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经济学论文 | 证券金融 | 管理学 | 会计审计 | 法学论文 | 医药学论文 | 社会学论文 | 教育论文 | 计算机 | 艺术论文 | 哲学论文 | 财务管理 |
写论文网
  • 教育理论论文
  • 基础教育论文
  • 中等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 职业教育论文
  • 心理学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英语教学论文
  • 您的位置:写论文网 > 教育论文 > 学科教育论文 > 古琴的文化【古琴文化保护与... 正文 2020-01-19 07:27:57

    古琴的文化【古琴文化保护与拓展】

    相关热词搜索:

    古琴文化保护与拓展

    古琴文化保护与拓展 摘要:我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古琴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有三千 余年的历史,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历史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 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历史悠久的古琴文化,以其丰富的精神内涵和人文品 质,对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但随着社会的发展、新文化的兴盛, 古琴文化如今却遭受到冲击冷落。本文就古琴的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进行研究 和探讨,结合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现状,分析存在的弊端和遇到的困难,探讨 解决古琴文化在传承上后继乏人、在发展中被新文化所阻碍等问题的方法对策。

    关键词:古琴文化;传承;发展;问题;对策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音乐文化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在中国封建社会 的历史阶段中,“琴、棋、书、画”历来被视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必由之径,古 琴居其首位,蕴含着丰富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古代文人、士 大夫手中爱不释手的器物。其特殊的身份使得琴乐在整个中国音乐结构中属于具 有高度文化属性的一种音乐形式。古琴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 古琴文化,发展传承至今。古琴文化是一个我国传统社会音乐文化、礼制文化以 及杂糅了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综合体,“和雅”、“清淡”是琴乐标榜和追求的审 美情趣,“味外之旨、韵外之致、弦外之音”是琴乐深远意境的精髓所在。战国时 期的伯牙和子期二人有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一度成为 千古流传的美谈佳话;
    “对牛弹琴”、“焚琴煮鹤”也一直被用来感叹某人对琴的无 知。西汉琴学家桓谭在他的琴论《新论琴道》中说:“八音之中惟丝最密,而琴 为之首……八音广博,琴德最优,古者圣贤玩琴以养心。”从中可见,古琴以其 极其独特的音色和特有的文化功能一直处于中国传统乐器之首的位置,自创制以 来就古代文人的修身雅器。与其它传统器乐艺术相比较,古琴文化不仅历史悠久, 并且在相关文献、曲目积累、演奏技巧、乐学、律学、传承方式、斫琴工艺及社 会生活、历史、哲学、文学等领域,都具有突出的人文性和不可比拟的丰富性。

    [1]随着历史、社会的发展变革,古琴文化汲取八方精华,其底蕴和内涵更加深 厚,在传承中发展,发展中传承。更为可贵的是,古琴艺术于2003年入选了联合 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成为代表中国千年历史文化悠 悠岁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一、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的历史概况 古琴是中国最古老的弹拨乐器之一,亦称瑶琴、七弦琴、玉琴,古琴在孔子时期就已经十分盛行,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三千余年。据《史记》记载,早在 尧舜时期就有了古琴的存在。20世纪初为区别西方乐器才在“琴”的前面加了个 “古”字,被称作“古琴”。古琴因其清、和、淡、雅的音乐品格寄寓了古代文人凌 风傲骨、超凡脱俗的处世心态,而在音乐、棋术、书法、绘画中居于首位。因为 古琴文化独特的风格和涉及广泛领域的内涵的丰富性,它曾一度在中国古代文人 文化中引领风骚。其历史传承流派之多和一度发展的兴盛程度是大多数艺术文化 都无可比拟的。古琴艺术中的琴史、琴律、记谱法、弹奏法、美学等方面早已形 成独立完整的体系,并被称作“琴学”。琴学作为古琴文化的一部分,其内容精深 博大,是中国传统音乐的代表,也是反映中国哲学、历史、文学的镜子。[2] (一)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 最早关于古琴的记载出自《诗经》、《尚书》等古老文献。我国第一部诗 歌总集《诗经》的《国风》中就提到:“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诗经》是两千 五百年前编辑成书的,古琴从产生、流行于古代人民生活之中并被作入诗中收入 《诗经》,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过程,由此可见比较符合历史发展实际的说法 是古琴有三千年左右的历史。《尚书》载:“舜弹五弦之琴,歌南国之诗,而天 下治。”可知古琴最初为五弦,周代时才有了七弦琴。直至后来的三国时期,古 琴七弦、十三徽的型制终于基本稳定,并一直流传沿续到现在。[3] 春秋战国时期,古琴的独奏音乐已具有一定的艺术表现能力,并受到许多 文人圣贤的喜爱,其中孔子就十分酷爱弹琴。家喻户晓的“《高山》《流水》觅 知音”伯牙弹琴子期善听的佳话也由古琴为媒介而产生,“知音”一词也由此而来。

    当时就已经出现了有名的琴师,有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 的师襄等;
    著名的琴曲如《高山》、《流水》、《雉朝飞》、《阳春》、《白雪》 等,均已载入史册并被弹奏至今。

    汉、魏、六朝时期,古琴文化有了重大发展,除在《相和歌》、《清商乐》 中作伴奏乐器外,还以“但曲”演奏形式出现。如广为人知的《广陵散》、《大胡 笳鸣》、《小胡笳鸣》等,反映出古琴作为器乐演奏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4] 隋唐时期,西域音乐盛行,古琴音乐的发展因此受到一定的抑制。但由于 古琴谱的产生,不仅推动了当时古琴音乐的传播,而且对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发 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使中国古代音乐历史进人了一个具有音响可循的时期。

    [5]唐代众多诗人都为古琴写下了大量不朽的诗篇,其中不乏李峤、李颀、李白、 韩愈、白居易、张祜、元稹等著名诗人。晚唐时期曹柔鉴创造了减字谱,即在文字谱字的基础上对汉字谱字加以减笔而成的一种谱式,近似演奏符号,大大简化 了古琴谱的阅读,方便了古琴的学习方法,他创造的简字谱是后来一直沿用至今 的古琴减字谱的早期形式。

    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一个文化高峰,同时也是古琴音乐文化发展的重要 时期。在宋代,许多文人士大夫阶层都将古琴文化纳入他们政治理想的一部分, 将其看作“三代之治”的理想社会的影子。在积极实践的基础上,他们进一步探讨 与总结了古琴音乐的理论。无论是在音乐演奏的层面,还是文化构建的角度,宋 人都作出了超越前代的成绩,并且在宋人成果的基础之上,后来明清之际琴学兴 盛的局面才得以形成。宋朝的古琴文化一方面出现怀旧的复古主义倾向,另一方 面由于古琴在《相和歌》、《清商乐》演奏中的长期实践,与民间音乐有着深远 的联系,以及琴曲“楚汉旧声”的历史传统,使古琴音乐在复古主义倾向中并没有 被湮没,而是有起有伏曲折地发展着。[6] 明、清时期古琴文化基于宋代的成果和得益于印刷术的发展,出现兴盛局 面,大量琴谱得到便利的刊刻并流传,目前见于记载的琴谱就有一百四十多种, 而仅明代创作的琴曲就有三百多首。琴学一时兴盛起来,古琴文化在这个时期得 到了充足和全方位的发展,无论其音乐或文化的理论体系都更加完善。如明初琴 家冷谦所作《琴声十六法》,即是对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所提 出的理论。[7] (二)古琴文化的历史传承 古琴文化之所以存在了四千余年,离不开古往今来人们对古琴传承作出的 贡献。历史上古琴的传承方式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最深的有古琴流派传承和斫 琴工艺传承。

    1、古琴流派传承 百家争鸣,对于学术的发展能够起到很强的推动作用。古琴文化自然也是 如此。古琴文化本身就非常个性化,底蕴深厚,所以就会存在传承风格派系的多 元化。比如不同地域、不同师承的琴家的风格彼此都不相同;
    同一地域、同一师 承的琴家的风格也是各有特点而不尽相同。所以不同的琴家针对同一曲目就会有 不同的理解,于是形成不同的风格。所以在古琴领域中,也和其他学术领域一样 存在多种艺术观点和演奏风格,从而存在着许多流派,其数量之多,也是大部分 传统音乐文化不可比拟的。这里所说的派别,是指依照共同的义理或风格而探讨学习的不同的群体。琴家们各自遵循某些共同琴道观点和风格,而形成一定的琴 家群体,就是所谓琴派。同一琴派中的所谓共同特点,一般取决于地方色彩、师 承渊源、本派所依据的传谱、琴学观点及基本演奏风格。[8] 汉朝南方有蜀山琴派,有名家司马相如、杨雄、诸葛亮、姜维等人,晋初 北方有竹林派,代表作是广陵散。唐朝起,琴学流派就已见于著录。如隋唐赵耶 利所述:“吴声清婉,若长江广流,绵延徐延,有国士之风。蜀声躁急,若激浪 奔雷,亦一时之俊。”北宋时,亦有京师、两浙、江西等流派,并有著录评价说:
    “京师过于刚劲,江南失于轻浮,惟两浙质而不野,文而不史。”到了明朝,江、 浙、闽派也有很大影响。如明朝刘珠所说:“习闽操者百无一二,习江操者十或 三四,习浙操者十或六七。”后世的琴派多以地区划分、命名,如虞山派以江苏 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扬州为中心。著名的琴派有:浙派、松江派、金陵派、 吴派、中州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广陵派、虞山派、绍兴 派、梅庵派等。[9] 2、斫琴工艺传承 古琴造型优美多样,常见的为仲尼式、伏羲式、落霞式、连珠式、神农式、 灵机式、蕉叶式等等。古琴的样式主要是依据琴体的项、腰形制的不同而有所区 分。长期演奏的振动和古琴木质、漆底的不同,可形成多种断纹,如梅花断、牛 毛断、蛇腹断、冰裂断、龟纹等。一般琴漆有断纹是古琴年代久远的标志。有断 纹的琴,音色十分透澈,外表美观,所以更为名贵。通过代代相承,许多古琴成 为传世名琴,如绿绮、焦尾、春雷、冰清、太古遗音、大圣遗音、九霄环佩等。

    在古琴文化传承发展的历史中,产生了精湛的斫琴工艺和造琴名家。如唐 代造琴以四川雷氏家族及四川郭亮、江南张越为一代名家,而雷氏家族中以雷威 的制琴技术最高。宋代的制琴名家很多,如北宋朱仁济、马希亮、马希仁、僧仁 智,南宋金洲、金公路、陈亨道等,末期尚有严樽、马大夫、梅四言等人。[10] 宋代时期制琴刻年款者较少,亦有很多落唐款的仿作。元人朱致远、明人张敬修 是元明时期的造琴名家,也不少传世之作。明代时期藩王潞王监造的琴有200多 张,但佳者极少。古人造琴的经验收录在一些琴书中,最早是北宋时期的造琴法。

    一种见于《太音大全集》(1413年以前刊),一种见于《琴苑要录》(宋人编, 明代抄本)。明代《风宣玄品》(1539年刊)等都收有系统的造琴法。[11]有的 古琴琴腔内或琴背上刻有制作者或监造者的姓名以及年代,更有许多优良的琴琴 背上被刻上诗词,并根据琴的特点、造型和作者的意愿命名。(三)古琴文化的历史特点 中国古琴音乐文化最大的特点是与中国的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进行了完美 的结合,具有重视生命享受这一精神特质。它吸收了我国儒学、道学两大支脉的 哲学思想。在中国众多的传统文化中,古琴文化应当说是儒道两家在音乐中体现 的集大成者。

    古琴文化主要受儒家中正和平、温柔敦厚和道家顺应自然、大音希声、清 微淡远等思想的影响。传统琴曲主要用五正音,即五声音阶,这可以说是儒家“中 和雅正”思想在古琴音乐上的落实,而琴乐清虚淡静的风格和天人合一的意境则 主要为道家思想的反映。[12]古琴由于其乐器的形制、音色、乐曲题材、内涵、 结构等因素,其音乐风格是倾向静态的、简单的、含蓄的、古淡的、阴柔的、抒 情的、典雅的美。这也是古琴最适宜于夜深人静、净水湖畔弹奏,因为这样的环 境最能与古琴音乐的风格和其所追求的意境配合,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由此可 见整个古琴音乐艺术被称为“琴道”,这两个词恰到好处,对古琴的欣赏和认识是 需要从其深度的文化底蕴中挖掘出精神内涵,追求“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意境, 而不是单一从琴乐的曲调理解。这些主要应表现在对古琴音乐题材的选择、精神 意境的追求、道德的规范等各方面代表琴乐的理想风格和审美标准上。

    二、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现状及问题 中国古琴文化在历史上一度繁盛,派系兴旺,名家云集,但是古琴文化作 为一个儒家和道家等哲学的集大成者,是中国封建文化兴盛的代表性文化。如今 随着我国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中国不仅在经济上向世 界敞开了窗口,而且在精神领域和文化生活方面也积极开展了对外交流活动,而 且这种交流正在不断加强和扩大。西方文化逐渐地与中国文化融合,并且掀起中 国大众追捧的热潮,中国的文化发展逐渐多元化,“强调意识形态”的主流文化、 “强调艺术性”的专业性精英文化以及“小资”情调的都市文化类型外,更形成为广 大社会各阶层都接受的娱乐性“通俗音乐”文化。当代由于现代工业文明的影响, 涌现出一种娱乐性“通俗音乐”文化。这种“通俗音乐”是以现代工业文明为基础的 一种世俗文化现象,具有鲜明的商业属性,迎合了大众的文化消费心理。[13]中 国古琴文化的现状也由此面临严峻的冲击和考验。

    (一)近现代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走向 自封建统治推翻后,大量西方文化涌入了中国后,一时间人们忙于接受新鲜而完全不同的文化,古琴文化作为典型的中国传统文化,逐渐成为“旧的文化”, 遭受到了冷落。加上后来中国社会的变革与动荡更让多数人们疲于解决生存问题 而早已将精神食粮的补充抛之脑后。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逐渐走上下坡路。

    十年文化大革命让古琴文化受到了最严重的打击,以至于往后的几十年里 直至九十年代,古琴文化一直处于最低谷。一些古琴名家被批斗,传世的名琴被 损毁,大量珍贵的传世琴谱付之一炬,导致一时间没有人敢学习古琴,而往后也 没有人教授古琴,古琴文化的发展始终徘徊在低谷,古琴文化的传承在此期间出 现了严重的断层。

    由于一些古琴传人和音乐人士的努力和拯救,九十年代末至今,古琴文化 的传承和发展开始有所转机。古琴名家传人逐渐受人关注,在全国各地乃至国外 的演出,更是向人们宣传了古琴文化,许多琴馆兴起,招收学生学习古琴和古琴 文化。古琴文化又开始出现升温向上的趋势。

    (二)近现代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取得的成果 1977年8月,美国发射的“旅行者”2号太空船上,放置了一张可以循环播放的 镀金唱片,从全球选出人类代表性艺术,其中收录了著名古琴大师管平湖先生演 奏的长达七分钟的古琴曲《流水》用以代表中国音乐。这首曾经由春秋时代著名 琴家伯牙的弹奏而与钟子期结为知音好友的古曲,如今又带着探寻地球以外天体 “人类”的使命,到茫茫宇宙寻求新的“知音”。

    1999年著名古琴演奏家龚一在维也纳金色大厅首次奏响了古琴,为古琴文 化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

    2003年11月7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总部宣布了世界第二批“人类口 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中国的古琴艺术名列其中。

    2008年8月8日,龚一弟子陈雷激将古琴奏响在奥运会开幕式的第一章,让 世界人民将目光聚焦在了古琴上。

    如今众多琴馆已经在北京、上海、南京、昆明等城市兴起。

    (三)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存在的问题 古琴文化的现状一直令许多人担忧,古琴文化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遭受冷落,逐渐成为“边缘文化”。很多人担心古琴文化再不挽救,就会消亡。至今为止, 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一直存在着许多问题,阻碍着古琴文化的前进。

    1.古琴文化大众化程度低 古琴音乐自古就是高雅音乐,通常都是在宫廷、贵族和士大夫阶层广受欢 迎,古人亦说古琴“难学、易忘、不中听”,“琴到无人听时工”,“不中听”、“无人 听”。因为古琴音乐风格属于淡静、虚静、深静、幽静、恬静等等静态的美,并 且蕴含深刻的哲学思想,所以更加需要深刻感悟。[14]如今人们在这个现代化的 社会中,接受传统文化熏陶就已经十分少了,对于古琴文化这样一个处于“边缘 文化”的旧文化,更是不甚了解。根据对各类人群的调查,76.9%的人完全不知道 古琴为何物,形状如何,何等声音,怎样弹奏,还有很多人将古琴与古筝混淆, 更不要提了解古琴蕴含的四千年中国历史和文化,由此可见古琴的大众知晓度是 如何低。余下知道古琴的人群,81.4%的人认为古琴“听不懂”,不好听。古琴文 化大众化问题严重影响了古琴文化的发展。

    2.古琴文化专业人才缺失,教育混乱 古琴文化传承的脚步虽然依旧在前进,但是古琴文化的传承早已出现了断 层现象,传承的队伍早已稀稀落落。目前各琴派的传人寥寥无几,并且都年岁已 高。目前我国音乐演出团体中,真正专职古琴独奏的只有少数,再加上从事其它 职能(如声乐、中阮、低提、理论等)兼搞古琴的也不超过十人。其余的琴人大 部分都有其它职业,有的是教师,有的是工人,有的是国家公务员,有的是商人。

    这里面最具专业性的要数音乐院校中从事古琴教学和研究的人。但即便是这类人, 他们大部分也是在从事其它工作之余附带地搞搞古琴的。

    全国各地每年都有音乐考级,许多乐器都是考场爆满,而古琴考场却少有 人光顾,教育部颁发承认的古琴考官全国只有十二名。据调查,62.6%想让孩子 学古琴的家长无法找到专业的古琴老师。部分琴行里有可以教授古琴课的老师, 却也只是会弹几个曲子,懂得基本指法和识谱,更不用提传授古琴的历史文化内 涵。古琴严重缺少正规的教学基地和机构,目前只有一些城市有一些古琴传承人 和弟子开设的古琴馆。

    3、古琴文化缺少大众传播的力量 古琴文化在发展,一些古琴艺术家和琴人都在为古琴文化的发展做出着努力,他们常常举行雅集、演奏会等等,希望对古琴文化起到宣传的作用。但是雅 集和演奏会大多只是起到了琴人们自己之间的自娱作用,宣传效果是微乎其微的。

    古琴文化缺少依靠这个时代人们对许多知识文化信息获取最快最全的媒介,即大 众传播。无论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都很少出现对古琴文化的传播, 偶尔有电视剧或电影里出现了古琴的声音,却因为一些导演和道具人员对古琴的 一无所知,配上的道具却是古筝,或是道具是古琴,配乐却是古筝的情况也十分 多见。由于古琴文化缺少这些传播的力量,人们才对古琴文化有许多不解或误解, 这深深影响了古琴文化的发展。

    4、古琴文化发展缺乏延展性 如今对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问题争议颇多的是古琴文化是否应该向前延 伸,与现代音乐和文化结合,创新发展。如今古琴传承人和琴人们所弹奏和传授 的琴曲都是千年百年传承的古曲,新的琴曲创作也十分少。古琴文化的特殊性使 得古琴没有像其他民族乐器那样走上新的创作之路甚至与现代、西洋音乐结合。

    古琴文化一直是典型的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文化相互结合,这是一个很专业甚 至很矛盾的问题,如果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是否会影响甚至破坏原有的传承了千 年的古琴文化的传统,比如古琴中的“琴声十六法”,即十六个审美范畴作为琴乐 的审美和表演依据,以及“二十四况”为对琴乐内在意境和外在风格、审美价值与 标准之要求,为古琴文化所提出的审美准则,更不提“六忌七不弹”这样的抚琴规 矩,正是这些古琴文化的传统让古琴文化一直保持着“中正和平”、“清微淡远”的 特色,一旦影响,古琴文化是否会发展成一个不伦不类的文化也是需要考虑的。

    三、影响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因素 古琴文化面临着许多的困难和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 展,甚至威胁到了古琴文化的生存。

    (一)中国音乐文化主体的错位导致古琴文化的缺失 随着西方音乐文化的大量移入,我国许多音乐人接受并采纳了西方音乐的 审美标准,很快将中国音乐定位到单音音乐的阶段,由此决定了中国音乐将由西 方音乐来指导,一切的音响行为、审美思维均按西方音乐文化标准来评判。于是 中国音乐很快就丢掉了自身原有的民族特质,在中国音乐界便出现了“凡是西方 的就是新的、今天的、现代的,凡是中国传统的就是旧的、昨天的、古代的”现 象,“音乐”成了西洋音乐的专用名词。为何西方音乐从传入到今天会如此快速而又广泛地影响着中国音乐文化,因为作为主体的中国音乐文化,没能公正公平地 与西方音乐文化进行比较,而盲目地被纳入西方音乐文化的框架,使得中国音乐 文化的主体地位错位了,甚至是丧失了。于是古琴文化在这种大背景之下,又没 有创新和延展的能力,于是逐渐被排挤到了“边缘文化”的位置。

    (二)现代音乐教育导致古琴文化传承人才流失 在现代音乐教育中,音乐审美评判标准是西方的,而古琴文化,在现代音 乐教育讲台上的传承几乎已断裂。现代音乐教育基本以西方音乐为主,无论从教 授方式和教学内容包括教材都是围绕西方音乐文化,课堂上一成不变的,是钢琴 和五线谱,老师的美声唱法,西洋乐理知识,学生在课堂上被灌输大量西方音乐 文化,同时中国的传统音乐文化正在现代音乐教育的课堂上萎缩,古琴文化就更 难在现代音乐教育中有任何立足。在对南京一部分学生的调查中,57%的学生表 示不喜欢民族音乐,38%的学生仍然无法将一些民族乐器的名字与乐器对号入座, 79%的人认为古琴和古筝是同一乐器。这是古琴文化乃至传统音乐文化在教育上 的失败例证。在现代音乐教育中,培养出的音乐人才大多是现代音乐专业人才。

    音乐教育对古琴文化的忽视造成绝大数学生无从了解古琴文化,现代音乐教育中 的审美评判标准的西方化,也使大量学生丧失了对古琴文化的兴趣,这些都导致 了古琴文化流失了大批的人才。

    (三)社会的变革和发展造成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衰落 中国社会经历了多次变革和发展,对古琴文化传承与发展产生了关键影响 的两次社会大变革是推翻了封建制度的辛亥革命和文化大革命。

    其中,第一次革命推翻了封建社会,直接导致了宫廷音乐的消亡,西方音 乐的大量传入和西方式音乐教育体制的建立又直接导致现代专业音乐的出现。古 琴文化作为宫廷音乐人文音乐的典型代表,未能避免这一重大的音乐文化变迁, 但是这次变迁在当时基本上还没有触动属于音乐文化基层领域的民间传统,所以 古琴文化仍然留有在民间存活的余地。

    在后来的文化大革命中,古琴文化依旧难逃厄运。文化大革命大规模破坏 了传统文化,专业音乐以院校音乐教育为基础,以歌颂社会主义为其主导,以西 方古典音乐为模板,西方模式加中国音调的新创作统治乐坛。古琴文化作为集大 成的封建文化,遭遇了惨痛的破坏和批斗,大量乐谱、名琴被损毁。这使得古琴 文化传承出现断层,发展遭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除了这两次革命对古琴文化产生巨大影响外,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等等 社会经济变革都对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间接产生了影响。这些变革使古琴文化 传承和发展遇到空前的困难,古琴文化一度遭受衰落。

    (四)古琴文化独特性不利于自身发展 中国古琴文化是最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文人音乐文化,它与中国传统的 哲学思想、审美思想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它是以儒家“乐教”与道家“道学”为首出 的音乐教育思想,讲究“中正平和”的大雅之音,强调“温柔敦厚”的高雅之风,主 要培养人的文化底蕴和气质,重视人品教育,提高“大音希声”与“物我两忘”的音 乐审美情趣。从先秦开始,它就从属于“艺”的范畴,而当这种“艺”更多地与精神 愉悦、人生解悟联系在一起时,就具有了审美意义。古琴也就成了中国传统音乐 文化的领军之器,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音乐体系。中国的古琴音乐文化体系是按 照“琴器一琴艺一琴学一琴道”的轨迹发展的,中国古琴文化由“器”逐步归结到了 文化的“道”的路途上。因此,便形成了中国古琴音乐文化的独特体系。正是如此 独特性,使古琴文化成为传统音乐文化中最高境界的文化,而曾一度处于最高地 位。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作为中国传统 音乐文化之首的古琴文化,已进入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时期。古琴音乐文化也随 之出现了令人担忧的现象。它的独特性无法迎合现代的大众审美情趣,并且正因 为这样的独特性,使其很难像其他民族音乐那样去创新或者与现代文化结合,这 是牵绊住古琴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而古琴文化的传承人和名家也多忙于翻写大 量琴谱,以及努力于古琴文化的最基本的发展,并没有时间和精力用于古琴的新 创作上,同时,考虑到古琴文化的特殊性,也在争议着随大流创新和与现代文化 结合是否会破坏古琴文化几千年的传统独特性,是否会给古琴文化带来负面影响。

    如果无法迎合大众审美,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将停滞不前。

    四、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对策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了提高,但是各方面的压力却随 之而来,大多数人生活在一个浮躁、不安的情绪环境中,精神思想得不到充实。

    在这样的精神环境下,会影响人们创建“和谐”社会。古琴文化被赋予着儒学“乐 教”思想的重要使命,古琴音乐具有教化人心、导正人品的功能,它扮演着使人 明辨是非善恶及人心定志的角色,儒学的“乐教”是以德安政、以道德教化为主,是一种有意识的教化行为,从而使人的言行举止符合“仁义礼智信”的行为规范, 对人的心志加以熏陶,使人性逐步受到感化,趋于和谐淳美,它蕴涵了以乐成教 的人文精神,这就是儒家“乐教“思想的核心。如果能使古琴文化再度发展,古琴 文化将对人们精神层面的提升做出很大的贡献。我从理论和现实的层面进行了深 入的分析和讨论,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古琴文化传播力度,进行多层综合传播 古琴文化的大众化程度低,不为人所知和人们对其的误解大多是传播不力 造成的。当今社会人们认知事物早已不仅是从教育中,更多的是从大众传播的媒 介中得到的,比如报刊、广播、电视、网络都是人们每天必定关注的。为古琴文 化的当代传播,应该善于综合利用这些“电子传播媒介”,以进行“多层综合”传播。

    而所谓“多层综合传播”是指在音乐传播活动中,音乐创作者或唱奏者所共同协作 而成的乐音音响符号信息,可以通过口语媒介的人际传播、或各种电子媒介的大 众传播。同时进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立体化传播。以一次古琴演奏会传播活动为 例,在演奏会的现场,古琴演奏家与听众之间的传播,能够及时反馈;
    演奏家向 观众讲述自己所弹奏的名琴来历,琴曲意义表达梗概,是一种“口语媒介传播” 性质的、“近距离、面对面”的人际传播。与此同时,这次演奏会的音乐信息.也 可以加工成音响音像制品,或由广播电台、电视台采录编辑制作成专题节目,甚 至通过电台、电视台或网络进行同步现场直播。

    由此可见,这种“多层综合”传播,是一种综合历史上多种传播模式的现代 传播形式。它的传播速度之快、传播空间时间之广、影响力之巨大都达到了新的 历史高度。[15]从而将古琴文化的传播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二)多渠道培养古琴文化人才 人才是古琴文化能传承并且发展下去的关键,必须多渠道积极培养人才。

    1.大力实施古琴进校园工作,普及推广古琴文化 校园是古琴文化的观众和后备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可以大力度地将古琴 文化引进校园当中,先从艺术音乐学院开始,在校园内举行演奏会,通过老师对 学生的宣传、海报宣传等等,推广古琴在校园中的知名度,在校园内发展人才的 挖掘和培训,可建立古琴社团,与古诗词社、书法美术社团、戏曲社团相互交流。

    2.多渠道多形式培训古琴人才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社会和个人创办琴馆,在琴馆中开办培训班 和讲堂;
    鼓励艺术学校开办古琴专业;
    鼓励古琴文化团体自行招生培训,利用自 身优势培养古琴人才;
    鼓励相关学校和老师利用寒暑假举办古琴兴趣班;
    逐步创 造条件,筹建全国性的古琴培训学校。

    3.建立各派古琴基地 目前古琴各派分布在全国各地,虞山派以江苏常熟为中心,广陵派以江苏 扬州为中心,吴越地区先后还有:松江派、金陵派、吴派等;
    其他地区有:中州 派,闽派、岭南派、川派、九嶷派、诸城派等等,我国应当为这些琴派分别建立 古琴基地,展示古琴文化,培养古琴的专业传承人才,并且能引进古琴人才进基 地工作,使古琴人才不再为了弹琴没有经济来源而放弃古琴而从事其他行业,还 可引进对古琴爱好的文化管理人才,同时这些人才可以在基地中帮助各琴派进行 琴曲打谱、古琴文献的整理,以及琴学研究工作。

    (三)古琴文化应迎合时代,多层融合和创新 古琴文化由于其特殊性和发展的不到位,传承人才少,于是延伸性十分小, 很难创新,也鲜有创作。古琴的历史传统就是以发展为基础,最突出的发展就是 创作。但如今琴界中无论在琴学理论还是在琴曲创作上,大都抱有“背靠大树好 乘凉”的心理。

    古琴文化要想发展,不能满足于成为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英文化类型中 的“阳春白雪”,而与其它文化类型对立起来,仅靠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政府的财 政支援来被“原汁原味”的保存、守护和研究,而应该迎合时代以进行多层融合和 创新。作为一个高雅的传统文化,在进行传播和“现代阐释”时,古琴文化不应仅 以完整的作品或乐种等艺术形式进入到传播活动过程中,而是被解构成各种不同 形态的特定元素,如审美风格层面的“中和”、“大音希声”、“含蓄”之美;
    音乐形 态上的“音无定高”、“节无定拍”、以“五声”为骨干的调式、线性横向流动的织体 以及千姿百态的色彩性旋律等;
    另有音色上“个性化”的取向、“吟、揉、退复”的 演奏手法等等这些被解构出来的负载传统音乐文化风格神韵的“元素”,作为古琴 文化的特性,同时在这个基础上融合各方面文化,加以创新。在整理琴曲打谱的 同时,创作新曲,融入现代气息和元素。还可将古琴文化与其它文化一同推广, 例如琴道与茶艺相互融合,与歌合为“琴歌”,还可以成为瑜伽音乐。(四)古琴文化应当产业化 传统音乐文化发展、变革的“当代”,是一个工业现代化、经济市场化的时 期。在这一历史进程当中。音乐文化与其它文化事业一样,告别了缓慢的小农经 济式的社会经济基础和音乐生产规模,进人到庞大的、基于现代工业文明的社会 化大生产时期。音乐文化发展成为一种文化工业。另一方面,音乐的商品价值也 急速膨胀.音乐文化事业开始成为蕴含无限商机的“市场”。这种“市场”形成的基 础就是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和需求。因此,与西方的一些工业发达国家相似,在 这样一个时期中,随着现代传媒迅速发展的刺激,众多从事音乐商品生产的企业、 公司也应运而生。音乐商品生产已成为了一个热门的文化产业。[16] 在这种背景下,古琴文化也不能再仅靠师徒单传、口传心授等传统的传承、 传播方式,而也应该与“现代化、产业化”的时代特点相适应。譬如琴人间举办的 “雅集”,即互相交流的琴会,以及各名家举办的古琴演奏会,可以考虑结合现代 传媒技术进行培训传艺、录音录像、制作光盘、出版教材等。既保留“原汁原味”, 又使新一代青少年易于接受、便于传播。又如在有的地方可以结合旅游文化产业, 可以让琴人泛舟湖面,或者园林中抚琴,吸引游人甚至制成音像制品作为一种旅 游文化的纪念商品等等。由此可见,古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可以按照市场运作 的模式,进行“市场化”的统筹、策划、编选、表演、制作、推销等系列生产,走 “产业化”传播、发展的道路。在社会音乐生活发展成群体性、生产性、消费性的 今天,只有走“产业化”的道路,才能更有利于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能够结合时 代的特点,生生不息的向后世传递。

    结语 随着中国在世界上被关注的程度越来越高,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 影响在逐渐加深,古琴文化作为一直对中国思想精神文化有着深远影响的集大成 者,以及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这种大背景下,其传承和发展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笔者从古琴文化的历史发展和现状来分析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所存在的问题,并 进一步论述了影响古琴文化传承和发展的原因,通过这些研究,笔者更深刻地认 识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是互动的、统一的关系。没有传承,发展无法取得进步, 没有发展,古琴文化也无法得到传承,最终走向消亡。古琴文化已经受到重大打 击,并遭受冷落成为边缘文化,继续传承和发展刻不容缓,我们更应该结合时代 的特点,综合运用现当代的多种传播媒介和传播手段来加强古琴文化的推广和传 播,大力培养古琴文化的人才来推动古琴文化的传承,融合多方面文化元素和创 作创新来加快古琴的发展,将古琴文化推向产业化,从而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重新焕发青春、走向世界,成为新世纪中华民族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脊梁。

    • 范文大全
    • 教案
    • 优秀作文
    • 教师范文
    • 综合阅读
    • 读后感
    • 说说
    古琴的文化【古琴文化保护与拓展】》由(写论文网)整理提供,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
    Copyright © 2019 写论文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