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西北水资源合理配置管理论文
西北水资源合理配置管理论文 一、面向西北生态经济建设的资源水利战略 党中央和国务院根据小平同志提出的"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和"三步走" 的战略目标,在跨入新世纪的时候作出了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这不仅有助于 缩小东中西部差距。缩小西北城乡的贫量差距.加强边境地区稳定,促进民族团 结.而且对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的大规模国土整治.对以水资源合理配置 为中心的生态型经济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西部开发的热潮.我们应当 及时调整工作重点,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变.实行面向西北生态经济建设的 资源水利战略。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王浩在全国水 利厅局长会议上汇报 (-)西北开发的生态型经济建设思路 1、西北地区的自然特点与开发现状 西北地区由陕、甘、宁、青、新五省区和内蒙西部构成.总面积占全国面 积的三分之一。建国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年来的建设,西北已初步形成了能 够基本自给的灌溉农业经济体系和资源加工型工业基础,成为支援我国社会经济 21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地。西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参见表1。表一西北五省区1997年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行政区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万人)城市化率(%)国土面积(平方 公里)灌溉面积(万亩)GDP(亿元)人均GDP(元/人) 陕西35708352319.5197813263714 甘肃24944892039.615817813133 青海4961613272.32942024074 宁夏530148286.65032113980 新疆171861336165.9430610506113 西北8808224625303.91145435704054占全国%7.57.131.715.34.6 西北全区水资源总量约2338亿m3,占全国83%。水量较丰富的长江上游 山区及澜沧江源头区共计710亿m3,绝大部分难以利用。内陆河区水资源量1108 亿m3。其中地处青藏高原高寒地带约140亿立方米的水量无法利用;
国际河流的 水资源量不能全部支配。因此,内陆河流域片的水资源可利用量不足870亿m3。
属于黄河流域的521亿立方米水资源,按用水条件和黄河干流分水方案,西北各 省区可以支配的水量不足200亿立方米。综合上述因素。西北地区在人类经济活 动范围内可用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水资源量在1070亿立方米之内。西北 五省区的水资源情况参见表2。
表2西北地区水资源条件 行政区地表水资源量(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量(亿立方米)水资源总量 (亿立方米)产水模式(万平方公里)人均水资源量(立方米/人)亩均水资源 量(立方米/亩) 陕西42016544222.701075821 甘肃2731332746.93995844 青海6232586268.66115112468 宁夏1030121.7517779 新疆7935808835.3242181079 合计或平均2119116522377.362540937 占全国比例%7.814.18.025.1112.064.6 1995年西北各省区用水总量783亿立方米,工业与农业分别占6.4%和 90.5%。用水总量已接近水资源的可利用量,大部地区的水资源供需均呈紧张态 势。加之西北大部地区降水在400毫米以下,而蒸发能力超过1000毫米。整体而 言生态条件十分脆弱、占新疆国土面积36%的人工绿洲上集中了全区90%以上的 财富和95%以上的人口,人口密度达352人/km2.高于我国大多数区域。人口 密度高而干旱少雨。对绿洲本身及其外部环境都形成了巨大的压力。面积64万km""""的黄士高原,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侵蚀模数超过5000t/km2 的水土流失面积超过了15万km2,是造成黄河水少沙多、地上悬河的根本自然原 因。
在西北地区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的同时,流域水循环的天然时空分布被明 显改变,依存于水循环的生态环境也发生了相应改变。过去几十年里,大规模土 地开垦引起了新的水土流失,西北荒漠化土地以每年以0.2-0.3万km2的速度在 增加.已累计增加荒漠化土地面积15万km2。土壤盐渍化面积已达3000万亩,占 全国企质化土地面积的1/3以上。局部地区地下水位下降使地表植被的潜水蒸发 补给减少,导致生物量下降并使土壤沙化严重。水土流失、荒漠化、土地盐渍化 已成为西北生态脆弱地区的三大生态现象。
2、生态型经济是振兴西北的必然选择 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必备资源条件.以及生态平衡的载体与控制性因素. 水和土地资源对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模式起决定性的作用。其组合对社会经济发 展具有深远的影响。西北地区气候干旱,相对于巨大的土地拥有量和强烈的蒸发。
其水资源量极为有限。极不均衡的水上组合,构成了西北地区极其脆弱的生态基 础。水资源一经开发,由于耗水量增加,使原有自然生态系统的可用水量减少, 打破了自然状态下的生态平衡。生态恶化容易产生且又难以恢复.是对西北经济 发展最直接和最主要的威胁。在西北.任何社会经济活动都要时时处处注意生态 保护,除了将经济发展和维护脆弱生态相结合.别无选择。
西北地区自然条件先天不足,在科技水职工业结机基础设施、财政积累能 力、投资效率、市场条件等方面与东中都存在明显差距,简单承袭其他地区的发 展模式只会得不偿失。面对生态恶化的威胁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必须建设 生态型经济。
从西北地区水资源与其他自然资源的关系看,无论土地开发还是矿产资源 利用,均要以水资源为基础。在水资源短缺情况下外延式发展,为局部利益扩大 灌溉面积,其后果只能是"效益搬家"和破坏生态环境。因此应当以高效利用资源 为基础。着力探索有利于生态环境的内涵发展方式。
从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看,尽管依赖灌溉的人工生态有了 长足发展.但人工生态较之多样化的天然生态相对脆弱。自然生态的消失和人工 生态的扩展应限定在合理范围内,才能满足生存与发展的长期需求。应当通过大资源的合理配置。协调人工生态与天然生态的关系。
从农、林、牧三者间的关系看,农牧业是西北的传统产业,也是当前的支 柱产业,同时其本身也是生态环境的一部分。过去为解决粮食问题到处开荒,占 用了优质草场。而受资金和水的制约又不能保障适宜的灌溉条件,结果形成了大 量中低产田、土地退化加快,农业生产力低而不稳。牧业发展过去基本沿袭传统 模式,主要依赖天然草场放牧。大规模引水普遍引起下游绿洲生态退化,致使草 场面积减小。高度一元结构的低效农业长期占用绝大部分水土资源.限制了畜牧 业和果木林业的发展。事实说明,西北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处理好农林牧三者 间的关系,农、林、牧业的面积比例要合理,在结合方式上要以林业发展保护农 区和牧区,用水方式上要通过灌溉维持林草用水。通过饲草饲料基地和灌溉草场 建设发展畜牧业,并利用农业为牧区畜牧业提供饲料以弥补冬季牧场的不足.以 畜牧业发展增加农业附加值和土壤的有机成分,形成农一林一牧有机转化,水土 资源共享,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兼顾的农林牧业体系。由于畜牧业和果木林业的 从业者以少数民族为主,处理好农牧林业的关系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改善民族 关系。
根据以上分析.西北地区应在严格控制人口、保护生态环境和改善水利基 础设施的前提下.将重点放在提高科技水平、农业现代化、延长产业链、输出以 本地资源为原料的高附加值产品等方面。2020年前后,为满足国家对大量短线矿 种和部分农产品的需求.加大开发力度和加工利用水平,进入经济加速起飞阶段。
而近期建设的重点,则是形成生态型经济模式的雏形。
3、西北地区生态型经济的建设思路 建设西北地区的生态型经济.要紧紧抓住开发过程的资源链、生产过程的 生态链、流通过程的市场链和发展过程的平衡链这四个基本环节。
开发过程的资源链,是从深刻认识西北地区水循环的基本特点出发,掌握 伴随水循环过程的水沙过程、水盐过程、生态环境演变过程的相互作用规律。处 理好水资源开发与土地资源开发的关系,以及和矿产资源及能源开发的关系。对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要适度,对不可再生黄根要限量开先对可再生资源维持其良 性循环机制,在环境容量容许的限度内开发。
生产过程的生态链,是要提高每个环节的生产效率,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 时减少产生的废弃物。各个生产环节力争互为原料和市场,形成上下游产业链的有机衔接。例如,以高效利用水土香菇的农、林、牧业产业链为基础,通过对农 牧业产品及其生产过程产生的副产品为原料进行加工来延长产业链,促进产业结 构的调整和升级。不断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克服远离市场的不利条件,使发展模 式与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照应。
流通过程的市场链,是通过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充分发挥西北 内部市场、东中部地区国内市场以及国际市场的互补作用。对西北内部市场,以 新疆南北疆、甘肃河西走廊、宁夏引黄灌区等粮食主产区的余粮来调剂青海、陕 西和宁夏南部山区等缺粮地区,实现区域性农牧产品的互补。在与国内、国际市 场的关系上,近期保持粮食自给,同时用基础资源支持东中部地区的建设;
远期 在农业上起到后备战略基地作用。
发展进程的平衡链.是求得近期发展和中长期发展的均衡,各地区发展的 均衡,城乡发展的均衡。对任一地区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强度不能超过其再生能 力,对自然资源的开发不能超过其承载能力,人口增长、资源开发、生态保护、 经济发展、社会公平之间要均衡。
(二)水利在西北生态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水利是西北生态经济建设中基础的基础.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水利 在西北开发中应当先行。
1、水利是西北生态建设的核心 西北开发的核心是生态环境建设,而水利是西北生态建设的核心。西北地 区是荒漠绿洲生态,灌溉农业经济.水资源是维护绿洲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的控 制性因素,没有水就没有生态,没有灌溉就没有农林牧业。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治理、配置,节约、保护是西北生态建设的核心。
2、水利是西北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 西北开发的基础是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水利是各类基础设施建设的 共同基础。西北深居欧亚内陆.气候干旱,水资源不仅是发展的基础更是生存的 基本条件。交通、通讯和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振兴区域经济的计脉,而水利是 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命脉。进行西北地区的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必须首先解决水的 问题,进行水资源的合理配置。3、水利是西北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西北开发的关键是产业结构调整,而水利是西北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西 北最大的产业部门是农业,除陕西外,各省区的农业用水均占到其总用水量的 90%以上。水利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西北大农业中的弱项是 林牧业,通过加大林牧业供水.可有效促进农林牧业比例关系的调整。西北的工 业化和城市化均与中小城镇建设密切相关,通过发展中小城镇供水,可以有效提 高西北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资源保障程度。通过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和节约用 水,可有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从不断挤压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的传统发展 方式,向生态经济型的发展模式转变。
(三)面向西北生态经济建设的资源水利战略 1.以水资源合理配置为中心 流域是具有层次结构和整体功能的复合系统。流域水循环不仅构成了社会 经济发展的资源基础,是生态环境的控制因素,同时也是诸多水问题和生态问题 的共同症结所在。水资源合理配置的本质,就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对水 循环过程各个环节进行综合调控。在区域发展层次上,以水为中心进行发展指标 的全面平衡。区域发展规划和生产力布局要以水资源的安全供给与可持续利用为 基本前提。兼顾除害与兴利、当前与长远、局部与全局,进行社会经济用水与生 态环境用水的合理分配。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层次,结合供水发展生态林与经济林,发展饲草饲料基 地和灌溉草场,增加林牧业的比例。对已确定为保护范围的脆弱生态地带,要实 施生态抢救工程,通过改造和兴建水利过程为其供水。对黄土高原地区,原则上 以水资源的就地利用为主,以发挥水土保持等生态建设的多重效益。根据不断发 展的实际情况,转变传统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2.以水资源高效利用为重点 西北灌溉用水效率不高,节水有较大潜力。节水的方向,一是减少地下水 潜水蒸发中超过作物吸收能力的无效蒸发损失;
二是减少田间大水漫灌的水面无 效蒸发损失。三是减少平原水库库面的蒸发损失;
四是减少渠系输水的蒸发损失。
节水的手段有多种,主要是通过地表水一地下水联合利用降低地下水位,减小灌 溉定额以减少田间的无效蒸发,进行平原水库改造以减小水库面积并保持有效库容,渠系改造、整理、衬砌减少输水损失。配合采用地膜覆盖和各种先进的节水 灌溉方式,可以做到在节水的同时实现农业的稳产高产。
节水的重点应放在中低产田上。其理由有三:一是西北的中低产田主要由 盐碱造成,盐碱地的地势低洼,潜水蒸发量大,节水量效果显著。二是通过地下 水利用的竖井灌排方式,既降低了潜水蒸发强度,又阻断了地下水对耕作层的盐 分补给,在节水的同时有助于盐碱化的治理。三是在中低产田上节水的增产效果 显著,各方面的积极性均较高。力争在20年内,西北的灌溉盐渍化得到根本治理, 结合节水型基本农田建设,将现有中低产田面积减少70%以上。
3.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前提 根据现状和未来发展需求,西北地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原则为:以水源涵养 和改善生态环境为目标,以现状生态的保护为基础,以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 以植被保护为重点,综合权衡经济价值与环境需要。
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又是大江大河的源头地区和我国最为严重的水土 流失区。生态建设的水利工作重点包括六个方面:一是黄河、长江、澜沧江等大 江大河源头地区的保护;
二是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
三是内陆河流 域片径流形成区的保护;
四是内陆河下游生态严重退化区的抢救性工程;
五是大 型灌区以盐碱治理为私心的中低产田改造;
六是黄河渭河水系的水污染总量控制 与水源地保护。
4.以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为保证 要实现西北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迫切需要协调流域水资源管理和行政区 水资源管理的关系。协调的重点是强化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进行水资源总量控 制。将塔里木河流域纳入大江大河管理范畴,加大其规划管理力度。省际协调的 重点是落实黑河分水方案,同时对沿黄有关省区落实国务院分水方案。有关省区 应紧密合作,尽早提出适合新情况的流域分水方案。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流域水管 理,要体现水价对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促进作用。西北地区发展相对滞后,农民对 成本水价一时难以负担。因此要研究水利工程为生态建设和扶贫项目供水的成本 分摊问题和国家负担比例问题,随着西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深入开展,这将成 为很多水利工程面临的共同问题。
二、西北开发中的水资源合理配置模式西北地区水资源合理配置的中心思路,是坚持走以节水和中低产田改造为 和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西北水资源配置的基本原则,是坚持水土平衡、水量平 衡、水沙平衡和水盐平衡。在此基础上适当加大开源,使西北地区在更高的社会 经济发展水平上达到新的生态环境平衡。
(一)西北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原则 1.水土平衡 水土平衡,是从西北的实际情况出发,以水定发展指标,以水定土地开发 规模,提高水土资源的匹配效率;
防止水资源过度开发造成不可逆转的生态环境 恶化,防止在水资源不足情况下土地过度开发造成的荒漠化面积蔓延。
2、水量平衡 水量平衡,是以流域为单元合理安排生态环境用水与经济发展用水,在经 济发展用水中合理安排上下游用水和工农业用水以防止效益搬家,在农业灌溉用 水中合理安排种植业与林牧业用水以支持生态型农业发展。
3.水沙平衡 水沙平衡,是通过减沙增水的综合措施来保持多沙河流的河道水沙动力特 性基本稳定,防止输沙水动力不足导致的河道萎缩。黄河河道外用水增加要与水 土保持减沙效果同步,配合各类减谈措施与河口整治工程,遏制水少沙多趋势的 加速发展。
4.水盐平衡 水盐平衡,是坚持灌排结合防止盐分在灌区的不断积累,坚持地表水一地 下水联合利用,通过水盐联调防止盐分在土壤耕作层的积累并减少无效蒸发,坚 持上游地区部分实现就地旱排,以防止灌区高含盐回归水对下游灌区的侵害。
(二)西北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模式 水资源配置的具体方式,表现在空间配置、时间配置。用水配置、水源配 置、管理配置五个方面。
1.空间配置重点解决水土资源严重不匹配的问题,使生产力布局更趋合理。流域内通 过强化管理调整上下游用水关系,为增加下游供水进行河道整治及现有工程挖潜 改造。流域间进行跨流域调水,提高大范围内水一经济-生态的协调程度,解决 西北水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和国际河流开发程度过低的问题。
2.时间配置 重点解决西北地区春季天然来水过少,与灌溉农业的用水需求严重不相适 应的问题。通过山区水库建设增加对径流的调蓄能力,替代平原水库减少库面蒸 发,同时利用山区水库的廉价电能为农村经济发展和地下水利用提供动力,综合 解决西北突出的春旱缺水问题。
3.用水配置 重点解决经济建设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以及经济发展用水中城市用水 挤占农牧业用水的问题。以流域为单元对经济用水和生态用水统一配置,在保障 生产发展的同时维持和改善生态环境,解决西北地区生态环境脆弱的问题。
4.水源配置 重点解决西北地区地表水利用过多而地下水开发程度低、潜水蒸发量大从 而造成水资源浪费的问题。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统一配置,缓解次生盐渍化并减少 潜水无效蒸发。配合水土保持建设,修建一批小型蓄水工程和微型集水设施,加 大雨水资源的直接利用。结合小城镇建设,修建适合西北特点的污水处理设施, 加大劣质水的再生利用程度。
5.管理配置 重点解决重开源轻节流、重工程轻管理的外延用水方式问题。采用多种管 理措施促进水资源的需求管理,以大型灌区改造为突破口狠抓农牧业节水,加大 配套挖潜改造的力度。综合运用法律、经济和行政手段提高用水效率。
(三)黄河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要点 西北是黄河的水源地,同时,陕、甘、宁、青、内蒙西部又是黄河的重要 用水区。要在黄河金流域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基础上,合理安排黄河上游地区水资 源利用和保护,使流域的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共同受益。黄河下游"水少沙多、地上悬河"的趋势不断发展,使得水资源合理配置问 题与防洪减淤、缓解断流和生态建设三大治理任务息息相关。而黄河治理开发方 略的制定,又必须置于对黄河历史演变进程进行科学判断的基础之上。
黄河演变的大背景,是青藏高原隆起一黄土高原形成一华北平原造陆过程, 这一过程至今仍在继续。从有文字记载以来的2600年看,黄河有"百年一改道、 三年两决口。十年九干旱"的记利依靠人工力量,能够延缓黄河改造的时间,但 很难完全遏制这一趋势。因此,黄河故道有其历史必然性。
从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和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21世纪内又不能允许黄河 改道。因为开辟黄河下游新河道的占地、移民和工程建设投资要在1000亿元以 上;
放弃现有防洪、灌溉、城市供水设施的代价也在1000亿元左右;
而改道引起 的城市、油田及上千万人口失去稳定水源也不堪设想。黄河人工改道,只有在下 世纪我国人口下降到10亿以下时才具备条件。届时,人的生存空间压力减小,科 技进步使得对基础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减小,国力更为强大,而黄河行河道的使 用寿命也已接近极限。黄河下游河道钢瓦厢以上已有405年过水历史,铜瓦厢以 下已有137年历史,再过100年,情形将更为严重。黄河河道要继续使用100年以 上,这就对维持黄河有利演变方向的生态环境用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对水 土保持治理和干流控制性枢纽建设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洪水、断流和生态问题是现象,三者间由于流域水循环和泥沙物质的侵蚀 一搬运一沉积过程而具有很强的内在联系。"水少"趋势的发展,加大了洪水威胁 与河流改道的危险,并使生态环境与水环境劣变;
洪水威胁加大,使水资源利用 更为困难;
水质劣变,进一步减少了有效水资源量;
而延长河道寿命,就要保障 中游生态建设用水和下游河道的生态用水。针对黄河"水少沙多、地上悬河"的发 展趋势,就需要反其道而行之,进行减沙塔水、整体调控。结合黄河治理开发的 工程体系,形成"上拦下排、两岸分滞;
减沙塔水、整体调控""""的治黄总体方略。
"上拦下排、两岸分滞",既指工程体系,又侧重于防洪方面。"减沙增水、 整体调控",则既指治黄基本思想,又强调了水资源与生态建设问题。历字方针 为有机整体,构成了黄河治理开发三大任务的共同基础。减沙依靠"拦、排、放、 调、挖"五项措施,但这五项措施均和水资源配置有关;
增水是增加有效水资源 量,包括了节水、加强水资源统一管理、雨水与海水利用、洪水与污水再生利用 等内容。整体调控,目标是针对黄河三大问题,但入手时着重考虑三大问题之间 的相互影响,体现了更高程度的科技支撑。在黄河流域人均用水量保持基本稳定的条件下,其需水总量将随人口增长 而增加,并在2050年前后达到峰值。由于要保持下游河道长期稳定,汛期冲沙用 水和枯季生态基流要优先保证,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程需要就地利用的水量要预 留。据此预测2010年黄河流域的缺水量仍在40亿m3左右,2050年时的缺水量将 在160亿m3左右。未来发展进程引起的流域产汇流条件变化,将导致黄河流域的 产水量进一步减少。因此,黄河流域将长期面对水资源供需失衡问题。流域水资 源供需失衡将导致河道径流不断减少,造成黄河输沙动力不足和环境容量丧失, 使下游悬河发展及水质恶化趋势加重。
预测分析表明,黄河水资源合理配置的全局性措施,是规划中的南水北调 西线工程。这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前黄河治理中防洪减淤、缓解断流和生态建设三 大任务的高效完成,有助于加快西北地区的发展速度,同时也是保证黄河长治久 安的关键措施。由于黄河水问题集中反映在下游,西线开发的最大受益者还是东 部和中部地区。因此,应当加快西线工程的前期工作步伐,以减少过渡性工程多 处修建所导致的重复性投资。在西线工程预计2020年通水以前,未来10年应继续 执行国务院分水方案。南水北调东线或中线工程通水后,积极调整下游引黄供水 区范围,通过南水北调东线或中线工程向黄河补水来替代部分引黄水量,以促进 黄河上游各省区的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
(四)内陆河流域片水资源合理配置要点 有限的绿洲是内陆河地区经济与社会的载体,支撑绿洲生存的基础是水资 源。绿洲内地表水一地下水转化频繁,生态系统垂直分带明显,决定了其水资源 开发利用的基本模式。
从经济发展、水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看,内陆河流域的水资源 开发利用要以保护绿洲、维护天然生态和人工生态的平衡为基本原则。以流域为 单元,上游山区为水源地,保障全流域的用水安全;
中游平原绿洲,是社会经济 活动的集中区域;
下游尾闾是绿洲的屏障,保护绿洲不受荒漠化的侵害。内陆河 开发必须对全流域的水资源进行统筹安排,重点是协调上下游用水矛盾,提高用 水效率,保护流域生态。
为此,要改变内陆河的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过去以修建平原水库为主, 今后将在出山口以上修建山区水库以加大径流调节能力,缓解春旱,克服平原水 库蒸发损失过大的弱点。过去以明渠排水为主,今后将在明排基础上发展竖井灌排,以取得减少潜水蒸发和控制盐渍化发展的双重效果。过去节水以渠道衬砌为 主,今后将在继续提高渠道衬砌率的基础上更多发展田间覆盖和小畦灌,以适应 干旱区高强度蒸发的特点。过去以地表水供水为主,今后将注重地表水地下水联 合利用,加大地下水的开发利用。过去灌溉农业的发展以扩大面积为主要方式, 今后将更加重视中低产田改造,同时改变相对单一的种植结构。
在实行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转变的同时,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和布局,建立 节水型社会。在农业用水基本保持稳定的前提下满足区域粮食自给。积极扶持节 水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制订鼓励节水的经济措施和行政措施。
调整农业结构,提高灌溉面积中林地和牧草的比例,力争绿洲区的林草面 积不低于15%。建设缺水草场供水设施和人工饲草饲料基地,用15年时间达到人 均3亩灌溉草场的目标。建设牧民定居的水利设施,提高天然草场的载畜能力, 防止草场退化。
扩大工业与城市供水能力,加强城市水源地保护。缓解乌鲁木齐、天山北 坡、河西走廊等一批重点缺水城市和地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中小型工程并举发 展小城镇供水,改善洪水水质,促进生活水平的提高。用15年时间完成全部县、 镇丙级的自来水供水水源工程,用10年时间完成全部乡、村两级的饮用水工程。
通过国际河流开发,扭转西北地区水资源丰富的流域开发程度低,而水资 源开发程度相对高的流域又面临资源性缺水的局面。国际河流要水量水能同步开 发,水资源要流域内外统一配置。
在保护基本农田的前提下,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并确实保障还林还 草措施的可持续性。对塔里木河下游、石羊河下游、黑河下游等生态严重退化地 区要适当安排抢救性生态保护工程。
三、以生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西北水资源配置布局 在区域发展模式上要实现转变,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追求发展,根据水资 源条件确定重点发展区域和发展重点,以提高用水效率为主保障发展目标的实现。
要从社会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三个方面统筹规划,进行水 资源的合理配置,相当幅度地提高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要以水定发展格局, 以水定灌溉面积,既从生产力布局和发展模式层次上为水资源的合理配置奠定基 础,也从水资源和生态条件出发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变。(一)新疆水资源配置布局 今后20年,北疆仍是新疆经济发展的重心,在保障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农 林牧业相互促进,为全疆以及全西北粮食自给作贡献。南疆维持现有棉花生产规 模,加强种植业的多样性,同时提高林牧业比重,通过节水型基本农田建设、种 植多样化、农林牧结合。东疆因水土资源所限,主要发展瓜果生产。大力改善新 疆农副产品的产、运、储、销方式,在此基础上为工业发展提供原料并刺激需求, 形成更为现代化的产业链。提高石油化工、支农机械、棉纺、轻工等行业的现代 化水平,发展云母、玉石、宝石加工等高附加值特色产品,利用干旱气候环境发 展制药业。
近中期生态保护目标:应保持艾比湖、博斯腾湖的现有水面面积,以后在 艾比湖周边地区建设生态林带,可逐步减少艾比湖湖面面积并逐步扩大湖滨区林 带。确保塔里木河下游大西海子以上河段不断流,并实施生态抢救工程,通过人 工供水维持大西海子水库以下200km2左右的绿色走廊不消失。着手建设昆仑山 北坡生态林带,阻止沙漠南移趋势,最终形成环塔里木盆地生态带。
除个别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的大流域外,南北疆灌溉面积的发展,应 以保持现有人均灌溉面积不变条件下的增长量作为上限,东疆灌溉总面积应停止 进一步发展。力争在20年内,灌溉盐渍化得到根本治理,结合节水型基本农田建 设将现有相氏产田面积减少70%以上。
北疆:开源节流并举,调整作物结构,改善灌溉条件,推广先进技术,实 现结构型节水。伊犁河、额尔齐斯河流域开发程度低,是新疆分后农牧业开发和 有色金属、电力建设的重要地区,也是跨流域调水的水源地。
东疆:以节水为中心,通过地表水和地下水联合运用,改良盐碱地,降低 灌溉定额。灌溉总面积不再增长,调整工业用水,增加生态用水。
南疆:水资源利用程度很高,但用水粗放,造成生志退化和土壤大规模盐 溃化并存。要加强管理,在内涵中求发展,将流域生态治理和水利建设相结合, 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实施以塔里木河治理为主的生态保护工程,改善流 域生态,扩大人工绿洲,保护绿色走廊。
要从综合开发利用和整体保护的角度,做好额尔齐斯河与伊犁河流域、塔 里木河流域规划。开发重点为额尔齐斯河与伊犁河流域。额河继引额济克工程后,近期兴建引额济岛工程。兴建喀拉塑克水利枢纽,远期兴建布尔津山口水利枢纽 及西水东调工程。伊犁河流域动工兴建卡甫其海枢纽工程,结合吉林台二级水利 枢纽喀什伊犁河北疆调水工程。对伊犁河向南疆调水的问题须进行全面研究。
加强塔河流域水资源管理迫在眉睫。目前源流区入干流总水量约41亿m3, 但绝大部分耗散在中游地区,仅能部分满足大西海子水库灌区用水。今后源流区、 干流上中游河道及相关平原水库整治后,大西海子水库入流可望达到2亿m3以上。
结合孔雀河向塔河下游供水2亿m3,生态建设用水基本可以保证。
塔里木河进行全流域综合整治。将各源流区的分散开发统一到全流域规划 的基础上进行。塔河源流区以节水为主进行中低产田改造和盐碱地治理。同时兴 建一批山口水库解决春旱并发电支持地下水利用:叶尔羌河流域兴建阿尔塔什与 下级地水利枢纽,喀什噶尔河流域兴建布仑口水利枢纽,阿克苏河流域兴建大石 块水利枢纽,和田河流域兴建新的山口水库。
塔河干流区中游进行河道整治,兼有中、上游防洪,盐渍化治理和向下游 输水的功效。塔河下游尾闾区改造若干平原水库,并修建人工渠为下游绿色走廊 供水。将昆仑山北坡纳入塔河流域管理范围,进行皮山河、克里雅河、车尔臣河、 若羌河、米兰河的适度开发,保障生态防护林的用水并发展生态型农业经济,争 取与塔河尾闾绿色走廊一起,共同形成环塔里木盆地生态保护带。
(二)甘肃水资源配置布局 甘肃水资源分布在三大区域,长江流域处在山区,有水天地,农业发展的 条件先天不足;
黄河流域多在丘陵地带,灌溉提水成本高,且受黄河分水方案制 约,发展有限;
河西走廊集中了全省的平原,土地丰富,但水资源贫乏。
甘肃工业方向为食品和果品加工、中药材加工、医药。航天、军工、石油 开采、有色金属、采煤、电力、机械制造、电讯器材等产业。河西走廊可为全省 其它地区和青海提供商品粮,实行农牧业并重和多种经营,建立干旱区瓜果和中 药材生产基地,大力发展食品和果品加工。
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按现状入均灌溉面积保持不变控制总量,疏勒河 根据移民人数适当发展灌溉面积。适当调整步羊河分水方案,为保证下游民勤地 区经济发展和维护良好生态环境,力争红崖山水库年均入流量不少于2亿m3;
在 2010年前落实国务院黑河分水方案,以保持黑河下游内蒙额济纳旗的生态平衡,正义峡下泄水量应逐步达到9.5亿m3。
今后要从提高用水效率入手,改造低产田,增加灌溉面积。石羊河、黑河 按现状人均灌溉面积保持不变控制总量,疏勒河根据移民人数适当发展灌溉面积。
黑河流域通过行政、经济等手段实行严格的水量统一调配方案,保护黑河下游内 蒙额济纳旗的生态环境。适当调整石羊河分水方案并在下游民勤地区强制实行节 水,力争基本不移民。疏勒河移民和垦荒速度不宜过快,要加大引水能力洗盐, 发展旱排,保障移民的生产稳定。兴建黑河正义峡水库和昌马水库,并实施疏勒 河农业灌溉工程。
抓紧完成引大入秦、南阳渠、疏勒河等骨干在建项目。到2005年基本建成 九甸峡水利枢纽。开工建设引洮总干渠及其四条干渠工程。兴建梨园堡水库、杂 木河水库及供水河水库等调蓄工程。
(三)青海水资源配置布局 青海在推动日月山以东惶水河流域经济发展的同时,逐步加大柴达木盆地 的工业发展步伐。以石油天然气、盐化工和贵重金属为工业发展方向。农业与牧 业结合,提供农副产品和蔬菜,为城镇和工业基地服务。继续发挥地毯。长毛绒 等畜产品加工的传统优势。在新兴工业区注意相应发展第三产业。
柴达木盆地今后以发展工业为主,以盐化工、石油天然气和有色金属为支 柱产业,农业发展以适当接受移民和为城市及工业基地提供农副产品为目标,不 搞商品粮基地建设。灌溉事业的发展重点为中低产田改造和弃耕地的恢复,严格 控制在优质草场上开荒造田,为长江、黄河源头地区的牧业发展提供饲料粮,减 轻水源地草场的过度放牧压力。位干柴达木盆地格尔木以西的那林格勒流域建议 划为生态环境保护区,其12亿m3的水资源全部作为生态环境用水。
青海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较低,但由于社会经济集中在狭小的渲水河流域, 其水资源供给依然存在巨大压力。为缓解日月山以东地区的发展压力,加速柴达 木盆地的开发,扩建哈图水库,新建清水河、可多、野马滩、马海等水库。加强 现有渠道的砌护,将渠系综合输水效率提高到0.48。改造现有灌区内的中低产田。
推广地面覆盖技术,提高地温并减少无效蒸发。
(四)宁夏水资源配置布局 北部引黄自流灌区、中部扬黄灌区、南部山区构成了宁夏的三大基本经济区域。宁夏引黄耗水量已接近多年平均40亿m3的水平。北部引黄灌区生产全区 72%的粮食,在黄河断流得到有效缓解后,宁夏将成为我国的后备粮食基地。北 部引黄灌区,以灌区骨干工程更新改造--平地改畦--中低产田改造--井渠联调灌排 结合--水稻浅湿晒灌水--逐步降低灌溉引排比为基本模式,将生态保护与节水型 基本农田建设结合起来。至2020年基本消灭中低产田,新增生态林、果园林、饲 草饲料基地共400万亩。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和天然草场灌溉,一等草场面积从2 万亩增加到450万亩,将生态保护与节水型基本农田建设结合起来。在黄河分水 指标范围内,通过节水可适当增加宜农荒地的开垦。加紧建设宁夏中部丘陵区的 扬黄扶贫工程,从南部山区向中部扬黄灌区移民60万人。扬黄灌区开展高强度节 水工程,力争将原计划发展的200万亩面积缩减为160万亩左右。扬黄灌区开发成 本高,需量力而行并高度注重节水。
宁夏南部山区为生态保护重点区。迅速扭转山区普遍超生的现象,推进坡 地改梯田的保土保肥蓄水工程,配合窑窖集水工程加大雨水直接利用的比例,提 高当地水资源的承载能力。工程建设上,对现有100多座病险水库全面进行除险 改造,并结合解决人畜饮水困难、治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建设,兴建一批重点 水库塘坝。用10年时间解决黄河宁蒙河段凌汛和伏秋大汛的威胁。
城市防洪的重点为黄河干流银人怖和石嘴山市河段,区域防洪标准均为 100年一遇。作为过渡性措施,计划兴建黄河沙坡头水利枢纽,将卫宁灌区现有 的5条干渠归并改造形成南北两条干渠,改善灌区的供水条件并控制引黄水量。
(五)陕西水资源配置布局 陕西以关中盆地工农业基地为依托,在发展节水灌溉的基础上逐步将粮食 自给率提高到85%,在大中型企业改造的基础上改善在产业结构上与东部省区趋 同现象。发挥关中这一西北最大工业和心的优势,机械、电子、有色金属。轻工、 纺织、能源、建材、化工全面发展,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的优势,提高工业 的经济效益,减少工业生产带来的污染。
陕西省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一为陕北黄土高原沟壑区,二为关中盆 地各大城市的水源地保护区。对黄土高原沟壑区和旱原区,以小流域为单元、县 为基本单位、粗沙区为重点实施水土保持建设,将坡地改造梯田与退耕还林、还 牧相结合,促进经济发展和环境改善。将关中盆地城市水源地保护与渭河流域治 理相结合,加强南北两山森林河流生态环境的保护,必要时应采取移民措施;
调 整产业结构和行业发展速度,渭河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陕北缺水少地,是西北地区水土流失最严重地区,宜将坡地改造梯田与退 耕还林、还牧相结合。水资源为生态建设服务,以就地利用为主。关中通过节水 挖潜,可以小量增加灌溉面积以保持人均面积不致下降过快。陕南的汉中、安康 两盆地水资源丰富,土地资源基本被开发,但灌溉率低,通过水利化建设,将目 前的耕地进行灌溉改造,有一定开发潜力。
为保障关中精华地带的防洪安全,其城市防洪标准提高到50年一遇左右。
黄河渭河一北洛河下游排洪不畅、三门峡水库下泄不畅、山陕峡谷区间洪水无控 制等问题在20年内可望得到初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