决的特殊需要。因此, 我国诉讼模式转换的基本方向应当是构建和谐主义诉讼模式。从终极目标来讲, 我国应在充分考量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和职权主义诉讼模式的优缺性后,依据我 国诉讼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和完善溶入了中国本土文化理念在内的具有中国 特色的诉讼模式。
诉讼模式转型是完善我国诉讼立法,优化诉讼制度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谐 主义诉讼模式从诉讼理念、制度的设计到主体的行为规范,以至诉讼的结果等都 要考虑最大限度地增加公平正义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公平、不正义因素。从 目的上说,和谐主义诉讼模式是一种恢复性司法,不仅要求在法律程序上解决纠 纷,而且追求从产生它的环境中彻底消除纠纷,让社会关系恢复到或者达到一种 真正的和谐状态。和谐主义诉讼模式代表的是一种新型的公平正义观,它体现了 双方诉讼地位的实质性公平和当事人的真正自由,追求司法和谐。和谐主义诉讼 模式运作的基本机制是诉讼是法官与当事人共同协调配合运行的作业,他们之间 应是在平等的前提下的互动与协作;
是诉讼参加者(含法院在内的)相互之间平 等自主的充分交流、协商与沟通。
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的基本特征和要求是:以人为本,和谐诉讼;
诉审协调, 和而不同;
诚信尽责,协同推进;
援弱济困,实质平等;
繁简得当,方便有效;
调判相宜,胜败皆明;
公正权威,案结事了;
纵横规范,多元衔接;
社会正义, 回归和谐。一句话,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在司法上追求和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从宏观上说,我国和谐主义诉讼的内容主要有:第一,辩论原则中应包含 法院必须以当事人主张的事实为裁判依据内容辩论原则。,处分原则应为当事人 有完全的处分原则;
第二,更大范围和程度上保障当事人可协议选择诉讼的管辖 法院;
第三,法院审理裁判范围严格限制在当事人诉讼请求之内;
第四,当事人 撤消诉讼不需法院许可即可进行,第五,法院无权直接追加当事人;
第六,更大 范围和程度上保障当事人可协议选择诉讼的管辖法院;
第七,弱化法官庭审中的 控制地位,强化当事人在举证、质证、辩论上的主导性。第八,对再审制度,要 求只有在当事人不具备提起再审之诉的条件而又提出申诉的前提下才可由法院 或检察院依职权进行再审;
构建和谐主义诉讼模式基本要求有:
首先,要从和谐主义诉讼理念出发,构建诉讼的基本原则体系。确立当事 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处分原则、辩论原则和诚实信用原则在诉讼中的基础性原 则地位,并将其作为构建和谐主义诉讼模式基本原则。
其次,是强化当事人诉讼主体地位,形成科学合理的案件事实探明机制。
充分肯定和保护当事人的自治性和主体性,在诉讼中尊重当事人的意愿和选择, 保障当事人在案件事实方面的最终决定权。严格法院职权调查证据制度,完善法 院对案件事实的释明制度。
最后,是法院在判决中要注重说理,法律观点要公开透明并告知当事人, 在实行法官独立审慎办案的前提下,要保障当事人在法律适用领域中的程序参与 权和知情权。
在一定条件下的法院调查证据制度是和谐主义诉讼模式的一项重要制度。
因为由当事人提供裁判所需要的诉讼资料虽然能够增强当事人的诉讼主体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实现案件信息的最大化。但在有些情况下,当事人因种种原因无法 向法院提供诉讼资料,如果完全将这些诉讼资料排除在裁判之外,很有可能会导 致不公正的裁判结果。因此,在必要的条件和情况下,法院应当享有调查证据的 职权,适当地为当事人提供一定的协助,以保障当事人能真正平等地享受司法正 义。在一定条件下,法院有权向当事人和其他持有证据的人收集调查与案件有关 的证据,当事人和其他人也有义务接受法官的调查,法院也有义务查明当事人陈 述的事实和主张的真实性。2002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从类型上区分了法 院主动依职权调查证据和依当事人申请调查证据制度,并严格限定了各自的适用 条件。在构建和谐主义诉讼模式时,可以吸收这些合理规定,同时应进一步明确 规定以下内容:(1)法院调查证据的范围应当严格限制在当事人提出的申请之 内;
(2)对涉及身份关系的证据,院可以主动调查证据,不受当事人证据主张范 围的限制;
(3)应明确法院调查证据的法律效果,如果法院依职权未能收集到有 关证据,应当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举证不能的法律后果。
释明制度是现代意义上诉讼中的一项重要制度,释明制度的内容可以分为 案件事实的释明和法律问题的释明。在案件事实的释明上,法院不应仅仅接受和 利用双方当事人的陈述,而且应当督促双方当事人使自己的陈述完整,以达到澄 明案件事实情况的目的,即法院承担对案件事实释明的义务。法院在案件事实上 的释明,主要包括有关诉讼请求的释明、有关事实主张的释明和有关诉讼证据的 释明等。法律问题的释明一般是指,法院如果将当事人未发觉的法律观点作为判 决的基础时,或者法院所判明的法律观点与当事人的理解和认识不一致时,应当 向当事人释明,与双方当事人就法律适用、法律关系构成等问题进行充分讨论, 并给予当事人陈述意见的机会。和谐主义诉讼模式同样需要这一制度来妥善化解 社会纠纷。释明制度是指在诉讼过程中,法官应当通过适当的方式让不明确的事 项变得明确具体起来。一般情况下包括:当事人的陈述和主张有不明确的,法官 应当促使其加以明确;
当事人的声明有不明确的和不适当的,法官应当通过一定 的方式加以消除;
当事人提供的诉讼资料不充分时,法官应当要求其补充等等。
和谐主义诉讼模式之所以规定法律问题释明制度,主要是考虑到,如果法 院与当事人就法律观点存在着认识差异,而不与当事人进行交流和讨论,那么当 事人就无法提出与法院法律观点相对应的诉讼资料,当法院依据当事人未曾预料 的法律观点作出裁判时,就会给当事人以意外的打击。当事人就法律问题充分地 表明自己的意见,进行辩论,既有利于防止突袭裁判,又能使审判获得正当性。
因此,释明制度的建立有助于吸收当事人对裁判的不满情绪,促使社会纠纷以平 和的方式妥善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