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大学生心理发展论文2500字
大学生心理发展论文2500字 大学生心理发展论文2500字篇一 《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和发展》 摘要: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最好的方法,据一项全国 12.6万的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其中20.3%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因各种 心理疾病而休、退学的大学生人数已占总休、退学人数的50%左右,且有逐年上 升的趋势。因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代高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现状;发展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 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键康与一个人 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目前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 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另一方面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
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就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 衡状态[1-2]。主要表现以下方面。
1 人际关系问题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 由于人际关系、社会的复杂性,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缺乏人际交往经验,缺乏在公 众场合表达自己与他人交往的能力和勇气,妨碍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3]。
2 情绪起伏问题 大学生的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 会经验不足,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 僻。
3 学业成就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一些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因未能掌握大学学 习的方法而导致考试不及格,从而产生厌学、自卑、自信心下降等一系列心理问 题[4]。3.1影响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3.1.1社会因素 逐年增加的社会竞争和就业压力,使得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不断提高, 毕业后的就业形势,都会引起他们个方面的思考和权衡,在这个过程中也会产生 各种心理困扰,各种舆论和信息对他们的影响也更直接更迅速[5]。
3.1.2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家庭的教养方式,否定的、消极的等教养 方式对个体的心理健康起到了一定层面的负面影响。
3.1.3学校因素 大学生要面对生存求学环境变迁的适应问题。在面对新的学习、生活 方式和自我地位变化的适应时,都会极大的影响到大学生当时的心理健康状况。
3.1.4个人因素 大学生个人经历在进入大学后,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学习环境等都 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使得刚进入大学的学生无所适从,学习期望难以达到,学 习压力增加,接下来就会产生焦虑、自卑、嫉妒自闭甚至攻击转移等情绪,进而 产生心理问题[7]。
3.2目前我国高校采取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有以下几点。
3.2.1开设心理咨询辅导室 学校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组织学校心理健康 教育工作的开展,配备懂心理学有责任心有威信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教师,对学 生进行集体或个体辅导,排解心理困扰。
3.2.2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动态变化,有的放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变 被动为主动,帮助学生正确全面认识自己。
3.2.3疏通学校与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渠道:邀请学生家长到校听讲座、咨询、座谈增强家庭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发挥家教的作用,调动家庭和社会的各 种力量,创建符合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6]。
3.2.4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 学校要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学校的各科教育和日 常管理中,创设良好的课堂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要求教师充分地、有意识地运用 教学中的每一个细节,去熏陶学生的心灵。
3.2.5积极采取现代教育手段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在开好卫生课的基础上,利用校园之声广播站、闭路电视、网络、智 力竞赛、知识咨询、宣传栏等多形式、多渠道、多手段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3.2.6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要培养大学生能够正确 认识、评价和表现自己的能力,掌握人际交往的基本规范的技巧,培养自主参与 活动的能力,提高大学生的情商。
3.3目前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趋势大致总结如下。
3.3.1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套方法和技术,更重要的是体现一种先 进的、科学的教育观念。从国际和国内的形势来看,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将逐步融入普通教育[8]。
3.3.2专业队伍将从兼职为主变为专职为主和专兼职结合。目前,我国 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特点是专职人员少,兼职人员多,专兼职比例为1:4,。兼职 人员主要由学生干部(26.6%),两课教师(23.9%),心理学教师(21.1%),医务人员 (14.7%),其他(13.8%)构成。由于专业化水平较低,在实际教育过程中失控现象 时有发生,并造成一些负面影响。随着高校健康教育的普遍开展,教育主管部门 已经重视师资建设,提出了培训要求,试行资格认定制度,职称评定等多项措施, 预计经过5~8年的努力,将形成一支以专职为主、专兼职结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 教育队伍[9]。
3.3.3辅导模式将以潜能开发和发展性为主 以全体学生为服务对象,以发展为主,治疗为辅,最大限度的开发潜能,如情绪控制,人际交往训练,健康人格的形成等将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的重要内容[10]。
当前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不仅要掌握文化科学知识,更应该 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不断的加强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意志力、 自信心、创造力等的培养,引导他们走向成熟,参与社会竞争[11]。
大学生心理发展论文2500字篇二 《当代大学生的成就期望与心理发展》 摘 要:本文通过对大学生心理和对事业成就发展的心理取向的剖析, 力求揭示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教育的一般规律。
关键词:大学生 成就期望 心理发展 理想是目标实现的前提,而理想和现实成就的完美统一则是人生目标 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当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使理想变成现实时,人的心 理会有一种满足感;当尽到主观努力,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而使理想不能变 成现实时,人的心理就有一种挫折感。这本是人生中经常遇到的问题,但对于渴 望事业早日成功的大学生来说,理想和现实的背离则会使他们诱发心理问题。受 社会环境、学校环境以及大学生自身生理、心理特点的共同影响,大学生的心理 发展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点,在不同阶段也存在不同的心理烦恼和疾病,这直 接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大致经过三个阶段:
1. 适应大学环境的发现自我、认识自我阶段。大学新生中普遍带着 青春期特有的敏感、自我意识增强而经济上又不能独立、经过中学6年的紧张学 习后,带着既想好好学习又想轻松轻松浪漫等矛盾心理来到大学,希望在这里安 放那颗青春不羁的心,找到两肋插刀式的朋友和梦中期待的另一半。但入学后却 突然发现,大学生活并不像自己预想的那样美好和浪漫,所学的专业原来只不过 是为了能圆大学梦而被老师和家长“好心关心帮助”下“指腹为婚的新娘”,同学交 往则更是因利避害、讳莫如深,心仪中的“另一半”也不知身在何处,于是旧愁未 去又添新忧,陷入不知所从的迷茫状态。
2. 对比发现,拷问自我阶段。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生活和心理调适,多数大学生虽然在情绪上趋于稳定,但在接下来的专业学习中由于自我意识的分 化,就经常会感到现实中的“我”怎么也不如理想中的“我”,由此带来的不安和痛 苦将伴随大学生生活的方方面面,于是“六十分万岁”就成了一些大学生的口头禅, 整天在电脑虚拟世界的征战中打发时光,当忽然发现别的同学,特别是进校时成 绩还不如自己的同学有的人了党、有的当了班团干部、有的有了令人羡慕的异性 朋友、有的正准备考研时,其内心的痛苦无需言表,由于在人生的关键时刻不能 抓住命运的舵柄致使这些大学生们或因成绩不合格而留级、或因心理疾病不能坚 持学习而休学,或因交友不慎走上犯罪的道路等等,在人生的求索路上洒下了斑 斑悔恨的泪水。
3. 以面向社会的姿态按职业要求反思自我阶段。临近毕业的大学生 经过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社会历练,虽然成人感、理智感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但由于就业市场存在的严峻现实问题,例如由专业方向带来的供求关系的冷与热, 经济资源分配的不平衡带来的可持续发展环境的好与坏,这些都使即将走进社会 的大学生们忧心忡忡,甚至个别承受力差的大学生踏上了人生不归路。
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有明确的针对性,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 教育方式。
第一,引导、帮助大学生确立较高的事业成就期望。所谓“成就期望” 在教育心理学中是指个人追求获得最高成就的欲望,在竞争的条件下创造出优异 业绩的动机。美国心理学家默雷(N. A. Murray),他认为成就期望高的人希望完成 艰巨的任务,追求迅速地、独立地完成所承担的工作,能够克服困难,达到高标 准,具有高成就期望的个体具有长远的目标,能坚持长期不懈地追求目标。受传 统文化影响,我国教育中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功利化价值取向,学生的学习动机 往往只是来自家庭的利益和名誉,很少有自己的兴趣和需要,动机的外在取向和 学习目的他人化削弱了对学习的真正兴趣,体现在学习上,则表现为对所学科目 不感兴趣,对学习本身厌倦,学习目的直接指向升学和就业,而忽视了个性的发 展。为此,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就是引导、帮助大学生确立较高的成就期望。让 大学生们认识到在改革开放、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考上大学并不就是船到 码头车到站,而是进入了人生追求的另一起点,如果不鼓满人生的风帆,将会被 信息时代的急风暴雨所吞噬。
教育工作者应从以下几方面人手:首先,要给大学新生足够的理解和 支持,让他们尽快适应学习生活新环境,稳定情绪并进而形成健康的心理习惯, 使他们不因一时的“失宠”而失望,也不因暂时的成功而沾沾自喜、自我陶醉。其次,引导大学生充分认识到来自职业选择、人际关系、学业等方方面面的困惑, 乃是人生的必经历程和成才的宝贵财富,要有正视它的勇气,既不要因此屈从于 别人的安排,也不要因此陷入无价值追求的相对主义。再次,就是激励大学生把 社会、时代的发展需要转化为个体、内在的发展需要,努力学习科学知识,了解 本专业的最新发展动态,把中小学时期形成的外来强加期望转化为远景性、社会 性的个性化期望。
第二,帮助大学生确立恰当的成就目标。心理学研究表明,影响一个 人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成就期望是否适中。一般而言,成功的经验会提高成就 期望,而失败的经历则易降低成就期望。因此,教师应当指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合理确定与适当调整自己的成就期望。大学生的心理发展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 它与周围环境不断地发生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使其学习动机的发展呈现三大 特点:其一,直接性的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减弱;其二,社会责任感的学习 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增强;其三,职业化的学习动机随年级的升高而巩固。
第三,让大学生们认识到自我教育,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由于大 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观察、自我分析、自我评价及自我监督的能力,所以 教育工作者不能把他们局限于“客体”的位置,要求他们“只能什么,不能什么”, 以免产生逆反心理。在衡量和评价自己时,应指导他们在与不同学习层次的同学 进行横向比较的同时,还要与不同年龄的人进行纵向比较,只有这样,才能比较 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对中国传统教育中的“高标准、严要求”,应有自己的“度”, 以免自尊心受挫。
总之,通过对大学生教育中成功期望与现实关系的剖析,我们发现大 学生心理发展有一定的阶段性规律,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也应有明确的针对 性,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教育方式。总的来说,大一时明确动机、认识自己,力 争心有所系;大二大三时踏实学习、努力实践、发展自己,做到学有所专;大四时 查漏补缺、完善自己,达到心有所归。这种在培养大学生“自我教育力”和独立人 格基础上的大学教育,才能达到期望与现实的相对一致,真正促进大学生心理的 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