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论文范文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论文范文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篇一:《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 新思考》 摘要:笔者在本次"三下乡"暑期实践活动调研中发现农村留守儿童既 是教育问题,也是社会问题。笔者从单亲培养,隔代抚养和寄宿学校这三方面从 对留守儿童监护方式上挖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表现。再从家庭结构松散 导致儿童心理错位,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家庭榜样空白导致儿童行 为偏失三个维度来剖析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最后笔者从家庭、学校、 国家社会三方面来探寻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解决之道。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 由于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停滞在家中。近些年来, 多数农民为了改变家庭的经济状况而选择了外出务工,家中就剩下妇女儿童,有 的甚至只有留年迈的老人和孩子在家中。这些留下来的孩子就形成了一个特殊的 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城市里或其他 地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并因此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的14周岁及以下的儿 童。全国妇联2008年《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留守儿 童约5800万人,其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约3000多万。如此庞大的社会群体, 他们的成长直接影响着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发展,而家庭教育功能 的减退是导致这一社会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值得家长、校方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并 共同寻求其解之道。
一、挖掘农村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表现 父母的爱和教育对于儿童身心健康成长来说犹如源头活水,是塑造儿 童性格、培养儿童情感、锻炼儿童意志的核心力量。在对蓝田县的调研中发现对 于农村留守儿童,父母之爱的缺失,家庭教育的不完整主要表现在监护方式上。
故同监护方式对应,家庭教育的缺失主要表现在如下三种情况。
1、单亲培养 考虑到家庭经济收入和对儿童生活成长的照顾,在家需要有人外出务工时,一般会选择只由父母一方外出务工,一方留在家中。这就形成了一种隐性 的单亲家庭。由于留在家中的一方不仅需要承担繁重的农务劳作,还要料理一切 家务以及照顾儿童的日常生活。在这种情况下,谈及辅导儿童学习不论是从时间 还是精力对于一方家长来说,都是一种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从另一方面来说,由 于家长知识储备和文化素质的单薄,使得他们不能恰当地选择对孩子的教育方式, 从而导致留守儿童的学习和人格培养等方面都造成了诸多的障碍和困境。
2、隔代抚养 隔代抚养是父母双方同时外出务工,将孩子留给祖父母或是外祖父母 来监护,由祖辈来承担孩子的成长和教育的责任。首先,鉴于老人身体状况、精 力的充沛程度等对于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方面的照顾会有一些不周,而在农村的 老人接受小学教育的还不到60﹪,而辅导孩子学习对于他们来说更是心有余而力 不足。其次,祖辈和孙辈的年龄差距较大,对于事物的认识和理解会有差异,交 流和沟通时产生代沟也是不可避免的。留守儿童心理上出现的一些的困惑和性格 上的变化,祖辈也不能及时发现并给与正确的指导,这样就容易使得留守儿童受 到社会上不良之风的影响。最后,隔代教育最容易出现对孩子溺爱、纵容等问题, 一味满足孩子的需要,放任甚至袒护孩子的错误。隔代抚养存在着以上的弊端, 会让留守儿童形成不良的行为、无理的举动、不文明的言语等。
3、寄宿教育 在本次的三下乡暑期实践及对西安市蓝田县进行调研中,得知农村地 区针对留守儿童现状,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来缓减和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不足 的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在寄宿制学校里,儿童的学习和生活都由老师来负责, 但由于学生数量甚多,老师并不能面面俱到,有些老师甚至不会亲力亲为。一方 面这种情况更加纵容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受到社会不利因素的腐蚀,另一方面 更激发了儿童对父母之爱的期望和渴求,造成心理上的一些伤害。
二、剖析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影响 1、家庭结构松散导致儿童心理错位 农村留守儿童的父母不论是单方还是双方外出务工都会导致家庭结 构的松散、不完整,使得儿童不能正常接受双亲爱的沐浴和教育的启迪。而农村 留守儿童正处于身体和心理重要的成长时期,对于自己身体的微妙变化、对于逐渐复杂的人际关系,儿童需要家长的耐心指导和正确教育。但单亲和隔代的教育 都过于简单,沟通甚少,以及家长忙碌的生活和较低的文化程度种种都不能满足 孩子成长中问题解决的需要。久而久之,留守儿童就会表现出孤独、敏感、怕事、 软弱、寡言、偏执、不合群、抑郁自卑、甚至有攻击性的心理错位。留守儿童表 现出的这些心理症状会随着年龄的成长也更加严重,甚至会影响孩子未来的工作 和生活,任其发展也会演变成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
2、家庭亲情缺失导致儿童情感饥渴 家庭情感的缺失对于儿童情感的完整性有很大的影响,其中亲情饥渴 是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没有父爱、母爱或是单亲之爱的环境 中,缺少与家长情感的互动和沟通,单项的、片面的爱都是不能满足青少年在成 长期对爱的需求。而父母常年在外,唯一与孩子沟通的方式也就是通过电话,来 简单地了解孩子的身体状况,学习成绩等,这就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的疏远,使得 儿童的孤独感加重,他们也丧失了基本的归属感和依赖感。孩子又没有及时调节 自己情绪和缓减孤独的能力,就会封锁起自己的内心,不愿意和父母进行沟通, 使得感情出现空白,这就造成了农村留守儿童存在严重的"情感饥渴"问题。
3、家庭榜样空白导致儿童行为偏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孩子。
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这样的榜样常年不在身边,自己判断力又是有限的,这就 很容易误入歧途,也会表现出一些不合常理,不符规范的行为。其一主要是因为 留守儿童年龄的特殊性,他们正处于成长的他律阶段,自律意识比较薄弱。他们 与自己的监护人的关系特殊,在没有严重的行为过失时,监护人管教松弛,甚至 忽略留守儿童日常出现的行为偏差,如旷课、打架等。其二留守儿童处在从众心 理的年龄阶段,作为孩子成长榜样的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会不自觉的效仿社会 邪恶的行为,以引起周围人的注意,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自我价值的体现。故这 种盲目追随不良行为的方式就会使孩子走上不归之途。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篇二:《浅析农村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 儿童的影响》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幢幢高楼拔 地而起,一个个新兴的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关键词:留守儿童;缺失教育;加强教育 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于是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 动力为养家糊口而外出务工,这些外出务工的父母将孩子寄托在农村的祖父、祖 母、外祖父、外祖母、叔伯、叔婶家,致使大批未成年的孩子被留在家里,由此 出现了一个新的特殊儿童群体――留守儿童,且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 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严重地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的 正常进行,特别是一些边远山区学校,其各方面的条件(如财力、人力等)非常有 限,管理力度受到很大的制约。孩子在他们小的时候便没有得到足够的父爱和母 爱,这对这些“留守儿童”的成长难免会带来一些不利的影响,对他们原本美好的 童年生活也会留下一片片阴影,下面我就家庭教育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影响进 行一些分析。
一、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也 就是说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对“留守儿 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务工人员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外出务工 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
1、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许多监护人多采取溺爱、迁就、放 任的管教方式。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却忽略了他 们的心理问题,对他们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较少。
2、祖孙辈由于年龄差距大,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观念不一样,老人 对孩子也是不敢管或不会管,致使“留守儿童”几乎处于毫无约束的状态下,无形 中便助长其自私任性,霸道蛮横等叛逆心理,呈现“代沟”明显,相互沟通难的现 象。
简单来说,就是祖辈们往往以他们自己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孩子, 思想观念保守,教育方法简单。而现在的孩子见识广,喜欢赶新潮,寻求刺激和 创新,做事不拘一格等,老人的观念和教育方法很难让孩子们接受。另外,老人 年岁大,精力不济,健康状况欠佳,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 儿童”,着实感到力不从心。以上情况说明祖辈难以承担监护教育之责。二是上 代监护,也就是“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如叔、伯、姑、姨、舅等亲戚或他 人抚养的监护方式。由于监护对象并非自己的子女,监护人在教养的过程中难免会有所顾 虑,不敢进行严格地管教。这样的情况,也让上代监护大多数管教属于物质型和 放任型,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心理行为上的任性和逆反。而对于正处于身心迅速 发展的时期,对自身变化、学习压力、人际交往等方面有独特理解和认识的儿童 来说,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从而形成怕事、孤僻、内向的性格。加之上 代监护还容易出现转托管教的情况,即“留守儿童”被外出务工的父母托付给亲戚 管教后,没多久亲戚因打工等原因外出,再次将孩子转托给另一个亲戚管教,几 经托付的孩子几乎无所适从。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的父母又不在身边,这对他们 的心理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常引发种植≈ⅲ 绺星榇嗳酰 员┳云 孤亲员眨 狈ψ孕牛 巯 刃睦砦侍狻 二、家庭教育缺失对“留守儿童”自身学习影响:
据调查,目前农村在校的中、小学生年龄都在六周岁到十八周岁之间, 正是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如果这一时期内,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品质,将会对 他的一生产生很大的影响。而我们乡镇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多数是一年回家一两次, 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他们不可能给孩子很好的教育。平时虽然常用电话联系,但 很多孩子都是在通话时一一答应父母的要求,自己做事时却常常忘了父母的嘱咐, 有时玩过头忘了学习,有时和同学做了坏事而无人管教。孩子有学习下降或是有 不良行为,也得不到严加管教。而这些孩子的父母,有的读过一些书,有一定的 文化知识,懂一些教育方法,易与教师、孩子沟通,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了便利。
而有的父母就没读过书,就不会和孩子很好的沟通,这样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不便。
但他们的年龄大都集中在三十到五十这个年龄段,正是壮劳力,大都在外务工, 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其他亲人,教育孩子的重任偏离到祖辈肩上,家庭 教育几乎成了空白,这给孩子的教育带来不好的条件。主要表现在:
1、有些父母因在外打工挣了钱,增长了见识,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 要性”,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习成绩,并 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 求进步,勤奋学习。而有一些父母却因机遇挣了钱,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 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于是对 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顺其自然,从而认为“能读书就读”,对子女的一切不闻不 问,不负责任。使得“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承担 着很大精神压力,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对于父亲外出务工,而 母亲在家的“留守儿童”来说,由于母亲得承担家庭内外的全部劳动负担,不仅要料理家务,照顾老人和孩子,还要干农活,由于个人精力的不足,不能耐心管理 孩子的学习,有些母亲也由于自身水平的限制,帮不上孩子什么忙,这便导致了 “守留儿童”学习跟不上。在家访中,我们经常提醒学生的父母:如果他们都外出, 则要更注意改善与孩子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时间不能相距太久,原则上最好做到 每个星期交流联系一次。在沟通的内容上,不能只谈生活,应该全面了解其心理、 身体、学习等方面的综合情况,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
2、目前多数农民家长因受“打工潮”的影响,文化程度不高,他们误 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当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孩 子学习成绩、思想品德的好差,由老师们去管教。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 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正确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的职 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 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
应主动与子女所在学校的任课老师、班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 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对于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的孩子来说,由 于隔代监护,监护人年龄大,自身知识、健康状况等局限,导致孩子的学习更成 问题,由此留守儿童的学习往往跟不上,由于对学习没有信心而破罐破摔的现象 极为普遍,作业不认真、迟到、旷课等现象屡见不鲜。
针对以上这样问题,我认为:
学校应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主动担任起教育留守儿童的重任,使其父 母安心的工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及新农村建设尽一份力。父母之间最好留一个在 家照顾和监护孩子的学习和生活,保持家庭教育与影响气氛的完整存在。如果夫 妻双方都出去打工,首要问题就是选定好监护人。监护人最好是比较有文化、有 责任感、能监督和指导自己孩子的亲朋好友,既不要娇惯孩子,也不要让子女干 过多的家务、农活,保证子女充分的学习时间。如是祖辈监护,一定要嘱咐其对 孙辈的严格要求,加强生活和学习的监护。
总的来说,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教育好每一个孩子,让他们健康茁壮 的成长,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心愿。农村留守儿童,这一群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 各界的关心,更需要教育工作者的关爱。我们只有不断创新教育工作的思想、方 法,拥有一颗爱生之心,才能做好留守儿童的各项工作,为社会培养好他们。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论文范文篇三:《试谈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问 题与对策》 农村学前儿童,是指其户口所在地和居住地为农村,年龄处在0-6岁 的学龄前阶段的婴幼儿。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是指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其他 成员对学前儿童实施的教育影响,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成员构成将影响对孩子的 教育。
一、农村学前儿童家庭结构分析 家庭结构是指家庭中成员的构成及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以 及由这种状态形成的相对稳定的联系模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农村学前儿 童的家庭结构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主要有主干家庭、核心家庭、隔代家庭、单亲 家庭、再组家庭这几种家庭结构模式。主干家庭是指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爸 爸妈妈和儿童构成的家庭。核心家庭是指由夫妻双方与一个或两个学前儿童所组 成的家庭,这种情况一般都是夫妻双方或一方在当地就业,共同养育和教育孩子。
隔代家庭一般是指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跟孙辈居住在一起,由祖辈代替孩子父 母履行监护责任,这种家庭一般是孩子的父母外出打工,由于条件限制无法将孩 子带在身边,有的仅在过年过节时回家团聚,甚至有的几年都无法回家看望和教 育孩子。单亲家庭是指父母离异或者父亲、母亲一方过世所形成的家庭模式。再 组家庭是两个残缺家庭重新组合构成的,孩子与父母之间有可能无血缘关系。
二、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在教育理念上: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较深,对现代教育理念了解 不足。
现代社会已经进入信息化社会,但是传统的教育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比如有的父母认为“黄金棍下出好人”、“不打不成材”,认为孩子年龄小,给他讲 道理是讲不通的,只有通过打带来的疼痛感让孩子记住规则。另外,由于农村的年轻父母外出打工,现在隔代教育现象严重,爷爷奶奶缺乏对现代教育的认识, 只管对孩子的生活加以照顾,更不懂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不知道如何为孩子的 成长提供帮助。
(二)在教育目标上: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
我国学前教育目标明确提出要对儿童进行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 教育,促进孩子身心和谐健康发展。但在具体实施中,由于家长的成长经历、受 教育水平、教育观念等的不同,很多家长更加关注的是孩子知识拥有量的多少, 对于孩子的品德教育不重视,导致孩子不遵守社会规则,不懂礼貌,肆意妄为。
(三)在教育内容上:重智力开发,但缺乏对智力的科学认识,同时轻 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文化学科知识的传递,轻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智力概念,目前还未有一个统一的明确界定。在我国,一般认为, 智力是一种偏重于认识方面的能力,它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与思 维力五种基本心理因素构成。在广大农村,很多家长简单地以为记忆力好就是智 力水平高,所以从小就培养孩子背诵儿歌、诗词等,但是对于孩子的注意力、观 察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的培养却相对缺乏。非智力因素,从广义上说,是指除智 力因素以外的全部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及道德品质,狭义说来是指与 智力因素活动关系密切并共同影响智力活动效率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 格等心理因素。其实,一个人对学习的兴趣,面对困难的意志程度及其性格往往 会影响孩子智力水平的高低。比如一个性格急躁、没有耐心的人,那么他的注意 力的持续时间就不会长,这将对他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一个对学习内容缺乏兴 趣的人,他的观察力与想象力就会受到影响。
在教育内容上,农村的家长往往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传递,从小就让 孩子学习拼音、识字,计算。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现象,幼儿园放学回家的孩 子第一件事就是拿出作业本写字,做计算题。而对孩子的安全教育却做得不到位, 我们从媒体报道可知,农村学前儿童在家误食农药、溺水、被电击、烫伤的情况 时有发生,甚至还有幼女被性侵的案件。另外,有的农村家长不关注孩子的心理 健康,在隔代家庭教育中,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一味地溺爱孩子,造成孩子以 自我为中心、自私、不尊重老人等。在单亲家庭中,孩子缺乏父爱或母爱,让孩 子的家庭生活不完整,往往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自卑、胆小、怯懦。
(四)在教育方法上:重言传,轻身教。在生活中,家长对学前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通过给孩子讲解,比如注意 清洁卫生,遵守交通规则等。家长会经常给孩子说:饭前便后要洗手,要天天刷 牙等。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的现象:家长把孩子带进卫生间洗手,自己却不 洗手就上了餐桌。在家里,爸爸妈妈给孩子说:过马路要走斑马线,要看红绿灯。
而事实是这样的:在送孩子上幼儿园的路上,看到没车的时候,即使是红灯,某 些家长也会牵着孩子冲过马路。试想:这样的教育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五)在教育要求上:家庭成员的要求不一致。
教育要求的不一致,是影响孩子成长的主要因素。在现实中,容易出 现祖辈与父辈要求的不一致,也会出现父母要求的不一致。尤其是在主干家庭中, 祖辈对孩子宠溺有余,约束不足,一方面父母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另一方面 爷爷奶奶对孩子宠爱有加,导致孩子在父母面前一个样,爸爸妈妈面前一个样, 让孩子缺乏是非判断能力。由于成长经历、对教育的认识、环境因素的影响等也 会导致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不一致,中国一直有“严父慈母”,也有“虎妈猫爸”,一 个松,一个紧,这也容易导致孩子无所适从。在再婚家庭中,由于缺乏血缘关系 的一方为了维护家庭的和谐,往往也会出现和稀泥的现象,导致对孩子的教育不 严格。
(六)在家庭教育的外界支持上: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持。
在家庭教育上,很多家长的教育经验要么来自于自己的父母,要么来 自于周围环境的影响,同事、朋友的交流,而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在隔代家庭 教育中,祖辈的交友范围相对较为狭窄,对于现代教育缺乏充分认识,同时更没 有得到外界的相关指导。我国《全国家庭教育指导大纲》明确指出,把家庭教育 指导按照0-18岁分成5个阶段,其中的0-3,4-6岁的指导就属于学前儿童的家庭教 育指导,对这2个阶段的家庭教育指导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该《大纲》还提出 指导中的“多向互动”原则,家庭教育指导者应建立指导者与家长、儿童,家长与 家长,家庭之间,家校之间的互动,努力创造相互学习、相互尊重、相互促进的 环境与条件。虽然有规定,但是对于农村的现实来看,工作并未落到实处,没有 专门的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开展相应教育。
三、解决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 问题的对策 (一)更新家长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家长的教育理念将直接影响家庭教育水平。现在的学前儿童的父母都 是“80后”甚至是“90后”,他们说很容易接受新思想与新观念,现在主要缺乏的是 学习、了解新的教育理念的渠道。因此,各地方教育机构、社区可通过开展专题 讲座,借助网络平台等手段,让家长实时了解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了解孩子的 身心发展规律,进而达到更新教育理念,提高对教育的科学认识。
(二)扩充家庭教育内容,智力教育与非智力因素培养齐头并进,同时 兼顾安全和心理健康教育。
智力因素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及发展有很大影响,同时非智力因素会对 人的发展产生影响,且二者是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因此,家长在注重孩子的 智力因素的发展时也应该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培养,而且培养应从小抓起。智力因 素的培养表现为培养孩子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及思维等。家长可以通过跟 孩子讲故事、玩益智游戏、看动画片等实现。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主要表现为从小 就激发孩子的学习动机、发展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培养其积极、健康的情感,磨 炼孩子的意志,塑造良好的性格。家长可通过扩大孩子的交往,带领孩子参加一 些募捐、看望老人院的老人的活动,培养其爱心与同情心;也可大胆放手让孩子 进行各种尝试,培养孩子多方面的兴趣;在平时的各种活动中多激励、表扬,激 发其学习动机;同时给予孩子一些有难度的任务,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不是立刻帮 助解决,而是让其自己解决,培养其坚强的意志品质。
对于农村学前儿童家长而言,安全教育是一个重大突出的问题。由于 家长看管不力或者是缺乏相关教育,导致孩子被电击、误食农药、溺水、被拐卖、 被猥亵、性侵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各位家长首先应该有安全意识,同时 要加强对孩子的安全教育,时刻警惕,这样才能有效避免惨剧的发生。地方政府、 教育部门可以通过广播、家庭教育讲座、家长会议等形式指导家长进行安全教育。
同时家长应该关注孩子的心理健康,不能只关注孩子的吃喝拉撒,培养孩子的学 习主动性、自信心,使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
(三)纠正家长的不良教育方法,家庭成员之间步调一致。
对于学前儿童而言,其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因此,家长在教育孩子 时应主要通过给孩子一个具体的情景的方式进行教育,可以通过陪孩子看动画片、 带领孩子进入现场等方式,通过家长的身教让孩子进行模仿。比如家长教孩子乘 坐电梯注意安全、过马路注意安全,教孩子注意防水、讲卫生等,都可以通过家 长的优秀示范行为开展。不能只通过给孩子讲道理的方式进行,因为对于0-6岁的儿童来说,有些道理他们是不能明白的。另外,家庭成员应该召开家庭会议, 讨论对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达到对孩子的教育要求做到步调一致,只有这样才 有利于孩子的成长。
(四)地方政府借助教育机构的力量,落实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农村学前儿童家庭教育水平不高,一方面是由于家长自身的问题,缺 乏必备的教育能力,另一方面是地方政府对家庭教育的支持不力。由于家长的受 教育程度,成长经历等不同,导致家长的教育水平存在差异。当家长遇到教育问 题时,往往不知道应该如何解决。因此,各地方政府应该借助各教育机构的力量, 定期或不定期举行相关家长培训讲座,帮助家长解决家庭教育中遇到的问题,指 导家长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
总之,对于学前儿童进行有效的家庭教育,不仅是学前儿童家长的事, 而且应该是各地方政府、教育机构共同关注的事情,只有三方协调,共同关注, 才能使农村学前儿童的家庭教育水平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