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 " 摘 要:高等职业教育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牢固树立以市场为导向、 以能力为本位的思想 坚持课程设置的基础性、针对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合理 构建以基本素质、专业素质、岗位技能类课程为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关键词: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
课程建设 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类型。职业 教育是与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地位平行的四大教育板块之一。随着经 济的发展,国家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和城镇化速度的提高,职业教育的发展会 成为国家教育的奇葩。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较 强实践能力的高等职业专门人才,是高等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存在一些弊端:在课程的价值取向上,忽视课 程本身的创新价值,课程目标缺乏对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明确要求与具体规定;
课程内容脱离学生生活现实,不注重教师的课程开发核心主体的地位与作用,更 不注重学生作为课程主人的地位和课程开发主体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课程设置不 能满足地域经济发展、行业发展和就业岗位的需要。为此,我们必须以市场需求 和就业为导向,加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树立能力本位、岗位目标的课 程观,根据岗位能力的要求,科学合理地构建高等职业教育的课程体系,努力培 养高素质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一、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 2.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定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18届大会通过并发 布的《关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建议》明确指出:“为就业作准备的职业技术教育, 应当为卓有成效的愉陕满意的工作打下基础。为此,应当做到:(1)使受教育者 获得在某一领域从事几种工作需要的广泛知识和基本技能,使之在选择职业时不 致受到本人受教育的限制,甚至在一生中可以从一个活动领域转向另一个活动领 域;
(2)为受教育者从事的第一个工作提供充分的专业上的准备,并提供有效的 在职培训;
(3)使个人具备其职业生涯各阶段都可以继续学习所需要的能力、知 识、态度。”教育部有关文件明确指出:“以就业为导向,切实深化高等职业教育 改革,是满足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需要、促进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办人民满意教育的关键环节。”《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职 业教育就是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职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说就是就业教育,它既是培养人才层 次类型的教育,又是培养人才素质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是人的个性优势和全面 发展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培养各级各类实践型人才,培 养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技术型、技能型、技艺型、操作型人才。职业教育 的基本特点是强调实践性、职业性,注重职业道德和综合职业能力。最好的教育 是适应个性和社会发展的教育。
二、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原则 1.基础性。重视基础教育已经成为各国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共 同趋势。基础性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加强国际交流需要强化信息时代需要的基础 学科,如外语、计算机、强调普通文化基础课程的地位,重视专业需要的专业基 础学科教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正力图在传统与现代双重因素影响下朝专业 基础化的方向发展。课程设置必须为学生就业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和专业基础。
2.针对性。课程设置要根据专业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所应具备的知识 与能力设置课程。以职业技术技能课程为主干,理论教学服务于技术培养,切实 加大实践课的比重。课程设置要克服传统的单一、封闭模式,走出校门,深入社 会.与行业、企业相结合,调查了解与专业相关的职业岗位知识和能力群.共同 参与课程的设计。要注意将用人单位的需求转化为高职的培养目标,并在课程设 计中体现出来。
3.实践性,课程设置要突出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强调以理论“够用”为度, 理论知识做到少而精,严格按照职业岗位工作的需要去精选适合的专业理沦知识。
要特别重视实践教学环节,要通过生产见习、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 节,加强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职业岗位的技能要求,设计各岗位实践 操作技能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岗位胜任力。
4.实用性。高等职教育是培养实用型人才的就业教育,这类人才既不是白 领,也不是蓝领,而是应用型白领,应该叫“银领”。培养的学生,既要能动脑, 又要能动手,经过实践锻炼,能够迅速成长为高技能人才。因此,高等职业教育 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高职特色,理论“够用”,技能“实用”。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 基础课程是为学生今后所从事的职业打基础的,要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技 能训练课程更应针对学生所从事的岗位要求,组织开展有效的训练和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和水平。课程内容要强调应用性,以解决实际问题为中 心,而不是以学科体系为中心。同时,还应强调课程模式的实践性,要求在高职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比重,使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将专业知识 与职业实践结合起来,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
三、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的取向 2.能力本位。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人才应具有宽广的知识面,全面的职 业技能,一定的创造能力,较强的应用和发展能力。高等职业教育强调以能力为 本位,以提高职业能力为目的,课程设置注重以职业需要为主线,可根据社会对 职业的新要求调整课程,将教学课程及内容与能力一一对应,将学科教学转化为 能力培养。能力本位取向是以某一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为目标,在职业分析的基 础上,根据某一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为目标而设计的课程形态。
一般包括如下基本要素:根据一定的能力观分析和确定能力标准;
将能力标准转 换为课程,通常采用模块化课程:进行灵活的教学和培训,通常采用适应个别化 差异的个别化教学;
以能力标准为参照,评价学生多项能力,即采用标准参照评 价;
授予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分。
四、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置要突出专业技能教学,既要考虑到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毕业生就业的适应性(专业适应性与相近专业的转移性),又要考虑到专业(职业 岗位群)的针对性。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立足学生今后就 业的岗位,以职业需求和岗位能力要求为出发点,合理构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其课程应由基本素质课程、专业素质课程、岗位技能类课程组成。
1.基本素质类课程。基本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职业道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身体素质教育的一类课程,是作为一名合格大学生最基本的素质 要求。主要包括思想品德、法律基础、形势政策、英语、计算机、大学语文、体 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课程。
2.专业素质类课程。专业素质课程是对学生进行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基本技能培训的一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训练的一类基础课程。学生只 有在学好专业基础课程后,才能深入地理解岗位技能类课程的一些基础理论问题 和实践操作中的理论问题,有利于学生职业技能的掌握和提高。
3.岗位技能类课程。岗位技能课程是按照学生今后将要从事的某一岗位所 需要的基本职业技能要求设置的一类课程。这些课程可以由若干能力训练模块组成,每一个能力模块就是一个岗位的能力要求,学生只有掌握了高职专业的一个 或多个岗位技能,才能适应今后所从事职业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