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策略
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干预策略 [摘要]如今社会,职业倦怠现象日趋严重,特别是教师作为职业倦怠的高发 人群,如何预防和干预教师职业倦怠成为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特别是远程 教育教师有着与普通教师不同的特点,教育模式、教学手段和教学行为的独特特 点使得远程教育教师更易发生职业倦怠,因此本文基于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探讨 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预防和减轻教师职业倦怠 的发生,进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关键词]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教师专业化发展 一、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的心理成因 教师职业倦怠产生的原因研究比较多,目前国内外研究认为职业倦怠与个 体因素特别是人格特质、环境因素如工作负荷过重、控制感、学生问题、角色冲 突与角色模糊、人际情绪压力、社会支持缺乏等因素有关。并提出关于教师职业 倦怠的相关理论。而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导致远程教育教师具有不同于普通高 校教师的职业倦怠的影响因素及解决策略。
1.教学效能感低。研究发现教师教学效能感的高低反映了个体教学成就 感、自我价值感,作为中介因素影响了教师职业倦怠的程度,一般认为二者成反 比,即教师体验到教学效能感越高,产生职业倦怠的可能性越小。而远程教育时 空分离的教学模式导致师生分离,直接的教学反馈较少,另外远程教育教学评价 相对于普通高校缺乏直接却适用的评价指标,教师对自身教学成效的评价缺乏直 接反馈,从而导致教学成就感较难获得,自我成就感降低,相应地长期从事某职 业而无成就体验更易产生职业倦怠。
2.教师职业认同低。远程教育特别是基于网络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知 识的丰富性、易得性,成人学习零散化、自主化,导致教师从普通教学模式中的 主导地位变成辅助、督导,以及相对于网络知识的丰富性体验到的教师自身知识 的匮乏,往往使得远程教育教师对自身作为教育者的价值认同较低,体验不到成 就感和掌握感,对自身职业认同感较低[1]。
3.职业压力大。大量研究表明,工作压力能够引起工作倦怠,教师职业 压力与情感衰竭、去人性呈显著正相关[2]。职业压力某种程度上是导致教师 产生职业倦怠的最直接原因,远程教育教师一方面承担着普通教师同样的教学管理任务,另一方面还具有远程教育的独特特点,身份角色的多样性,教学任务、 教学资源的开发、教学督导和学习支持服务等工作种类的繁杂,远程教育教师不 堪重负,如果个体不懂得心理减负,则极易产生工作倦怠。
4.教师角色模糊。现代远程教育的特点使得远程教育教师不再是单纯的 传统面授课教师,据陈丽和李爽的研究远程教育从业人员就有10中角色分类,需 具备16中基本能力[2]。远程教育教师同事身兼多种角色,同时是学生自主学 习的促进者与指导者、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又是学习资源的开发者、网络教学的 设计者等,不同角色任务不同,胜任此角色所需要的特殊能力不同,而现代远程 教育教师往往身兼多种角色而无明确细化分工,多重角色及繁杂任务要求导致教 师角色冲突和角色模糊,长时间的压力及角色胜任的无助感,往往导致远程教育 教师习得性无助,加重职业倦怠。
二、远程教育教师职业倦怠与教师专业化发展 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提高教师教学质量的关键,但是对于教师专业化发展 的研究缺少对教师自身心理因素的关注,而教师的职业倦怠与教师专业发展密切 相关,一方面教师职业倦怠阻碍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另一方面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有利于预防和减少教师职业倦怠,而减少教师职业倦怠的最终目的是促进教师的 专业化发展。
三、基于教师职业倦怠干预以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学策略 1.根据行为主义疗法,建立和完善远程教育教学互动反馈机制和评价体 系,强化教师积极教学行为。一方面,建设完善远程教育师生互动平台,促进师 生交互。通过师生互动特别是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反馈,教师一方面可以调整自身 教学方法,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对自身专业的成就体验,对自身工作的肯定,间接 的对教师积极行为进行强化;另一方面建立多指标的教学反馈和评价体系,形成 科学教师激励机制,通过物质与精神的奖励对教师积极教学行为进行直接强化。
2.依据是工作匹配理论,增加职业技能培训,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工作 匹配理论认为,如果员工没有足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就会导致他们与工作岗位 不匹配,由于长期无法适应工作,无法体验到成就感,其自然会产生职业倦怠。
Halbesleben等(2006)研究发现,个体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工作倦怠中的核心成份 如情绪疲惫、个人成就感降低存量等会明显减少[4]。因此,除了对新入职教 师增加岗位培训外,针对6-10年是职业倦怠高发期现象,对此年龄段教师可以有针对性的增加访学、短期培训等提升自己的机会,减少职业倦怠存量,促使个 体专业化发展,从根本上避免职业倦怠的发生。
3.根据工作需求-资源理论,增加社会支持,提高工作投入。Blanc(2007) 指出,根据工作需求―资源理论,工作资源与工作倦怠是工作状态的两个极端的, 如工作特定需求较多而工作资源匮乏,那么个体更容易工作倦怠。如果个体得到 这些群体的支持,就丰富了个体可用的工作资源,而丰富的工作资源可以有效降 低倦怠存量[5]。因此,增加团队协作与交流、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以及学校 以教师为主的管理方式等都能有效预防职业倦怠。
4.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增强学校归属感,提高教师职业认同感。
Blanc(2007)认为参与度高的员工对所从事的工作有很强的认同感,并且可以提高 自我效能,最终增强组织承诺,产生积极的工作投入,倦怠存量明显降低[6]。
因此,学校管理增面上适当增加普通教师参与决策的机会,认真听取基层教师的 意见和看法,增强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责任感,使得教师热爱学校、热爱工作, 为学校发展做出自身努力。
5.通过精神分析移情,弘扬师德、学生情增加工作投入程度,提倡敬业 奉献精神,提高职业角色认同。移情即是设身处地地站在别人的位置上,从别人 的角度去体验别人的感情。教师作为传到授业解惑人员,要主动了解学生的学习 需求、学生的学习特点及不足,结合远程教育的独特教学手段因材施教的去辅助 和督导,另一方面热爱学生,增加对职业本身的理解,发挥敬业奉献精神,提高 职业角色认同,增加职业卷入程度,寻求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从精神层面杜绝 职业倦怠。
6.根据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发挥明星教师榜样力量,增进教学反思。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而学习,从而达到替代性强化的作用,远 程教育教师可以发挥远程教育的优势,通过观摩明星教师的明星课程,拜读专家 博客,听专家报告等方式提高自身知识修养及教学水平,特别是慕课盛行的当下, 利用慕课可以浏览与学习世界上著名大学公开课,领略世界大学的特点,汲取精 华为我所用。
7.根据认知疗法理论,采用心理干预,改善消极认知行为模式。认知疗 法认为认知过程及其导致的错误观念是行为和情感的中介,适应不良行为和情感 与适应不良认知有关。职业倦怠者往往对自身工作的价值存在消极认知,因此可 以通过改变职业倦怠者的错误认知,改变归因方式,改善消极认知行为模式。正确认识自我,接纳自我,进而欣赏自我,辅助放松训练,改变不良认知和情绪,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体会工作的乐趣,增强职业成就感和自我效能感,降低职 业倦怠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