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音乐教育探讨论文
音乐教育探讨论文 音乐教育探讨论文篇一 《初中音乐教育探讨》 摘要:音乐教育是美育的重要内容,是素质教育的重要方面,在全面 育人的素质教育过程中,音乐教育又起着德育、智育、体育所不能替代的作用。关键词:音乐教育;现状 音乐是广大青少年最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是开发青少年身心潜能的 最好途径,音乐教育具有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提高素质的作用;音乐教育具有 扩大学生的视野,促进智力发展的作用;音乐教育具有训练学生的协调性,培养 团队精神,增强意志力的作用;音乐教育具有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的作用;音乐教 育具有培养创造力的作用;音乐教育具有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的作用。充分发挥 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社会的要求,是时代的呼唤,是培养全面发展 人才的需要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及其原因 (一)音乐艺术教育的现状 由于社会环境、教育体制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等原因,当前,我国的音 乐艺术教育比较薄弱,国民的音乐素质普遍较低。文中所说的“艺术教育”不同于 培养专门艺术人才的专业教育,而是指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鉴赏能力、审美情 趣,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的“艺术素质教育”。
(二)造成音乐艺术教育现状的原因 1.在社会文化环境方面,存在许多不利于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
国民音乐艺术素质的提高得不到普遍重视,能够体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中华民 族传统优秀文化的艺术精品不多。在不少场所中,高雅的音乐艺术形式被庸俗的 或格调低下的艺术形式所取代;圣洁的艺术殿堂被浓厚的“铜臭”所污染;大众艺术 被赤裸裸的商品艺术所侵占。由此造成了不良的文化环境,严重冲击着学校健康 的艺术教育,对青少年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部分人审美素质低下、美丑不分, 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2.在学校教育体制方面,教育改革的滞后影响了音乐艺术教育事业的 发展。小学和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由于不少教育工作者 对艺术教育在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中的作用缺乏应有的认识,艺术教育在整个 教育中的地位尚未确立。有的地方因缺少音乐师资等原因,不开或随意停开音乐 课;有的地方音乐师资素质不高,误人子弟;有的地方为追求升学率,使音乐教育 有名无实。一些开设音乐课的学校也因缺乏必要的考试、考核制度,对教育质量 关注较少。安排专门师资、课时,采取多种形式进行音乐教育的学校不多,学生 的音乐素质不高也就在所难免。
3.在家庭教育方面,对音乐艺术教育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由于“望 子成龙,望女成凤”,有的家长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社会需要,“逼”孩子学 习艺术,努力向专业人才发展,导致孩子心灵留下创伤,甚至产生逆反心理;有 的家长让孩子埋头学习“数、理、化”,将孩子的音乐学习和对音乐艺术的追求视 为“不务正业”,这对学生艺术素质的培养产生了不利影响。
二、音乐艺术教育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一)音乐艺术教育是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高人的审美情趣、使人树立崇高的审美理想 方面,音乐艺术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以婉转悠扬的旋律、变幻无穷的节 奏、丰富多彩的音色、醇厚明亮的和声、巧妙精致的结构和特有的方式撼动人们 的心灵,对复杂的内心世界产生直接的感应作用。
(二)音乐艺术教育是实现“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突破口 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是教育改革的一大方向。改革的实 质就是要将以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转为按照教育规 律,以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为主要目标,并不断进行革新 的教育,使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学会做人、求知、健体、审美、劳动、 生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三、加快发展 (一)深化教育改革要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提高国民,尤其是青少年学生的艺术素质, 就要深化教育改革。要把加强音乐艺术教育作为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 和完善学校音乐艺术教育法规及配套的规章制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确立音乐艺术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各级教育部门和学校要将音乐 艺术教育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和教育发展规划之中,使音乐艺术教育逐步法制化、 规范化。
2.改革音乐艺术教育评价制度和方法。在评价上,将学生合格率与学 校升学率分开,建立起一种对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以及学校办学方向、 教学质量、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的科学评估制度和标准。针对中小学音乐艺 术教育制定出明确的可以量化的考核指标,纳入整个教育考核体系之中。
3.转变音乐艺术教育教学方式。要改变中小学以课堂为中心的传统教 学方式,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如在校内外定期举行演唱比赛、开展校园歌曲 创作征集活动等。
(二)做好各项基础性工作 1.加强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当前,音乐教育的薄弱环节是师资力 量不足,音乐教师队伍合格率低,且流失现象严重。要解决该问题,一是进一步 调整优化高、中等师范院校的教育结构,加大音乐教育的比重,提高教育质量, 为中小学和社会输送高素质的音乐教育人才。二是加强对现有在岗音乐教师的培 训,提高其学历、学位水平,从而提升音乐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三是利用利益 机制和政策导向,使现有音乐师资力量能够“留得住、用得上”,稳定音乐教师队 伍。音乐教师要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岗位晋级、福利待遇等方面与其他教 师平等对待。
2.改进音乐艺术教育教材。如中小学音乐教材除继续突出基本知识、 基本技能外,要适度增加作品欣赏、键盘练习以及单旋律创作等方面的内容。教 育科研部门要加强对音乐教材、教法的研究,加大教学实验的力度,推广应用科 研新成果,使音乐教育不断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三)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 加快发展音乐艺术教育事业,更重要的是在全社会营造良好的美育氛 围和文化,唤起更多人关心音乐艺术教育。1.引入高雅的音乐艺术。教育部门和学校要经常组织、邀请文艺团体 与音乐工作者深入学校,为学生表演优秀的作品或开设各类艺术讲座,让学生从 中领略、欣赏和感受高雅艺术的真谛,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能力。
2.共同维护良好的文化环境。教育、文化、宣传出版等部门要“齐抓 共管”,切实加强对面向青少年的各类影视节目和文化出版物的管理,严禁那些 污染人们心灵的“精神垃圾”流向学校和社会。严厉打击文化的各类犯罪,净化环 境。
我相信,只要不断深化艺术教育改革,只要各级各类学校重视和加强 音乐艺术教育,只要全社会都关心和支持音乐艺术教育,我们的事业一定会更上 一层楼。
音乐教育探讨论文篇二 《探讨音乐教育观念》 【内容提要】音乐,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 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 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
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而决定了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本文从音乐观念进行音乐与智育、音乐与德育、音乐与社会生活、音乐与学校教 育进行命题,并展开讨论,得出音乐以及一切教育的内涵一体,教育整体观念。
【关键词】音乐教育;整体观念;一体观念 音乐,人们对它并不陌生,它作为一种艺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反 映的是人类社会生活,人类思想感情,通过节奏、旋律、和声、音色完美的组合, 感染欣赏者。人们常说,音乐可以陶冶情操、净化灵魂,这当然和音乐的特性以 及人们对音乐的心理感知是分不开的。人们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欣赏是通过一 系列心理活动来完成的,而音乐的社会功能也主要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通过欣赏 者的心理活动得以发挥。因此,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深入,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 育将会发生深刻的反思与转化。因此,对因乐接受与音乐陶冶的教育批判就是当 前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研究。1.“音乐——智育”观念:“五育”观认为数学、语文、自然等学科是智 育,思想品德课、团队活动是德育,音乐美术课是美育,体育课是体育,劳动课 是劳动教育。智育的发展主要受两方面影响和推动;一方面是随着社会经济、政 治、科技、文化的发展而导致智育内容的更新和知识结构的变化;另一方面是心 理学、脑科学、思维科学和哲学深化与变革导致智力观和智育观的变革。进入二 十世纪以来,心理学家彻底改变了长期以来把智育等同于知识的传授与灌输,把 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之容器的传统智育观。如今人们已经认识到,智力绝不仅 是大脑的思维活动,而是个体全身心都参与的把握世界的活动方式。智力起源于 外部动作,头脑中的智力活动是主体改造客体的外部实践活动(包括直接和间接 经验)在思维中的内化、抽象、再现或预演。人的智力活动不仅包括对外部信息 的接收、加工和存储(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更主要的是在规律和主体需要的 统一中选择和确立实践目的、寻找手段、方法、设计实践程序并预测出实践的结 果(认识发展过程的第二次飞跃),这正是人的智力活动所具有的超前性和能动性。
因此,音乐艺术领域对直觉、想象、灵感等创造性思维特殊形式认识 中的一系列新突破,由此使人类正在超越逻辑思维和传统理性主义的狭隘智力观, 开拓全方位、多层次智力研究的新天地。在这种崭新智力观的指引下,音乐智育 观正面临一系列跨世纪的历史性变革。这必将引起智育王国价值尺度的变革。音 乐教育内容非常广泛,如音乐记忆、音乐想象、音乐才能,以及音乐技能的训练 和音乐表演的心理状态等。中国传统文化将音乐与美学的理论联系起来,构成音 乐学中的一个部分。1883年,施通普夫发表了《音乐心理学》,他着重研究人对 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感觉。在他之后,雷维斯由研究听觉病理障碍而进入音乐心 理,尤其重视音乐天才方面的研究,并且提出了“音高的双重成分理论”。这与古 人的雅俗音乐观念十分相似。
2.“音乐——德育”机制:人类所面临的不仅有高科技和高情感的挑战, 而且有生态危机、道德危机等一系列全球性重大问题的挑战。在迎接挑战的各种 对策中,最有效又最紧迫的对策文化价值观念,品格、能力、思维与行为方式, “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完整的人格,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先哲孜孜于探求人如何乐 仁乐智、成贤成圣的道理。按照西方伦理学的历史经验,品德不仅指向至善,同 时也应兼含责任和权利。在高度组织化的现代世界中,品德必须转化并提升责任、 功利和权利,才能真正发挥效用。而按照中国哲学智慧的启示,责任、功利和权 利,必须以德性为归。当代西方伦理学由于过分强调权利的利用而忽视其形而上 学基础的问题,结果反而丧失了权利,因而萌发了回归品德伦理的需要,这是一 个值得注意的动向。而当代中国伦理学的建设,也亟待从德性的立场接纳责任、功利和权利,进行哲学性的整合,并能施之于用,这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问 题。”(成中英《21世纪中国哲学的走向:诠释、整合与创新》) 德育范畴的澄清与德育模式的现代化德育在个体教育中占有极其重 要的地位。但是,人的行为不仅受理性、道德支配,而且受个体感性欲望和眼前 利益所驱使,在许多情况下,感性与理性、利益与道德往往处于尖锐的矛盾冲突 之中,怎样才能保证用道德战胜利益和欲望,取得对个体行为的支配权呢这一方 面需要有强烈的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追求,另一方面则需要坚强的意志力。道德 理想、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志是个体调节自身行为的个性心理品质,而培养和发展 这种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正是道德教育的实质所在。
现代化使人类的物质生活富足起来。但西方现代化的模式却在解决物 质生产领域的矛盾时激化了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中的矛盾冲突,当年席勒深 刻批判与揭露了在工业革命开始时便显露出来的严重社会冲突与人格分裂,把美 育视为治疗的一剂良药,马克思则从人的本质高度理解技术,从而将各派救世主 眼中需要超渡的芸芸众生看作是历史的创造者,引导他们驾起技术革命和社会革 命一体化的命运之舟,开始了向真善美统一之“彼岸”趋近的现实航程。一百多年 的文明进程充分肯定了席勒的天才和马克思的明智。如今,情感世界和美育王国 的探秘对各门学科都产生了强大的吸引力,甚至被移植到人以外的生命学科。哺 乳动物的“音乐胎教”和绿色植物的“音乐欣赏”研究令人信服地揭示出:和谐的音 乐不仅是人类的特殊需要,而且是一切生命的共同节奏! 3.“音乐——社会”文化和谐:现代社会中人类需求发展最复杂、最丰 富的层次莫过于情感。情感是人类文明的凝聚、内化与升华,又是衡量个体与社 会文明水准的重要尺度。培养个体情感的手段和途径正是广义的美育。当代美育 早已超出艺术教育的狭窄范围,以情感教育所特有的魅力,成为科学教育之入口 和开发科技创造力的重要教育途径,音乐成为现实生活之艺术化形态和孕育美好 道德行为的必由之路。从爱因斯坦等伟大科学家丰富的艺术细胞中,人们认识到 美育对创造性思维的深刻影响;从文明个体道德自律的美妙乐曲中,人们体验到 美育对个体品德行为和社会道德风尚的巨大陶冶作用。现代美育不仅广泛渗透在 智育、德育之中,成为沟通真与善的情感桥梁,而且有自己独立的生存空间与时 代使命。
有人认为:“认真研究和总结这些与美育有关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必 将导致美育和教育价值尺度中的一系列深刻变革。用新世纪要求的新美育观指导 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将会大大提高中华民族的审美鉴赏力和创造力,这显然有助于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克服个体自我中心化与民族自我中心化,并从外来文 化中清除有害的毒素,吸崐取宝贵的营养,有效地防止各种现代化相伴而来的“现 代病”,实现美化个体、美化社会、美化自然的高度统一。“(桑新民《跨世纪基 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模式的理论思考》) 4。“音乐——学校”素质教育: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感情的艺 术,那么音乐欣赏的过程也就是感情体验的过程。一个从儿童时期到成为社会的 人,对音乐感情的体验会随着社会实践、生活积累的不断丰富,而得到提高,同 时也将会从中丰富自己的情感。如果一个人从小就开始接触音乐,那么他未来的 情感是丰富的,他的心理素质是趋于完善的。所以,对音乐的欣赏不仅能直接体 验音乐音响,还可以起到唤起人们的想象联想。提高注意力、记忆力的作用。
从20世纪80年代初起,研究者从技术和装置入手,开始解决音乐心理 的非实时测量与音乐进行的时间性之间的矛盾,使音乐心理学和音乐治疗学的测 量技术进入实时反应和记录的时代。研究涉及的音乐情绪反应和音乐认知反应的 测量,多采用问卷、形容词核对表、单维度或多维度量表以及操作反应观察的方 式。这些测量方式为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的研究收集了大量的数据。但是,这类 方法的最大缺陷,在于与音乐的时间性质相悖。它们收集的数据,是被测在聆听 音乐之后依赖记忆所做的反思。另外,这些方法在音乐情绪和音乐认知反应的研 究中,不能与音乐的进行过程实施实时的记录及再现,不能使研究者对音乐进行 和被测反应之间的同步关系做出全面、反复、精确和深入的观察。简言之,这些 测量及记录方法是非实时的。
结论:音乐与智育的关系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课题。一方面,它折射 出教育观的基本理念,是教育哲学思想的一种体现。另一方面,它不仅涉及到音 乐本质属性的科学合理诠释,而且也关系着音乐教育功能和价值的正确定位。因 此,从古至今这一命题始终为世人所关注。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困扰,升学率的高低成为评价一个教师 一个学校教学成绩的主要办法。学校教育决策者们突出抓学生的德育和智育成为 理所当然。如果他们认为音乐教育对其还算有用的话也仅仅是音乐教育的德育、 智育功能。于是造成了中小学音乐课形同虚设、内容单一、方法陈旧的教育现状。
我们呼吁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并不否认其具有德育、智育的功能,但 德与智决不能涵盖、包容音乐教育。音乐教育不是德育与智育的“殖民地”,音乐 艺术应以其独特的形式美(节奏、节拍、旋律、和声、复调、调式调性、配器、曲式等)、丰富的内容美、深刻的理性美去塑造与发展学生的个性品质、气质修 养等非智力因素。教育者还必须遵循音乐艺术规律引导学生从感性到理性的过渡, 而又不把获取某些知识、解释某种概念或宣传某种思想视为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雷默在《音乐教育的哲学》中指出:“当艺术被看作艺术,而不是社 会或政治评说,不是一桩买卖,不是为了任何非艺术的目的时,那么它就首先是 作为一种审美特征的承受者而存在的,虽然艺术也为非艺术的目的服务,但审美 教育首先关心的应当是艺术的审美作用。”(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第56页)。时 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呼唤新的教育思想,打破传统的应试教育观念,树立素质 教育的育人观尤为重要。音乐教育因其具有愉悦性、审美性、易接受性而决定了 其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每一位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观念, 充分发挥音乐教育的审美功能,把学生引导进一个至美、至善的艺术世界中去! 因此,我们提出的结论是,教育与文化文明构成了内涵一体的体系建 设,教育以及一切文化文明形态在教育上必须强调整体的教育,音乐知识在这个 整体中具有自己的体系和特征以及社会形式。这个结论是否过于武断,还有必要 听取广大教育工作者的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