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_十九主题... 正文 2019-09-21 07:35:13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_十九主题论文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篇一 《“中国梦”背景下当代大学生国防教育研究》 [摘要]国防教育是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国梦”背景下,“强 国梦”和“强军梦”是当代大学生的梦想追求与思想共鸣,这是当前开展大学生国 防教育的优势所在。同时,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亟须解决的五大难题,即 部分青年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比较淡薄,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认识存在问题,课 程落实不到位、训练内容缺乏系统,缺专业军事教员,军训评价方式模糊,封闭 式教育,理论与军事训练相脱节。为形成解决当前国防教育难题的强大合力,必 须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增强国防意识;系统丰富国防教育内容,狠抓课程落 实;健全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保障经费投入;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明确评价体 系。

    [关键词]“中国梦”;国防教育;优势;难题及对策 高校国防教育就是高等院校与军队等有关军事单位联合开展的,对全 体高校师生员工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国防政治、思想品德、军事技术战术和 体质提升等诸方面施以影响的教育现象。党的后,“中国梦”为高校国防教育的发 展赋予了重要意义。当代大学生是实现“强国梦”、“强军梦”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

    在“中国梦”背景下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的优势突出,同时历史遗留的难题 也十分明显。

    一、“中国梦”背景下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的优势 (一)“强国梦”:当代大学生的梦想追求 人有梦想才有动力,国家有梦想才有未来。“中国梦”是一个“强国梦”。

    对“强国梦”的苦苦探索、孜孜追求与浴血奋斗,贯穿着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每一 个篇章,彰显着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梦想。反思过去,面向未来党的提出的“两 个一百年”宏伟目标,既是中国共产党人自觉肩负伟大历史担当的庄严承诺,也 是一个文明古国实现民族复兴之梦的坚强意志。

    当代大学生是实现“强国梦”的重要后备力量。强国的梦想追求赋予了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国防教育的终极意义,它将引导当代大学生走出现实功利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国防教育的目的在于提高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提高他们忧 患意识、防范意识和国家安全意识。在“强国梦”的精神指引下,对当代大学生开 展国防教育,更加能增强他们的国家认同感、集体荣誉感、国防使命感和责任感;
    更加能促使他们在为实现“强国梦”的个人奋斗中产生无穷的动力和坚忍的意志;
    从根本上减少并克服对国防教育的抵触情绪、应付情绪和怠工情绪。

    (二)“强军梦”: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共鸣 “中国梦”是“强军梦”。国防和军队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 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决定了强军战略是强国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强军梦” 不仅是“中国梦”的内在组成,也是其坚强支撑。“拯斯民与水火,扶大厦之将倾”。

    这是国防与军队的神圣责任。中国近现代史上900多个丧权辱国的“和约”,换来 的却是中华民族的百年屈辱。这就是没有强大国防与军队的“下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和平年代,一个民族最难维系的是忧患意识, 一支军队最难做到的是君安思危。当代大学生有理想、有激情、有斗志、有着强 烈的忧患意识。钓鱼岛问题、南沙问题、疆独问题、藏独问题等祖国边防都时刻 牵动着当代大学生一颗爱国的心。能否建成一支能打仗、打胜仗,作风优良、纪 律严明的人民军队,引发着当代大学生的密切关注和思想共鸣。正事这种强烈的 思想共鸣,使当代大学生在国防教育中保持着开拓进取的锐气和一往无前的战斗 精神,使当代大学生凝聚精神力量,直面忧患,在忧患中奋起,怀揣着忧患前进。

    这既是国防教育的目的,也是高校国防教育的优势。

    二、对当代大学生开展国防教育亟需解决的五大难题 (一)思想上:部分青年大学生的国防意识比较淡薄 中国的周边地缘政治比较复杂。与我们国家有领土纠纷、历史遗留待 解问题的国家大有存在。同时国内“三股势力”对我国国防造成的危害也比较严重。

    因此,党中央多次提出,越是在和平时期,越要宣传国防建设的重要意义,克服 和平麻痹思想,增强高校师生的国防观念。当前部分青年大学生精神世界空虚, 生活茫然;同时受个人主义极端思潮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对军事和国防知识 没有兴趣,对待军训存在抵触情绪,国防意识淡薄,认为军事教育不能带给他任 何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利益。

    (二)认识上:高校国防教育指导思想认识存在问题高校国防教育的指导思想在国家的有关法律和政策中得到了比较清 晰的明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当代大学生对高校国防教育的最终目的与方向以 及国防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在认识上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第一, 人们普遍认识国防教育是大学生的必修课,是培养大学生遵纪守法、吃苦耐劳的 意志的一个重要程序,而对国防教育在国防事业中的真正价值,关心甚少。第二, 高校国防教育许多地方仅仅提留在军训层面,并没有从未来战场和国防动员的角 度去真正理解国防教育的内涵。

    (三)内容上:课程落实不到位、训练内容缺乏系统 根据总参谋部等部门联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 规定,军事理论教学时数为36学时;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 得少于14天。军事理论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国际战略环境、军 事高科技术、信息化战争等内容;军事技能训练内容包括:条令条例教育与训练、 轻武器射击、战术、军事地形学、综合训练(行军、宿营、野外生存)等内容。而 现实情况是,很多高校并没有开设军事理论课程,即使有,也不全面系统;而军 事技能训练也仅仅流于走正步、站军姿等列队训练;形式单一,没有系统。

    (四)组织上:缺专业军事教员,军训评价方式模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的规定,高等院校必须设立军事训练 机构,配备军事教师。但是,大部分高校普遍采取军事教研室和人武部合署办公, 或者人武部、学生处合署办公,或者人武部、保卫处合署办公。并没有设立独立 的军事教研室,没有配备专职军事教员。大部分高校一般均到部队聘用军事教员 或者本校中其他专业教师,如保卫处中退役军官等兼职教师授课。这使高校国防 教育的师资队伍存在很大的弊端。同时,正是因为专职军事教育队伍的不完备, 导致对军训效果的评价模糊,国防教育课程一般都是全员过关,没有体现教学效 率和学习效果。

    (五)方法上:封闭式教育,理论与军事训练相脱节 当前,高校国防教育中对大学生的军事理论教育和军事技能训练基本 都是在学校内完成的,基本处于全封闭状态。很少有高校会对学生进行为期比较 长的野外拉练。同时对大学生国防教育采用的教材不一,且纯理论介绍为主。在 形式上仍然采用的是封闭式的课堂讲述。这些都严重影响当代大学生学习国防知 识、军事知识的兴趣。受多种条件的影响,这些许多大学在对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时停止了军事理论课程;在开设军事理论课程时,有停止了军事训练。这种理论 与军事训练相脱节的现实,极大地将国防教育的实际效果大打折扣。

    三、“对症下药”,形成解决问题的强大合力 (一)纠正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增强国防意识 通过开展国防教育,使大学生增强国防观念,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 学习必要的军事技能,激发爱国热情,自觉履行国防义务。这是高校国防教育的 目的所在。我们必须在高校国防教育的基本方向、基本布局和地位问题上端正认 识,足够重视,全面认识高校国防教育各方面的功能,利用好军事理论教育和训 练、网络平台、第二课堂等平台,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爱国主义观念、履行国防义 务和为国防事业建言献策的责任意识,在增强大学身体素质的通知,增强大学生 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

    (二)系统丰富国防教育内容,狠抓课程落实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高等学校应当设置适当的国防 教育课程,开展形式多样的国防教育活动。高校国防教育的主要内容应以军事技 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程为主。我们必须严格执行《高校军事课教学大纲》中军事 技能训练时间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少于14天和《关于在普通高等学校和高级 中学开展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意见》中规定的高校军事理论教学36学时的规定。

    我们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丰富军事训练技能内容和军事理论内容,克服“新生军 训模式”的弊端,从宣传、协调等各方面做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

    (三)健全国防教育师资队伍,保障经费投入 做好高校国防教育工作首先必须配备好军事教员。我们可以采取“做 出去、引进来”的方式,让高校教师走出校园进行国防教育业务知识训练,提高 教师的业务水平,以更好地开展国防教育工作;聘请军队军事理论教员退役后为 高校军事专职教员;或者招聘国防生作为专职军事理论教学课程教师。总之,必 须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国防教育师资队伍。在经费保障方面。我们必须根据有关文 件的规定,将军训经费纳入高校经费预算,认真做好大学生军训工作经费的预算、 使用,杜绝让费,建设好国防教育的训练场地建设。

    (四)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明确评价体系高校国防教育应该把集中军事训练、国防理论课程教育、国防讲座、 国防主题活动、进军营等活动结合,坚持高校与部队协调配合、训练与讲授同时 开展、“引进来”与“走出去”双管齐下、传统教学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充分调动学 生处、校团委等多方力量,构建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同时,建立科学的国防教育 成效评价体系,立足于国防教育的战略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综合考虑大学生的 军事素质、国防观念、国防知识和军事技能,将大学生军事训练态度、国防知识 笔试成绩、野外拉练、射击成绩等进行量化评估,形成综合科学的评价体系。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篇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社会公平的理论思考》 摘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的奋斗目标。文章从社会公平的角度, 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了初步的理论探讨。

    关键词:正义理论;社会公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十六届四中全会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党的执政目标,在党 的文件中第一次把它放到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并列的突出位置,由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三位一体的 总体布局,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这样的理 论创新和战略拓展,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本文试图 从社会公平的角度,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进行初步探讨。

    一、“正义”理论价值与社会公平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所谓和谐社会就是“形成全体人民各 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 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 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 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从这个表述可以明确领悟到,社会公平和正义被摆 在了极为重要的位置。

    (一)“正义”理论的提出及价值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美德和崇高的价值理想。古希腊哲学家亚 里士多德认为“正义是某些事物的平等观念。”亚里士多德认为优良政体的制度安 排应该围绕正义展开,公平正义应是优良政体的核心原则。按照这个逻辑任何一 个纯粹的政体――纯粹的君主政体、寡头政体、民主政体等都不能成为理想的政 体,因为它们都不能实现真正的正义,理想的政体应是体现了正义各方面标准的 各种纯粹政体的混合。把“正义”同现代社会的建构直接联系起来的是美国著名政 治哲学家罗尔斯,他提出了“正义是人们各得其所应得”的观点,正义的基本涵义 就是每一个社会成员都应得到与其行为相适应的合理的平等的对待。罗尔斯的论 断提供了这样一种现实,在社会发展到某一阶段,人们总是会自然而然地去关注 “得”的价值正当性问题,当然这种关心更多的是“我是否得到我应得的”而非“我 得到的是否我应得的”。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转型时代中,体现每一个人现实具体 的“所得”的最普遍领域无疑是经济社会的分配领域,人们直觉认为以货币和收入 水平来检测“正义”价值通常都更为简洁。所以往往在衡量正义是否存在和实现时, 社会分配状况成为最具刚性的尺度。“正义”作为一种价值理性,并非只停留在人 类的思维领域,它不断地外化为具有很强实践意味的现实追求,其表现集中凝聚 在对社会公平的渴望和实现中。

    (二)社会公平的内涵界定 社会公平是一个历史范畴。对于社会公平、平等,从静态的角度考察, 是指人们在社会中的地位的相互比较,它应包括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和人格 上等四方面的平等;从动态角度把它作为一个过程来考察,则包括社会条件的平 等、机会平等和结果上的平等三个方面。作为起点的公平、机会的公平与结果的 公平三位一体的社会公平可以被用来对社会的整体状况做出评判。“从价值的角 度来看,社会主义的本质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当表现为对社会公平的重视”, 十六大报告中正视了我国“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 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等实际存在的社会不公平现象,提出了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十届人大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科学发展观昭示了我国政府 已经开始在更大程度上为实现社会公平而努力,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则为真正有效实现社会公平开辟了可靠的途径。应 当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过程中,消除我国社会现实存在的不公平现象, 提高社会公平的范围和程度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长期战略任务。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不断消除社会不公平因素 我国目前正进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个阶段既是黄金发展期,同时又是矛盾凸显期。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正蕴含着积极争取第一 种光明前景,向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迈进,规避第二种黯淡前景的战略意 图。系统地看,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现实的任务就是要解决好社会公平问 题,不断地消除社会不公平因素如贫富悬殊、地区差距、道德滑坡、官员腐败、 犯罪猖獗、环境污染等等。

    (一)收入差距扩大 世界银行、国家统计局和有关学者专家公布的目前中国的基尼系数约 为0.35―0.45,并认为中国进入了收入差距较大的国家行列。在2002年,中国社 会各阶层对社会存在较大差距的判断的平均程度高达81.8%。中国社会科学院 《2003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一书的相关调查显示,在领导干部对2002 年所存在的社会问题的判断中,收入差距问题被列在第一位。

    (二)城乡差距扩大 相关研究显示,从1985年到1992年间中国的城乡居民的收入比例从 1.88上升到2.59,而且呈现出由缓到急的发展状态。到2000年,国家统计局的数 字显示,中国城乡居民收入的差距是3:1。但这只是表明差距。如果扣除实物因 素和物价因素的影响,在2000年,中国的城乡差距约为5:1。必须指出的是,这 种收入差距的现状及扩大的趋势只是城乡差距扩大的表现之一,在其它领域也同 样显示了城乡之间过大的差距。例如我国城乡医疗保障和服务可行性大差别,影 响了我国公平目标的实现程度,在WHO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将中国的卫生 筹资公平性排在191个成员国中的188位。

    (三)地区差异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各个地区都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进入上世纪九 十年代以后,尽管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战 略,但是东中西部的相对差距仍呈逐年扩大的趋势。通过三项数据对比,可以清 楚地看出地区差异扩大的现实。从经济总量看,东部地区占全国经济总量的比重 不断提高,从1980年的50%提高到了2003年的59%,中、西部地区分别由30%和 20%下降为24.5%和16.5%;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人均GDP的相对差距进一步 扩大,分别由1980年的1.51和1.91扩大为2002年的21和2.61;人均GDP最高的省(不 包括直辖市)和人均GDP最低的省之间的相对差距由1980年的3.52倍扩大为2002 年的5.43倍。(四)补偿不对等 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农民的收入状况也得到了较大改善,但到目前为 止,“三农”问题日趋严峻突出。改革开放26年取得的成果,农民并没有充分分享。

    工人阶级是中国共产党依靠的阶级。由于我国实行经济体制改革,对国民经济做 出战略性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国企改制、搞活,致使大批产业工人下岗。在计划 经济时代做出了重要贡献的产业工人和无地农民、失地农民获得的补偿显然是不 对等的。利益失衡导致心理失衡,是当前社会情绪一个重要诱发因素。收入差距、 城乡差距、地区差异的扩大以及补偿不对等只是中国社会中不公平现象的一部分。

    伴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转型而出现的失业人口的增多、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 过窄、保障程序太低以及腐败的滋生和蔓延等其它因素都在凸现社会不公平的同 时,又作为一种促进因素扩大着社会不公平的范围和程度。这一切,都对构建和 谐社会形成直接障碍,必须不断加以消除。

    三、以缩小贫富差距为重点,努力实现社会公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有坚实的经济基础。社会转型期出现一定 程度的贫富差距扩大和变化是正常的,但如果对贫富差距不加以控制,使其无度 发展,会严重损害社会公平和正义,随之而来的就是给社会的和谐造成灾难。因 此,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必须以控制乃至缩小日益扩大的贫富差距为重点, 逐步把社会公平贯穿到各个领域,这既有张扬公正的意义,还为发展营造可持续 的环境。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瑟刘易斯认为:“收入分配的变化是发展进 程中最具有政治意义的方面,也是最容易诱发妒忌心理和社会动荡混乱的方面。” 因为非规范收入造成的收入差距会影响人们工作和生产的效率,甚至成为社会不 安定的根源。邓小平也指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 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

    (一)完善社会分配机制,加大公平优先的二次分配力度 社会分配机制不完善,尤其是二次分配的“公平优先”原则没有得到很 好体现,是贫富差距扩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从当前来看,维护群众利益、 促进社会公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是有效化解收入差距、地区差 距过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等社会矛盾,消除不稳定因素,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合力,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因此,要改变过去“金 字塔型”的分配格局(即贫困人口作为塔底的地盘大,而高收入人口占少数),逐步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提高低收入者水平,形成一种橄榄形的收入分配格局,即 中间大、两头小的分配模式。十五大提出“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曾在当时引发 了争论。十六大的提法则为“一次分配注重效率,二次分配注重公平”。十六届四 中全会则先讲“激发活力”,再讲“注重公平”。这些提法及所强调的重点的变化, 反映出中央对公平与效率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1993年以来的改革现实也证明了 这一点。在改革的第一阶段(1979―1993年),由于是一种“双赢搏弈”,政府面临 的再分配的压力还不很明显,但改革的第二阶段(1994年至今),由于相当一批“弱 势群体”的出现,要求政府加大二次分配的力度的压力明显增强。但由于政府财 政汲取力严重下降,导致“公平优先”的二次分配很难有大的作为,使二次分配领 域的“公平优先”大打折扣,这一阶段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急剧扩大。这就要求政 府再次分配注重公平,加强政府对收入分配的调节职能,调节差距过大的收入。

    (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切实保障低收入劳动者的利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建立健全各类保障机制。要解决各种利益 矛盾,必须建立健全社会利益协调机制。多方面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低收 入劳动者的利益的重要措施。政府可设立专项救助基金,以保障低收入家庭和贫 困者的基本生活所需。在我们社会中,确实有一部分人由于年老、疾病、伤残等 各种原因而陷于贫困,需要国家倾斜分配利益的方法来解决这部分人的最基本的 居住、生活、医疗,从而使社会不稳定局势得以缓和。当前尤其是要重视低收入 者和城镇困难职工的救助和生活保障。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健全 的社会保障和完善的社会福利可以提高整个社会对贫富差距的容忍程度,降低社 会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从而有利于社会稳定。

    (三)破除城乡、地区、行业樊篱,畅通社会各阶层流动渠道 约翰罗尔斯令人信服地阐述了“社会公平”的内涵和基本要求。他认为, “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基于正义的不可侵犯性,……正义否认为了一些人分享更大 利益而剥夺另一些人的自由是正当的。”同时,公平、正义不仅是一种伦理价值, 也是法律、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体系。在罗尔斯那里,公平的正义要求在社会成 员间平等地分配基本的权利和义务。一个公平的社会在主要社会制度上必须能够 实现把基本的权利和义务平等地分配给每一个社会主体:一方面有什么样的权利, 就应当分配什么的义务。如政治权力是应当为社会大众服务,而不是拿它去“寻 租”,即不能进入市场,获得资本权力;资本权力必须以正当的方式获得资本收益,而不是制假、欺诈,或者贿赂政治权力从而变相获得各种非法资本权力。同时, 必须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履行自己的各项义务,如纳税等。另一方面,有 什么样的义务就应当分配什么样的权利,如同等劳动有从社会获得同等收益的权 利。为了保持社会稳定,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一方面需要深化改革, 保证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与此同时,也要采取有效措 施,着力解决那些既严重影响效率又危害公平的因素,按照“公民一律平等”的宪 政原则,给不同地区、城乡、行业以共同的国民待遇,逐步消解地区、城乡、行 业之间的藩篱。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以人为本、充满活力、协调 发展、稳定有序的社会。要真正使广大劳动人民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又是财 富的享用者。这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动 态的发展过程,其必将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而不断深化。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形势与政策课程论文_十九主题论文参考文献》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