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革命传统发扬论文
革命传统发扬论文 摘要:本文以毛主席提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为题,首次将红土地精神 与苏区精神结合起来。作者认为,苏区精神的形成,源于中华民族最早觉醒的共 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人民当家做主;
源于苏维埃政权优良的政风――廉洁奉 公;
源于苏区人民(红土地精神)――团结奉献。
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 苦曲折的斗争历程中创造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顾名思义,苏区精神是苏区产 生、形成的精神主流,是共产党人在苏区根据地领导广大军民经过长期艰苦斗争 培育和磨练出来的彻底革命精神,包括革命者的理想信仰、人民的意志毅力以及 社会道德风范。苏区精神的精髓是密切联系群众。
对苏区精神进行研究发掘,目的是激励和鞭策我们的工作。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需要动员和依靠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招商、创业工 作。武平要在闽西新一轮大发展中超前一步,必须要依靠、引导、鼓励民间资金 资本化,培养、造就一批本埠民营企业。
在鼓励民间资金创业过程,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尊重市场规律,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防止社会财富的浪费。
何谓优势?优势就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就是企业做大做强的根本。
建设一支讲学习,懂经济,懂工业,懂项目的干部队伍,是实施项目带动 战略的客观要求。
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 ――苏区精神浅析与借鉴 二轻工业公司童文彪 值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县委宣传部组织开展“弘扬苏区精 神加快武平发展”理论研讨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记得前好些年在市委党校进修时,老师曾提出一个新概念:“红土地精神”, 那是对苏区人民勤劳、勇敢、纯朴、善良的美德赋予革命色彩的重新定义。对苏 区精神进行抽象概括,笔者认为,应将红土地精神融汇其中。
一.中央苏区与苏区精神浅析 〈一〉中央苏区简述 苏区是在红色根据地的基础上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央苏区从1930年10 月形成至1934年10月红军长征后丧失,历时4年。期间,1931年9月,中央苏区的 版图已包括永新、兴国、宁都、乐安、南丰、广昌、瑞金、遂川等31个县,自赣 县至永丰纵约400里,由万安至瑞金横约300里的范围,与闽西、湘东南根据地联 成一片。1931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毛泽东当 选为首届政府主席。
在第四次反“围剿”胜利以后,中央苏区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辖江西、福 建、闽赣、粤赣4个省级苏维埃政权,共设有60个行政县,其中江西省22个县, 福建省15个县,闽赣省16个县,粤赣省7个县。中央苏区总人口为435万,总面积 约8.4万平方公里。⑴ 武平县今年才确认为苏区县。据考,县苏维埃设在象洞乡。有关部门应加 强对相关史料的收集、整理、宣传,让“红色资源”发扬光大。
〈二〉苏区精神浅析 苏区精神与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样,是中国共产党人在艰 苦曲折的斗争历程中创造的光荣传统与优良作风。顾名思义,苏区精神是苏区产 生、形成的精神主流,是共产党人在苏区根据地领导广大军民经过长期艰苦斗争 培育和磨练出来的彻底革命精神,包括革命者的理想信仰、人民的意志毅力以及 社会道德风范。
苏区精神的形成,源于中华民族最早觉醒的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人民 当家做主;
源于苏维埃政权优良的政风――廉洁奉公;
源于苏区人民(红土地精 神)――团结奉献。
苏区精神概括起来,就是坚定的革命信念;
英勇奋战、不怕牺牲的英雄气 概;
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革命意志;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
从实际出发、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作风;
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浩然正气;
团结一致、 令行禁止的革命纪律。苏区精神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与苏区的革命实践相结合 的产物,是苏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翻身做主、艰苦奋斗、浴血奋战,用鲜血和生 命凝聚的精华。其核心,是密切联系群众。
密切联系群众的“苏区精神”与艰苦创业的“井冈山精神”、坚韧不拔的“长 征精神”、实事求是的“延安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都是我党的优良传统。用时兴 的话说,是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发扬苏区革命传统,争取武平新一轮大发展更大光荣 对苏区精神进行研究发掘,首先必须要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 自然条件和党的任务;
对苏区精神进行研究发掘,目的是激励和鞭策我们的工作。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仍然是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经济落后的半封建、半殖 民地国家。帝国主义和国内买办豪绅阶级支持着的各派新旧军阀之间不断发生分 裂和战争;
广东、江西、福建经历过革命风暴的洗礼,民众有革命的渴望;
而江 西历来由外埠军阀驻防,“剿匪”消极不力;
加上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 的不错误,⑵使红色政权在江西和闽西具备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主、客观条件。
苏区时期,我党致力土地革命、武装割据、政权建设三大任务,与苏区人 民一道,培养、锻造了苏区精神。弹指七十余年,它仍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前,新一届县委提出大力实施“项目兴县、项目富县、项目强县”战略。
如何发扬苏区精神,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调动全县广大干群参与招商、 创业的积极性,无疑是一项紧迫的工作任务。
〈一〉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苏区革命传统,动员全民招商 苏区精神的精髓是密切联系群众。毛泽东同志在苏区曾说:“真正的铜墙 铁壁是什么?是群众。是千百万真心实意拥护革命的群众。”“到群众中去!”“只 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可以说,党的群众 路线源自苏区。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同样需要动员和依靠全县广大干部群众投身招商工作。
人民群众是智慧和力量之源泉,要依靠他们。只要大家热心招商,工作必然大有 改观。开展招商工作,首先要宣传我们的资源及环境优势,让客商有投资兴趣。
谈到优势,笔者要多说一句,我们以往开展招商工作,一贯的做法是一味宣传武 平的种种优势。许多准备签约的客商一路风尘到武平考察,最终婉言脱身走人。
何故?主要是因为惧怕我们的交通劣势。因此,我们还要开诚布公地和客商分析 武平的劣势,想办法去克服它,树立他们的投资信心,这才是抓项目落实的关键。
如果“办法总比困难多!”只是一句空洞的口号,它就是一句彻头彻尾的谎言。
〈二〉发扬艰苦奋斗的苏区革命传统,依靠、引导、鼓励民间资金资本化 苏区由于受白区经济封锁,群众日常必须的生产、生活资料极度匮乏。政 府、红军的经费窘迫。…当时,从中央政府主席到乡村工作人员,除少量技术人 员外,大家都没有工资报酬,公家只发给伙食费。1933年冬天起,为了克服财政 困难,约两万名家住中央苏区已分田的本地干部,连伙食费都不要公家发,“自 带干粮去办公”。⑶ 如何改变这种状况?为着发展国营经济和帮助合作社经济,我们在群众拥 护之下,发行了三百万元经济建设公债。⑷…三百万元经济建设公债的发行怎样 使用呢?我们打算这样使用:一百万供给红军作战费,两百万借给合作社、粮食 调剂局、对外贸易局做本钱。⑸…这样依靠群众的力量来解决经济建设的资金问 题,乃是目前唯一的和可能的方法。⑷ 1933年,苏区中央政府在民间筹措的三百万元资金(江西兴国筹资最多), 那无异于今天的三亿元,甚至更多。武平要在闽西新一轮大发展中超前一步,必 须要依靠、引导、鼓励民间资金资本化,培养、造就一批本埠民营企业。为什么 这么说?我们反思一下,改革开放近三十年了,在武平创业,目前仍然在武平发 展的外埠企业及业主有几多?年产值五百万元以上的,没有!笔者认为,这主要 是由武平的地理劣势造成的。我们经常说武平具有地处三省交界的地理优势,那 应该只能说是一种地缘巧合,它对降低工业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没有任何帮助, 根本上没有因果关系。何谓优势?优势就是降低成本。降低成本就是企业做大做 强的根本。
在鼓励民间资金创业过程,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尊重市场规律,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防止社会财富的浪费。
〈三〉发扬勤政为民的苏区革命传统,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建设一支讲学习,懂经济,懂工业,懂项目的干部队伍,是实施项目带动 战略的客观要求。
1.加强调查研究,是勤政为民的本质要求 苏区的歌谣唱道:“苏区干部好作风,自带干粮去办公,日着草鞋干革命, 夜打灯笼访贫农。”。在毛泽东同志教育和带动下,红军干部和地方干部兴起了 持续不衰的社会调查热潮,纠正了许多政策、策略问题。似如按劳动能力分田的 不合理政策,改为按人口分田,争取了苏区最广大群众的支持。
我们的干部也要加强学习、加强调研,切实为落户项目做好服务工作。不 要空谈项目。目前,有些乡镇上报的落户工业项目动辄投资几千万元,甚至上亿 元。与实际情况差之千里。如果想籍此树立招商工作信心,略显幼稚;
若以此彰 显政绩,则令人汗颜。这种孚夸,是很不光荣的事情,对我们的工作是极为有害 的。
高速公路、工业园区、铁路建设,涉及征地和动迁。这些工作需要当地群 众的理解和支持。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干部做细致的走访调研工作,加快工作进程, 减少不必要的纠缠和讨价还价。
2.建设一支讲学习,懂经济,懂工业,懂项目的干部队伍 “干部是最大的投资环境!”――这句话是武平人民的心声,也是业主的期 盼。一方面,要对干部队伍,尤其是从事招商工作的干部队伍加强工程项目知识 的培训、教育,提高他们服务经济工作的本领,提高他们鉴别项目质量的判断力, 提高他们从事工程项目开发的工作水平,以及在各项工作上发挥引导和表率作用。
另一方面,要树立干部的大局观念和发展眼光,屏弃狭隘的部门利益思想,切实 将各级、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
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⑹武平工程项目的成功 要靠武平干部了解项目情况。工程项目落地建设,项目工作只能说完成了一半。
要让它生根(生产)、开花(积累)、结果(扩大再生产)。在此过程,我们的 干部还要付出好多辛勤的劳动。
倘若“弘扬苏区精神,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武平新一轮大发展更大光荣。” 成为武平人民的共同认识和坚定信念。笔者相信,实现把武平建设成为在海峡西 岸经济区迅速崛起的闽粤赣边经济强县的宏伟目标,指日可待。由于笔者水平有限,参考资料不多,错误难免,敬请指正。
参考资料:
⑴《中央苏区史》余伯流、凌步机著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P.480-481。
⑵《毛泽东选集》第一卷ISBN7―01―000922―8/A・169P.49-50 ⑶《赣南日报》2005年7月29日 ⑷《毛泽东选集》第一卷ISBN7―01―000922―8/A・169P.134 ⑸《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P.122 ⑹《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第2版P.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