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基于孝道文化的大学生感恩教育
基于孝道文化的大学生感恩教育 一、传统孝道文化的渊源及内涵 孝道贯百代,上下五千年。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源远流长,博大 精深,在中国历史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据史料记载,孝道文化萌芽于父系氏 族社会,于西周正式形成。《周易序卦传》云:“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 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在“三德三 行”(至德、敏德、孝德、学孝行、学友行、学顺行)思想的指导下,“孝”成为西周 社会占主导地位的伦理价值观念。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强调“君子务本, 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仁、义、礼、 智,孝、悌、忠、信。汉代的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将佛道思想有效 的吸收融合,系统地提出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道德规范[7]。由 此可见,孝道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 观。孝道文化的内涵非常丰富,养亲敬亲尊亲、生育后代、推恩及人、忠孝两全 等思想在孝道文化中得到了集中体现,“爱敬忠顺”是孝道文化的鲜明特征。爱敬 之于家庭,忠顺之于社会[8]。“爱敬”强调不仅要让父母老有所依,从物质条件上养 活父母,使他们吃穿不愁,还要让他们老有所乐,心情舒畅地度过晚年生活。“忠顺” 将孝道扩展到整个社会。从最初孝道的引申含义来讲,“忠顺”突出了弥足珍贵的 民主管理思想,然而在封建社会中,“忠顺”逐渐为统治阶级利用,成为其驾驭统治 人民的有利工具,精神内涵逐渐发生异化。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今“忠顺”倡 导的是要善待他人、社会和大自然,促进人、社会和大自然的健康、和谐发展,这 对构建和谐家庭与和谐社会富有参考价值。二、传统孝道文化对感恩教育的价值 孝道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人伦道德的基础,是先辈传承 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传统孝道文化对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具有重要意 义。1.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养亲敬亲尊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具有亲和力由于我 国长期实行计划生育国策,人口老龄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许多家庭逐渐形成了 “421”结构,家庭结构的小型化造成了一个孩子要负担起两对父母和四对祖父母 的格局,年轻人养老负担逐渐加重。基于现实的压力,一些年轻人的孝道观念受到 了严峻挑战,越发迫切需要我们重拾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是感恩 的根本体现。曾参曰:“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由此可见,用孝道 文化来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有其肥沃的文化土壤,更具有亲和力[9]。行孝道除了应满足长辈们的物质需要外,还要更加注重其精神需求,只有这样,年老的长辈们 才不会觉得因为衰老而没有生活保障,他们的心灵才不会孤独和空虚,我们的家庭 才会和谐。2.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博爱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富有感召力孝道除包 含“养亲敬亲尊亲”外,还强调“推恩”。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其意就是在人与人相处中,应当推恩及人,使孝道得以升华,以求达到博爱的 境界[10]。博爱思想所憧憬的是一个高度和谐的理想社会。不同家庭、不同教育 背景、不同生活习惯的学生在一起学习和生活,不同阅历、不同角度、不同知识 背景的师生在一起接触和交流,发生一些观念冲突或摩擦不可避免,但是只要大家 相互理解,相互关心,以博爱求理解,以博爱求支持,哪怕陌生人的一个眼神,一次抬 眉,一个点头,都会让我们心中漾满甜蜜;哪怕同事的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声关怀, 都会让我们梦里充满美好。3.传统孝道文化体现了生命教育的思想,使感恩教育更 具有说服力在传统孝道文化中虽然没有生命教育的概念,但无论是“孝”字中的意 蕴还是孝道教育,无不鼓励着我们要关注人的价值、关怀人的生命[11]。然而当代 大学生对生命的漠视现象令人担忧。“富士康”集团的“十连跳”事件,中山大学博士 论文未写好跳楼自杀事件,等等,无不震撼着我们的眼睛,触动着我们的心灵。“身 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这是孝子的第一件要事。传统孝道文化 激励着大学生要培养自尊自爱精神,明白珍惜生命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这是对 大学生最好的感恩教育。
三、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社会处于变革时期,随着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到来导致大学生主体意识不 断膨胀。传统文化所构建的意识世界受到了严峻挑战。大学生忽视周围家人、朋 友、师长对自己的关爱,专注于自己的世界中,屡见不鲜[6]。1.大学生感恩教育缺 失的表现(1)家庭生活漠视亲情。儿童是祖国未来的花朵,应当精心培养。但是长 辈们爱幼的本能,使得一些孩子基本上没有接触艰苦环境的锻炼和熏陶,加之父母 的娇宠和溺爱,导致部分大学生从小就不懂得生活的来之不易,许多人形成了把父 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的心理。山西长治上党老区一位“无奈的 老农”在痛陈儿子不知感恩时感慨道:“不知在大学里除了学习文化,还能否学到良 心”从近年来媒体对此类新闻的报道来看,这种现象绝非个别。(2)人际交往漠视友 情。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也都离不开人际交往。由于 受自我中心思想、自我封闭、社会功利和猜疑妒忌等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在 与别人沟通时很少在意别人的感受,也不懂得换位思考。在与别人相处时,缺乏理 解、宽容和合作,遇事容易斤斤计较,容易发生冲突。从清华大学朱令被舍友投毒, 到云南大学马加爵用铁锤敲死舍友,再到最近刚刚发生的复旦大学林某投毒杀死舍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一名学生因口角捅死舍友等事件,那一颗颗漠视友情的心, 震惊的不仅仅是社会和他们的家人,更是我们每个人的心灵。(3)学校生活漠视恩 情。“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给他人提供帮助的人需要的仅仅是精神上的认可与 理解,而不是回报。但是如果好心人的一片热心换来的是冷漠,那无疑会令人寒心, 从此社会上可能会少一个热心人。在感恩意识缺失的今天,发生在我们身边漠视 恩情的案例还少吗有些学生把尊敬老师当成了达到目的的手段,在学校时对老师 尊重有加,一旦毕业跟老师形同陌路;有些学生通过社会资助完成学业,然而当他 们有一定的经济实力时,再去资助别人的寥寥无几。2.大学生感恩教育缺失的原因 分析(1)传统孝道文化在历史传承上的脱节[12]。传统孝道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 最具特色的一部分,是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对于这样一笔文化遗产,长期以来历 史上是高度重视甚至无限拔高的。如《孝经》把孝确立为“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 的最高原则。但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特别是在十年“文革”中,片面否定传 统文化思想,让沉淀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伦理道德规范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践 踏和摧残,家庭文化的政治化倾向造成了中国传统家庭由重视孝道向片面否定孝 道转变,导致社会人情冷漠、家庭观念不强,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和家庭文化 中的仁爱美德被不断削弱、消失。历来广泛倡导的感恩思想在如此不利环境中无 法得到有效继承和发扬,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来说更是如此。(2)社会功利化的 驱使。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一方面传统的伦理道德体系讲求知恩图报,修身立德。
但现实生活中,由于利益的驱使,造成了部分大学生过分追求物质利益的最大化和 自我需求的满足,而忽视了彼此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使人与人的交往更多 带有庸俗的功利色彩。在这种环境下,大学生难免受到社会功利思想的影响,在个 人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模式。有些大学生对利益的过 分追求,迫使自己丧失了心灵的激荡和升华,感恩更是无从谈起。(3)代际关系的转 变和代沟问题的加剧。现代社会打破了传统家庭的稳定性,使得代际关系发生了 转变。特别是年轻一代大规模涌向城市,与年老一代城乡分居的现实,加剧了代际 之间的冲突,扩大了代沟。在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下,年轻夫妇既要背负事业和自 身小家庭的负担,又要以笑脸展示于4位老人面前,如此种种令他们身心疲惫,往往 使他们忽视尽孝。而父母养子防老的心态较重,对子女能否“行孝道”有着较高的 要求。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这就要求 子女不仅要在物质上瞻养父母,而且要在精神上尊敬父母。随着生活水平的日益 提高,很大一部分人已经能实现“经济上尽孝”,但也有一部分人出现了尽孝方式上 的偏差,认为钱能解决一切,忽视了老人的内心需求。(4)家庭和学校教育的错位。
现在的大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教育中父母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逐渐养成 了孩子养尊处优的习惯;怕孩子吃亏,慢慢培养了孩子自私的心理。学校教育中注重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而忽略了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加之学校缺乏对 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有效引导,导致大学生感恩意识弱 化和湮灭。因此,“造就”了一批以自我为中心的大学生。他们不知国家和社会的 培育之恩,不知集体的扶助之恩,更不知父母的养育之恩。
四、以传统孝道文化加强大学生感恩教育的途径 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精神实质使得其在大学生感恩教育中更具活力,同时 大学生感恩教育又是传播传统孝道文化的重要渠道。以传统孝道教育为工作切入 点,探索新形势下大学生感恩教育的新途径,符合大学生的成长发展规律和感恩意 识的形成过程,也真正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的有机结合。1.在传承传统孝道文化精髓中加强感恩教育中国传统孝道文化是 一个复合概念,内容丰富,涉及面广。既有文化理念,又有制度礼仪,既有精华,又有 糟粕。为此,当我们以传统孝道为切入点,对大学生进行感恩教育时,必须对传统孝 道文化进行一些重新解读和有效梳理,提取其中精华,并结合新形势下感恩教育的 新要求进行重新诠释,进而在继承中加强感恩教育。一是要注重吸收孝道文化精 华,主动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从感恩认知、感恩情感、感恩行为和感恩习惯4个方面 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感恩意识,提升道德修养;二是注重吸收习俗文化中“尊老、敬老、 爱老、助老”的光荣传统。例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以及被 国内普遍认同的“母亲节、父亲节”等“洋节日”都是优秀习俗文化的体现,社会对这 种节日的需求,正体现了我们对“养亲、敬亲、尊亲”“知恩、识恩、感恩”的渴望。
2.在拓展传统孝道文化载体中加强感恩教育“五四”新文化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 中,“孝道文化”被主观地框定在“政治教育”范畴,在德育理论、德育实践中成了无 本之木、无源之水[13]。因此,在崇尚“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今天,高校大学生思 想政治教育应吸取古代德育教育的成功经验,以现代教育管理理念和传统孝道文 化为平台,重构学校德育教育新体系,探索校本德育新途径。一是实施“孝道与感恩 教育进课堂”计划。在《思想道德理论与法律基础》等必修课和其它选修课课程 中开展孝道与感恩教育,实现学校德育教育与孝道教育的对接。二是实施“孝道文 化特色校园创建”计划。在学校适当之处建立一些亭台楼阁、雕刻等具有孝道文 化特色的“艺术景点”,在图书馆、教学楼楼廊墙壁两侧等地尽可能镶嵌上孝道文 化有关的名言警句或绘画等作品,使学生随时随地受到孝道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三是实施“五个感恩”计划,即定期围绕孝道和感恩教育主题开展感恩党、感恩社 会、感恩父母、感恩师长、感恩同学系列活动,通过主题实践活动强化学生的感 恩意识,通过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民族传 统的真谛。3.在构建传统孝道文化教育长效机制中加强感恩教育德育教育既是一个复合工程,也是一次全民总动员的过程,感恩教育只是大学生德育教育的一部分, 而传统孝道文化教育也仅仅是感恩教育的一个视角。新形势下,如何引导大学生 识恩、知恩、报恩,需要不断丰富传统孝道文化载体,着力构建“四位一体”的感恩 文化长效机制。一是构建“明德育人”长效机制。要使学生“明德”,家庭、学校、社 会各自承担着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家庭要以亲情为纽带,注重学生习惯养成和道 德的启蒙教育;学校要以改革评价体系为切入点,注重知与行的有机结合;社会则 要以给予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为突破口,注重环境育人、氛围育人。二是 构建“教书育人”长效机制。要把感恩教育纳入人才培养,着力使之“进教材、进课 堂、进头脑”,让学生亲临其境,感同身受。三是构建“管理育人”长效机制。要牢固 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各级管理工作者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对学生言传 身教,以正确的思想引导学生,以高尚的情操感染学生,以模范的行动带动学生,以 出色的工作影响学生,齐心协力推进感恩文化建设。四是构建“服务育人”长效机 制。要把握好每一个服务环节,做好每一个服务细节,帮助学生解决思想、学习和 生活上的各种困难,营造出浓厚的“大胸怀、大承担、大责任”的文化氛围,让学生 在享受学校各项服务的过程中感受感恩文化的熏陶,让学生在弘扬优良传统孝道 文化的过程中让崇尚感恩之风盛行。
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既是社会价值观念变迁的一种折射,也是社会变迁 的缩影,关系到国家的命运和前途[14]。通过在大学生中开展感恩教育,弘扬孝道 文化,倡导善良孝敬、明礼诚信、爱国守法、团结友爱等传统美德,是不断加强和 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效载体。感恩文化与孝道文化建设,要齐抓共 管,常抓不懈。只有实现家庭、学校、社会三者有机结合,相互衔接、相互贯通、 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才能形成合力。家庭在关注子女学习成绩的同时要更加注重 他们的人文道德素质教育,学校要用体现校本特色和孝道文化的校园文化活动激 励大学生自觉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熏陶,社会要搭建有效平台宣传公民道德规范,各 类媒体应当理直气壮的宣传以孝敬父母为核心的孝道文化,使知恩、感恩、报恩 形成主流的舆论共识,多管齐下,多措并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真正 让感恩文化的和煦温馨之风吹遍校园的每个角落。
本文作者:刘三宝 郭刚奇 工作单位:华中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