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后殖民语境的华裔英语文学透析
后殖民语境的华裔英语文学透析 论文摘要:本文探讨的是后殖民语境下研究华裔英语文学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 义。以后殖民的视角来审视当前的华裔英语文学研究,可以凸现华裔作家对于再 现政治的关注,更好地理解华裔文学作品对“中国性”的建构和协商,同时使读者 对诸如多元文化、本质论的陷阱有所警惕。论文关键词:华裔英语文学;
后殖民性;
后殖民文学批评方法;
再现;
中国性 华裔英语文学是主要在20世纪后半叶出现的具有世界性的新学术领域。它 以华裔美国文学作为主导,迅速在英、美、加等国形成一个极具特色的文学现象, 并构成当代世界文学中一道亮丽的风景。但是华裔英语文学很难准确地界定,宽 泛地说,它指的是由西方,主要是英美华人后裔作家用英语创作的各种作品。虽 说北美的华裔文学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半叶,其在美国文学中的脱颖而出还是在 20世纪的70年代以后,彷佛雨后春笋般“冒现”而出,因此又被称作是“冒现的文 学”。在英国,以毛翔青(TimothyMo)为代表的华裔英语文学虽然还难以与主流文 学抗衡,甚至也无法与其他弱势族裔的文学,如印裔英国文学相提并论,作为当 代英国文学的一个个性鲜明的组成部分,它的重要性却不容小觑。华裔英语文学 作品涉及的题材丰富多样,与主流文学相比,它们在叙事方式、主题关注、修辞 手法等方面都表现出独特性,对这些作品的研究因而也呈现出多角度、多层面的 特点。
1.0后殖民理论与华裔英语文学研究 华裔英语文学创作虽然已有多年的历史,且种类繁多,对华裔英语文学的 建制化研究,则仅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单德兴,2006:187),至今方兴未艾。
华裔文学最初得到评论界较为广泛的关注是在美国文坛,随着汤亭亭的《女勇士》 (TheWomanWar-rior)(1976)的出版和获奖,美国华裔文学开始在美国当代文坛占 据一席之地。这时的评论者大多可分成两类,一是自己本身是华裔,他们多从作 品的社会意义上来关注这些作品,如,多把《女勇士》看作是书写华裔移民生活 经历的尝试,侧重其再现历史的真确性;
另一类则可泛称为西方评论家,经常沿 袭传统的东方主义视角来关注作品的“异国情调”(exoti―cism),聚焦东西方文化 的对立和碰撞。后来,随着华裔英语文学的迅速发展,评论家开始更加认真地看 待这一文学现象,有的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解读华裔文学,或是从解构主义的角 度来研究华裔文本,还有论者从文学修辞研究入手,探讨这些作品在艺术手法上 的创新,以及对当代西方文学所做的贡献。近年来,华裔英语文学研究更有纳入文化研究脉络的倾向,突出华裔文本的历史、社会和政治意义。
后殖民主义理论,作为当代最新理论思潮之一的批评理论,也是华裔英语 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的视角。但是,虽有不少学者注意到华裔英语文学的后殖民 性(postcoloniality),后殖民理论与华裔英语文学的关系还是鲜有人进行过深入、 系统的探讨。主要原因是,作为当代英美弱势族裔文学的一个分支,华裔英语文 学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后殖民文学范畴。简单地说,后殖民文学是指前殖民地 国家的人们所创作的作品。不管是北美的还是英国的华裔移民,都很难说直接受 到过殖民统治,他们甚至可以说是居住在“第一世界”的中心,享受着第一世界的 优越和特权。然而,这些人却并不为主流社会所接纳、认可,他们与殖民地人民 有着很多的共同之处:如他们相对于主流社会的边缘地位,族裔历史的湮没、文 化认同的危机、重写历史、再现“过去”的必要等等。西方主流社会对他们的排斥 和压迫,实际上是一种文化殖民,也就是说,他们是被西方为中心的话语所宰制, 成为被殖民者,而西方作为一个整体自然成为此意义上的殖民者。换言之,这些 华裔移民同其他身处西方的少数族裔一样,被内在殖民化了(intemallycolonized)。
在西方中心主义霸权话语前,华裔移民明显处于弱势地位。他们的文学实践可称 作是发出自己族裔声音的渴望的表达,而他们反抗、揭露文化殖民的意图也是非 常明显的。例如加拿大华裔作者Laiwan,在其代表性诗歌《殖民化了的文化》 (TheImperialismofSyntax)中,清楚地表达了对西方通过语言来统治华裔移民的愤 怒和苦涩:
生硬的发音,成了让人奚落的笑料, 强咽舌上新文化的苦涩, 为了生存,得证明你的同化。
证实自我的消失。
(Laiwan,1991:58) 李健孙的处女作《支那崽》(ChinaBoy)也清楚地表达了反殖民主义的立场。
这部自传色彩浓郁的小说,记录了一个年仅7岁的中国男孩在种族歧视和中美文 化冲突之中寻求自我认识的过程。故事的主人公丁改是在美国出生的华裔男孩, 父母是二战期间从中国大陆来到美国的第一代移民。当作为中国文化象征的母亲 去世、父亲再娶一个白人妻子之后,丁改的遭遇变得十分悲惨。继母艾德娜作为纯粹的美国人的代表,即美国文化的体现者,走进丁改母亲生前建立的充满中国 色彩的家,“像德国人开进巴黎,确信能够征服,并充分准备好扑灭一切抵抗”。
(Lee,1991:56)进门伊始,誓与“中国的”一切誓不两立。她焚烧了丁改母亲从中 国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带来的家庭相册,甚至装这些相册的箱子也不能幸免。她叫 嚣着:“这是美国!她根本不存在!”(同上:85)。她把汉语看成是“敌意的语言”,不 允许在家里与英语“并存”。像殖民者竭尽所能抹杀被殖民者的历史记忆一样,艾 德娜残酷地毁坏了丁改和他的姐姐们赖以明确自己是谁的文化记忆,禁止他们使 用传承中国文化的语言。“殖民者”的高压政策带来的是“被殖民者”的反抗和发愤 图强。年幼的丁改决定改变自己弱不禁风的“支那崽”的形象,发愤学习拳击,终 而一举击败校园恶少,对继母的欺压也不再忍气吞声。原为蔑称的“支那崽”被丁 改变为具有尊严的称号。后殖民的研究视角无疑会更加突出作者反殖民主义的努 力。
汤亭亭在《金山勇士》(ChianMen)中以类似编年史的叙述手法呈现华裔移 民史。作者借着自己家族四代男性在夏威夷和美国大陆的经历,书写了一部华裔 移民家族史,使小说的英文名字“ChinaMen”一词被赋予了崭新的内涵。很明显, 这样的作品可以被视为作者重建华人移民史意图的反映。实际上,文学是华裔重 建华人移民历史和文化、建立文化身份的根本途径。后殖民文学的典型特征都在 华裔英语文学中有具体的体现,如后现代的立场、双重的视角、想象中的家园、 文化的混杂性以及对文化和帝国主义的批判态度等等。况且,通常应用在文学批 评领域的后殖民理论,其矛头多指向文化殖民主义,聚焦文化再现的诸多问题。
它与第三世界国家,或者说殖民地国家的人们反对殖民主义、反对帝国主义的斗 争并无直接的联系。由此看来,后殖民主义本质上只是一种批评话语,是“新的 跨文化批评”(Ashcrofteta1.,1989:2),它自然可以用来分析解读与后殖民文学 有诸多一致性的华裔英语文学。后殖民文学批评中常常使用的术语,如族裔属性、 文化身份、经济及文化生存策略、刻板印象、再现、异质文化、语言差异、挪用、 混杂性等,都适用于华裔文学研究。
在对华裔英语文学的批评实践中,后殖民理论经常用来突出华裔作家解构 文化殖民主义、建立崭新的族裔文化身份所做的尝试。作为来自香港的华裔移民, 毛翔青经常被定位为后殖民作家,对他的作品的后殖民解读也就不足为奇了。他 的代表作《酸甜》(SourSweet),多次被从后殖民理论的视角进行探讨。如LauraHall 在《新国家,新自我:毛翔青和石黑一雄的小说》一文中就从后殖民理论的基本 点出发,指出了这两位作者在作品中对“英国性”(British.ness)的再协商,和对建 立超越本质论的文化身份的呼唤。(Hall,1995)伍慧明的《骨》、梅恩格(MeiNg)的《裸体吃中餐》、李群英的《残月楼》等作品也因有力地再现了北美华裔个人、 家族及族裔的历史和生存状况,经常被纳入后殖民批评的范畴。任碧莲在《典型 的中国人》、《爱妾》等作品中对华裔身份混杂性的再现、后多元时代的描摹也 不断得到后殖民解读。王索玲(SaulingCynthiaWong)在《从必需到奢侈――解读 亚裔美国文学》一书中,也从后殖民方面探讨了一些重要亚裔美国作家的主题关 注。(Wong,1993)她的解读策略基本上是后殖民主义的。书中属于后殖民文学批 评的术语,如他者、异国情趣化、协商、挪用等可说是俯拾皆是。也有大量的评 论者对华裔女性作家的作品结合女性主义与后殖民文学批评进行了解读,强调了 弱势族裔女性在主宰的白人文化和各自的族裔文化双重殖民下的的艰难处境,以 及她们打破沉默、发出自己独特声音的不懈努力。这与斯皮瓦克所坚持的后殖民 主义和女性主义的主张有异曲同工之妙。活跃于该批评领域的常荆苛 (CheungKing-Kok)和林英敏(AmyLing)等均属于此列。陆薇(2007)的《走向文化研 究的华裔美国文学》则系统地采用后殖民批评策略来解读华裔美国文学作品。这 些研究工作证明,作为华裔英语文学研究的一种批评工具,后殖民理论是恰当而 有效的。
2.0后殖民解读华裔作品中“中国性”的再现 在后殖民理论的语境下,“再现”是一个充满政治色彩的词。叙述(narratives) 被看作是帝国主义及其“他者”必争的领地,双方为能够控制人们和地域的再现权 殊死搏斗。人们对特定地方、特定人群的认识,往往基于他们所读到的文字叙述。
正如HomiBhabha所言,国家本身即是叙述@。(Bhabha,1990)从这个意义上说, 华裔英语文学体现了作家们对“中国性”(Chineseness)再现的关注。他们实际上是 将文学再现作为身份建构的一种有效途径,试图粉碎西方文学传统中对“中国性” 的刻板印象化(stereo―typing),并用生动、真实的叙述来重建自己的身份和族裔 属性。虽然对于什么是“中国性”,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 即随着文化历史背景的变化,这一概念的含义在不断发生演变,而华裔英语作家 其实是在用自己的作品对此进行商讨。他们的文学创作是对西方“他者化”中国的 应答。用笔做武器,他们为自己和自己的族裔构建了新的动态的文化身份,使作 为少数族裔的华人在这些英语国家以崭新的姿态存在,并构成西方多元社会的一 部分。
华裔英语文学的一个普遍的主题即文化身份认同问题,这与后殖民文学的 核心关注是一致的。赛义德认为,文化身份不是自然形成的,稳定不变的,而是 人为建构的(赛义德,1999),在后殖民理论的透视下,华裔作家为粉碎西方文学中对华人类型化的塑造、构建新的华人形象所做的贡献会更加突出。在当代多元 化的社会里,认同并参与这样的工作,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为塑造新的华人形 象,这些作家致力于在作品中解构西方文学中所构建的华人族裔的刻板化形象, 表现与之截然不同的“中国性”。这些作品里,既有叛经离道的女勇士的生动刻画, 也有不同时代的金山勇士、中国小子等迥异于西方文学传统中女性化的华裔男性 的形象塑造,还有在多元文化中成功找到平衡点、达到文化融合和混杂的华裔代 表,如《爱妾》中的卡内基・王。通过在作品中探讨在这些西方国家作为华人到 底意味着什么,这些作家呈现出不同境况下异彩纷呈的“中国性”。他们所再现的 中国及其文化传统,因为缺乏亲身经历,很多是基于间接经验的“文化想象”,构 建的是颇有争议的“文化中国”(CulturalChina)④,但无可置疑的是,这些个性化 的创造“集体文化身份”的努力构成了“中国性”的不同层面,作为少数族裔的华人 移民及其后代文化认同的多元性也得到了体现。这一切都与后殖民地国家人民重 述历史的文学策略殊途同归。因此,后殖民文学批评方法使这些作品的深层意义 得到进一步开掘。
与“中国性”的再现有关的另一个方面,是真确性(auhtenticity)问题。华裔 英语作家毕竟身处西方,用英语进行写作,他们自觉不自觉地“模拟”了主流文化 的话语,套用了“殖民者”的价值观和评判事物的标准,并以这样的眼光来看待自 己的族裔属性。这就是为什么他们经常被批评为卖族裔的“他者性”而求荣了。他 们的作品中,中国的故事、传说和典故遭到大胆的改动,经常变得面目全非。例 如,受到赵健秀等人炮轰的《女勇士》里花木兰的传说,《喜福会》中的一些典 故,都经过了作者看似离谱的改写。不过,依此为据谴责这些作者歪曲华裔文化、 篡改华裔历史,却有失公允。华裔作家成长于中西两种文化的冲突中,他们无法 沿袭任何已有的文学传统来表现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这些经过改动的传统文化 元素,实际上是他们文化混杂性的体现,反映了他们建立一种可以被称作是“华 裔英语文学传统”的载体的企图。
然而,对华裔英语文学中“中国性”的再现应以批评的眼光来看待。IenAng 为代表的学者认为,现在世界上有不同的华人群体,“中国性”的含义也在不断地 发生变化,集体文化身份的构建也应随着社会文化背景的演变而增加新的内容。
(Ang,2001)如何从后殖民的角度来解读日益繁荣的华裔英语文学,因而有着文 学上和现实上的双重价值。
3.0后殖民理论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陷阱 使用得当,后殖民批评话语在研究华裔英语文学的过程中,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批评方法和武器,更好地凸现华裔作家争取(claim)真实的华裔移民历史、 商讨动态的文化身份和建立华裔英语文学传统所做的努力。然而,基于后殖民理 论本身的种种争议和局限,其在华裔文学批评实践中也会产生这样、那样的问题。
首先是西方评论者基于东方主义假定对华裔英语文学的误读。他们把华裔 英语文学看作是充满异国情趣的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以东方和西方的二元对立 来衡量和评价作品的思想性和艺术性。他们往往从作品中寻找符合或不符合这些 假定的元素,并以此来判断作品是否真实地再现了中国文化。悖论的是,华裔文 学评论家(包括中国大陆和港台学者)自己也容易深陷这种本质上是西方或东方 中心论的泥潭:他们熟知华裔作品中涉及的典故、传说等中国文化内容,却以是 否复制和传承了中国文化传统来衡量这些作品,因而忽视了一个重要事实,即华 裔英语文学虽与中国文学有着某些联系,它却是完全分离的另一种文学,作家们 意在转化、改变中国的故事、传说,而不是简单地呈现。//www.gwyoo.com 与之相联系的,是某些后殖民学者倡导多元文化所可能布设的出人意料的 陷阱。多元文化的主张,有的时候会导致对“异国情调”的过度追求,进而导致作 家们出卖自己文化的“他者性”以求作为主流文化的点缀被接纳。这背后的逻辑是, “他者性”是永恒的,东方就是东方,应满足于自己的从属、边缘的地位,而西方 仍是西方,没有必要做些什么来改变现状。具体到华裔英语文学中,那就是要求 华裔作者更多地关心如何写出自己族裔文化的异域色彩,为多元社会增添一种多 样性,而不应该过多地着墨于揭露和批判西方的文化殖民主义。
最后,是在运用后殖民理论的实践中出现的对静态的族裔属性的坚持。在 当前学术界针对再现的真确性以及谁更有权力代表华裔移民的激辩背后,隐含着 这样的潜台词,即有一种特定的“中国性”的存在。显而易见,族裔属性是不断变 化的,其再现也应该是各式各样的,因背景差异而各具特色。从某种程度上说, 差异和不同才是最重要的再现内容。这种在后殖民理论不当应用中产生的本质论, 恰恰违背了后殖民理论去中心化的原则。
4.0结语 总之,华裔英语文学虽然不属于后殖民文学的范畴,后殖民理论的批评方 法却适用于华裔英语文学研究。主要的原因是华裔英语文学和后殖民文学有着共 同关注的主题和书写策略。也就是说,华裔英语文学的后殖民性是显而易见的, 从后殖民的角度来分析研究这一文学也是十分必要的。因之与中国文化的内在联 系,华裔英语文学研究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后殖民策略,对当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研究也会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中国大陆作家在全球化的时代如何表现“中国性”, 他们的作品与华裔英语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中国性”有何异同,都是当代文学研究 中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因此,本文意在抛砖引玉,思考如何系统地、深入地从 后殖民角度来对华裔英语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解读的意义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