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夫妻财产法制确立分析探究论文
夫妻财产法制确立分析探究论文 摘要:意思自治程度高低是划分公私法性质的标准,也是夫妻财产制度性质的 划分标准。我国目前的夫妻财产制度具有私法和社会法的双重属性。因此,在婚 姻家庭立法上不能再限于意思自治的私法理论的框架,应根据我国家庭生产力发 展水平和习俗、经济生活的现状,予以完善。关键词:夫妻财产制度 公法 私法 社会法 意思自治 夫妻财产制度作为一种法律制度,其性质讨论意义重大。根据现有法学理 论和司法实践,不同性质的法律制度在调整社会关系类型、调整的方法、甚至价 值体系上等均有不同。目前关于夫妻财产制度的性质研究上有不同的理解,且争 议较大,这影响了夫妻财产制度的研究及在立法上的深化,在制度设计8寸欠缺 逻辑的严密性也不合实际。
一、现有夫妻财产制度性质学说的检讨 普遍观点认为,夫妻财产制度是民法的一部分,当属于私法的范畴,其立 论的依据便是《民法通则》第2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 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夫妻财产制度调整平等的民 事主体――夫与妻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显然属于民法的范畴,而民法就是私 法的代名词,因此夫妻财产制度的性质是私法。
第二种观点认为,夫妻财产制度介于社会法与私法之间,其较有代表性的 就是台湾的林秀雄教授,认为:“夫妻财产制度是规律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从 规律夫妻关系之观之,理应属于身份法之范围,但从规律财产关系之观点,又脱 不了财产法之性质。从规律身份关系的角度来说,属于社会法,而从规律财产关 系的角度来说,又属于市民法。因此夫妻财产制度介于社会法与市民法之间。
第三种观点认为,夫妻财产制度是社会法。其较有代表性的是台湾的刘得 宽教授,认为:家庭法虽然被列入民法中,其本质并非民法,因民法为商品交换 关系,D排斥他人追求自己之利益之对立关系,以利益社会关系为规律对象,具 有财产性格;
家庭法以规律家属共同生活关系,即使有一碗饭,亦由夫妻子女共 同分享。以利益共同关系,即以共同社会关系为规律对象,行为规范之性格较强”, 应属于社会法。上述三种观点颇有道理,亦比较典型,但仍有相当值得检讨之处。第一种观点的推理逻辑如下:民法调整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 财产关系,那么所有的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应当由民法来调 整。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民法通则第二条只是规定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限于平 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非所有的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社 会关系均由民法来调整。否贝u我们要劳动法,不正当竞争法何用难道其也能纳 入民法之中吗第二种观点的逻辑推理关系如下:第一,调整财产的法律为财产法, 而财产法属于私法,即调整财产关系的法律为私法。第二,调整夫妻关系的法律 属于身份法,身份法属于社会法的性质,因此调整夫妻身份关系的法律为社会法。
故夫妻财产制度兼具私法和社会法的属性。根据此推理过程,可以得出法律性质 的判断依据是调整的社会关系的客体是财产关系还是身份关系。人类社会本身仅 由财产关系和身份关系建立起来的,那么财产关系和身份关系均由私法和社会法 调整了,那么刑法、行政法又调到十么呢税法调整财产关系,那么税法是私法吗 第三种观点的立论依据以调整的社会关系主体的利益是否对立为法律性 质的评价标准,即调整利益共同关系之法律为社会法,而调整利益冲突双方关系 之法律为私法。此标准值得商榷。其一,一般认为合伙当事人对外被认为是利益 的共同体,非对立体;
对内则利益同样又是相冲突的,是利益对立体,其到底性 质如何呢社会法还是私法而一般民法理论及实践认为,调整合伙关系的法德一般 为民法,即私法。其二,利益是否冲突是个相对的范畴,其划分相当难。以社会 主义的价值观,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的统一为前提,如 果在上述评价体系之下,社会主义法岂不都是社会法。另外在社会资源匮乏的时 代,社会总体资源是有限的,一个人享用到的资源多了,其他人享用到的资源就 少了,因此归根结底利益仍然是冲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其利益是冲突的, 那么就应该属于私法的范畴。、因此,上述分类标准依据不明确,且难以执行, 故不可取。
二、对夫妻财产制度法律性质划分标准的探讨 上述判断法律性质的依据和标准均有欠缺,那么到底是什么应当成为判断 标准呢对一个具体法律制度的性质而言,我们还得从法律公法和私法的划分标准 来看。在传统的公私法划分标准上存有如下几种学说:
利益说。利益说在罗马法中就已有人提及,_3根据此说,判断一项法律关 系或一条法律规范是属于公法还是私法,应以涉及到的是公共利益还是私人利益 为准。然而在社会福利国家中,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往往是不能相分离的。事实 上,法律本身是一种审慎的建杩,试图在公共利益和私人利益,私人和私人之间达到利益的平衡。韦伯认为,在古代国家权力不受约束的罗马帝国和中世纪B寸 期,公益和私益也许可以表达统治者与人民的利益对立。但是在国家行为也受法 律约束的情况下,公益和私益的戈分就失去了意义。
隶属说。隶属说认为,公法的根本特征在于调整隶属关系,而私法的根本 特征则在于调整平等的关系。公法中也存在平等关系,如两个州之间的关系。另 外上面已经陈述了,平等关系均非完全由私法来调整。隶属说之缺陷亦为明显。
主体说。根据此说,如果某个公权载体正是以公权载体的身份参与法律关 系,则存在公法关系。问题在于什么时候,主体行使的是公权,且行使的方式足 以表明国家是在上述定义的意义上参与的法律关系的此说进入了概念循环之中 而不能自拔,并不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形式说。公私法的划分乃基于法律的形 式不同而已。许多学者注意到公私法的划分实际上也是基于法律形式和法律特点 上的不同而作出的一种分类,如德国的法学家拉德布鲁赫认为:。公法和私法, 物法和人法,这些法律制度基本区分恰恰不是出自法律的目的,而是法律形式。
刑法与民法的区分是基于程序规则和调整手段不同而建立的。行政法与民法的区 别则建立于两者调整的社会关系主体和规则不同这一前提之上,而这均有归于法 律形式上的不同。公私法的划分若仅此而已,划分亦无多大意义。
在此,我们提出意思自治程度的高低是判断法律性质的标准。李建华、许 中缘认为:“私法自治在私法中居于龙头地位,是私法的最高原则,自治是私法 的根本价值之所在。在民法领域,所谓的对契约自由的限制并不是否定私法自治, 而是为了维护真正意义上的契约自由。
“在公法中,法律对大部分有待作出的决定都已经作了非常详细的规定公 法是指受约束的决策的法,而私法是指自由决策的法。学者的上述观点正好证实 此观点。根据现代法律观念,私法调整的市民社会,从国家契约理论出发,市民 是自由的,其意思当然也是自由的。而国家组织的权利和职能是公民通过契约的 形式转让的,为了防止国家滥用权力而有害于公民自由权利的行使,对涉及国家 权力的法律作了严格的限制。根据意思是否自治的不同建构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法 律体系,在这两个法律体系下,分别统领着市民社会和政治社 会。市民社会经过充分的发展,出现了两极分化现象,平等的主体之间的力 量悬殊,非经法律干涉弱者的意思自由必将受到强奸而违背其真实的意思自治, 进而损害整个社会利益,社会法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应运而生。正如林秀雄所 说:市民法以拥有完全自由平等独立的人格的人为规律的对象,而社会法以实力 不相当,条件不平等为规律对象。因此,一个法律制度如果以当事人的意思自治为立法本位的话,那么该法律制度应当归与私法,如果一法律制度的目的在于制 约国家权力(包括立法、私法和行政三权)为本位,那么该制度应当归于公法。社 会法为了纠正一味的意识自治带来的弊端(如违背弱者的意思自由、破坏公序良 俗等),而对意思自治进行适当的限制,同时引入国家权力的调节,是兼于公法 和私法之间的法律。
三、夫妻财产制度性质的确立 上述关于法律性质的探讨是建立在现代法律理念之上,而夫妻财产制度有 一个历史的问题,自从有了婚姻,有了财产,该制度就已经存在了。我们当然不 能用市民社会的法律概念去探讨身份社会的法律性质,甚至是原始社会制度的性 质,但是基于制度的连贯性考虑仍有必要说明。
在原始社会早期,生产力极不发达,食不果腹,未有任何财产多余,当然 不产生夫妻之间的财产关系。如果说有的话,也就是氏族社会的财产(食物)分配 关系,为了维持氏族的生存,将狩猎获取的食物多分配给作为男性的劳动力,使 其能维持必要的体力,能在第二天的狩猎中获取更多的食物。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多余财产的出现导致了私有制的出现,氏族社会开始解体,出现了国家的组织形 式。在我国的宗法制国家制度下,家、国相通,君、天、忠、孝相连。父权履行 大宗、小宗权利义务的分配,使得家成为了国家政权组织的延伸,夫妻财产关系 更是淹没在夫权主导的大家庭关系之下。在身份社会之中,身份制度是构建了国 家政权制度的基础,显然属于国家基本制度之一,事实上由公法来调整。在这一 制度下,弱者只能按既定规则履行义务,而权利相当少,意思自治更是无从谈起, 如果有,那么也是单向的意思自治,即身份地位高者可以随心所欲处置身份低者, 一方意思强加于另一方是强权的表现而非意思自治。在夫妻财产关系上,夫有很 大的财产处分权,但夫权又在父权和族权之下,即便是夫的财产自由处分权也很 少,更何况妻呢因此在身份社会中,夫妻财产制度为了维护既定的社会的身份关 系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身份关系又事关国家之存在,属于国家的强制关系,原 则上不可更改,意思自治的空间被极大地挤压,公法色彩较为浓厚。这一时期, 国王和王后的财产关系乃体现这个国家内部基本政治制度,即便是万人之上的国 王,也不能随便改变其和王后的关系,否则会被视为有违祖制,甚至王权旁落, 故显非属于私法。
综上所述,夫妻财产制度的性质在历史的车轮下印有几个深深的痕迹,简 单的可以将其性质划分为如下几个阶段:习俗――公法――私法兼社会法――向 完全的私法演化。我国夫妻财产制度在1980年婚姻法的基础上,在2001年修订的过程中确立了法定夫妻财产制度和约定夫妻财产制度,并且约定优先法定,私法 因素明显,但是鉴于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下,家庭仍然承担着主要的生活保障功能, 为保护弱者的利益的需要兼具社会法的性质。如《婚姻法》第l7条和第l8条将婚 后所得共同制定为法定夫妻财产制度,第2O条的法定抚养义务的规定、第4O条 弱者的帮助请求权、离婚时照顾妇女和儿童的利益等。故我国夫妻财产制度正处 于私法和社会法之间。因此在婚姻家庭立法上运用私法和社会法的双重理论对其 进行指导,不能再限于意思自治的私法理论的框架,应根据我国家庭生产力发展 水平和习俗、经济生活的现状,予以完善。特别需要强调的是,我国目前两极分 化比较严重,大量的穷人,特别是农村的没有知识文化的劳动妇女人数庞大。婚 姻家庭仍然是维持其基本生活的保障,故在夫妻财产制度的考虑中应适当照顾, 强化弱者利益的保护,更侧重于婚姻财产制度方面的社会化。而对于那些双方都 拥有大量财产的婚姻当事人,应更多赋予个体支配财产的自由,提高财产利用的 效力,更倾向于私法属性。由此建议,我国在今后婚姻立法完善日寸,可提供多 种婚姻财产制度供当事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选择,有必要的时候亦可采取非常法 定财产制度,应对非正常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