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热词搜索:
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 2004年1O月12—14日,由中国国家图书馆主办、中国国家图书馆分馆承 办的国内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金台馆隆重召开。本次会议以地 方文献的收藏、整理、研究和利用为主题,通过向国际征文,论文入选即获得参 会资格的形式,邀请了来自中国、美国、台湾、香港等4个国家和地区的7O多家 地方文献收藏、研究机构的150多位学者参加。10月12日上午,大会正式开幕,中国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彦博参加开幕式 并作了简短讲话,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沙其敏致辞预祝大会成功。随后整个会议的 进行均由与会学者代表主持。南开大学教授来新夏、美国杨伯翰大学教授林天蔚、 美国犹他家谱学会教授沙其敏、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鸣等3O多位学者先后在 会上作了专题发言及成果展示,其他与会者也积极参与讨论。从职业构成上看, 可以将与会学者划分为三大类:半数以上的学者属于公共图书馆界,他们的论文 及发言基本围绕公共图书馆界在地方文献具体工作中遇到的困惑和难题而展开, 共同构成了实践性的公共图书馆话语圈;
另有部分学者属于高校(含高校图书馆) 系统,关注与高校教学、科研密切相关的地方文献工作,构成理论性、专题性较 强的高校话语圈;
剩下的部分学者可归入其他地方文献收藏、研究机构及相关单 位,他们五花八门的关注点共同构成了发散性的其他机构话语圈。几种不同话语 圈的交锋,使短短三天的研讨张弛交替,高潮迭起。
首先来看公共图书馆话语圈的构成。
作为地方文献的收藏大户,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由来已久。如甘肃 省图书馆在2O世纪4O年代就建立了西北地方文献专库,首都图书馆在2O世纪6O 年代就设立了北京地方文献特藏书库。但是,真正普遍地在国内各级公共馆为地 方文献工作设立专职机构和配置专业人员,还是2O世纪8O年代、9O年代以后的 事。这十多年来,由于重视程度、人力物力配置程度、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 各级公共馆的地方文献专职工作存在很大的差距。再加上目前还投有建立起全国 统一的规范化质量保障、检测系统,公共馆的地方文献工作基本呈现各自为政的 状态,迫切需要交流与沟通。从与会代表提交的论文来看,公共图书馆界的关注 点主要集中在各馆地方文献具体工作中涉及到的文献挖掘与收集、分编与典藏、 开发与利用、特种地方文献整理等方面。既有对公共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全面总结 与思考,如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地方文献部主任倪俊明的大会发言:《试论新时 期公共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诸要素— — 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为例》,以及甘肃省图书馆古籍部主任易雪梅的发言:《地方文献工作中值得思考的几个问题》;
也有就某一类工作问题的深入阐发,如参与大会发言的上海图书馆研究员王鹤呜 的《编撰(中国家谱总目弘扬中华历史文化》,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廷银的 《文献中心·信息中心·交流中心—— 国家图书馆地方志家谱工作新思路》,浙 江省图书馆研究馆员袁逸的《地方文献质量建设实施原则的设计一以浙江省公共 图书馆为例》,福建省图书馆副馆长谢水顺的《知识产权与“共享工程” 的地方 特色数字资源建设》,天津图书馆馆员张岩的《试论地方文献保障系统中专题数 据库之建设》,首都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林岫的《地方文献分类法论析》等;
还有 具体工作成果的展示.如国家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王芸的“国家图书馆‘数字方志’ 演示”,和首都图书馆副馆长韩朴的. 北京记忆’大型历史文献数据库演示”等等, 由此构成了注重社会效应、实践性强的公共图书馆界话语圈。而对地方文献的数 字资源共建共享理论与实践等问题的探讨,也透露出目前国内公共图书馆地方文 献工作数字化、特色化、品牌化的新趋势。对来自公共图书馆界的与会者而言, 是难得的交流机会。
另一方面,高校系统(含高校图书馆)的与会者则对地方文献工作有更高的 理论期待,高校话语圈对理论的探讨频率也相对高于公共图书馆话语圈。如宁波 大学文学院历史系教授钱茂伟就直接利用高校理论研究的优势,提出了名为《中 国方志数字图书馆建设的构想》的理论规划,它与公共图书馆界的数字方志建设 实践正好有所交叉。而暨南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罗志欢则以提问的形式,再次 提出“地方文献的定义”这一颇具争议的问题,并对公共图书馆界近年来比较推崇 的,按内容上是否具有地区特征来划分地方文献的方法的科学性提出质疑。公共 图书馆话语圈内部也有不少人在反思这一问题。而长春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盂祥 荣还在名为《东北地方古文献的跨国性问题》的发言中,提出地方文献的跨国性 问题,由此,更引起与会学者对区域性、地域性和跨国性等概念在地方文献工作 的理论与操作层面上的使用,展开广泛的讨论,吉林省图书馆研究馆员金恩辉更 特别从用户文献检索的角度肯定了跨国性问题提出的意义。
同时,就高校系统自身而言, 由于肩负有教学、科研的任务,出于学术 目的,其话语圈更倾向于地方文献的专题性研究,多从各自学科的专业角度出发 对地方文献进行深化阐述。如南开大学历史系教授冯尔康的《方志定位与自然生 态环境一由清入方志定位谈起》,就是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为方志学研究和新 方志的写作提供新方法;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教授常建华的《朝鲜族谱 研究综述》则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倡导通过研究朝鲜族谱来反观和研究中国族 谱及中国社会;
南开大学地方文献研究室教授来新夏.则着重强调了《中国地方志的史料价值及其利用》;
而以地方文献为传统历史考证的资料的,有中国人民 大学历史系教授华林甫的《隋图经)辑考》.新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朱玉麒的 《(新疆识略成书源流考》等;
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教授赵华富的《谱牒三论》 则是从谱牒的历史演变展开论述的;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王振中的 《新发现的徽州文书与徽学研究的新进展》为学术界提供了诸多颇具价值的徽学 研究新信息;
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史梅的《江苏方志与清代妇女文献》. 即是其深受国际女性研究界关注的专题研究的构成部分;
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香 港研究资料主任邹颖文的《前清遗民与香港文献》则提供了全新的遗民研究资 料;
在新旧书籍编纂修葺方面。则有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部副研究馆员于义芳的 《地方志的纂修及其对旧版的利用》.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馆员杨玉芬的《地方 文献在古籍整理中的作用——从编纂、全元文说起》,以及海南大学中文系教授 周伟民的《关于“海南地方文献丛书”编纂旨趣、版本、体例以及质量保证等问题》 等等。甚至还有与会者认为,应将高校话语圈普遍认同的地方文献专题性研究作 为高校图书馆地方文献建设的主要方向.以区别于公共图书馆的地方文献工作。
如福建省漳州师范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张嘉星的参会论文《闽方言文献信息资 源建设导说兼论高校馆地方文献建设的特点及其价值取向》正是持这一观点的。
另外.美国杨伯翰大学教授林天蔚在《地方文献之新观念与新分析》中提 到的新旧族谱学界限问题及新方志编纂的体例问题.由于与国内现存体系存在很 大差异,因而更引起广泛的争议。其中除高校话语圈和公共图书馆话语圈的热烈 讨论外.还包括其他机构话语圈的积极回应。所谓其他机构话语圈,就是由非公 共图书馆界和非高校界的与会学者所形成的话语圈。这些学者的来源多样.不仅 地域分布广,包括中国、美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而职业也各不相同,分别有 文联和地方志办公室等政府下属机构、博物馆、档案馆、社会科学院、网站及电 子信息技术公司、出版社、以及宗族文化研究会、姓氏源流研究会、谱牒研究会、 家谱研究会、教育研究会等等各种地方文献收藏、研究机构及相关单位,所以拥 有多元化的视点。将他们的参会论文和发言整合起来,则构成于公共图书馆话语 圈和高校话语圈的发散性的其他机构话语圈。
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刘跃进的《汉唐时期地方文献的收集、 整理与研究》。安徽省博物馆副研究员汪庆兀的《明清徽州家族文献及其文化意 义一以歙县吴氏冲山家乘为例》.山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张海瀛的《台湾与大 陆张氏同根同源》.以及美国祖先网站顾问、台湾族谱学者廖庆六的《试论族谱 文献中的家传史料》等发言。与高校话语圈的关注点基本重合。美国扰他家谱学 会教授沙其敏的《地方文献保存与提供途径的趋势与问题》则与公共图书馆话语圈存在交叉之处。并为与会者提供了国际同行的工作经验和计划。
其他机构话语圈的独特之处还表现在新方志的编修方面。由于中国社会科 学院是目前国内新方志最大藏家.同时又是国内新方志编修的指导中心,故其文 献中心古籍部主任赵嘉求的发言:《试论新编方志的功用》,可以说代表了中国 国内新方志编修方面最权威的官方话语。而天津市地方志办公室主任郭风歧的 《经济令球化新方志文献的编撰和利用》则是新编方志的地疗性官方话语。同时. 台湾汉学研究中心、中华图书信息学教育学会宋美珍的《战后台湾官修方志的搜 索、整理与数字化》,以及福建省金门县宗族文化研究会萧勇奇的《金门族谱编 修之回顾展掣》等发言和演示.则提供了目前台湾的地方文献工作情况.与会学 苦不仪对台湾地方志数字化工程和虚拟联合目录的规范制定和具体实施细节感 兴趣.同时也希望台湾代表能将大陆学者对两岸三地地方文献工作信息互通顺畅 化的热切期望带回台湾。
在热烈的讨论气氛之中,为期三天的中国首届地方文献国际学术研讨会于 10月14日中午圆满结束.由中国国家图负责人致闭幕辞,并声明会后将出版论文 集。随后.由复旦大学图书馆研究馆员吴格宣布大会正式闭幕。
( 邹 殉,暨南大学中文系200l级汉语言文学(基地班)学生) 〔出处〕 图书馆论坛 2005年第2期