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潘昌伟,
(辽宁大学,沈阳110036)
摘 要:药学专业院校把志愿者活动纳入实践教学既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又可指导百姓合理用药,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基于此,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分别对沈阳开设药学专业的学校及有可能接纳药学志愿者服务的社会机构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该设想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关键词: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学分化;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4)08-0020-02
志愿者是指在不为物质报酬的前提下,基于道义、信念和良知,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从事公益事业的人。根据定义,可以总结出志愿者的几个特征:无偿性、自愿性、利他性[1]。从某种意义上讲,志愿者的活跃程度、志愿者组织的发展状况是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志。但志愿者活动尤其是与所学专业相关的志愿活动在大学生中并未普遍开展,据本次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接受调查的学生中60%以上都有过志愿服务经历,但与专业有关的活动极少。而志愿者服务意识及经历对于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康人格”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把志愿者活动“学分化”,从而调动大学生参加志愿服务的积极性,并对沈阳地区开设药学专业院校的部分学生及有关领导,及社会机构进行问卷调查,在此基础上,从不同角度对该设想可行性进行分析研究。
一、社会需求的紧迫性
1.虚假药品广告泛滥,百姓用药安全难以保证
目前各种媒体都充斥虚假的医疗宣传、药品、器械、保健品等广告,坑害广大病人和老年人。在这些广告当中,有很多广告夸大甚至歪曲事实和疗效,有的请人冒充治愈的病人鼓吹疗效,有的请名人代言或专家支持,更有甚至请人装扮杏林圣手并杜撰祖传秘方。通过学生对沈阳地区多种媒体进行药品广告违规状况调查结果显示,不合格率很高,同时老百姓对广告的信任度又极高,所以被虚假广告所欺骗的概率也随之升高。随着现代药品广告的泛滥,除了寄望于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外,迫切需要有人走进广大消费者,随时为其“擦亮”眼睛,辨析虚假药品广告。
2.药品促销花样繁多,消费者难辨真假
目前,各种媒体大量充斥着药品虚假广告,许多药品经销商不借助媒体广告,采取直接促销的方式售药。老百姓多数缺乏冷静辨别是非的能力,所以急需有知识、有爱心、有能力的专业人士来帮助他们学习正确保健知识,树立正确的养生理念,为社会节约资源,同时也减轻家庭负担、避免家庭纠纷。此外,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虚假医药广告也看好这一渠道,正在成为威胁民众用药安全的社会公害。根据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互联网违法发布虚假药品信息网站”名单显示,2012年底累计发布20期,300多家网站被查封,涉及无国家药品准字的药品共计26款(数据来源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3.就业压力增大,用人单位更看重大学生的实践经历
随着近年来高校大规模扩招,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日渐严峻,与之相对应的是,许多用人单位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再是只关注学习成绩,转而更多关注学生有过哪方面的社会实践等。然而,目前的教学体制中很少或根本就没有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所以在全球经济危机大环境下,人才相对“过剩”,需求市场的门槛随之相应提高,从而出现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这促使各学校要增加对大学生实践环节要求,更加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锻炼,鼓励他们积极地走出校门、走向社会。通过向患者介绍药物的服药方法、配伍禁忌、假广告判别方法等常识,不仅使患者对其所用的药品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了学生社交能力,丰富了实践经验,最终为其毕业应聘打下了良好基础。
— 20—
二、志愿者活动纳入实践教学的可行性
1.学校支持
在本次活动中接受调查学校的领导多数认为志愿者活动实行学分制很有创意,认为“学校教学太过单一,应该增加实践机会,锻炼社交能力有助于找工作”。同时出台一定的鼓励政策,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一种方法,但需要党团干部和学生会组织并正确引导,为提高大学生的素质为主要目的,尽量不违背学生的主观意愿,建议以选修课试点实行。在实地调研基础上,通过文献查阅[2],西南财经大学在2004年并颁布了“第二课堂”学分实施细则(试行),学生可通过参加各类素质拓展活动,取得相应的学分。山东经济学院、人民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均将志愿者服务等社会实践活动纳入到学生日常学习的学分制管理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学生赞同
被调查大学生对于“你是否愿意参加志愿服务或类似活动”问题100%选择“愿意”,进一步有64.5%的学生赞同“学分制”提议。他们认为,通过志愿者活动不仅能使自己感受到所学知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为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基础。学生如果参与到用药指导活动中难免会遇到自己无法准确回答的知识,这样就产生了学习的需要,在宣传—学习的无限循环中,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同时也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社会欢迎
通过对辽宁大学周边几个社区的调查获知,社区十分支持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他们社区的共建活动。学生既可以在学校附近社区或者在学校开设“大众讲堂”,利用周末时间为百姓进行医药常识解答,同时也可以先接收简单医疗康复相关专业知识训练,然后去帮助那些长期需要健康的人群及他们家人。借此机会学生们一方面把自己的专业知识传授给大众,另一方面也能了解社会,理解家长,更加珍惜自己的学习机会,增强为人民服务的意识。
三、尚待解决的问题
1.如何看待志愿者活动纳入学分制管理
近年来,为推动大学生的社会实践建设工程,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各高校纷纷实施“社会实践学分制”制度。以记学分、挂钩综合评优的方式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包括志愿者服务等)的积极性。不过,很多人还是不赞同这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推广,认为这种“学分制”制度并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反而有使志愿服务变质之嫌。2009年教育部印发的《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3]中,要求把志愿服务作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指标,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情况可作为学生评优、高校选拔的重要参考因素。这引起了社会各方的关注,专家学者对此表示出了担忧:志愿者服务精神本是以自愿、无偿为前提的,而指标化、学分化是否会将志愿服务推向功利化?目前,志愿者活动在大学生中尚未全面开展,所以希望通过这种暂时性非自愿形式带动学生积极性,形成一种奉献的氛围。学分制只是推广志愿者活动的手段,目的是引导大学生都加入到志愿者活动中来,所以两者并不矛盾。
2.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估量化标准如何规范
对于志愿服务活动的评估,学校一般都有评价机制,给这些活动一个最后的定位和评价。有的学校对于志愿服务评价给予一个具体的分数,有的学校则给予一个等级,有一些学校只作为获得学分的记录。各高校的计分方法都不尽相同,但按时间和按次数的比例基本持平,但学生看法则更偏向于按小时算,认为这样比较合理,可以保证服务质量。“社会实践学分化”、“志愿服务学分化”的初衷就是让学生从课本走入社会,用自己所学服务社会、奉献爱心。但有人认为此举不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奉献服务精神,反而将品德教育转化成了一种负担。
3.如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志愿服务体现着我国公民良好的社会责任意识,是人们主动、自觉为他人、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和社会服务,以共同建设美好生活为目标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在新形势下推进和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促进和发展志愿服务活动,就要大力打造有利于志愿服务的社会环境,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引导作用,加强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同时,利用媒体及时有效地报道志愿者开展活动的情况,积极塑造志愿者先进事迹和典型;积极创作以志愿精神为主题的文艺作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和社会文化活动,最终形成有利于志愿者活动开展的良好文化环境。
四、结束语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思想道德建设的需要,能够增强大学生的人际沟通能力,提高社交技巧,增强团队协作意识、集体主义观念,能促进人文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协调发展。参加志愿服务对于促进大学生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增长才干、奉献社会,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强社会责任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的中国志愿者,在规模、实力、资源、立法保护等方面,虽然有了蓬勃的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志愿者活动将大学生的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行了有机的整合,具有“双服务”功能,一方面满足了社会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大学生进行了思想政治实践教育,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但志愿者服务是一项长期的社会工程,不仅需要学校制度的倾斜,更需要社会的重视,所以提出志愿者活动学分制的设想,把志愿者活动纳入到实践教学中,通过丰富学生的实践教学内容,使学校的和谐化建设更加蓬勃地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杨.论大学生志愿者活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D].沈阳:辽宁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2]方译翎.治理理论视野下我国志愿者管理问题研究[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3]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入推进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意见[EB/OL].中央政府门户网站,2009-07-17.—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