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浅谈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论文
浅谈中国历史地理概论论文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篇一:《20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 一、总体进程 传统的舆地学孕育了 历史 地 理学 。舆地学主要 研究 历代疆域、 政区、地名、水道的因袭与变异,长期以来是历史学的附庸,是治史的四把钥匙 之一,它的成果往往仅被视为为历史研究提供一个空间舞台而已。20世纪初,随着西方地理学思想和 方法 的传入,逐渐冲破了舆地学 的藩篱,学者们自觉不自觉地运用新的方法和视角来研究历史时期发生的一切地 理现象,并探索这些现象发生、 发展 和变化的 规律 。这样, 现代 科学 意 义上的历史地理学就应运而生了。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创办的禹贡学会就是 有志于开创现代历史地理研究的学术团体,自费筹办的《禹贡》半月刊既取得了 一批学术成果,更培养了一批历史地理学人才,但不久因日寇侵华而停办。
历史地理学得到充分发展并日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则是解放后的事。
当然,发展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在"文革"以前,历史 自然 地理因其阶级属性 不强而有所发展,并在国家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与国家 经济 建设密切相关 的经济地理(含历史经济地理)因受苏联 影响 而呈一枝独秀式地畸形发展,某些 分支只能依附于经济地理而苟延残喘;但人文地理长期被视作伪科学,作为历史 地理学重要 内容 的历史人文地理自然也遭了殃。所以,真正运用马列主义 理 论 和方法,在基础理论研究、新领域开拓、相关学科的交流与融合以及结合四 化建设的 专题研究等方面的一系列成就,主要还是改革开放以后即20世纪最后 二十几年里所取得的。
关于学科的性质,五十年代以来即展开了学术讨论,并在主要方面达 成了共识。侯仁之最早阐明了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一个组成部分的基本观点。
他系统地阐述了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方法和意义,说明历史地理学是 现代地理学的向后延伸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景观的变化, 主要 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景观,而且还要探求其发展演变的规律 。谭其 骧、史念海对此均表示赞同。谭其骧认为它的研究对象与现代地理学完全一致, 仅仅是时间上的不同而已;但同时又多次强调运用历史学方法和历史 文献 资料 的重要性,指出 中国 的历史地理学不仅能为历史研究提供更多的利用成果,同 时又能从历史文献中汲取丰富的、无法替代的泉源 。史念海也认为"以前历史地理学还属于历史学的范畴,自然要运用治史的方法进行探索","既然(历史地理 学)是地理学的组成部分,就该兼用地理学的方法从事研究" 。此外,黄盛璋提 出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与地理两门学科之间的边缘学科、盛叙功认为它属于 社会 科学范畴、尹国蔚提出它是一门独立的综合性学科等观点,均成一家之言, 呈现出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
对各分支领域的理论探索,八九十年代也有长足的进展。黄盛璋对绿 洲学、马正林对历史城市地理学、周振鹤对历史 政治 地理学、韩光辉等对历史 地图编制理论、李并成对历史民族地理学、王振忠对历史社会地理、龚胜生对历 史 医学地理学、王社教对历史 农业地理学、雍际春对历史 文化地理学、赵海 军对历史 科技 地理等方面的思考与探索,为各分支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理论依 据。
在学科基本建设上,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成就。一是历史地图集的编绘, 顾颉刚、章巽合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古代部分)出版于1956年,开我国综合 性历史地图集之先河。作为毛泽东主席1954年交办的任务,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 办、谭其骧主编、历时三十余年而于1988年才出齐的八大册《中国历史地图集》, 是一切历史地理专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基础与出发点,奠定了本学科牢固的基石。
在它的影响下,《中国历史地震地图集》、《中国史稿地图集》、《中国近代史 稿地图集》以及近五百年旱涝分布、太平天国、辛亥革命、抗日战争等一批断代、 专题历史地图集相继问世;区域性历史地图集的编制也形成风气,已出版的有北 京、广东、西安、上海四种。规模更大、门类更全、内容更精彩的《国家历史大 地图集》正在出版之中,预计这将大大推动本学科的全面发展。二是历史地名工 具书的编撰。三十年代臧励龢等编《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已远远适应不了需要。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编撰的《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中国历史地名辞典》 分别于1982年、1988年出版,并一再重印。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大辞典》历史 地理卷(1996年出版),是 目前 最权威的历史地名工具书。分省的历史地名工具 书则有广东、浙江、湖南三种。即将出版的史为乐主编《新编中国历史地名大辞 典》将在这方面取得巨大进步。三是通论性、 总结 性与区域综合性著作的不断 涌现。通论性著作目前至少已出版十一种,主编或第一编著者分别是:史念海、 邹逸麟、马正林、王育民、施和金、陈昌远、张步天、韩滨娜、李恩军、张全明、 陈代光。1982年出版的谭其骧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和2001年初 出版的邹逸麟主编《中国人文地理·历史人文地理》,由多个专业单位协作攻关, 集众人之长,是学术界成果的总结之作,比上述通论性著作更具权威性。至于区 域性综合性研究的,则至少有关于黄淮海、河西走廊、荆楚、东北、苏北的五部专著问世。
随着这门学科的日益兴旺和成熟,产生了一批颇具影响的学术大家, 顾颉刚被认为是历史地理学的开山祖,谭其骧、侯仁之、史念海则为历史地理学 三大家,他们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术继承人,从而围绕他们逐渐形成了上海、北 京、西安等研究历史地理的中心。
二、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进展 作为历史地理学一个分支,它是从五十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谭其骧 主编《中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是这一分支领域的前期综合成果,侯仁之 主编《 环境变迁研究》在学术界也颇有影响,同时又在历史气候、河湖、海岸、 土壤、植被、沙漠、动物等方面均有进展和新成果问世。徐近之自1955年起整理 和研究了20多个省份的历史气候资料,文焕然1959年出版了研究秦汉黄河中下游 气候的专著,竺可桢1972年 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是 一篇杰出的经典 论文,张家诚、龚高法、张丕远、刘昭民、满志敏等学者对历 史气候的研究均取得了重要成就。关于历史上水体变迁的研究,成果丰硕,仅有 关黄河历史的研究专著和论文集便有十余种。关于长江、珠江、海河、淮河变迁 历史均有专著问世,谭其骧、张修桂、施雅风、陈吉余关于洞庭湖、鄱阳湖、青 海湖、东部海岸历史变迁的研究成果均堪称范式,谭其骧对海河水系、史念海对 运河、邹逸麟对黄河、曾昭璇对珠江三角洲水系、林汀水对辽河水系、王守春对 塔里木河、李并成对敦煌绿洲水系、傅林祥对黄浦江等河流演变历史的研究结论 也均成一家之言,有关历史上罗布泊、太湖、杭州西湖、巢湖、鉴湖、广德湖、 白洋淀、文安洼、梁山泊、居延泽、华北平原湖沼与古河道、长江三峡工程背景 与长江水旱灾害、上海与天津成陆过程等专题的研究也取得了一批重要成果。
因五六十年代国家某些政策失当,造成一些地区植被破坏、水土流失 加剧甚至沙漠化,谭其骧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与中游农牧业更替关系 、侯仁之 对西北毛乌素沙地与乌兰布和沙漠变迁 、史念海对黄土高原植被 、陈桥驿对绍 兴天然植被的考察与研究 ,都是有针对性的,在学术上起着开创作用,不少学 者如朱震达、于希贤、朱士光、赵永复、陈育宁、景爱、王尚义、邓辉等继踵其 后,在研究广度、深度上均有所进展,从而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以文焕然、 何业恒为主的一批学者在历史时期野生动物地理的研究方面发表了一连串的论 文和专著,论述了几十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动物在地理分布上的变迁,得出了 其变迁总趋势是分布区域由小变大、分布范围北界日趋南缩、有的种属甚至濒于 灭绝的结论。总之,环境变迁研究是历史自然地理学的热门课题,今后将长盛不衰,象蓝勇关于明清皇木采办对西南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 、龚胜生关于两千年 来瘴病分布变迁 这样的研究,基础扎实而立意新颖,昭示了这一领域良好的发 展势头。
三、 历史 人文地理 研究 的进展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1949-1979年期间人文地理研究在 中国 实际 上已被列为禁区,因而历史人文地理也难逃厄运。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神州 大地,中国的历史人文地理研究迎来了 科学 的春天。谭其骧指出:中国历史人 文地理需要并可能研究的方面与门类颇为广泛,比外国要丰富得多,其中相当大 一部分是中国所特有的,因此他预言:"历史人文地理将是历史地理研究中最有 希望、最为繁荣的分支之一,在中国实现 现代 化进程中,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必 将作出自己的贡献,这是其他学科所无法替代的" 。
最近二十年来,历史人文地理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就。因领域众多, 宜分八个方面加以 总结 。
1、历代政区研究 这是传统的舆地学的核心 内容 之一。1980年出版的王仲荦《北周地 理志》反映了这一方向。七十年代及其以前的成果主要集中在《中国历史地图集》 和《辞海》历史地理分册中。1987年出版的周振鹤《西汉政区地理》,解决了清 代以来许多学者没有解决的 问题 ,是历史政区研究的一大突破,用"超迈乾嘉" 来形容并非过誉。以后,相继有研究东汉、明代政区的专著(作者李晓杰、靳润 成)问世。牛平汉等编著了明、清两代政区沿革综表,而以《中国历代行政区划》 为名的书至少有两部,分省历史政区沿革的著作则有湖北、安徽、山西、广西、 宁夏、内蒙古、北京等多部。
这一活跃领域里, 发表的 论文涉及郡县制、侨州郡县制、路州县制、 府制、行省制的许多方面和行政区划划分原则、州县等第变迁、政区改革等内容, 其中有些是 热点问题,有些具有突破性进展。前者如关于秦郡的考证,乾嘉以 来无虑数十家。《汉书·地理志》原有秦三十六郡,但清人已发现内有后置者, 王国维《秦郡考》 指出南海、桂林、象郡、九原四个后置之郡不在三十六郡之 内,遂据《史记》纪传益以陶、河间、闽中、黔中四郡;谭其骧《秦郡新考》 则 认为应补入陈、广阳、闽中、黔中四郡,并指出秦郡不必拘泥于某一数目,因为 秦统一后对郡的建制有所增补。关于秦代有无九原郡、是否置有鄣郡,学术界也有争论。后者见于周振鹤《自选集》尤多,其《县制起源三阶段说》将春秋战国 县制起源划分为县鄙之县、县邑之县、郡县之县三个阶段,"由县鄙得县之名, 由县邑得县之形,由县的长官不世袭而得县之实,这或者可以看成是县制成立的 三部曲"。又如,胡阿祥对东晋南朝侨州郡县、六朝政区增置滥置、南朝内地的 少数民族政区等问题都做了穷尽式的研究 ,从而使以前的同类成果相形见绌。
2、历代疆域研究 解放前,关于中国疆域的概念非常模糊,往往将中国与中原王朝等量齐 观,因而关于疆域的定义并不十分确切。参加《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者首先 遇到了疆域问题上的一连串难题。主编谭其骧深入细致地剖析了各个时期的不同 情况,经过反复琢磨,直到晚年才发表了他的论文《历史上的中国和中国历代疆 域》 。他认为,历史上的中国是多民族共同缔造的国家,因而中国与中原王朝 是两个不同概念:凡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任何一员在历史上建立的政权,都是中 国历史上的政权;她所管辖和活动的范围,都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土;中原王朝只是 其中的一部分;历史上除了清朝以外,没有一个政权曾经包括过所有中国的领土。
这个观点,现在成了边疆史地研究的基本 理论 。在学术成果上,既推出了具有 规模效应的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丛书,又出版了一些零散但很有深度的学术专著。
论地域,这些成果覆盖了西北、蒙古、东北、西藏、云南、 台湾 、海南、钓鱼 岛、南海诸岛等地,填补了不少空白;论 时代 ,涉及了夏、商直至明清各朝的 全部或部分疆域,分裂朝代也不例外,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甚至象南越国 边界、河曲十六州、唐代羁縻府州、明代辽东都司等这样偏僻但很有意义的 专 题,也有专门的论著问世。
3、历史产业地理研究 古代中国以农立国,因而历史 农业地理的成果蔚然可观。当然,"文 革"及其以前描述性的笼统叙述占绝大多数,近二十年来始在学术深度上进展较 快。史念海《河山集》(1-5集)内许多论文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在八十年代提 出"历史农业地理"概念后,得到了学术界的普遍认同,许多青年学者纷纷以此为 研究方向,因而有关成果层出不穷,成为一门显学。迄今为止已出版断代农业地 理专著3部、分省历史农业地理专著近10部。韩茂莉著《宋代农业地理》探讨了 自 然 条件对农业的 影响 、人口土地与农业生产的关系、主要 经济 作物的地理 分布与轮作方式的变化、主要经济作物的地理分布和黄河中下游、东南、荆湖、 西南、岭南五大区域的农业生产与土地利用特征,是第一部断代农业地理专著, 具有开创意义。她的近著《辽金农业地理》是对学术事业的又一奉献。吴宏歧著《元代农业地理》是这方面另一部专著。郭声波著《四川历史农业地理》是第一 部区域历史农业地理专著,填补了不少空白,也具有开创意义。资深专家们曾经 预言:若各地学者均能象郭著那样以本省为范围作通贯古今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 则一部完整的中国历史农业地理当指日可待了 。可喜的是,此后又出版了王社 教关于明代苏皖浙赣和龚胜生、周宏伟、耿占军、马雪芹、陈国生关于清代两湖、 两广、陕西、河南、云贵等省的历史农业地理研究专著,覆盖范围当今16省。
这一领域发表的论文有上百篇,有宏观综合的考察、有断代农业区域 的综合研究,有对单一作物地理分布及其变迁的研究,呈现一番繁荣的景象。其 中,史念海对黄河流域、赵永复对河西走廊、杜瑜对甘宁黄土高原、司徒尚纪对 广东等地的农业地理研究,均是以地区为单元的探索;邹逸麟对蚕桑业、黄盛璋 对矿冶业、赵松乔对种植业、李为对造纸业等产业的历史地理探讨则属部门地理 研究;而华林甫对唐代粟麦稻、韩茂莉对宋代麦桑麻、曹树基对清代玉米番薯等 作物进行断代的历史地理研究,均较以往对农作物的笼统研究向前迈进了一步。
4、历史人口地理研究 这项研究长期处于停滞状态。1986年出版的葛剑雄著《西汉人口地理》 是第一部断代历史人口地理专著,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该书对西汉人口分布的 密度、迁徙、增长率以及粮食生产关系等问题作了详尽 分析 研究,为历史人口 地理研究 方法 开创了一条新路子,具有引导意义。此后,有关断代人口地理的 专著仅唐代便出版了三部 、区域性历史人口地理专著一部 、动态的历史人口地 理(移民史)专著至少4部 ,葛剑雄《自选集》内这方面的精辟论述亦复不少,还 有多种人口史研究专著涉及地理问题。发表的论文也很可观,重要的如李仪俊对 中国人口重心转移的研究,在国内尚属独创;司徒尚纪对海南、曹树基对明初长 江流域、吴松弟对宋代福建、唐亦功对金代京津唐等地区的历史人口地理分布与 变迁的研究,也都很有份量。总之,这一领域近十几年来所取得的成果对现代人 口地 理学 的价值是不容低估的。
5、历史城市地理研究 据权威学者分析,作为人文地理学分支之一的历史城市地理学,直到70 年代末期才开始有所 发展 。马正林《丰镐-长安-西安》一书出版于1978年,当 时国内这方面著作还相当少见。到了80年代初,这种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论著 数量可观、质量也有很大的提高,既有对北京、上海、西安、南京、开封、洛阳、 广州、杭州、成都、武汉、沈阳等大城市的研究,也有对江陵、南阳、绍兴、安阳、承德、佛山等中等城市的探索,以及唐宋墟集、明清市镇甚至断代城市的大 量研究,涉及了城市起源、类型、分布、功能、布局、城市间比较研究等方面, 其中绝大多数为单一城市的研究,但也不乏象傅崇兰、杨平林、葛剑雄、王玲、 李孝聪等城市群研究,取得了一大批成果,从而成为历史地理学各分支学科中的 翘楚。历史城市地理学的发展,在推动整个学科的前进脚步上起了重要的作用;
而马正林编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一书的出版(1998年),标志着这个分支的成 熟 。
古都是特殊的城市,古都研究在历史城市地理研究中具有及其重要的 地位。在20年代,学术界将西安、洛阳、北京、南京、开封并列为五大古都;30 年代加入杭州后,"六大古都"之说盛行,1983年还出版了陈桥驿主编的《中国六 大古都》一书;但谭其骧1982年提出"七大古都"的说法,认为邺(安阳)作为古都的 重要性并不在杭州之下 。随后,陈桥驿又主编了《中国七大古都》一书。尽管 有的学者对七大古都之说提出异议,并多次撰文、反复申述,但多位反驳者均认 为"七大古都"说较为合理,学术界的看法渐趋一致。1983年成立了古都学会,, 不定期出版论文集《中国古都研究》,也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
侯仁之是建国后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历史城市地理的开创者,他对北 京研究所取得的成就至今无出其右者。在他发表的许多论著如《历史地理的理论 与 实践》、《侯仁之燕园问学集》、《侯仁之文集》中,论述了北京的地形特 点、聚落兴起、园林分布的一些 规律 、历代建都过程、都城布局的发展演变, 以及水源开发、宫廷广场的演变等重要问题,并为今天首都的改造、利用及规划 等 工作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建议。以后又结合城市规划,他对邯郸、淄博、承德 等城市兴衰也作了全面考察,给后人以重要启迪。1991年,他又倡议对北京周围 地区进行"区域链"的研究,有的论著已开始响应 。
6、历史军事与 交通 地理研究 历史军事地理范围很广,但具有深度的成果不多,例如关于长城的研 究,论著堪称丰富,但以泛泛而谈的居多,象张维华《中国长城建制考》这样严 谨的著作毕竟只有少数。《读史方舆纪要》自清末以来即被视为军事地理巨著, 但研究其历史军事地理价值的论文仅有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分布》一文。
该文研究了先秦至明代6192次战争的地理分布及其特点,后有人补充了清代战争 地理分布的论述。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地图集》有相当图幅是历代战争地图, 而在张海鹏编著《中国近代史稿地图集》中,战争地图占到了百分之七八十。解放前,曾有过论述战国国防地理、《通鉴》战争地理、历史上的国 防区域、历代战争与气候等问题的论文。解放后,史念海关于陕西历史军事地理 多有研究,并发表了关于唐代前期关东尚武风气的专文 ;陈可畏对城濮之战和垓 下之战作了重新研究;辛德勇关于刘邦出入汉中、韩信平齐、巨鹿之战等楚汉战 争中地理问题的一系列研究,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长期未解决的问题。
历史交通地理研究集中在丝绸之路、海上丝路、大运河等问题上,出 版了一些有影响的论著。白寿彝《中国交通史》及一大批水运史、航海史著作尽 管侧重点不在地理方面,但无疑为历史交通地理研究提供了直接资料。在现有成 果中,章巽对秦国交通与海上交通、黄盛璋对《西天路竟》与川陕交通、李之勤 对秦岭交通、刘希为对隋代交通、王颋等对元代各行省站道、杨正泰对明代驿站 等问题的考证与研究,均是比较有份量的。最新成果有两份,分别是王文楚著《古 代交通地理丛考》、辛德勇著《古代交通与地理 文献 研究》,代表了 目前 历 史交通地理研究的最高水平。
7、历史 社会 文化地理研究 这个领域是新兴的热点,虽然起步较晚,成果也不算最多,但来势很 猛,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其学术成果,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某种社会 文化要素分布的地域背景考察,如周振鹤与游汝杰合著《方言与中国文化》、卢 云著《汉晋文化地理》和周振鹤关于秦汉宗教地理、风俗地理、现代汉语方言地 理的历史背景、胡阿祥关于中古郡望郡姓、张桂林关于妈祖信仰起源与传播、张 伟然关于南北朝佛教地理、吴成国关于东晋南朝婚姻礼制地域差异、王日根关于 地域性会馆等专题的研究。《方言与中国文化》论述的问题,如方言与移民史、 方言与民俗、方言与地方文化、方言地理与人文地理等,多有发明,令人耳目一 新。卢云研究西汉、东汉、三国西晋时期文化区域与文化重心、秦汉滨海方士文 化的一系列论文,具有很高的识见,他的专著《汉晋文化地理研究》对汉晋时期 精神文化领域具有代表性的学术文化区域及其变迁、滨海宗教文化带与汉晋三次 宗教浪潮、婚姻形态的地域分布、俗乐区域与雅乐中心四大问题作了深入研究, 填补了多方面的学术空白,同时也为我们展示了历史文化地理研究的广阔前景。
二是某一时期某种人才地理分布的综合研究,如史念海对两《唐书》人物籍贯地 理分布、李泉对两汉中高级官吏籍贯分布、王尚义对汉唐宋元明清山西文人地理 分布及其文化特点 、萧华忠对宋代人才地域分布、胡阿祥对桐城文派作家地理 分布、叶忠海对南宋以来江浙成为文人源地原因等专题的研究,专著则有曾大兴 著一部。三是历史区域社会文化地理的研究,如司徒尚纪对广东、张伟然对湖南与湖北、蓝勇对西南诸省的历史文化地理研究专著,是这一领域第一批具有开拓 性的著作;王子今对秦汉区域文化、程民生对宋代地域文化的研究著作,也均各 具特色;王振忠《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堪称是一部历史社会文化地理研究 的上乘之作。1997年出版的周振鹤主著《中国历史文化区域研究》一书,汇集了 语言、宗教、风俗三种文化区和人物地理、文化重心区、区域文化地理六项专题 的研究成果,颇具学术深度,为历史文化地理相关问题的研究作出了成功的示范。
另外,卫家雄关于明清闽台风俗、单树模关于古代苏北文化地理、徐建春关于先 秦浙江文化区、刘岩关于河北地域文化景观等问题的论文,也对历史区域文化地 理作了有益的探讨。至于历史文化地理的通论性著作,目前已有两部,但在吸收 学术界现有成果、反映学术前沿方面并不太理想。
8、古代地理学家、地理文献与学术史研究 这一领域成果丰硕,集中体现在关于地理学史、郦道元《水经注》、 徐霞客《游记》、历代地理总志与正史地理志、古地图等专题的研究上。侯仁之 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是地理文献研究中的精品,而谭其骧主编的三卷 本《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则是这方面最权威的撰述。20世纪出版的通论性地 理学史著作有七种,作者或主编分别是:王庸、侯仁之、于希贤、自然科学史研 究所地学史组、鞠继武、王成组、赵荣;论文不胜枚举,其中有些论题向李约瑟 难题子课题进军,体现了良好的学术方向。出版中国地名学史专著两部(作者分 别是孙冬虎和华林甫),地质学史也已有专著面世,但地貌学史、人文地理学史、 历史地理学学术史之类的著作迄今未见。20世纪发表《水经注》研究专著30来部、 论文约270篇、有关徐霞客游记的论著约200篇(种),涉及郦氏、徐氏生平、著作 版本、地理学(含地名学地质学地貌学)、 文学、文献学、金石学价值的方方面 面,蔚然形成两门显学--郦学和徐学。世纪初著名的郦学家有杨守敬、熊会贞等, 而世纪末的郦学家则首推陈桥驿,陈氏还倡议编撰《水经注》新版本、新绘《水 经注图》。徐学研究1949年之前是丁文江带出来的,此后是侯仁之带出来的,褚 绍唐、吴应寿整理的新版《徐霞客游记》(1982年)则是徐学史上一项划时代的突 出贡献,后来又有朱惠荣校注本问世(1985年)。学者们对《禹贡》、《山海经》、 《括地志》、《元和郡县志》、《太平寰宇记》、《舆地纪胜》、《资治通鉴》 胡注、《读史方舆纪要》的研究,均有一批专题论著发表。关于十六部正史地理 志,也有许多精深的成果问世,特别是胡阿祥对《南齐志》、赵吕甫对《新唐志》、 施和金与徐规对《宋史·地理志》、冯永谦与张修桂对《辽志》的证校补纠,都 极有贡献,邹逸麟对《汉书·沟洫志》、周振鹤对《汉书·王子侯表》的笺正也均 系力作 。金毓黻、赵万里两种《元一统志》辑本为严谨的辑佚之作,任乃强《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为作者的精心之作,但贺次君辑《括地志辑校》存在的问题较 多。古地图研究很热门,三巨册《中国古代地图集》代表了这方面最高的学术水 平,关于考古发现的放马滩地图(1986年)、马王堆地图(1973年)和传世的禹迹图、 华夷图、平江图、静江府城图、西夏地形图以及数量可观的明清地图,均有大量 研究论文发表,已有多种古地图选集问世,通论性地图学史专著已出版四部(作 者分别是王庸、陈正祥、金应春、卢良志),甚至有的学者还专门研究流散在海 外的中文古地图 。
四、展望未来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有用于世的学科,中国历史地理研究为国家建设已 经并将继续作出重大贡献。谭其骧关于历史人文地理研究是最有希望的预言,如 今已经应验,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必将持续繁荣下去;而在全球 环境日益恶化的 背景之下,我国的环境变迁研究也将日益兴旺起来。所以,出于学科本身发展的 需要和社会的企盼,历史地理学学科在新的世纪里一定会得到更加充分、完善、 健康的发展,历史地理工作者也必将大有可为。
中国历史地理论文篇二:《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 【摘要】回顾二千多年来 中国 历史 地 理学 的学术 发展 史,发 现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地 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研究 历史时期地理 环境的变化”的 现代 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在历史 自然 地理 研究、历史 经济 地理研究、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历史 文化地 理研究、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历史地图编制、历史地理 文献 研究、历史地理学 理论 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等诸多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成就。近二十年,尤其是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可持续发展 问题 受 到普遍关注,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 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关键词】中国历史地理学/发展阶段/研究现状/发展趋势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自然、人文地理现象以及人地关系发展演 进 规律 的 科学 。现代意义上的历史地理学是在历史学和地理学交叉处诞生、 具有明显边缘性质的一门新兴学科。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历史传 统,在经历了二千多年的发展之后,中国历史地理学已成为当代的一门显学,并呈现出蓬勃兴旺的发展势头。
一、以沿革地理为主体的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说它古老,主要是因为 其前身沿革地理学的形成至少可上溯至两汉时期;说它年轻,主要是因为现代意 义上的中国历史地理学迟至本世纪50年代初才得以确立。纵观中国历史地理学的 学术发展史,不难看出,这门学科的发展明显经历了以沿革地理学为主体的传统 中国历史地理学、“地理化”逐步加强的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研究历史时期地 理环境的变化”的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这三个主要阶段。
中国的历史地理学是从沿革地理学发展而来的,这是学术界公认的结 论。历史上第一篇比较成熟同时也最优秀的沿革地理著述是东汉班固所作的《汉 书·地理志》,因而 目前 大多数学者皆将班固看成是沿革地理学的开山鼻祖。
不过需要指出的是,虽然自班固而后,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在相当长时间内确实 以沿革地理为主要内容,但是在班固以前,处于萌芽时期的中国历史地理学,却 并非以沿革地理为限,而且就班固本人来说,其有关沿革地理的学问亦明显受到 了前代地理著述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以及《史记·河渠书》的 影响 (注:
史念海:《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9年第3辑。)。这样一来,如果追溯中国历史地理学的渊源, 就必须从《尚 书·禹贡》等著述谈起。
《禹贡》是《尚书》的一篇。关于《禹贡》的著作 时代 ,晚近大致 有四种说法:(1 )辛树帜的西周说(注:辛树帜:《禹贡制作时代的推测》〔J〕, 《西北农学院学报》1957年第3期。
王国维在《古史新证》中亦曾认为《禹贡》 为周初人所作。);(2 )王成组的春秋孔子说(注:王成组:《从比较研究重新估定 禹贡形成的年代》〔J〕, 《西北大学学报》1957年第4期。);(3)顾颉刚的战国 中期说(注:见侯仁之主编:《中国古代地理名著选读·禹贡(全文注释)》〔M〕, 科学出版社,1959年。);(4 )日人内滕虎次郎的战国末至汉初说(注:〔日〕内滕 虎次郎:《禹贡制作年代考》〔M〕, 载江侠庵译:《先秦经籍考》,商务印 书馆,1931年。)。目前历史地理学界普遍采用的是战国说,只是在作者方面尚 有一些不同看法,顾颉刚先生认为“《禹贡》的作者是西北人”,并推测说“可能 是秦国人”,而史念海先生在所著《论〈禹贡〉的著作时代》(注:载《河山集· 二集》,三联书店,1981年。)一文中,则据《禹贡》中有“南河”、“西河”之称, 认定作者为魏国人(注:关于《禹贡》著作年代和作者的综合性论述,详参靳生 禾:《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第29~30页,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刘起@①:《〈禹贡〉作者》,载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一卷,山 东 教育 出版社,1990年。)。
《禹贡》全文仅有1189字,篇幅虽小,但却是先秦时期最富科学性的 地理著作。其“九州”一章分述了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各州的疆 域、山川、原隰、土壤、赋税、贡物、贡道等,“导山”和“导水”章记述了全国山 川分布大势,“五服”一章提出了一个以甸、侯、绥、要、荒五服为构架的理想的 大一统 政治 蓝图。从现在的角度来看,《禹贡》的内容已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 地理的诸多方面,可称是我国第一部结集性的地理著作。正因如此,明人艾南英 在《禹贡图注·序》中说:“《禹贡》一书,古今地理志之祖者。”清代学者李振 裕在为胡渭《禹贡锥指》作序时亦称:“自禹治水,至今四千余年,地理之书无 虑数百家,莫有越《禹贡》之范围者。”可见《禹贡》对中国古代地理学的影响 之大。应该特别强调的是,《禹贡》虽为托古之作,但其内容基本上是以夏代史 实为基础的。以战国人而写夏代事,这显示《禹贡》应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惟 处于地理学萌芽时期的地理著作,大都是当代地理与前代地理不分,《禹贡》亦 不例外。
与《禹贡》大约同时期的《山海经》和《穆天子传》,也是比较重要 的历史地理著作。《山海经》由《山经》(又称《五藏山经》)、《海经》、《大 荒经》三个部分组成,全书30825字, 其中《山经》21265字,占全书近百分之 七十的篇幅。《山经》中包括有大量的山名、 里程、植物、动物、水系、矿产 等项资料,对研究历史地理有重要的价值(注:于希贤:《中国古代地理学史略》 〔M〕第47~51页, 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穆天子传》开我国游 记体地理撰述之先河,今本《穆天子传》共六卷,前五卷记周穆王西游的经历, 第六卷记盛姬死事。是书“记载各地山川地理,显得真实而且形象”(注:史为乐:
《〈穆天子传〉的作者》〔J〕, 载谭其骧主编:《中国历代地理学家评传》第 一卷,山东教育出版社,1990年。),亦有较高的地理学价值。不过比较而言, 与开“征实的一派”的《禹贡》不同,《山海经》和《穆天子传》皆属“幻想的一 派”,丰富的地理素材附丽于神话传说之中,多少减弱了其科学性,因而其学术 价值自不能与《禹贡》相提并论。
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一直到两汉时期才趋于成熟,其标志性著述为司 马迁《史记》中的《河渠书》和《货殖列传》以及班固《汉书》中的《地理志》。
《史记·河渠书》专记川流变迁和历代水利,兼历史水文地理与历史经济地理于 一身,而《货殖列传》不仅是“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注:史念海:《中国历史地理学区域经济地理的创始》〔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 年第3辑。), 更是研究历史风俗地理和历史商业地理的重要素材(注:吴宏岐:
《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及其历史地位》〔J〕,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 2 辑。)。《汉书·地理志》首次将“地理”之目列入正史之中,对推动地理学的发 展功绩显赫。这篇地理著作固然以记述西汉政区地理为主,但亦论述了夏、商, 周三代的地理,而且兼述春秋、战国、嬴秦和王莽。“在当时来说,这是上起夏 代,下迄王莽,相当完备的沿革地理,不过中间只是强调了西汉一代而已”(注:
史念海:《班固对于历史地理学的创建性贡献》〔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1989年第3辑。)。《史记·河渠书》、《史记·货殖列传》和《汉书·地理志》三篇 著作,皆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全无虚构成份,并首次将当代地理与前代地理区分 开来,叙述历史地理的变化沿革,条理分明,一目了然,因而不仅是成熟的地理 著述,更可视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典范之作。
以往的学者每以沿革地理学与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相提并论,于是认 定班固为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开山鼻祖。实则如果以现代历史地理学的眼光来 衡量,班固的《汉书·地理志》由于采用了行政地理志的体裁,所述内容相当局 限,地名沿革情况虽然一览无余,但却未考察诸多历史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 联 系。司马迁的有关历史地理著述则有所不同,皆采用 专题研究形式,更能充分 体现地理事物的综合性、区域性和时空发展特征,学术价值之高,应在班固的《汉 书·地理志》之上。
两汉以后,历代言地理者多奉班固为正宗,抛弃了司马迁的专题研究 方法 ,只讲地名沿革,鲜及其他内容,这样一来,沿革地理学遂俨然成为传统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主流。二十五史中,继《汉书·地理志》之后,先后有十六种 正史列有地理志(有的易名为郡国志、州郡志、地形志、郡县志、职方考),分别 是《续汉书·郡国志》、《晋书·地理志》、《宋书·州郡志》、《南齐书·州郡志》、 《魏书·地形志》、《隋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新唐书·地理志》、 《旧五代史·郡县志》、《新五代史·职方考》、《宋史·地理志》、《辽史·地理 志》、《金史·地理志》、《元史·地理志》、《明史·地理志》、《清史·地理志》。
这十六种地理志,除了写进各自时代独有的疆域政区特点外,基本内容和 写作 体例与《汉书·地理志》大同小异,而且学术质量也远非后者可比。除正史地理 志外,受《汉书·地理志》的影响,大多数官修或私修方志,如魏晋南北朝时期 乐资的《九州要记》、阚yīn@②的《十三州志》和黄恭的《十四州记》,唐代 李泰的《括地志》、贾耽的《郡国县道记》和李吉甫的《元和郡县图志》,宋人 乐史的《太平寰宇记》、王存的《元丰九域志》,以及后来的《大元大一统志》、《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和顾祖禹的《读史方域纪要》等,内容虽更为 浩繁,但撰述体例却无大的革新。古代地理学家中,只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 明人刘献廷的《广阳杂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清初顾炎武的《天下郡 国利病书》等少数著作,能够承继司马迁的地理学思想,对专题地理问题做过一 些探索,但论其影响,皆不足与正史地理志和官修一统志相抗衡。
应该承认,司马迁的《史记·河渠书》和《史记·货殖列传》与班固的 《汉书·地理志》一样,都是作为正史的组成部分而存在的,但司马迁有关历史 地理的专题研究更接近现代历史地理学的要求,而班固的《汉书·地理志》将研 究视角集中在地名沿革方面,只能起到辅助历史学的作用。由于后世地理著作多 以《汉书·地理志》的撰述体例为准绳,虽代有新作,但皆不出沿革地理范畴。
这也正是传统中国历史地理学长期作为历史学附庸而存在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地学会、禹贡学会与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本世纪上半叶是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时期,其间以1934年禹贡 学会的成立为分界线,又可以划分出前后两个阶段。
1909年“中国地学会”的成立,可以认为是近代中国地理学和历史地理 学的开端。由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发起创办的“中国地学会”在其成立伊始,便决 定出版会刊《地学杂志》。《地学杂志》从1910年2 月问世,至1937年抗战前夕 停办,28年间共出版181期, 发表 论文1600 余篇,其中属于历史地理学方面文 章不少,如《滹沱、漳、滏之变迁》、《渤海之过去与未来》、《近五十年来中 国之水利》、《世界气候之变迁》、《历史地理志评议》等(注:张天麟:《张 相文对中国地理学发展的贡献》〔J〕,《历史地理》创刊号,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1年。)。值得注意的是,“历史地理”一词在中国地学会成立不久即被正式提 出。1913年1月, 史礼绶《历史地理之教授》一文在《中华教育界》第2 卷第1 期发表。1923年1月,张其昀《历史地理学》又提出这一学科命名,此文载于《史 地学报》第2卷第2期。随后(法)白菱汉与万洛原著、张宗文译的《历史地理学》 发表在1933年1 月出版《地学季刊》(注:张步天:《历史地理学概论》〔M〕, 第91~95页, 河南大学出版社, 1993年。)。总体上看来, 这一时期虽然发表 了不少有关历史地理方面的论文,并产生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词,但这些论 文多由地理学家完成,尚未有专攻历史地理的学者群出现。当时涉及历史地理方 面的论文仍以沿革地理为主,许多专著仍冠以“沿革地理”之名,如张相文的《中 国地理沿革史》、刘麟生的《中国沿革地理浅说》(商务印书馆,1931年)、葛绥 成的《中国边境沿革考》(中华书局,1926年),等,这说明此一时期的历史地理研究仍处在以沿革地理为主的阶段。
1934年2月, 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和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共同创办了 一个专门研究沿革地理的学术团体——禹贡学会,这标志着近代中国历史地理学 进入了一个更高的阶段。
禹贡学会成立的次月(3月1日)即开始编辑出版《禹贡》半月刊,由顾、 谭二先生担任主编。当时之所以以“禹贡”作为学会和会刊的名称,根据学会负责 人的解释是:“《禹贡》是中国地理沿革史的第一篇,用来表现我们 工作的意义, 最简单而清楚,所以就借了这个题目来称呼我们的学会和这个刊物。”(注:《禹 贡》半月刊一卷一期《发刊词》。)学会最初提出的工作 计划是:(1)整理出一部 中国地理沿革史。(2)绘成若干种详备精确而又合用的地理沿革图。(3 )编成一部 又精确而又详备的历史地名辞典。(4 )把每一代的地理志都加以一番详密的整理。
(5)把各种与地理有关的史料,如经济史、 移民史等的资料辑录出来,作各种专 题研究。此外,还提出若干关系自然地理而为自己所不能解决的问题征求科学家 们解答(注:《禹贡》半月刊一卷一期《发刊词》。)。禹贡学会虽以研究地理沿 革为主要内容,但该会同时也强调要重视当前地理的研究。在《禹贡》半月刊《发 刊词》中,编者就宣称:“有许多人说这个刊物是专门研究古地理的,这固然是 事实,因为既讲地理沿革,当然偏于古代,但我们须切实声明的,我们没有忘记 现代,我们将来有财力有人力有材料时,还要注重到现代中国的经济地理方面 去。”后来又说:“本会 组织之宗旨在于提倡沿革地理与人文地理之研究。”(注:
《禹贡》半月刊二卷四期《学会启事(三)》。)甚至提出:“本会以研究地理为标 的。”(注:《禹贡》半月刊四卷十期《禹贡学会募集基金启》。)这种观念上的转 变,从《禹贡》半月刊最初采用“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Geography”(中国地理 沿革)的外文译名, 而自第三卷起改用“The Chinese Historical Geography”(中国 历史地理)的外文译名中也可以得到证明。《禹贡》半月刊自1934年3月创刊,到 1937年“七七事变”,共出版了七卷八十二期, 发表文章七百多篇,其中大多数 为历史地理和现代地理方面的学术论文。“尽管就半月刊的整个内容而言,还包 括有大量史学作品与现代地理材料,和刊物的新译名——《中国历史地理》不尽 相符,但它毕竟是历史和地理两门学科的融合场地,促使这两门学科由混合转到 化合并逐步加强‘地理化’而形成新的学科是起到触媒作用的。”(注:姚兆奎:《“禹 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究工作》,《历史地理》创刊号。)更为重要的是,禹贡学 会虽仅存在三年时间,但却培养了大批人才,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三大奠基 人——谭其骧、侯仁之和史念海三位教授,都出身于禹贡学会。正因为如此,所 以说顾颉刚先生以及他所创办的“禹贡学会”“在旧中国时期对于推动历史地理这门学科的成长与发展是有所贡献的。”(注:姚兆奎:《“禹贡学会”的历史地理研 究工作》,《历史地理》创刊号。) 三、 现代 中国 历史 地 理学 的 研究 现状与 发展 趋势 虽然早在1913年中国地学界就提出了“历史地理”这一学科名称,1934 年创办的《禹贡》半月刊也采用了“中国历史地理”这一外文译名,但受传统学术 思想的 影响 ,本世纪上半叶的历史地理研究仍以沿革地理为主,以至1950年 教 育 部所规定的大学历史系选修课目中,还列为“中国沿革地理”。
曾留学英国 的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在《新建设》1950年第11期上 发表了《〈中国沿革 地理〉课程商榷》一文,率先在国内对历史地理学的基本 理论 进行了深入的讨 论。在《〈中国沿革地理〉课程商榷》以及后来发表的《关于历史地理学的若干 问题 》(注:
载1961年12月14日《文汇报》。)和《历史地理学刍议》(注:载 《北京大学学报》( 自然 科学 版)1962年第1期。)诸文中, 侯仁之教授最早阐 明了历史地理学与沿革地理学之间的本质区别,指出“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 的一个组成部分,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 环境的变化,这种变化 主要是由于人的活动和影响而产生的。历史地理学的主要 工作,不仅要‘复原’ 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 规律 、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 和特点。”“‘沿革地理’仅是历史地理研究的初步,而不是最终的目的。还有若干 历史地理的 专题研究,并不借助沿革地理的知识而依然顺利进行。”(注:《历 史地理学刍议》。)侯仁之教授的系列 论文,系统阐述了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学科 属性、研究对象、任务、 方法 和现实意义,尽管在当时学术界仍有一些不同看 法,但他的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这种认识上的飞跃,将中国历史地理学 带进了现代发展阶段。
在现代中国历史地理学理论逐渐成熟的同时,历史地理的科研机构 组织也相继诞生。1956年,中国科学院地理所设置了历史地理组(后来易名为历 史地理研究室),继之上海复旦大学、北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中国 社会 科 学院历史研究所、杭州大学、武汉大学、华南师范大学、西南师范大学等单位也 成立了历史地理研究院所、研究中心或研究室。1979年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 业委员会宣告成立,1986年西安历史地理学会也告成立。在学科建设方面,许多 院校和科研单位都开始招收历史地理专业的硕士研究生,其中上海复旦大学、北 京大学、陕西师范大学、 武汉大学和中山大学还是培养历史地理专业博士生的 重要基地。1981年以后《历史地理》(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主办)、《中国历史地 理论丛》(陕西师范大学主办)和《环境变迁研究》(北京大学主办)等历史地理专业学术期刊的相继诞生,更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化与普及产生了积极的推动 作用。正因如此,当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不仅早已摆脱了作为历史学附庸而长期 存在的尴尬局面,而且学者如林,成果迭出,已蔚然成为当世的一门显学。现代 中国历史地理学经过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较大学术 成就:
(1)历史自然地理研究 侧重于历史时期自然地理要素(气候、地貌、土壤、水文、动植物)和 自然灾害的研究。代表性的论著有中国科学院《自然地理》编辑委员会所编的《中 国自然地理·历史自然地理》分册(科学出版社,1982年),史念海、曹尔琴、朱士 光著的《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曾昭璇的《历 史地貌学浅论》(科学出版社,1985年),文焕然、文榕生等著的《中国历史时期 冬半年气候冷暖变迁》(科学出版社,1996年)等。
(2)历史 经济 地理研究 侧重于历史时期 农业、(手) 工业 、商业、 交通 地理的研究。代 表性的论著有郭声波的《四川历史农业地理》(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韩茂 莉的《宋代农业地理》(山西古籍出版社,1994年)、吴宏岐的《元代农业地理》 (西安地图出版社,1997年)、龚胜生的《清代两湖农业地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 社,1996年)等和辛德勇的《古代交通与地理 文献 研究》(中华书局,1996年) 等。
(3)历史政区地理和历史人口地理研究 这两个方面的论著很多,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周振鹤的《西汉政区地 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和葛剑雄的《西汉人口地理》(人民出版社,1986年)。
(4)历史 文化地理研究 历史文化地理是近十年来新兴发展起来的历史地理学的一个分支。代 表作有卢云的《汉晋文化地理》(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年)、张步天的《中 国历史文化地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3年)、张伟然的《湖南历史文化地理研 究》(复旦大学出版社,1995年)、蓝勇的《西南历史文化地理》(西南师范大学出 版社,1997年)等。(5)区域历史地理研究 区域历史地理研究的最大特点是选择一个特定的区域进行历史地理 的综合研究,这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一个全新领域, 目前 尚薄弱,代表性的论著 为邹逸麟主编的《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安徽教育出版社, 1993年)。
(6)历史地图编制 这方面比较重大的成果有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八册(地 图出版社,1982—1987年)、侯仁之主编的《北京历史地图集》(北京出版社,1985 年)、史念海主编的《西安历史地图集》(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
(7)历史地理文献研究 这方面比较重要的成果有陈桥驿的《水经注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 1985年)、靳生禾的《中国历史地理文献概论》(山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保清 谷的《三辅黄图校注》(三秦出版社,1995年)、李健超的《增订唐两京城坊考》 (三秦出版社,1996年)等。
(8)历史地理学理论和通论历史地理研究 历史地理学理论方面最主要的成果为侯仁之的《历史地理学的理论与 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年)一书。另外,张步天的《历史地理学概论》(河 南大学出版社,1993年)和侯甬坚的《区域历史地理的空间发展过程》(陕西人民 教育出版社,1995年)二书也颇有创建。近几年通论性质的中国历史地理专著已 出版了十余部,学术质量参差不齐,较具学术深度的有史念海的《中国历史地理 纲要》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和王育民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论》上、 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年)等。
近二十年,尤其是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现代地理学的蓬勃发展,以 及国际间学术合作与 联系的逐步加强,中国历史地理研究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 这些新的特点不仅引起了历史地理工作者的广泛关注,而且也预示着中国历史地 理学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可持续发展问题受到普遍关注 1972年联合国在瑞典斯德哥尔摩召开的“人类环境会议”上就已提出了“只有一个地球”的口号。1992年,联合国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国际环境发 展大会,通过了《二十一世纪议程》,向各国提出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1994年中国举行了《中国21世纪议程》高级国际圆桌会议,响应联合国的号召, 也规划了中国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宏伟方案。在此 政治 背景下,可持续发展问 题受到中国各界的普遍重视,历史地理学者也开始从本学科角度探讨这一焦点问 题。1996年7月, 在北京大学召开的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上,就将可持 续发展问题作为专题研讨的 内容 列为议题之一给予高度重视。美国夏威夷大学 教授章生道在《北京走向国际性文化都城过程中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的发言中指 出:“从生态学观点或地理学包括历史地理学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的持续性,参加 到世界学术的主流中去,与世界学术接轨,是我们应该关心的一个问题。”黄以 柱《〈21世纪议程〉与历史地理学》的 报告认为,“历史地理学在探讨环境与发 展的问题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应为实施《21世纪议程》作出贡献”(注:韩光 辉:《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述》〔J〕,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 年第4辑。)。另外,有的学者提出“历史地理工作者,要为政府当好参谋,通过 历史上的地理变迁对人类造成的正面、负面影响,以理服人,为政府制定可持续 发展战略提供第一手资料。”(注:徐卫民:《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历史地理学透视》 〔J〕,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7年第3辑。)可见,历史的发展为历史地理 学这门年轻的学科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历史地理学者如何把握这一有利时机, 加快学科建设的步伐,是一个亟待解决而又将长期存在的问题。
(2)综合研究和区域研究逐渐得到重视 在中国历史地理的理论体系中,向有自然和人文之分,又有更具体的 部门之别。这样的学科划分,曾推动了历史地理研究的深入和繁荣。不过自然地 理与人文地理之间有区别但亦有联系,现代地理学已出现统一地理的学术思潮,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更不存在“纯自然”或“纯人文”的情况。历史时期的自然环境 或多或少都直接或间接受到人为活动的干预,而且这种干预随时间的发展,有愈 来愈严重的趋势。因此,研究历史自然地理,尤其是环境变迁问题,就不能不考 虑人类自身对环境的作用。当然,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从事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必须充分考虑自然环境条件的制约作用。所以,开展综合研究 已是必然的趋势。区域历史地理研究在中国历史地理学界开始的较晚,但随着新 时期国土整治和规划及地区经济建设的客观要求,近些年也取得了一些重要学术 成果。“适应现实需要的区域历史地理甚为重要,应该继续加强,力争有更多的 区域历史地理综合成果面世。”(注:韩光辉:《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讨会综 述》〔J〕, 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6年第4辑。)这一点,在1996 年北京召开的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研究会上,与会学者也已达成共识。1998年8 月沈 阳召开的中国历史地理年会上,以区域历史地理为核心议题,就充分反映了这种 发展趋势。
(3 )分支学科的不断出现将导致历史地理学科理论体系的重大变化 关于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学科性质,自本世纪50年代以来,历史地理工 作者普遍接受了这门学科属于广义的现代地理学一个分支的观点。但实际上,作 为在地理学和历史学这两大综合性学科交叉处诞生的一门新兴现代学科,虽然从 它主要研究地理问题这一点来说应该归入地理学的范畴,但这门学科明显具有边 缘学科的特色。历史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正如侯仁之先生《历史地理学刍议》 所定义的那样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然而“人类历史时期”一词本身 已揭示“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已是一种历史现象,亦应该是素以“究天人之际”为己 任的历史学家应该研究的内容。“空间”和“时间”分别是地理学和历史学的最基本 的概念,而“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正是“空间”问题与“时间”问题的结 合,所以对人类历史时期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空间发展过程的研究实是历史地理学 的本质所在。1940年美国著名地理学家邵尔(Carl O. Sauer)在其《历史地理学引 论》 ( Foreword toHistorical Geography)一文中所提出的地理学研究必须着 重地理现象的来源,历史地理学是人类文化史的一部分的主张(注:〔美〕Carl O. Sauer著、姜道章译:《历史地理学引论》〔J〕, 刊《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 年第4辑。),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有其道理的。
正因如此,历史地理学研究 的科学方法不是简单地采用“时间断面堆积法”对历史上的空间问题进行研究,而 应采用“逐时变化”的“时空连续型”方法论(注:参〔日〕菊地利夫著、辛德勇译:
《历史地理学的叙述理论》〔J〕,《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辑。)。由 此可见,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内容不仅是地理学家和历史学家共同关心的,而且其 研究方法更是对地理学和历史学最基本研究方法的综合。
近些年来,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学科的相互交叉、渗透已成为一 种普遍存在的学术发展趋势。历史地理学长期赖以依存的两个母体学科地理学和 历史学在与其他学科的交叉、渗透过程中均诞生了许多新兴的边缘性分支学科, 如行为地理学、社会地理学、历史生态学、区域历史学等,这为历史地理学的发 展创造了良好的土壤。从多个学科之间产生的新兴的历史地理学分支学科,如历 史教育地理学、历史 医学地理学、历史灾害地理学等所具有的跨学科特色,说 明“并不存在唯一的历史地理学的信条”(注:〔加〕寇·哈瑞斯著、唐晓峰译:《对 西方历史地理学的几点看法》〔J〕,《历史地理》第4辑,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